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格障碍概述特征和共病(ppt)
合集下载
人格障碍PPT医学课件

22
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 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 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 进行无理辩解;
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 甚至暴力行为;
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 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29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
心的不安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 迫症病人有强迫型 人格障碍。 【判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 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 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 往往感到痛苦。 各种治疗手段对人格障碍效果欠佳。
3
历史回顾
公元前三世纪Theophrastus对性格的描述是 西方最早的记载。
Pinel(1806)报告一男性病例“因被一女 言语触怒而将她投入井中”。这个人是“软 弱而放纵母亲之子,幼年时期即有求必允, 及至成年骄横跋扈,稍不遂意便引起强烈的 愤怒,狗近前踢死,马不安时无情鞭打”。 Pinel将其命名为“不伴妄想的躁狂症”。
15
人格障碍的分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焦虑型人格障碍 8.依赖型人格障碍
16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 性多于女性。
【判断标准】 (I)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符合下列 3项指标: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④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 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⑤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 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⑥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 进行无理辩解;
⑦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 甚至暴力行为;
⑧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 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29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
心的不安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 迫症病人有强迫型 人格障碍。 【判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 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 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 往往感到痛苦。 各种治疗手段对人格障碍效果欠佳。
3
历史回顾
公元前三世纪Theophrastus对性格的描述是 西方最早的记载。
Pinel(1806)报告一男性病例“因被一女 言语触怒而将她投入井中”。这个人是“软 弱而放纵母亲之子,幼年时期即有求必允, 及至成年骄横跋扈,稍不遂意便引起强烈的 愤怒,狗近前踢死,马不安时无情鞭打”。 Pinel将其命名为“不伴妄想的躁狂症”。
15
人格障碍的分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焦虑型人格障碍 8.依赖型人格障碍
16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 性多于女性。
【判断标准】 (I)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符合下列 3项指标: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人格障碍科普讲座PPT

人格障碍科普 讲座PPT
目录 介绍人格障碍 A群组人格障碍 B群组人格障碍 C群组人格障碍
介绍人格 障碍
介绍人格障碍
什么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 长期存在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 在自我认识、情绪、行为和人际关 系等方面出现固定而不灵活的模式 。
介绍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分类:人格障碍可 分为三个群组:A群组,B群组 和C群组,每个群组有不同的特 征和表现形式。
C群组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对 他人产生过度依赖,并缺乏独 立和自主意识。 回避性人格障碍:个体表现出 对社交场合的极度回避和对他 人的怀疑和不信任。
C群组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个体过分追 求完美和秩序,对细节过度关 注并呈现强迫症状。
谢谢您 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无视他人权 益,缺乏对社会规则的尊重,表现 出攻击他人的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情绪不稳定 ,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强烈情绪 ,常常陷入自我伤害的行为。
B群组人格障碍
妄想型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出 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对现实 有明显的错误认知。
C群组人 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常见的 人格障碍症状包括自我中心、 情绪不稳定、冷漠无情、幻觉 等。
A群组人 格障碍
A群组人格障碍
避症性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回 避社交场合,情绪冷淡,并且 对批评十分敏感。 孤僻性人格障碍:个体存在严 重的社交回避和孤独的倾向, 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
A群组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个体表现出 过分的追求完美和秩序,习惯 于控制和规划一切。
目录 介绍人格障碍 A群组人格障碍 B群组人格障碍 C群组人格障碍
介绍人格 障碍
介绍人格障碍
什么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 长期存在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 在自我认识、情绪、行为和人际关 系等方面出现固定而不灵活的模式 。
介绍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分类:人格障碍可 分为三个群组:A群组,B群组 和C群组,每个群组有不同的特 征和表现形式。
C群组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对 他人产生过度依赖,并缺乏独 立和自主意识。 回避性人格障碍:个体表现出 对社交场合的极度回避和对他 人的怀疑和不信任。
C群组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个体过分追 求完美和秩序,对细节过度关 注并呈现强迫症状。
