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引言职业病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有害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的一种特殊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报告旨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相关部门和个人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气体、有害化学品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人为因素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两种。

现场检测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直接监测和采样分析;实验室检测是指将采样回收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的,主要包括有害因素的允许浓度、接触限值、暴露限值等。

评估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的意义1.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的最大意义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减少劳动者受到的危害。

2.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的编制要点1.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内容和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检测的有害因素种类、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参数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模板)
接收岗位2
预处理车间分桶间分装操作
1
6
氟化氢、三氯甲烷、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氯气、噪声
氟化氢(按F计)、三氯甲烷(氯仿)、甲苯、甲醇、吡啶、丙酮、四氢呋喃、乙腈、乙醛、乙酸乙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边门上料操作
3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噪声
定点
3
除臭装置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4
1
尿素、氢氧化钙、活性炭粉尘、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氨
氨、氢氧化钠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倒班操作员6
湿渣仓库巡检
0.167
飞灰粉尘
其他粉尘
定点
3
轴流风机
工作服、防尘口罩
焚烧装置二燃室巡检
0.5
氟化氢、氮氧化物、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氟化氢(按F计)、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
苯、甲苯、邻二氯苯、硫化氢、吡啶、氯化氢及盐酸、氨、溶剂汽油、硝基苯、二甲苯(全部异构体)、1,2-二氯乙烷、氯气
定点
3
工作服、安全鞋、防尘口罩、防割手套、防毒面具
焚烧装置过滤器清理
1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硫酸及三氧化硫、氯化氢及盐酸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或从事其中一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评价报告,详细介绍了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1.物理因素根据对工业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噪声: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振动:一些机器设备的振动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化学因素在工业场所的化学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有机溶剂:一些工作区域的有机溶剂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金属粉尘:一些工作区域的金属粉尘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产生潜在危害。

3.生物因素在工业场所的生物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高浓度细菌:一些区域的细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

-高浓度真菌:一些区域的真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潜在危害。

二、建议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采取隔离措施: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噪声的传播。

对会产生振动的机器设备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的强度。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耳塞和耳罩,保护听力。

同时,提供护腰带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腰部受振动的危害。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加强通风设备:对受到有机溶剂影响的区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机溶剂浓度。

对金属粉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增加排风量,减少粉尘浓度。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接触有机溶剂和金属粉尘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呼吸器具和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2023年度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2023年度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2023年度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工业场所职业病防治实际,于2023年对某工业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编制了下面的报告。

一、检测对象及条件1. 检测对象本次检测的对象为某工业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主要危害因素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粉尘。

2. 检测条件本次检测的条件如下:(1)检测时间:2023年5月至6月(2)检测人员:由具有从业经验的职业病防治专家组成的检测小组进行检测。

(3)检测设备:仪器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包括气体检测仪、粉尘检测仪、噪声计、温湿度计等。

二、检测内容及方法1. 检测内容本次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检测:(1)化学因素:检测有害气体、有害液体、有害固体等。

(2)物理因素:检测噪声、振动、冷热等。

(3)粉尘:检测粉尘浓度、颗粒物大小等。

2. 检测方法(1)化学因素:使用气体检测仪、液体检测仪等仪器设备,对各种有害气体、有害液体和有害固体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2)物理因素:使用噪声计、振动计、温湿度计等仪器设备,对噪声、振动、冷热等进行了检测和评价。

(3)粉尘:使用颗粒物计、粉尘检测仪等仪器设备,对粉尘浓度、颗粒物大小等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三、检测结果及分析1. 化学因素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本企业存在的主要有害气体为氯气和氨气;有害液体为苯和三氯乙烯;有害固体为铅和砷等。

其中,氯气和苯的浓度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浓度,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2.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本企业存在的主要物理因素为噪声和振动。

部分车间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同时,部分工人存在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的情况,有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3. 粉尘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本企业存在的主要粉尘为煤尘、硅尘和铁尘。

其中,煤尘和硅尘含量较高,存在着慢性肺部疾病和职业性肺癌的风险。

741852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

741852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设计报告书

XX项目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评价机构: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日期:XX年XX月XX日说明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7、本报告共23页。

项目名称XX项目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评价机构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编写人职称:证书:卫职服检XX 号签名:报告审核人职称:证书:卫职服检XX号签名:报告签发人职称:证书:卫职服评XX号签名: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XX项目部委托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单位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XX项目部隧道施工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2.2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2007)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07)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检验结果报告3评价范围本次检测评价应XX客专项目部的委托,对该单位的隧道施工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性噪声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长期影响的结果,是法定职业病。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皮肤划痕反映迟钝,血压不稳,血管张力有改变。
0.74
2
不超标
炼钢炉后
0.72
2
不超标
2012.03.16
0.71
2
不超标
2012.03.17
0.75
2
不超标
连铸平台
0.68
2
不超标
2012.03.16
0.69
2
不超标
2012.03.17
0.67
2
不超标
炼钢上料区
0.82
2
不超标
2012.03.16
0.83
2
不超标
2012.03.17
0.81
2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厂特点,设置采样点。
3、测定方法:按《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规定执行。
4、现场测试:
检测与评价范围:炼铁厂原料工段、球团工段、白灰工段、喷煤工段、炼铁工段、、运行工段,炼钢工段、连铸工段、公辅工段,轧钢厂轧钢工段、检修工段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
测试条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
2012.03.17
92
92
85
超标
2012.03.16
90
90
85
超标
2012.03.17
90
90
85
超标
轧钢辊道操作工
84
84
85
不超标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一、前言。

