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 对儒家“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 步发挥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的影响
• 消极影响: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消极影响:压抑、 • 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积极影响: 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注重气节、 注重气节、品德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
宋明理学内容

宋明理学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呀!就像天空中的星辰,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比如说,在面对利益和道德的抉择时,是不是应该遵循天理,而不是被私欲所左右呢?
2. 格物致知可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方法呢!这就好比我们拆玩具去了解它的构造,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明白道理呀。
你想想,观察一只鸟的飞翔不也能悟出一些道理吗?
3. 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听起来很严厉吧!但可以理解成我们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像控制暴饮暴食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对吧?
4. “知行合一”这多重要啊!不就像说我们知道要减肥,就得真的去运动和控制饮食一样,知道和行动必须统一起来呀!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5. 宋明理学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那可真是没得挑!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保养,让它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是不是要修养好才能处理得当呢?
6. 理学大家们的思想那可真是瑰宝!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朱熹的理论不就影响了好多人吗?
7. 宋明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这就像每个零部件在机器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各安其位,社会才能稳定呀。
难道不是吗?
8. 宋明理学的影响广泛又深远啊!它贯穿了历史,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
我们现在的很多价值观不也能从中找到源头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丰富且深刻,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体会!。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宋明理学

理学相信有“天理”,“理”在 事上又在事中,人生在世必须在 各自的岗位上做事以完成理分, 即尽本分。佛教只强调“静”的 存心养性,理学则强调“敬”, “敬贯动静”,不但是通向价值 之源的超越境域,也是成就此世 之事的精神凭借,是入世做事的 行动原则。敬就是一种全神贯注 的心理状态,演变成中国社会的 “敬业”精神。理学强调勤劳勤 学,爱惜光阴,认真把事做好, 反对闲反对懒,也有类似禅宗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伦理 观念。
宋明理学——两宋至明代的哲学
“唯本朝理学,远于汉唐”——陆九渊
宋明理学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 二、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二、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
评价 钱谦益说“制科之习比于俚,道学之习比于腐,斯二者皆俗学也。” 顾炎武曾痛责明末以来的清谈理学“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 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老 庄,今之清谈孔孟”。顾炎武还在《与施愚山书》中提出: “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
颜元称:以为“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 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 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 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仆窃谓其 祸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 痛哭!”
周敦颐:理学大纲《太极图说》作者 二程:“人伦者,天理也。”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 识论。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一代儒学大师。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呀!就好比你心中有个特别明确的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该不该让座,这就是天理在引导你呀!
2. 格物致知也很关键哦!就好像你特别好奇一个玩具是怎么运作的,然后你就不停地研究它,最后弄明白了,这就是格物致知嘛。
比如你一直想搞清楚手机为什么能打电话,不断探索后知道了原理呀!
3. 理学还注重个人的修养呢!就像你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礼貌、更有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改正来达到这个目标。
你看那些很有风度的人,是不是就是修养很好呀!
4. 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厉害?这就像是你特别想吃蛋糕,但为了减肥你就得忍住这种欲望。
比如你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要克制自己想玩游戏的欲望呀!
5.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可太极端了吧!难道真要为了所谓的节而不顾生命吗?就好像有人说为了不丢面子哪怕饿死也无所谓,这不是很荒谬吗!
6. 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就好比学校里有各种规章制度,大家都遵守了才能有好的秩序。
像大家都排队上公交车,那场面多有序呀!
7. 知行合一那可是很了不起的要求呀!不能只是心里知道该怎么做,还得真正去做才行。
就跟你说要好好学习,那就要真的认真去学习呀!我觉得
宋明理学既有它好的一面,像强调天理和个人修养,但也有些地方太过于极端和僵化了。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还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明理学的特点和思想渊源,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焦点。
一、特点:宋明理学是在唐朝末年至南宋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程颐、程灏为代表的程门(即程朱理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朱门(即朱子理学)为主要流派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圣人为本”、“性即道”: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圣人为本”、“性即道”的思想,认为“道”既可称为“理”,又可称为“圣”,圣人所知道的“道”,即为一切客观存在的真实本体,而“圣人为本”,则是因为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对于人类道德、宇宙本原的理解,都是通过参照圣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的。
2. 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宋明理学强调以“致良知”和“格物致知”为重要方法,以通达真理,来拓宽人类知识的视野。
其中“致良知”是意识的行为,认为通过情感的感受、意志的决定和知识的探求,使之引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走向正确的方向;“格物致知”则是对经验和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和已知事物的理性分析,来得到哲学知识。
3. “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宋明理学对于“理气分别”和“理气合一”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
前者指出了事物的“形”和“质”,即形态和物质的差异,后者则关注到了“存在”和“本体”,即实体和其本质的关系。
这样便能够深入探求万物形式背后的真实本质,直接指向了自然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和本原。
4. “阳明心学”的出现:宋明时期,出现了一派“阳明心学”思想,它推行的是唯心主义和意识的优先地位,认为只有内心生命体验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将人的精神和自我的发展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最终的目的。
二、思想渊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不仅仅是从内部发展而来,还包括了外来哲学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文化的影响:宋明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学派。
其发展
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颐提出“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理学,强调
理的包容性和实践性,认为通过学习理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程朱理学成为了宋代的官学,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王阳
明强调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中本具道德真知。
他认为人
们可以通过觉醒内心的良知和修身养性来实现人与理的统一。
王阳明
的心学强调了内在道德觉悟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由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
的演进过程。
程朱理学奠定了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基础,强调通过
学习理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而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觉醒和真
知相通,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这两个阶段的理学对中国思想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 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 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 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 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 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 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 知!”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内容 同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 实质 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影响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认识 “理” 实现 异 “理” 哲学 范畴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学测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
主张
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九渊
王守仁
一、魏晋隋唐时期—— 三 教 合 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家交融
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新发展。
2、隋唐时期 ——三教合一
隋朝: “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 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
“三教合一” 不是儒教、佛教、道 教合为一体,而是一 种相互吸纳、相互渗 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图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泰山名胜
︱ 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 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 美 丽 ” 的 三 寸 金 莲
三从四德
重男轻女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 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 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戴震 (清)
重礼轻法
本课小结
儒学受到挑战
产生的背景
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获得新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
宋 明 理 学
发展的过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理是外在的,独 理是内在的“心”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反复观察火 情,寻找逃 生方法
第三幕:寻理学之果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二.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在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 的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 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这 就是“理学”。
【合作探究一】
1.什么是理学? 2.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3.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含
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