谢谢您 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无视他人权 益,缺乏对社会规则的尊重,表现 出攻击他人的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情绪不稳定 ,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强烈情绪 ,常常陷入自我伤害的行为。
B群组人格障碍
妄想型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出 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对现实 有明显的错误认知。
C群组人 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常见的 人格障碍症状包括自我中心、 情绪不稳定、冷漠无情、幻觉 等。
A群组人 格障碍
A群组人格障碍
避症性人格障碍:个体常常回 避社交场合,情绪冷淡,并且 对批评十分敏感。 孤僻性人格障碍:个体存在严 重的社交回避和孤独的倾向, 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
A群组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个体表现出 过分的追求完美和秩序,习惯 于控制和规划一切。
人格障碍ppt课件

三、环境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大脑发育 未成熟,有较大可塑性,强烈的精神刺激 会给儿童的个性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不合理 教养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缺乏家庭正确 教养或父母的溺爱是发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原 因。恶劣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均 可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与人格障碍的发生 有一定关系。
• 有关寄养子的研究发现,有遗传背景的 寄养子成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 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 • 有人研究发现罪犯中染色体畸形呈XYY 核型者的比例超过普通人群,这种染色 体畸形与异常攻击行为及反社会型人格 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
二、脑发育因素:研究发现情绪不稳 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 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 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 威廉姆斯发现常有攻击行为的男人中, 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 或边缘系统。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 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 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 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 尚非病态。
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 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 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 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 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 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 碍。
病因病理病机制: 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素质 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遗传因素:家系调查资料提 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 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 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 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 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 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 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多项 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 • 有人统计1929-1977年间12篇双生子 犯罪问题的研究,在共339例同卵双生 子中,共犯罪率为55%;426例双卵双 生子共犯罪率为17%,。提示生物遗传 因素在犯罪(其中一部分系人格障碍患 者)违法行为中的作用。内倾或外倾性 格可能与遗传有关,同卵双生儿的一致 率较高。
人格障碍PPT课件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人格障碍有许多别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精神病态人格等。人格障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术语。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1806年,比奈(P.Pinel)提出术语:“不伴有疯狂症状的躁狂症”。1835年,法国人彼利察尔德(Prichard)提出“道德狂乱症”概念。1900年,法国人莫伊比乌斯(Moebius)首次提出“病态人格”概念,指出“病态人格是一种正常人的疯病”。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德国,施奈德(Schneider):是一种异常人格,由于其人格的异常性而妨碍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或者给本人造成精神痛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既害人又害己。施奈德认为人格障碍和神经症有同一的根源,只是表现不同而已。“神经症患者使自己受苦,病态人格则使社会受害”。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2、行为心理学观点
行为心理学更关注异常的行为而不太接受人格障碍稳定不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格障碍是不良适应模式和强化的结果。列汉(Linehan)认为,许多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出自于具有“病态”表现家庭。出自这类家庭的孩子倾向于用所获得的不良经验及方法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认知心理学观点
例二 : 一个机关的处长自结婚起常无缘无故地为一丁点儿小事打妻子。最后,吓得妻子不敢脱衣服睡觉,不敢在他之前睡觉。而此人在单位却是年年的优秀,大家公认的好干部。这种家庭暴力往往有人格方面的原因。《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家和
第一节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化历史(一)概念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妻子找咨询师咨询丈夫的问题: 其夫是电器工程师,婚前只知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婚后发现自己的丈夫原来是个“冷血动物”,在生活中,无论对谁都一概冷若冰霜,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一样。对家庭没有一点责任感,似乎家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有几次,妻子和孩子病了,他不仅照旧上班,而且没有一句问寒问暖的话。在单位里,与同事的关系冷淡,几乎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妻子说,他的面部表情呆板得要命,就像一尊泥雕木刻一样,极少笑,也几乎不发脾气。
