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评价规范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有效防备和掌控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和发展,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职工。
每个员工都有责任遵守本制度,公司将为员工供应必需的安全保障和培训,以防范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1.公司将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对工作场合的空气、噪声、振动、辐射、化学物质等影响员工身体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2.监测将定期进行,监测频率依据工作岗位的特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
3.监测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空气质量、噪声、振动、辐射、化学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浓度变动趋势、暴露时间等。
4.监测工作由专业监测人员负责执行,监测结果将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员工。
三、职业危害因素评价1.公司将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对各类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其对员工健康的影响程度。
2.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包含但不限于:危害程度评估、暴露风险评估、健康效应评价等。
3.评价结果将作为订立职业危害防控措施的依据,确保员工健康和生产环境的安全。
四、职业危害因素管控1.员工职业危害因素暴露防控责任由公司与员工共同承当,公司将为员工供应必需的防护设施和培训。
2.公司将建立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供应个人防护装备、建立防护设施、开展岗位培训等。
3.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必需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私自改动或不使用防护设施。
4.员工如发现职业危害因素超标或有其他安全隐患时,应立刻向上级汇报,并采取临时措施减少危害。
5.各部门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岗位防护设施的完好性和员工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有缺陷的设备。
6.公司将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管控效果的评估,调整防护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五、培训与教育1.公司将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安全培训,确保其了解工作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知识和操作要求。
2.公司将定期组织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本领。
职业危害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一、引言为了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危害,并持续改善工作环境,本公司制定了职业危害监测及评价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职业危害监测及评价工作流程,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评价措施科学合理。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全体员工,包括在职员工、实习生和临时工。
三、职业危害监测1. 监测目标(1)监测职业危害源:包括但不限于噪声、粉尘、有害物质等;(2)监测职业健康:包括但不限于职业病、职业伤害等。
2. 监测方法(1)规定监测频率: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2)选择监测仪器:根据监测目标选择适当的仪器设备;(3)监测区域选择:根据工作场所具体情况进行选择;(4)监测操作流程:包括仪器校准、监测点设置、使用记录和数据处理等。
3. 监测记录与报告(1)监测记录:记录监测数据、监测人员、监测日期、监测地点、所用设备和方法等;(2)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明确职业危害程度,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职业危害评价1. 评价指标(1)评价职业危害指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对职业危害源进行评价;(2)评价职业健康状况:包括职业病发病率、职业伤害情况等。
2. 评价方法(1)职业危害源评价: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2)职业健康状况评价:通过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监测和事故统计等相关数据进行评价。
3. 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1)评价结果分级:根据评价指标的标准,将评价结果分级;(2)改进措施制定: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3)改进效果监测:对改进措施进行监测,评估改进效果。
五、职业危害监测及评价计划1. 初步计划(1)明确监测目标和评价指标;(2)制定监测频率和评价周期;(3)明确监测人员和工作分工。
2. 详细计划(1)制定具体的监测和评价方案;(2)明确监测点和监测时间;(3)保证监测和评价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六、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1. 监测结果分析(1)整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确定职业危害程度,并提出风险管控措施。
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中心 吴琳 副主任 二0一一年一月 一一年一月
噪声作业的定义
噪声作业是指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每 年工作50周(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 的平均等效连续噪声级≥85dB(A)的作业岗 位。达不到8小时及超过85分贝者按时间减 半,噪声增加3分贝计算。如工作4小时为 88分贝。
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
(1)问诊 ) a. 职业史 b. 症状询问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等;
( 2 ) 体格检查 同上岗前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 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 b.选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鼓室 选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 导抗图, 导抗图,500Hz、1000Hz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 、 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 )、耳声发射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耳声发射( 阈)、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 发耳声发射) 发耳声发射)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不需要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 应急检查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检查内容
上岗前检查
