《鱼之乐》《庄子.秋水》ppt
合集下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共19张PPT)

第21课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情景 引入
自主 预习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1
2
情景引入
鱼是不是快乐的, 我不知道,也无 从知道,其实快 乐的定义有很多, 并不是你以为的 快乐就一定是别 人的快乐,快乐 是很私人的东西。
3
自主预习
庄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哲学家,道 家学派主要代表人 物。与老子并称为
16
课堂小结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 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 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 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 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 非庄子莫能为之。
17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 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 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 的探讨。
18
19
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 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 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 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
用。
11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 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 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 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 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 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 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 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 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 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 么(能)知道”。
10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
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 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 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 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 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 灵选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情景 引入
自主 预习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1
2
情景引入
鱼是不是快乐的, 我不知道,也无 从知道,其实快 乐的定义有很多, 并不是你以为的 快乐就一定是别 人的快乐,快乐 是很私人的东西。
3
自主预习
庄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哲学家,道 家学派主要代表人 物。与老子并称为
16
课堂小结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 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 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 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 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 非庄子莫能为之。
17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 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 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 的探讨。
18
19
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 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 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 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
用。
11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 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 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 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 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 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 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 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 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 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 么(能)知道”。
10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
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 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 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 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 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 灵选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ppt课件

整体感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一种白色小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
悠闲自得。
疑问代词,怎么。
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
整体感知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 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 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 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鱼的快乐?”
子非我
古义: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今义:儿子。
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定,安全。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固不知子矣 (固然) 固
子固非鱼也 (本来)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到) 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
是鱼之乐也 (结构助词,的) 之 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对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精读课文
3.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 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反映了庄 子推崇“自然”,反映“人为”的思想。
人物形象
精读课文
庄子:感性,自由快乐,智辩重欣赏 惠子:理性,认真求证,好辩重分析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垂: 悬挂
பைடு நூலகம்
。
徙: 迁徙
。
击: 拍打
。
抟: 盘旋飞翔
。
去: 离开
。
是: 这样
。
固: 固然
。
循: 追溯
。
之: 代词,鱼的快乐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湛蓝。 真正的颜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
同“耶”,
疑问语气词。
若是则已矣。
尽头 代大鹏
这样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 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 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精读课文
分析概括:大鹏的形象特点。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中野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怒而飞( 古今义义::振愤奋怒,。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代词,它)
其正色邪? (连词,表选择)
走进庄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 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 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 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 而吓我邪?”
精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巧妙的论辩 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话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 庄子观点:我知鱼之乐 • 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 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 如果非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顺连,不译
代鱼的快乐
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
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代鱼的快乐
介词“于”
课文解读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 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自己感到快乐,于是 见到鱼也快乐。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顺连,不译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
离开 凭借
风
山野中的雾气,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奔腾如野马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齐谐》书里记载说: “大鹏飞往南海时,拍 打水面激起来的水花达 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 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 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 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 息吹拂的结果。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即使在风歇时停下来, 它的力量还能簸干沧海的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世人见我常发奇谈怪论, 听了我的大话都冷笑不已。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怕后生,
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曾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文言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4秋水(节选)_1课件(苏教版)

1.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喜的呢?(用原话回答) 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之后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
无用之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 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 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 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 不材之间。”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
人。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 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 表示假设,可译为“不是……就是……”)
成 语
望洋兴叹:望到洋自,己仰微视小貌.现;指原比指喻看力见量人不家够,才,感感
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讥笑.
殆:危险
D.我之谓也
我之谓:说的就是我
4.对下列各句中的“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为载体,以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方式讨论了一个命题,由庄子 提出这一论题:
优质公开课课件精选庄子秋水