人格障碍有许多别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精神病态人格等。人格障碍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术语。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1806年,比奈(P.Pinel)提出术语:“不伴有疯狂症状的躁狂症”。1835年,法国人彼利察尔德(Prichard)提出“道德狂乱症”概念。1900年,法国人莫伊比乌斯(Moebius)首次提出“病态人格”概念,指出“病态人格是一种正常人的疯病”。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德国,施奈德(Schneider):是一种异常人格,由于其人格的异常性而妨碍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或者给本人造成精神痛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既害人又害己。施奈德认为人格障碍和神经症有同一的根源,只是表现不同而已。“神经症患者使自己受苦,病态人格则使社会受害”。
(二)人格障碍概念的演化历史
2、行为心理学观点
行为心理学更关注异常的行为而不太接受人格障碍稳定不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格障碍是不良适应模式和强化的结果。列汉(Linehan)认为,许多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出自于具有“病态”表现家庭。出自这类家庭的孩子倾向于用所获得的不良经验及方法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认知心理学观点
例二 : 一个机关的处长自结婚起常无缘无故地为一丁点儿小事打妻子。最后,吓得妻子不敢脱衣服睡觉,不敢在他之前睡觉。而此人在单位却是年年的优秀,大家公认的好干部。这种家庭暴力往往有人格方面的原因。《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家和
第一节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化历史(一)概念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妻子找咨询师咨询丈夫的问题: 其夫是电器工程师,婚前只知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婚后发现自己的丈夫原来是个“冷血动物”,在生活中,无论对谁都一概冷若冰霜,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一样。对家庭没有一点责任感,似乎家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有几次,妻子和孩子病了,他不仅照旧上班,而且没有一句问寒问暖的话。在单位里,与同事的关系冷淡,几乎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妻子说,他的面部表情呆板得要命,就像一尊泥雕木刻一样,极少笑,也几乎不发脾气。
人格障碍.ppt

嫉妒、怀疑、警觉、敏感,一度形成超价,牵连观念,甚至发作性妄想。
3、类似于精神分裂症表现,孤僻、沉默、隐匿、不爱交际,情绪冷淡
等分裂样表现,现已将分裂型人格,分化为分裂型障碍,很难与分裂型人格 区别。
4、循环人格的分化:有人表现为情感障碍,但这又不符合躁狂、抑郁的
中度,或重度诊断标准,则ICD-10中归为情感范围内。
《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法》第10版(ICD-10)
(一)、临床特征:
1、人格障碍与神经症混在一起,有的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为类神经
症反应,如抑郁反应,神经衰弱反应,焦虑反应,强迫状态,易激惹性,疑 病症,冷酷无情,色情倒错等,故Mayer-Gross等人将神经症归人格改变的 神经症反应。
2、类似精神病症状表现,超价、牵连观念。常见于狂躁型人格、
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的改正它。
人格障碍诊断:
1、明显不和谐的态度(心理倾向,定势,与行为,牵涉多种心理 功能,情绪反应,冲动控制,认知方式,人际关系)。
2、异常行为方式是稳定的,持续的。 3、பைடு நூலகம்常行为方式的表现是广泛的,在许多人际关系与社
会活动中表现明显的适应不良。 4、异常行为方式始于童年或少年,持续到成年期。 5、此种障碍终于导致本人相当痛苦。 6、此种障碍经常对职业与社会功能有明显影响。
紧张。
(Vaillant和Pany )
80年代以来公认
1、青春期开始,男性早于女性; 2、人格常严重偏离正常,某些方面常较突出,且有过分发展。 3、不符合社会规范。 4、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则比较恒定,不易改变,延续到整个成
年阶段,晚年渐缓和 5、药物疗效甚微,矫正困难。 6、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7、缺乏自知力,晚期虽认识到自己人格的缺陷,但却始终不
3、类似于精神分裂症表现,孤僻、沉默、隐匿、不爱交际,情绪冷淡
等分裂样表现,现已将分裂型人格,分化为分裂型障碍,很难与分裂型人格 区别。
4、循环人格的分化:有人表现为情感障碍,但这又不符合躁狂、抑郁的
中度,或重度诊断标准,则ICD-10中归为情感范围内。
《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法》第10版(ICD-10)
(一)、临床特征:
1、人格障碍与神经症混在一起,有的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为类神经
症反应,如抑郁反应,神经衰弱反应,焦虑反应,强迫状态,易激惹性,疑 病症,冷酷无情,色情倒错等,故Mayer-Gross等人将神经症归人格改变的 神经症反应。
2、类似精神病症状表现,超价、牵连观念。常见于狂躁型人格、
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的改正它。
人格障碍诊断:
1、明显不和谐的态度(心理倾向,定势,与行为,牵涉多种心理 功能,情绪反应,冲动控制,认知方式,人际关系)。
2、异常行为方式是稳定的,持续的。 3、பைடு நூலகம்常行为方式的表现是广泛的,在许多人际关系与社
会活动中表现明显的适应不良。 4、异常行为方式始于童年或少年,持续到成年期。 5、此种障碍终于导致本人相当痛苦。 6、此种障碍经常对职业与社会功能有明显影响。
紧张。
(Vaillant和Pany )
80年代以来公认
1、青春期开始,男性早于女性; 2、人格常严重偏离正常,某些方面常较突出,且有过分发展。 3、不符合社会规范。 4、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则比较恒定,不易改变,延续到整个成
年阶段,晚年渐缓和 5、药物疗效甚微,矫正困难。 6、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 7、缺乏自知力,晚期虽认识到自己人格的缺陷,但却始终不
变态心理学人格障碍PPT专业课件

• 3. 人格严重偏离正常,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 自知力。
• 4. 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生活无目标,易 受本能欲望支配。
•
6
5. 情感发育不成熟,极不稳定,易激惹, 对自己的行为无内疚感和负罪感。 6. 人际关系失调,难以相处。 7. 矫治困难,预后欠佳。 8. 一般早年(童年或少年期)即有所表 现。
•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行为治疗
为主;
• 4. 控制治疗环境尤为重要; • 5. 适当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矫正治疗是一个难度很 大和值得探讨的课题 。途径:综合性治疗
16
(四)、实践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 教学录象: 抢劫 • 讨论:马家爵案例人格心理分析
17
人格障碍 概述
.
