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个备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
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
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唐朝政府承认周边各民族的政治自治,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各民族的地方官员都是地方统治者。
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朝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都见证了众多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既复杂又多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中国境内自古就有众多民族居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被统称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例如,在西汉时期,匈奴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朝贡和联姻,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往往与少数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并以蒙古族为主导,但他们也尊重和容纳了其他民族的存在。
在政权的带动下,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文化、商贸等交流得以增加,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例如,公元7世纪,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通过对佛教信仰的传承与演绎,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与融合。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元素。
四、分封制度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王朝通过将部分地方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也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民族的联系。
分封制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五、战争与民族关系战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之间会有争夺领土、资源的冲突,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导致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 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 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 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1.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 律基础。 ②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 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思 考
根据材料,概括由汉朝至元朝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试答:_因__俗__而__治__;__间__接__控__制__;__笼__络__少__数__民__族__的__统__治__阶__层__。_____________
视角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 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 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 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 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朝 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 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 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 ③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 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 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 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 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 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 是长期的。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 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进步性和反动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 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否则,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 推行民族压迫和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公元前 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1140年岳飞郾城大败金军; 1449年于廉抵抗瓦刺进攻;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 噶尔丹,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或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 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都是正义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 是反民族压迫的性质的战争。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建立了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 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 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经营边事 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西汉时期,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 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国”与“天下”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统一的经济基础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统一过程与民族融合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除了俄罗斯等少数几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
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
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
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
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复杂的民族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包容、融合的民族观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一、政治统一与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对于民族关系的维护和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各个地方政权融为一体,推行一系列统一化政策,构建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这种统一化的政治制度为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另外,中国历代王朝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维护民族关系的稳定。
比如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将不同民族的人们安置在同一个区域,通过共同生活和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此外,历代政府也多次在边疆地区设立驻军,以稳定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国家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丰富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往。
首先,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非常活跃。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
这不仅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也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政府多次采取措施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例如,汉代设立的邯郸学院成为中央政府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重要场所,这样的举措使汉文化得以传播,也让少数民族代表有机会接触到中原文化。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最后,汉族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元素,例如汉服、汉字等,这些都经过了多次融合和吸收。
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三、兼容并蓄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基于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学导设计方案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
袁振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回归评价课2015.4.20
学导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古代各时期与新疆、西藏、台湾、交往和管辖的史实。
2.技能目标:归纳我国各个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
3.情感目标: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导重点及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理的措施;内容较多,容易混淆。
因此学习时对边疆问题先按方位,再按朝代进行梳理。
本课的难点一是分清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二是总结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
学历史,要有大民族观,概念明确,有助于辨别史实。
指导自学和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预设突出重点。
问题预设
1.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根据所学,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2.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说说清朝前期是怎样加强统治的?你有何认识?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1分钟
学生诗朗诵《满江红》
设计问题:(1)《满江红》反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该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南宋与金的抗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缩影,那么处理民族关系还有哪些方式?
目标咀嚼2分钟师:请同学们朗读《专题回归—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速读《问题导读—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个人展示,能生成个人目标。
自学指导8分钟1.要求学生运用查(课本、工具书)、划(划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写(写下自己的疑问)、记(记下有价值的问题)、练、思六字诀认真阅读文本,使学生有
效走进文本。
2.通读教材和资料,提出问题。
3.问题要围绕目标提出,问题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表达,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4.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同学。
5.走进学生,巡回指导,进行有效个辅。
重点个辅赵春雪、刘硕、杜小彬、李永超、周吉谦、刘裕等
讨论指导8分钟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将你存在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先交流教师预设问题再交流“我的问题”。
2.交流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到其他组交流寻找解决方案。
3.。
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生成全班问题。
4.要求学科长主持,小组长负责监督评价。
5.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疑难问题的解答。
并鼓励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教师及时点拨学科长如何做。
展讲指导8分钟
1.学科长准备展讲。
“请大家看?题,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
讲答案------思路----- 拓展
同学们还有补充吗?或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下面请下一组为大家展讲。
如果这个问题都不能解决,请老师为大家展讲。
2.听讲人要做到的是:尊重展讲人,听进去,与之对话,或补充、质疑、点评、记录有价值问题的答案。
精讲点拨
审题答案方法拓展5分钟
个性化备课:
1.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根据所学,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
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设置机构、册封、和亲、战争、少数民族政治家的改革会盟等
认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
思路:根据不同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归纳总结。
拓展1提问:唐朝时汉族和吐蕃交往的史实?岳飞抗击的是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事件是?
史实:.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政权:岳飞抗击金政权。
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展2:元朝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现象,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原因是元朝的统一,
疆域的辽阔。
拓展3: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改革
开放后,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提升: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
造的。
2.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说说清朝前期是怎样加强统治的?你有何认识?
答案:清朝前期对新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对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对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驻藏大臣。
东北:,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
认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思路:分清朝代,安方位进行归纳。
拓展1: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设西域都护。
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唐: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前期: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新中国: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拓展2当今的台湾是怎样形成的?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致使台湾和大陆第三次分离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拓展3: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全民族抗战。
提升: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祝愿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训练指导10分钟1.学生限时、独立、规范的答题。
2.教师批阅评价学科长的对训练单。
3.学科长、小组长评价训练单。
4.学生修改训练单
5.同伴互评评训练单。
6.学科长收齐训练单交给教师。
7教师个辅,评价训练单。
提示:选择题读清题干,标注关键字词,分析4个选项后作答,做后再检查。
注意在做的时候要认真审题,明确涉及的知识,认真完成。
完成的将解题思路写在题目旁边。
打点收获2分钟学生回扣目标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突出单元主题,形成知识系统导后反思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