❖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 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
着尾巴(活着)。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 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 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 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 何能无慨!”——达观至乐的生死
洲之间(白茫茫一片),分辨不清(对岸的) 牛和马。
6、河伯:古代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全都汇聚到这里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向东, 脸朝东。
10、旋其面目:转动面孔义,即摇头晃脑的 动作,该身体动作用来表示恍悟自得之义
11、望洋向若:若,海神名。望洋:抬头向 上看,仰视的样子。迷茫地望着海神。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 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 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秋水
径流之大,不辩牛马
至于北海,不见水端
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
于是焉 对比
望洋兴叹
以美尽在己:狂妄自大
幡然醒悟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水神河伯
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 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 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盲目 自大,于是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他这种勇于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非常 难能可贵的。
秋水译文
❖ 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 ❖ 水流巨大,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分辨不清
着尾巴(活着)。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 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 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 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 何能无慨!”——达观至乐的生死
洲之间(白茫茫一片),分辨不清(对岸的) 牛和马。
6、河伯:古代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全都汇聚到这里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向东, 脸朝东。
10、旋其面目:转动面孔义,即摇头晃脑的 动作,该身体动作用来表示恍悟自得之义
11、望洋向若:若,海神名。望洋:抬头向 上看,仰视的样子。迷茫地望着海神。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 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 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秋水
径流之大,不辩牛马
至于北海,不见水端
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
于是焉 对比
望洋兴叹
以美尽在己:狂妄自大
幡然醒悟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水神河伯
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 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 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意识到自己的盲目 自大,于是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他这种勇于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精神是非常 难能可贵的。
秋水译文
❖ 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 ❖ 水流巨大,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分辨不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件:《庄子》两则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 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 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 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 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 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
•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 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 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 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 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 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 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 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 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 “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 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 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 快乐。
比对两则短文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 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 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 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
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 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
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 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 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 风貌。
• 梧桐、练实、醴泉----高洁的志趣
• 既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 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
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 庄子对爵禄的态度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 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 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 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 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 尾于涂中。” ----《庄子·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21课《庄子》二则 课件(共40张PPT)

讲授新知
7.你敬佩鲲鹏吗?为什么?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 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 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 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 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 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文体常识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含 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 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 水》。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 “怎么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 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讲授新知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 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 与外界契合无间。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知之 濠上也。”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鱼之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 射和外化。
庄子是借大鹏的形象来阐释道家“有待”“无待”(有所依凭和无所依凭)这 一哲学命题的。一般认为,按照庄子的说法,即使是“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的大鹏,也是有所依凭的,都没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也有人认为,大鹏就是 绝对自由的象征。当然,从课文节选的这一段中, 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事实上, 两千多年来,相比于庄子寄托于大鹏身上的深刻寓意,人们似乎更着迷于大鹏 这个形象本身。单从课文的节选部分来看,大鹏这一形象至少具有以下特点:硕 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子 名家代表
推崇自然
‚物我合一‛
追求现实
‚白马非马‛
人物比较
庄子:清高、鄙视荣华富贵、智辩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 的心思猜度别人、好辩、有刨根问底 的认知态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 漫主义风格。
庖丁解牛 朝生暮死 学富五车 游刃有余 支离破碎 屠龙之技 昭然若揭 失之交臂
大而無当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得心应手 真知灼见 强聒不舍 似是而非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徐无鬼(节选)
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 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è ):白 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斫(zhuó):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 端若蝇翼(1) ,使匠石斫之(2) 。匠石运斤成风(3) ,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 。宋元君闻之(5) ,召匠石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 ‚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 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 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 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 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 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 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 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 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 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中国话》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
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
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 “老庄”。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 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 的。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的限
制,来认知世界反观人生,他的
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读准下列词语
濠梁(háo ) 儵鱼( tiáo ) 从容(cóng)
文本细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于 :在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鱼的快乐呢?”
【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 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鼓 盆
而
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 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 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 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 然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像四时的运行 一样。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 下亦乐也。 ——清 宣颖
一个歌咏自然的人,用自己的 心感悟自然,看见了一支花,觉得 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 亦知情…… ——宗白华
从庄子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家 所倡导的自然、宽容。
——易中天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 却把庄子称为“神人”。
——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 道家代表
知识扩展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 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 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栉风沐雨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踌躇满志 不翼而飞 探囊取物 捉襟见肘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鱼 之 乐
《 庄 子 秋 水 》
•
导入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 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 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长 有个小孩叫信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 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 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洒了醋湿了布 嘴说腿 腿说嘴 嘴说腿爱跑腿 腿说嘴爱卖嘴 光动嘴 不动腿 光动腿不动嘴 不如不长腿和嘴 到底 是那嘴说腿 还是腿说嘴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本来 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 •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 肯定的!” 循:从…说起 •庄子曰:“请循其本, 本:最初的话题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者:如此如此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 之:它,指代鱼之乐 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