1
一、人格概念
• 又称为个性,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 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内化 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个体相对独特和稳定的 心理行为模式。它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 爱好等内容。
• 人格是独特的行为模式。
•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 人格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研究
•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它
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它是最常见的一类人格障碍。也是精神病学家和
心理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类型。美国一项调查报
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约占人口的3。9--4。9%
(男性)和0。7%(女性)。国外报道男性3%,
神经症、精神病与人格障碍: 研究报告:50%同时患有人格障碍
3
2.概念: 人格障碍又称变(病)态人格、人格异 常,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 常为主的障碍,患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 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 能,或者患者感到痛苦。
• 4. 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生活无目标,易 受本能欲望支配。
•
6
5. 情感发育不成熟,极不稳定,易激惹, 对自己的行为无内疚感和负罪感。 6. 人际关系失调,难以相处。 7. 矫治困难,预后欠佳。 8. 一般早年(童年或少年期)即有所表 现。
•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行为治疗
为主;
• 4. 控制治疗环境尤为重要; • 5. 适当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矫正治疗是一个难度很 大和值得探讨的课题 。途径:综合性治疗
16
(四)、实践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 教学录象: 抢劫 • 讨论:马家爵案例人格心理分析
17
人格障碍 概述
.
1
一、人格概念
• 又称为个性,是在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 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内化 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个体相对独特和稳定的 心理行为模式。它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 爱好等内容。
• 人格是独特的行为模式。
•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 人格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研究
•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它
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它是最常见的一类人格障碍。也是精神病学家和
心理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类型。美国一项调查报
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约占人口的3。9--4。9%
(男性)和0。7%(女性)。国外报道男性3%,
神经症、精神病与人格障碍: 研究报告:50%同时患有人格障碍
3
2.概念: 人格障碍又称变(病)态人格、人格异 常,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 常为主的障碍,患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 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 能,或者患者感到痛苦。
讲义变态心理学人格障碍ppt课件

6
指人与人之间心理和行为各不相同。 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
现象。其中最主要的个性差异是能力、动机、气质 和性格上的差异。
7
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 社会的人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的。
社会化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 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淼淼在与女友来往的早期对女友十分关心和体贴,女 友也十分满意,自认为找到了如意郎君。然而在确立了恋爱 关系之后,他变得疑心越来越重,总怀疑女友私下与其他男 人交往,非常不放心女友的行踪,每天都要多次给女友打电 话询问其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一旦发现女友和 其他男人接触就发脾气,为此两个人经常吵架,后来就开始 打女友,有时会把女友朝死里打,但打过之后又会痛哭流涕 求女友原谅。女友实在无法忍受他的折磨提出分手后,他威 胁说不会放过她和她的家人。
16
核心特点:疏离 对与他人建立社会性联系很少或根本没有
17
情绪的不稳定,常抱有暴力问题
18
例: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不
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打扮自 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 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 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 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 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 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 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 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 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 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 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 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 麻烦。
指人与人之间心理和行为各不相同。 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
现象。其中最主要的个性差异是能力、动机、气质 和性格上的差异。
7
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 社会的人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的。
社会化是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 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淼淼在与女友来往的早期对女友十分关心和体贴,女 友也十分满意,自认为找到了如意郎君。然而在确立了恋爱 关系之后,他变得疑心越来越重,总怀疑女友私下与其他男 人交往,非常不放心女友的行踪,每天都要多次给女友打电 话询问其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干什么。一旦发现女友和 其他男人接触就发脾气,为此两个人经常吵架,后来就开始 打女友,有时会把女友朝死里打,但打过之后又会痛哭流涕 求女友原谅。女友实在无法忍受他的折磨提出分手后,他威 胁说不会放过她和她的家人。
