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养和现代营养的区别和联系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解析两者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解析两者的优势与局限性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选择中医养生还是现代医学的困惑。
中医养生和现代医学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对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进行对比,分析解析两者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传统中医养生的优势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调理身心,以预防为主、养生为辅。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治疗:中医养生注重辩证论治,重视个体差异性。
中医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和养生方法也因人而异,能够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2. 注重整体调理:中医养生强调调理身心、平衡阴阳,注重调理整体而非仅仅治疗症状。
中医强调内外相应、整体调理,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3. 广泛运用自然疗法:中医养生充分利用中药、中医推拿、针灸等自然疗法,不仅能起到治疗病症的效果,还能帮助人体调理和预防疾病。
二、现代医学的优势现代医学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医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代医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借助各种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技术,能够进行更为精确的疾病诊断,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2. 快速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缓解病症,对急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3. 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医学以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能够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医疗指南,提高医疗质量。
三、两者的局限性除了各自的优势外,中医养生和现代医学也都存在一些局限性。
1. 中医养生的局限性: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调理平衡,但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可能相对缓慢,对于急性病症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手段。
此外,中药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要患者谨慎使用。
2.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现代医学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提供相对快速的病症缓解,但对人体的副作用和依赖性较大。
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的联系

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的联系一、前言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都是关注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的联系。
二、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的定义1. 中医食疗学中医食疗学是指通过对食物的性质、味道、功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现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是指以人体所需营养素为基础,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探究人体对各种营养素需求量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保障人体健康。
三、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学在餐桌上的应用1. 食物分类在中医食疗和现代营养学中都强调了食物分类的重要性。
中医食疗学将食物分为五味、五色、五谷、五畜、五果和五菜等,每种食物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作用。
现代营养学则将食物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每种营养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2. 食物搭配中医食疗学强调了饮食的平衡性,即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不同的食物,达到阴阳平衡。
现代营养学也强调了饮食的均衡性,即要合理搭配不同的营养素,保证身体所需营养素摄入量达到标准。
3. 食材选择在中医食疗学中,选择适宜自己体质和病情的食材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对于肾虚型人群来说,可以多吃黑豆、黑芝麻等具有滋补肾气作用的食材。
而在现代营养学中,则强调了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食材,避免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联系1. 消化系统疾病在中医食疗学中,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肠胃功能失调引起的。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人群来说,可以适当增加饮食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摄入量,以增强肠胃功能。
而在现代营养学中,则强调了饮食纤维素含量的摄入量,以促进肠道蠕动。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中医食疗学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衡和气血不足引起的。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可以适当减少盐分和油脂摄入量,并增加富含钙、镁等元素的食物摄入量。
传统中医养生法与现代医学有何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法与现代医学有何异同?在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道路上,传统中医养生法和现代医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它们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理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传统中医养生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基础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学说之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气血通畅,而疾病则是由于这种平衡被打破所导致。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理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以避免肝气郁结等。
现代医学则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为基础,通过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等进行深入研究,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注重实证和科学实验,通过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药物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依赖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如 X 光、CT、核磁共振等,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进行精确的检测。
在诊断方法上,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等;闻诊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身体发出的气味;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即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这种诊断方法注重整体的观察和判断,强调个体的差异和动态的变化。
而现代医学的诊断则更加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开具血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等各种检验项目,以及 X 光、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以获取客观的数据和图像,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治疗手段方面,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辨证论治,为患者开具个性化的方剂。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和拔罐可以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哪种方法更适合你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哪种方法更适合你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疗方法和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和平衡,注重防病于未然,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而现代医学主要侧重疾病的临床治疗,使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
在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方法和养生方式时,应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健康和平衡,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内的“气”与“血”需要保持流畅而不阻塞,如果气血不畅,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注重调理身体内的能量,通过针灸、按摩、艾灸等方法来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
