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爷之孙读后感(一)
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

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这故事里的老祖父,老得牙齿都掉光了,吃饭哆哆嗦嗦的,还老是把饭菜弄洒。
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呢,就开始嫌弃他,给他用个破木碗吃饭,就像对待个累赘似的。
这可太不地道了啊!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冲进故事里去,好好教训一下这对不孝的夫妻。
你说人都有老的时候,他们咋就不想想自己老了会咋样呢?还好啊,他们家有个小孙子。
这小孙子可是个小机灵鬼,他用行动给大人上了一课。
小孙子把一块木头又敲又锯的,大人就问他干啥呢,小孙子说在做木碗,还说等爸爸妈妈老了也用这个木碗吃饭。
这小家伙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他爸妈给点醒了。
这就像给了他爸妈一个“大耳刮子”,不过是那种很温柔又很有力的教训。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
首先呢,尊老爱幼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不能因为老人老了、不中用了就嫌弃他们。
老人们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为了子女,那可是付出了很多很多。
就像老祖父,他也曾经年轻力壮,把儿子拉扯大,现在他老了,需要照顾了,家人却这样对他,这多让人心寒啊。
再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父母的行为孩子可都看在眼里呢。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不孝顺老人,那他们长大了也可能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就像故事里的小孙子,如果他的爸妈没有改变,那等小孙子长大了,也可能会觉得这样对待老人是正常的。
还好最后他爸妈醒悟了,不然可就酿成大错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特别深刻。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照自己,看看自己对待老人的态度有没有问题。
我就想啊,咱们都得把这个故事记在心里,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感恩、尊敬老人的人,可别像故事里那对一开始就糊涂的夫妻一样。
祖父和孙子读后感

祖父和孙子读后感第1篇:祖父和孙子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和孙子》这个故事。
里面讲的是从前有一个眼晴不好、耳朵不听使、吃饭吃不好的老人,儿子和儿媳妇都嫌弃他,有一次老人把瓦盆打碎了,儿媳妇就给了老人一个木盆。
有一天,他的小孙子把木块拣起来,拿来做了一个木盆给父母用,儿子和儿媳妇都很尴尬,知道自己做错了,觉得很惭愧。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老人非常可怜,人都有同情心的,可怜的人我们应该更关心他们,而不应该嫌弃他。
眼睛不好使,耳朵不听使唤,吃饭时把菜汤撒在桌布上,这些现象人老了自然会有的,这时候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到一边去。
当我读到“儿媳妇没好气地训斥了老人一顿”时,我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无奈的样子,我觉得亲人之间应该互相体谅,不应该打打骂骂的,何况那是老人家呢,我们不是都说尊老爱幼吗。
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找借口说工作忙,把老人送到老人院里,其实老人表面是很乐意的,心里是很难过的。
老人为我们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到享福的时候了,却把他们送到老人院里了。
老人是很想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哪怕是在一起吃一顿饭也很开心的,这些你们都知道吗?所以,我们年轻人应该多关心一下老人,多了解老人的心情,多与他们谈心,这样老人们开心,我们也开心吧。
第2篇:《祖孙和孙子》读后感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和孙子》这个故事。
里面讲的是从前有一个眼晴不好、耳朵不听使、吃饭吃不好的老人,儿子和儿媳妇都嫌弃他,有一次老人把瓦盆打碎了,儿媳妇就给了老人一个木盆。
有一天,他的小孙子把木块拣起来,拿来做了一个木盆给父母用,儿子和儿媳妇都很尴尬,知道自己做错了,觉得很惭愧。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老人非常可怜,人都有同情心的,可怜的人我们应该更关心他们,而不应该嫌弃他。
眼睛不好使,耳朵不听使唤,吃饭时把菜汤撒在桌布上,这些现象人老了自然会有的,这时候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到一边去。
外公一家子读后感

外公一家子读后感
先说说外公吧,感觉他就像家里的一棵大树,稳稳当当的。
他那些有趣的习惯和老派的做事方法,有时候让人觉得特别可爱。
就好像他总是坚持某种老规矩,在现代社会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呀。
比如说,他可能对一些老物件特别宝贝,别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在他眼里那可是无价之宝呢。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那一代人对东西的感情很不一样,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岁月的痕迹。
外公家里其他人呢,也各有各的特点。
每个人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片璀璨的星空。
他们之间有时候会有一些小摩擦,就像锅碗瓢盆碰在一起叮当响,但这反而让这个家更有生活气息。
这些小摩擦并不是什么大矛盾,反而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外公一家子总是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这一点真的很让人感动,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有些松散,但是他们家却不是这样。
这种家庭的凝聚力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家庭成员,也让我这个读者特别向往这样的家庭氛围。
而且呀,这个故事里的小细节特别多,那些生活中的琐事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的。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比如说,家庭聚餐时大家的七嘴八舌,抢着说话的场景,就像我家过年的时候一样,特别有画面感。
关于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38篇)