16
核心特点:疏离 对与他人建立社会性联系很少或根本没有
17
情绪的不稳定,常抱有暴力问题
18
例: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不
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打扮自 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 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 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 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 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 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 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 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 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 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 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 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 麻烦。
人格障碍与心理治疗ppt课件

人格障碍与心理治疗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人格障碍概述 • 人格障碍的成因 • 心理治疗方法 • 治疗人格障碍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01 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的定义
总结词
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面存在持续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
预防和早期干预
要点一
总结词
预防和早期干预是降低人格障碍发生风险的有效手段,通 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预防和早期干预对于人格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普及 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可以及早发 现和识别潜在的人格障碍患者。此外,对于已经出现人格 障碍症状的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控制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因此,加强预 防和早期干预工作是降低人格障碍发生和影响的重要途径 。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情 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形象 模糊等。
VS
治疗建议:认知行为疗法(CBT)和 心理动力疗法是治疗BPD的有效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 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 惯,同时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等方法,帮助个体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 可以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
世界。
式,从而调整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04 治疗人格障碍的挑战与对 策
治疗依从性问题
总结词
治疗依从性差是人格障碍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患者常常因为缺乏自制力、对治疗不信任等原因而中断 治疗。
详细描述
contents
目录
• 人格障碍概述 • 人格障碍的成因 • 心理治疗方法 • 治疗人格障碍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01 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的定义
总结词
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面存在持续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
预防和早期干预
要点一
总结词
预防和早期干预是降低人格障碍发生风险的有效手段,通 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预防和早期干预对于人格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普及 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可以及早发 现和识别潜在的人格障碍患者。此外,对于已经出现人格 障碍症状的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控制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因此,加强预 防和早期干预工作是降低人格障碍发生和影响的重要途径 。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情 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形象 模糊等。
VS
治疗建议:认知行为疗法(CBT)和 心理动力疗法是治疗BPD的有效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 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 惯,同时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等方法,帮助个体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 可以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
世界。
式,从而调整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04 治疗人格障碍的挑战与对 策
治疗依从性问题
总结词
治疗依从性差是人格障碍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患者常常因为缺乏自制力、对治疗不信任等原因而中断 治疗。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二、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
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了《精神障碍诊断与 统计手册》,即DSM系统。
DSM-I
DSM-II
DSM-III
指在特定压力环境下 出现功能失常,此后 发展为固定的适应不 良的行为。
2019/8/24
更多的强调了人格障 碍导致的痛苦和功能 损害,而不仅仅是偏 离社会的行为。
2019/8/24
30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往往戴着心智健全的面具,表面看起来非 常正常,富有魅力和善解人意。然而,他们的过去经历却显示 出他们在行为、自我意识、爱与性、人际关系和认知模式方面 所存在的功能障碍。
2019/8/24
31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以妄自尊大的观念和全神贯 注于无限成功、权利和智慧光辉的幻想为主要表现的一 种人格障碍类型。
1.具有显著精神病样症状的亚型,如位于幻觉边缘的再发性错觉。这
种错觉界定不良,但非真性幻觉,牵连观念和多疑较为常见。