此外,中医还重视饮食调理,根据不同体质给予适宜的食物和草药,以达到预防疾病和增强身体免疫力的效果。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主要是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
它通过临床诊断和科学实验研究,使用药物、手术和放疗等医疗技术来治疗疾病。
现代医学在紧急救治和治愈特定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可以有效缓解和控制疾病,挽救生命。
然而,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和调理身体整体健康方面相对不足。
它更多关注疾病的症状和根源,而缺少对整体养生和预防的重视。
而中医强调平衡和整体调理的方法,则更适合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讲究内外兼顾,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能量平衡,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当然,在选择医疗方法和养生方式时,并不是说中医就完全代替现代医学,或者现代医学就完全取代了中医。
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种互补的医疗体系,各具优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结合。
对于一些急需治疗的疾病,如感染、外伤等,现代医学的药物和手术手段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以及身体的养生调理,中医的方法则更具优势和适用性。
中医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能量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和自愈力,对许多疾病的缓解和预防有着显著的效果。
因此,在选择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之间,最重要的是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关系

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开始产生交集,相互借鉴,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关系,并分析其互补性和相互影响。
传统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秉持着“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平衡息息相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节制饮食,可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而现代营养学则更注重营养素的摄入和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传统中医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调理。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寒热、酸甘、滋补等属性,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因此,中医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和环境变化,合理选择食物。
例如,在夏季,人们容易出现热病症状,中医建议多食用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而现代营养学则通过研究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膳食指南,旨在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食物,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在饮食观念上有共同之处。
传统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理,注重饮食的多样性。
现代营养学也提倡均衡饮食,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蛋白、奶制品和豆类等多种食物的摄入。
两者都认为,只有摄入多样化的食物,才能保证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传统中医的饮食调理理念对现代营养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中医注重食物的烹饪方式和搭配,以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中医认为,煮食可以使食物更易消化吸收,而炒、炸等高温烹饪方式则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这一理念与现代营养学推崇的低温烹饪相契合,都注重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传统中医的饮食调理方法在现代营养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例如,中医的“四时养生”理念,指出人们应根据季节的变化,适应环境的需求,调整饮食结构。
这一理念与现代营养学中的季节性饮食方案相呼应。
研究表明,不同季节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合理选择食物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中医养生和西医营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分别在养生和饮食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养生和西医营养学的不同特点、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医养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追求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协调。
养生即通过调节饮食、生活方式和内外环境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治未病”,即在人体出现疾病之前通过均衡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中药调理等方式提升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养生的应用领域中,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分析人体气血、阴阳、虚实等状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
比如,根据体质强弱可以采取相应的补益或减散措施,调节营养摄入平衡。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个体化,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环境差异制定养生方案。
二、西医营养学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西医营养学是指通过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研究,以及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要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保持和改善人体健康的目的。
西医营养学主要研究人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需求和摄入量。
在西医营养学的应用领域中,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如推荐摄入量、营养素的比例和分布等。
营养学家还会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如孕妇、老年人、运动员等,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三、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对比1. 理论基础:中医养生以阴阳和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追求身心的平衡。
而西医营养学则以现代营养学为基础,注重研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更加注重个体的体质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而西医营养学更加倾向于制定普遍适用的膳食指南和推荐摄入量。
3. 思维方式: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念和防病治未病的理念,关注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
西医营养学则更加注重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中的代谢和作用。
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联系与影响

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联系与影响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的联系与影响1. 引言传统中医与现代营养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联系与影响。
传统中医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现代营养学研究更加注重物质营养的摄取和代谢,但也逐渐意识到与传统中医的某些理念存在相关性。
本文将就传统中医和现代营养的关系展开探讨。
2. 传统中医的饮食观念2.1 卫生先食为主传统中医强调卫生饮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首要任务是保护健康。
通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调味,调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
2.2 阴阳平衡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观念也与现代营养研究中的一些概念相关。
中医认为食物可以分为阴阳两类,某些食物具有寒凉性质,而其他食物则具有温热性质。
现代营养学也关注食物的热量值和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合理调配食物,可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3. 现代营养学对传统中医的影响3.1 营养分析现代营养学通过对食品成分的研究,提供了对传统中医食疗方案的理解和解释。
科学分析有助于识别传统中医方案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对健康的影响。
3.2 草药和药食同源传统中医常使用草药来治疗疾病,现代营养学对一些常用草药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这些营养成分可以通过食物中获得,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中医倡导的“药食同源”的概念。
4. 西方饮食观念对传统中医的影响4.1 饮食结构现代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传统中医的饮食观念受到冲击。
人们更倾向于食用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导致平衡饮食的概念不断淡化。
传统中医通过强调谷类、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提醒人们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4.2 荷尔蒙干扰物西方饮食文化中常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荷尔蒙,这些物质可能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中医秉持天然食材的理念,强调安全和健康的食品选择。