职业病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有毒、有害因素,导致工人患上的疾病。

预评价是指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出现之前,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价,以确定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工人的健康。

本报告将对某工厂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以期为工厂提供科学的防护措施建议。

二、工厂基本情况。

该工厂位于XX省XX市,占地面积XXX平方米,主要生产XXX产品。

工厂共有员工XXX人,其中XXX人从事高温作业,XXX人从事化学品接触作业,XXX人从事粉尘作业。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1. 高温作业。

工厂内部存在高温作业环境,主要集中在炉炼车间和烘干车间。

工人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职业病危害。

建议工厂加强对高温作业环境的监测和控制,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和饮水设施,合理安排工人的作业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作业。

2. 化学品接触作业。

工厂使用大量化学品,如酸碱溶液、有机溶剂等,工人长期接触这些化学品容易导致皮肤炎、呼吸道疾病等职业病。

建议工厂加强化学品的管理,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等,加强对化学品的使用培训,确保工人正确使用化学品,并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3. 粉尘作业。

工厂的一些车间存在粉尘作业,如研磨、打磨等。

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下,工人容易患上尘肺病、呼吸道疾病等职业病。

建议工厂加强对粉尘作业环境的通风和除尘设施的管理,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尘眼镜等,加强对工人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

四、防护措施建议。

1. 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工人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监测,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可控范围内。

3.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服、口罩、防护眼镜等,确保工人的安全防护。

4. 加强对工人的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五、结语。

通过本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我们发现了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前言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受_____公司委托,我们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对该公司的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本次检测旨在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分布情况,为企业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用人单位概况_____公司成立于_____年,位于_____,主要从事_____的生产。

公司现有员工_____人,生产车间_____个,包括_____、_____等。

三、检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2 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四、检测范围和内容本次检测涵盖了该公司的主要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和办公区域。

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有害因素(如_____、_____等)和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

五、检测方法1、化学有害因素采用_____方法进行采样,样品经过_____处理后,使用_____仪器进行分析测定。

2、物理因素噪声:使用_____声级计,按照_____方法进行测量。

高温:使用_____温度计,按照_____方法进行测量。

工频电场:使用_____场强仪,按照_____方法进行测量。

六、检测结果与分析1、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在_____车间,_____物质的浓度为_____mg/m³,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在_____车间,_____物质的浓度为_____mg/m³,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倍数为_____。

2、物理因素检测结果噪声:在_____车间的_____工作岗位,噪声强度为_____dB(A),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
编制日期: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说明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
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本报告共8页。

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委托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于2013年10月18日对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
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
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
2.2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
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2.1-2007)
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2.2-2007)
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59-2004)
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2010)
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158-2003)
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192-2007)
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
检验结果报告
3评价范围
本次检测评价应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单位的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具体评价范围是:11040采煤面、11170上巷掘进面、12采区回风上山开拓面、井下皮带运输等工作场所。

4检测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5评价方法
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
煤业有限公司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现场调查法是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检测检验法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

6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等。

7质量控制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我中心检验质量体系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

8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11040采煤面、11170上巷掘进面、12采区回风上山开拓面、井下皮带
运输等工作岗位均可解除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

8.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8.2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由于粉尘对呼吸道粘膜的作用,使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分泌粘液,引起肥大性鼻炎。

此后粘膜细胞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逐渐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

危害严重能导致尘肺。

粉尘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肺结核病(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

8.3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国家卫生标准
生产性粉尘职业卫生标准见表8-1.
表8-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标准中对超限倍数的规定:“对粉尘和未制定的化学物质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在符合的前提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的2倍。

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9.1检测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滤膜重量法
9.2检测条件
本次检测在工人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测定
9.3检测点设置
采样点设置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59-2004)的要求进行设置。

9.4采样方法和仪器
本次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59-2004)的要求,采用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采样仪器:粉尘定点采样使用中国江苏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0型粉尘采样器;粉尘个体采用使用中国江苏常熟市矿山机电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92G个体粉尘采样器。

9.5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
9.5.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本次检测共测定4个有代表的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

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9-1.
表9-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
9.5.2粉尘分散度
测定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颗粒直径四种粒度比例较为接近,直径小于5μm的、能进入肺泡的粉尘颗粒占总数的约50%。

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见表9-2.
表9-2 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
9.5.3粉尘浓度
9.5.3.1个体采样
本次检测共对接尘作业工人的16个工种进行了个体采样,16个工种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3.
表9-3 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注: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为4㎎³;
矽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小于50%,为1㎎³。

9.5.3.2定点采样
定点采样工测定12个工作地点,没有检测点超过超限倍数标准,12个检测点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4
表9-4 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10.建议
10.1加强对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
本次对井下的粉尘进行了检测,部分工种接触粉尘的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因此,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除尘设备、维护除尘设备的正常使用,贯彻落实各项防尘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作业工人的健康。

10.2健康监护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健康监护管理计划,建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及培训制度,对新就业工人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发现职业禁忌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职业病,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对离岗职工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10.3个体防护
严格按照《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文件要求,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职工健康知识教育,提高职工个人卫生防护意识,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制定检查督导制度,督促职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10.4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
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因此,建议用人单位设置相应的公告栏,及时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应急救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