2.精神病样症状是发作性的,称之为边缘性分裂型人格。患者的言语
是丰富的和离题的。这类人或者会戏剧性地表示与社会隔绝,无论如
何也难以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3.无明确精神病样症状,但有显著的社会隔绝。只是因为他们多疑和
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患者自己为此感到痛苦。而这种人格特征及其潜在适应不良通
常在童年时期即已显露并会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持续存在。
2019/8/24
11
三、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人格障碍患者出于自创的特殊保护自己的措施,很少将自己暴露
在医生面前,尤其是DSM-IV所指的A簇患者。同时,调查者很难从知情
在那些精神病高发病率的群体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升高到
30%。在精神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
率高达50%。
2019/8/24
13
PART 02
2 人格障碍的特征
2019/8/24
14
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常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结果 而出现; 具有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关系 和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
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病症在成年早期即已暴露,但随年龄增长
趋于缓和或稳定。患者坚信自己由于在童年时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
2019/而8/24感到空虚、愤怒。
18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也称为强迫固执人格, 是一种以情绪限制、秩序性、坚持执拗、犹豫不 决、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这
种自卑感源于幼年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或由一
些缺陷所导致。
2019/8/24
24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SPD),是一类以主认知(或感知) 扭曲,外表、行为古怪,情感敌意,神经过敏,人际交 往困难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相关;C簇人格障碍特征和精神分裂症中高情感迟钝评分密切相关;A簇人
格障碍特征仅在对照组中和健康童年缺失相关。
2019/8/24
25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存在社交焦虑、有歪曲的认知和感知,表 现为言语离奇、情绪反应不适当以及行为怪异。一般认 为此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有关。ICD-10并未将其归 为人格障碍而是置于精神分裂症的范围,称之为分裂型 障碍。
2019/8/24
26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几种亚型:
人格心理学 ——第十章
人格障碍概述、 特征和共病
2019/8/24
1
目 录/contents
2019/8/24
1.人格障碍的概述 2.人格障碍的特征 3.人格障碍的共病
2
PART 01
1 人格障碍的概述
2019/8/24
3
2019/8/24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障碍人格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 Pinel提出“不伴妄想的躁狂 症”——那些容易暴怒并且使用暴 力但没有妄想的人。
20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多见于从事秩序性、严肃性职业者和那些需要坚持, 注意细节,分类、编目工作者。多见于年长儿童或尚属成功的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2:1。 强迫型人格障碍一般在幼年时期形成,与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社 会因素直接有关,也同遗传素质相联系。Eysenck认为,遗传因素 在内向人格(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上起作用,遗传因素可 能是发展为强迫特质的素质,如家庭成员中有人患强迫型人格障碍, 2019/其8/2亲4 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21要高。
外表古怪才被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而不标以分裂样人格障碍。
2019/8/24
27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PD)也叫做悖德型人格障碍、无 情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是一种以行为不 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异常主要 是缺乏自我控制力。
主要表现为:冷酷无情、短暂的人际关系、不负责任、冲动和易
2019/8/24
19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过分认真,过分注意细节,责任心过强, 为自己建立严格的标准,在思想上呆板、保守;在行动 上拘谨,小心翼翼。他们常常自我怀疑,担心达不到要 求而使神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得不到松弛。过分 注重工作,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
2019/8/24
2019/8/24
16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起病于成年早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大约在普通人群中占1%—3%。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3,
约10%的患者会自杀死亡,是一般人群的50倍。BPD具有高自伤和自杀
风险。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家庭、社会环境因
社会型,还包括了易激动、情绪不
稳定、好争吵、古怪、说谎以及欺
诈6个类型。
2019/8/24
7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2019/8/24
障碍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 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障碍人 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 从而又提出了障碍人格的狭义概念,专指反 社会型人格,而以人格障碍代替广义的非正 常人格。
与特定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 式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2019/8/24
15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以情感、人际关 系、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复杂而 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 为为主要表现。
5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2019/8/24
19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 疾患也有可能不伴有妄想症状,“悖 德狂”的含义更为局限。
Koch(德国)认为“悖德狂”这个 名称的内涵过于消极,提出了“精神 病理性劣势”。