5. 结论传统中医和现代营养学相辅相成,彼此影响。
传统中医的饮食观念为现代营养学提供了思路,而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则为传统中医的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但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叉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中医的特点与现代医学的差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平衡和和谐。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讲究饮食调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重视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气味、询问病情和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与此相反,现代医学更注重疾病的科学理解和证据支持。
现代医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其他先进技术来确立诊断。
现代医学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通过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虽然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理论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和交叉。
首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患者的健康和治疗疾病。
无论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还是药物、手术,都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和现代医学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可以互补。
中医强调平衡和调理,可以在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的饮食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控制病情。
另外,中医和现代医学也在疾病预防和健康养生方面有交集。
现代医学强调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卫生教育等,中医则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自身调节能力。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气功等,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提高人们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三、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和现代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营养和现代营养的区别和联系
中医营养和现代营养
区别:
中医营养,起源已经几千年了,无论后人如何的推敲或者增添那只是画蛇添足,中医讲究多数从过去式的食品中摄取营养,也就是经过了很多实践,才证明这个是有营养的,那个是没营养的。
中医营养是中医的一些理论,对现代人来说可以算作设想,例如阴阳、温热寒凉、五味、五脏六腑、经络等,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所完全发现。
中医营养学比较注重整体,它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治疗的目的始终着眼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改
善整体机能状态,而不仅针对个别的病证。
要求全面膳食,
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
中医营养学在全面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季节、地域特点,食
物的性味不同进行辩证施膳。
根据人体的体质不同辨证施食,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
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比如
气虚的人,当用补气药膳;血虚的人,可以使用补血的药
膳。
根据季节不同调整膳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多吃绿色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
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苦瓜、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
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不仅是中医用药原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的理论依据。
这与现代营养学从分析食物营养成分入手,从含营养素去解释,其营养价值的还原论方法存在明显区别。
中医食物养生调理作用,绝非指“营养素”,而是根据性味归经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种辩证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在现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很难见到的。
而正是这点才体现了中医传统食疗极强的实用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理论的精华所在。
十味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中药能增进体质,抗衰延年为古今中外所公认。
在认识人体上,中医往往从整体观念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自己一套特色知识理论。
而对食物则是在阴阳五行为指导概括了食物性味、归经,阐述了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形成发展了中医食疗药膳的理论,并以此指导用于调理人们健康。
中医药食疗其目的是使人们健康长寿,并是人体营养达到动态平衡,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不同形式,表现为食物的配搭,重视膳食与药膳的结构合理化。
现代营养,根据对人类内部器官的了解或者是提内器官摄取的微量元素和吸收的微量元素而制定的营养学。
随着人类的进化的改变而改变。
现代营养学,是以物质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理念。
它把食品中的分子结构认识到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大分子结构状态。
然后,把人体的器官,组织,纤维,细胞中的构成物质也同样分解为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大分子结构状态来认识。
现代营养学它比较注重个体,它注重治疗个别病症,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
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如果一味追求素食,进食谷类、蔬菜类食物,摒弃或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久则使蛋白质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维生素E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状。
而效仿现代的膳食结构模式,大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势必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也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的发生增多。
于是许多外国营养学家到中国学中医食疗,把中国五千多年的饮
食文化带到外国,他们也学中国人制作豆浆,并把9月5日
定为现代豆腐节
联系: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营养学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一样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促进机体康复及延缓衰老的学科,在预防医
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真正实用的现代营养学,其实综合了中医学、现代学、营养学、人体学(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例如矿物质等)、大自然(例如阳光、地球等)、运动等等,博大而精深。
1、中医讲四季养生——春季护肝、夏季健脾、秋季润
肺、冬季补肾,从营养学上也可以来分析。
就说夏季嘛,白天时间长,工作量、活动量大,所以需要的营养量也
大,于是吃的食物也多一些。
吃的食物多,消化系统的负担就大一些。
中医讲的“健脾”,实际上是主要指消化系
统。
夏季的“心火”,也与此有关系,因为新陈代谢活跃、
活动量大,心脏的工作负荷自然大一些。
2、中医讲的食物有温热、寒凉之分,从现代营养学来分
析,是其中的成分不同。
温热者,多为酸性食物(含氮、氯、硫、磷等“负离子”较多);寒凉者,多为碱性食物
(含钙、镁、钾、钠、铁、锌等“正离子”较多)。
3、中医说的“上火”,从现代营养学来分析,与维生素特别
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有关系。
因为糖类、热量摄入过多,就需要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导致VB缺乏,引起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
荔枝含糖量高,所以多吃易上火。
生
辣椒不易“上火”,干辣椒容易“上火”,是因为干辣椒中VB 几乎没有。
烧烤、油炸类食物,VB也几乎全部被破坏了。
4、中药的作用,与其含有的营养素、活性成分(非营养
素)有关系。
5、现代营养学,注重整体观念,注重预防保健,这与中医
是相同的。
结合:
中医自古强调药膳同源,现代医学也主张最好的药物就是你的食物。
只是西医用还原论的办法来叙述问题,而中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阐释现象。
中医西医一样不可偏
废,了解微观就多看看西医,认识整体就系统感悟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民众的健康。
营养学就是研究哪些食品可以补给一些什么样的营养元素。
当人体缺少这种元素的时候,医生就建议去吃这种东西。
中医对健康的理解,我们在讲中医理论与钟鼎文化渊源关系的时候,讲到了天行健,地行康。
人类身体的健康,应该是一种顺应天地之时令节气而获得良好生存状态的一种形貌。
这种形貌的五运六气运行,完全是依赖对自
然赋予的一种和谐状态。
是一种生命一生一世,一命一界的与自然一体化的图腾。
食品维系的是健康,药物治疗的是疾病。
食品也分有利于健康恢复,还是助长疾病的发展两种不同的作用。
如何利用食品的这两种不同的功能。
食药同源,食药同用,食药同效。
健康得到保障,疾病得到根除。
妙手回春。
中医悬壶济世之真功夫也。
现代营养学应该说不应该是单纯的现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应该是属于当代科学家总结前人的研究,并当作探索营养规律性的真理展示,批除商业利益的操控和误导,不管是现代和东方都没有偏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