(1)问诊 ) a. 职业史 b. 症状询问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植物神经功能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 紊乱的症状等; 紊乱的症状等; c. 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中 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 毒史、感染史、 毒史、感染史、遗传史等 (2) 体格检查 a.内科常规检查 内科常规检查 b.耳科检查 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 耳科检查 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 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 血清ALT 血清 b.选检项目 声导抗、耳声发射 选检项目 声导抗、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随着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噪声(Noise)已成为常见的职业危害,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噪声除引起听觉系统损害外,还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 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2)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3)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4)Ⅱ期和Ⅲ高血压(5)器质性心脏病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外耳道流脓、耳痛、耳鸣、耳聋、眩晕,以及头晕、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心悸、胸闷、胸前区疼痛、多汗、乏力等症状;同时也要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氮芥、卡伯、顺铂、利尿酸、水杨酸类、含砷剂、抗疟剂等)、中毒史(如酒精、烟草、一氧化碳等中毒)、感染史(如中耳炎、流脑、腮腺炎、流感、耳带状疱疹、伤寒、猩红热、艾滋病、疟疾、麻疹、风疹、水痘、梅毒等疾病史)、遗传史(如家庭直系亲属中有无耳聋等病史)等(2)体格检查a.内科常规检查注意甲状腺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b.耳科检查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如是否因听力原因影响交谈,双侧耳廓有无畸形,外耳道有无畸形、狭窄、闭锁、阻塞,鼓膜有无穿孔、肥厚、钙化,内陷、粘连、溢液等(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b.选检项目声导抗、耳声发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1)职业病职业性听力损伤(见GBZ49)(2)职业禁忌证噪声易感者(噪声环境下工作1年,双耳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听力损失≥65dBHL)2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外耳道流液,耳痛,耳鸣,耳聋,眩晕等耳部症状和噪声接触史等(2)体格检查同上岗前(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b.选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鼓室导抗图,500Hz、1000Hz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阈)、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健康检查周期 1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职业性听力损伤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企业资料
26
职业性噪声健康监护
•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及分级
1 诊断原则 根据确切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症状, 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历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现 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 断。
企业资料
33
职业性噪声健康监护
• 平均听阈的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修约至整 数): 双耳高频平均听阈:
dB(HL)=左耳 4(0 3 6 0 00 0 0 6 右 0 00耳 ) 4(0 3 6 0 00 0 00
企业资料
34
职业性噪声健康监护
• 平均听阈的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修约至整 数):
• 职业禁忌证
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
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
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
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
或病理状态。
企业资料
6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5.健康监护对象的界定原则
➢ 直接接触需要开展强制性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都必须接 受健康监护。
• 间断噪声
两次发声间隔时间>1s。
企业资料
15
噪声监护相关术语和定义
• 脉冲噪声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0.5s,间隔时间 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称为脉冲噪声。
企业资料
16
噪声监护相关术语和定义
• 纯音测听
定义:是测试听敏度的、标准化的主观行为反应 测听,它包括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测试。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紫外辐射(紫外线)
a)症状询问:重点询问眼部和皮肤的不适症状,如 是否存在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痛、 畏光、流泪和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
b)体格检查: 1)内科常规检查; 2)眼科常规检查及角膜、结膜、晶状体和眼底检
查; 3)皮肤科常规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必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心电图。
12
二、高温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1、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
a)未控制的高血压; b)慢性肾炎; c)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d)未控制的糖尿病; e)全身瘢痕面积≥20%以上(工伤标准的八级); f)癫痫。
13
高温
2、检查内容:
a)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 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b)体格检查:内科常规检查,重点进行心血管系统 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9
噪声
3、检查内容: a) 症状询问:如听力障碍、耳鸣、耳痛等; b)体格检查: 1)耳科常规检查:重点检查外耳有无外伤;鼓膜 有无破裂及出血,听骨链有无断裂等; 2)合并眼,面部复合性损伤时,应针对性的进行 相关医科常规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必检项目:纯音气骨导听阈测试; 2)选检项目:声导抗(鼓膜无破裂者)、耳声发 射、听觉诱发电反应测听、40Hz电反应测听; d)必要时进行作业场所现场调查;
5)感染史,如流脑、腮腺炎、耳带状疱疹、伤寒、猩红 热、麻疹、风疹、梅等病史;
7)有无噪声接触史及个人防护情况。
4
噪声
b)体格检查:1)内科常规检查; 2)耳科常规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必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血清ALT、纯音听阈测试 2)选检项目:声导抗、耳生发射。
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加剧,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职工的权益,减少潜在的职业危害风险,我公司制定了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以规范和落实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工作。
二、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规范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以及有效控制和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
三、监测、检测和评价内容1.监测工作: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测,包括空气质量、噪声、光照、温湿度等因素的监测,以及对有害化学物质的监测。