6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1909年Kraepelin应用“精神病
理性人格”这一术语,不仅包括反
从他的定义来看,不仅包括了反 社会人格,也包括一些没有妄想的 精神病患者。
4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1835年Pritchard(英国)采用了新的
术语“悖德狂”——自然感受、情感、
倾向、脾气、习惯、道德倾向以及本能
冲动等方面的病态反常,而智能、认知
和推理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或障碍。
2019/8/24
2019/8/24
23
三、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常被混淆,直到Kretschmer提出麻木 和过度敏感的概念,并以此进行鉴别。 麻木: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无情绪感觉,缺乏自发的情绪;而过 度敏感尽管也是退缩,但情绪上表现为兴奋同时伴有焦虑。 过度敏感的人很脆弱,也很害羞,爱生闷气,并怀疑他人,他们企 图“尽量回避和抑制外界所有刺激”,这是一种典型的回避模式。
2019/8/24
32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价值夸大,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过于自 负,幻想巨大的成功、权力等,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无根据地 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被视为“特殊人才”,认 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过分需要他 人的赏识,极具特权意识,喜欢利用他人,缺乏同情心,易妒 忌、认为他人嫉妒自己,骄傲自大。
激惹、缺乏罪恶感和悔恨和不承担责任。
2019/8/24
28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与违法犯罪行为 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引起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高度重视, 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也被看作是最难 治疗的人格障碍之一。
此种人格障碍男性多见,多发生于童年期和少年期;他们年
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共病 (2)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 (3)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 (4)物质滥用和人格障碍共病 (5)其他共病问题
2019/8/24
36
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的共病
大约3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具有A簇、B簇、C簇三簇人格障碍的特
征。其中B簇人格障碍特征和自杀行为、低认知表现、童年不良遭遇显著
2019/8/24
33
PART
3 人格障碍的共病
2019/8/24
34
人格障碍的共病
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界限常常不明确,不同类 型人格障碍之间的界限也常常难以确定。而且许多患 者具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中的特征。
二、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
1952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了《精神障碍诊断与 统计手册》,即DSM系统。
DSM-I
DSM-II
DSM-III
指在特定压力环境下 出现功能失常,此后 发展为固定的适应不 良的行为。
2019/8/24
更多的强调了人格障 碍导致的痛苦和功能 损害,而不仅仅是偏 离社会的行为。
2019/8/24
30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往往戴着心智健全的面具,表面看起来非 常正常,富有魅力和善解人意。然而,他们的过去经历却显示 出他们在行为、自我意识、爱与性、人际关系和认知模式方面 所存在的功能障碍。
2019/8/24
31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以妄自尊大的观念和全神贯 注于无限成功、权利和智慧光辉的幻想为主要表现的一 种人格障碍类型。
1.具有显著精神病样症状的亚型,如位于幻觉边缘的再发性错觉。这
种错觉界定不良,但非真性幻觉,牵连观念和多疑较为常见。
2.精神病样症状是发作性的,称之为边缘性分裂型人格。患者的言语
是丰富的和离题的。这类人或者会戏剧性地表示与社会隔绝,无论如
何也难以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3.无明确精神病样症状,但有显著的社会隔绝。只是因为他们多疑和
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
患者自己为此感到痛苦。而这种人格特征及其潜在适应不良通
常在童年时期即已显露并会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持续存在。
2019/8/24
11
三、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
人格障碍患者出于自创的特殊保护自己的措施,很少将自己暴露
在医生面前,尤其是DSM-IV所指的A簇患者。同时,调查者很难从知情
在那些精神病高发病率的群体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升高到
30%。在精神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人格障碍的总患病
率高达50%。
2019/8/24
13
PART 02
2 人格障碍的特征
2019/8/24
14
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常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经历的双重结果 而出现; 具有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关系 和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
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病症在成年早期即已暴露,但随年龄增长
趋于缓和或稳定。患者坚信自己由于在童年时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
2019/而8/24感到空虚、愤怒。
18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也称为强迫固执人格, 是一种以情绪限制、秩序性、坚持执拗、犹豫不 决、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这
种自卑感源于幼年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或由一
些缺陷所导致。
2019/8/24
24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SPD),是一类以主认知(或感知) 扭曲,外表、行为古怪,情感敌意,神经过敏,人际交 往困难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相关;C簇人格障碍特征和精神分裂症中高情感迟钝评分密切相关;A簇人
格障碍特征仅在对照组中和健康童年缺失相关。
2019/8/24
25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存在社交焦虑、有歪曲的认知和感知,表 现为言语离奇、情绪反应不适当以及行为怪异。一般认 为此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有关。ICD-10并未将其归 为人格障碍而是置于精神分裂症的范围,称之为分裂型 障碍。
2019/8/24
26
四、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可有几种亚型:
人格心理学 ——第十章
人格障碍概述、 特征和共病
2019/8/24
1
目 录/contents
2019/8/24
1.人格障碍的概述 2.人格障碍的特征 3.人格障碍的共病
2
PART 01
1 人格障碍的概述
2019/8/24
3
2019/8/24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障碍人格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 Pinel提出“不伴妄想的躁狂 症”——那些容易暴怒并且使用暴 力但没有妄想的人。
20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多见于从事秩序性、严肃性职业者和那些需要坚持, 注意细节,分类、编目工作者。多见于年长儿童或尚属成功的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2:1。 强迫型人格障碍一般在幼年时期形成,与家庭教育、生活经历等社 会因素直接有关,也同遗传素质相联系。Eysenck认为,遗传因素 在内向人格(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上起作用,遗传因素可 能是发展为强迫特质的素质,如家庭成员中有人患强迫型人格障碍, 2019/其8/2亲4 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21要高。
外表古怪才被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而不标以分裂样人格障碍。
2019/8/24
27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PD)也叫做悖德型人格障碍、无 情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是一种以行为不 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行为异常主要 是缺乏自我控制力。
主要表现为:冷酷无情、短暂的人际关系、不负责任、冲动和易
2019/8/24
19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过分认真,过分注意细节,责任心过强, 为自己建立严格的标准,在思想上呆板、保守;在行动 上拘谨,小心翼翼。他们常常自我怀疑,担心达不到要 求而使神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得不到松弛。过分 注重工作,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
2019/8/24
2019/8/24
16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起病于成年早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
大约在普通人群中占1%—3%。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3,
约10%的患者会自杀死亡,是一般人群的50倍。BPD具有高自伤和自杀
风险。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家庭、社会环境因
社会型,还包括了易激动、情绪不
稳定、好争吵、古怪、说谎以及欺
诈6个类型。
2019/8/24
7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2019/8/24
障碍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 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障碍人 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 从而又提出了障碍人格的狭义概念,专指反 社会型人格,而以人格障碍代替广义的非正 常人格。
与特定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 式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2019/8/24
15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以情感、人际关 系、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复杂而 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 为为主要表现。
5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2019/8/24
19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 疾患也有可能不伴有妄想症状,“悖 德狂”的含义更为局限。
Koch(德国)认为“悖德狂”这个 名称的内涵过于消极,提出了“精神 病理性劣势”。
6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1909年Kraepelin应用“精神病
理性人格”这一术语,不仅包括反
从他的定义来看,不仅包括了反 社会人格,也包括一些没有妄想的 精神病患者。
4
一、人格障碍的历史发展
1835年Pritchard(英国)采用了新的
术语“悖德狂”——自然感受、情感、
倾向、脾气、习惯、道德倾向以及本能
冲动等方面的病态反常,而智能、认知
和推理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或障碍。
2019/8/24
2019/8/24
23
三、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常被混淆,直到Kretschmer提出麻木 和过度敏感的概念,并以此进行鉴别。 麻木: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无情绪感觉,缺乏自发的情绪;而过 度敏感尽管也是退缩,但情绪上表现为兴奋同时伴有焦虑。 过度敏感的人很脆弱,也很害羞,爱生闷气,并怀疑他人,他们企 图“尽量回避和抑制外界所有刺激”,这是一种典型的回避模式。
2019/8/24
32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价值夸大,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过于自 负,幻想巨大的成功、权力等,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无根据地 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被视为“特殊人才”,认 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过分需要他 人的赏识,极具特权意识,喜欢利用他人,缺乏同情心,易妒 忌、认为他人嫉妒自己,骄傲自大。
激惹、缺乏罪恶感和悔恨和不承担责任。
2019/8/24
28
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与违法犯罪行为 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引起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高度重视, 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一种人格障碍类型,也被看作是最难 治疗的人格障碍之一。
此种人格障碍男性多见,多发生于童年期和少年期;他们年
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共病 (2)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 (3)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 (4)物质滥用和人格障碍共病 (5)其他共病问题
2019/8/24
36
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的共病
大约3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具有A簇、B簇、C簇三簇人格障碍的特
征。其中B簇人格障碍特征和自杀行为、低认知表现、童年不良遭遇显著
2019/8/24
33
PART
3 人格障碍的共病
2019/8/24
34
人格障碍的共病
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界限常常不明确,不同类 型人格障碍之间的界限也常常难以确定。而且许多患 者具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中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