2.检测工作:对职工接触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包括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噪声以及职工接触的有害化学物质等。
3.评价工作:根据监测和检测结果,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对职业危害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意见。
四、责任与权限1.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工作的计划和方案,并进行组织和协调。
2.生产部门负责提供工作场所的相关信息和资料,按照职业卫生要求改造和维护工作环境。
3.职业卫生监测机构负责具体的监测和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4.职业卫生评价专家组负责对监测和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和改进建议。
5.职工应积极配合监测、检测和评价工作,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
五、工作程序及要求1.制定监测、检测和评价工作的计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
2.进行工作场所的环境监测,记录监测结果并进行分析。
3.对职工接触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根据监测和检测结果,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并提出控制意见。
5.建立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和评价的档案,备案保存。
六、监测、检测和评价结果的应用1.根据监测和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和个体防护设施。
2.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本(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本1.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指导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工作,从而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所有行业和岗位。
2.检测和评价目的2.1 确定有害因素通过检测和评价工作,准确、全面地确定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声等。
2.2 评估危害程度根据检测结果,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程度和风险水平,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3.检测和评价内容3.1 环境因素检测通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进行检测,包括空气污染物、噪声、温湿度、辐射等,以及有害因素排放情况的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2 化学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化学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气体、有害物质、有害化学品等,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3 物理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振动、辐射、照明等,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3.4 生物因素检测对工作场所的生物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真菌等,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和安全。
3.5 职业病检测对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进行检测,包括但不限于石棉、重金属、粉尘等,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4.检测和评价方法4.1 检测设备和工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检测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测和样品采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检测方法和标准采用国家标准和规范中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工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浓度计算、数值转换、数据比较等,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5.评价和控制措施5.1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程度和风险水平,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等级。
5.2 防护措施实施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个体防护、集体防护、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评价规范
(一)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处理意见
1、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
2、以下纯音测听结果应列为职业禁忌证
双耳3K、4K、6KHz平均听阈≥40dB
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K、2K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25dB。
中度以上(包括中度)传导性听力损失;
内科检查结果为II期或III期高血压及器质性心脏病者亦为噪声作业禁忌证。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处理意见—
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观察对象
以下三种情况结论为:“未发现职业性噪声聋改变”“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及疑似职业病,可继续从事原工种工作”
双耳听力正常曲线;
双耳语频听阈正常且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
纯音测听检查为轻度传导性听力损失;
任一听力为混合性听力损失,其结果以该耳骨导来评价,具体内容同该条前3项;
以下结论为:“建议脱离噪声环境7天后复查纯音测听”---
(1)、1K、2K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2)双耳3K、4K、6K平均听阈≥40dB;
(3)噪声敏感者(指上岗前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下工作1年。
任一耳3K、4K、6KHz中任一频率听阈≥65dB);
(4)纯音测听检查为中度或中度以上传导性听力损失;
4、经复查确诊后,仍属于以下情况应列为职业禁忌证,结论为:“不宜从事噪声作业工种”
(1)噪声敏感者;
(2)双耳3K、4K、6KHz平均听阈≥40dB且伴耳鸣;
(3)、1K、2K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非噪声原因引起);(4)纯音测听结果为中度或中度以上传导性听力损失;
(5)语言频率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
(6)有家族性聋、听神经瘤、药物神经性聋、美尼尔综合征等病史;
(7)II期或III期高血压;
(8)器质性心脏病。
5、经复查确诊后,仍有以下情况,结论为“建议提请职业病诊断”—
(1)双耳3K、4K、6KHz平均听阈≥40dB且伴耳鸣(灵活掌握);
(2)听力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26dB。
(三)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处理意见—
1、目标疾病--- 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观察对象
2、以下三种情况结论为:“未发现职业性噪声聋改变”“未发现疑似职业病”
---
(1)双耳正常听力曲线;
(2)双耳语频听阈正常且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dB;
(3)纯音测听检查为传导性听力损失;
(4)任一耳听力为混合性听力损失,其结果以该耳骨导来评价,具体内容同该条前3项。
3、以下情况结论为:“建议脱离噪声环境7天后复查纯音测听”----
(1)、1K、2K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
(2)双耳3K、4K、6KHz平均听阈≥40dB;
4、经复查确诊后,仍有以下情况,结论为“建议提请职业病诊断”---
(1)双耳3K、4K、6KHz平均听阈≥40dB且伴耳鸣(灵活掌握)
(2)听力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26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