读后感作文500字关于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38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作文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作文500字篇1读了《菜根谭》,你会明白,受到恩宠可能会带来灾难,所以当你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
失败之后,后面你有可能会成功。
今天,我将由洪英明编辑的《蔡根谭》一书通读了一遍,书中说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使我深受启发。
当我读到“栖守道德,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我想,坚守道德的人,也许只是暂时的寂寞。
俗话说,小人不择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小人有成功的。
但是小人只能欺骗群众一时,不能欺骗一辈子。
例如,宋高宗死后,秦桧终于受到了报应。
乾隆死后,和珅被抄家。
但是,岳飞和刘墉对人们的影响是永远的。
因此,当人们坚持自己的道德时,如果感到孤独,也绝不能退缩,成为坏人。
当我读到“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我惭愧地想:是的。
受到恩宠可能会带来灾难,所以当你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
失败之后,后面你有可能会成功。
例如,在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我的成绩突飞猛进,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于是变得骄傲起来,没有及时回头,结果,后面成绩一落千丈,我感到非常后悔,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学习,把成绩赶上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你不妨也看看这本书,我想它会给你很多启发的!读后感作文500字篇2很感谢学校推荐《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七年级孩子》。
这本书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角度科学的分析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特点,智力发育特征,心里感情特殊性,让我知其所然,通过有效的的应对方法,科学地陪伴孩子成长,感触多,收获更多。
书中说,七年级是一个偏科现象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新科学,新环境,如果没有好的开端很容易造成偏科现象的发生。
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

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老祖父和孙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描述老祖父和孙子之间的感情,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祖父和他的孙子。
老祖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他对孙子的爱却是无私的。
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孙子做人的道理,传授他生活的智慧。
在老祖父的悉心教导下,孙子渐渐长大,懂得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这种亲情的交流和传承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在这个现代社会,亲情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家人。
而《老祖父和孙子》这部小说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我们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明白了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忽略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
而在《老祖父和孙子》中,老祖父和孙子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让我深受触动。
尊重长辈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家庭传统和文化的尊重,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美德。
另外,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而《老祖父和孙子》中的故事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和幸福才是最珍贵的。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老祖父和孙子》,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尊重长辈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美德,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人,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让亲情和温暖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
一爷之孙读后感

一爷之孙读后感导语:一爷之孙读后感(一)《一爷之孙》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大家庭(六代百余人源自同一位祖先)的研究资料写作而成的。
书里描述了这个典型的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及其模式变迁。
“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是深入访谈的方法,当然就得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对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诲,我始终念念不忘,并且引以为研究的真谛和乐趣之所在。
”李银河先生如是说。
李银河先生所做的正如所说的一样。
她所写的这部书读来确实如故事,仿佛在向你娓娓道来这个家族的历史轶事。
所谓“一爷之孙”就是这个大家族源于一个祖先,这个祖先姓林。
在本书中,对于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采用以下定义: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妇及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是指“任何通过血统、婚姻或收养联系起来的比核心家庭的范围更宽广的群体”。
扩大家庭又可以被划分为:传统的扩大家庭和变形的扩大家庭。
传统的扩大家庭是指“一个建立在有亲戚关系的核心家庭的地理的邻近、经济的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扩大团体的权威高于核心家庭,重点在超核心亲属关系上的家庭系统”;变形的扩大家庭则是指“核心家庭间的一套松散的亲属关系,核心家庭间虽然地球上分散并且各自独立,但重视和维护超核心亲属关系”。
这一切都是由帕森斯的假说引出。
帕森斯是社会学界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
他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
也可以把这个转变过程概括为从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
帕森斯理论认为:家庭向现代性的转变就是亲属关系的团体的分解和核心家庭体制的体现。
在核心家庭体制下,核心家庭的成员摆脱了对远亲属的义务,配偶间的义务得到强调。
他认为,工业经济的规则和价值观与大家庭的义务、忠诚和价值观是不相容的。
工业经济强调公正、公平和公开竞争;而传统家庭强调亲情、照顾和亲属关系网。
前者强调普通标准;后者强调特殊标准。
帕森斯说: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在经济上是独立于其他亲属而存在的,它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家庭生活单位,按照明确规定的血统准则,这个核心家庭对父亲的家庭和母亲的家庭没有任何义务关系。
一爷之孙解读

《一爷之孙》解读木子李本书记述了六代人近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兴衰。
几乎包含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序章,家系繁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父辈亲属关系六个章节,是中国从封建时期到现代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
读完此书,我发现之前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些事,作为学生看来,可能看不懂,但是经过学者深层次的社会学解释。
低头沉思,结合自己不多的社会经验,我对中国家庭的现状和发展有以下几点理解:一、工商社会的到来是对传统家庭关系的沉重打击林家的家族史,从清末民初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正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现代工商社会的转变阶段。
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而这种经济往来,正式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的大敌。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但在中国,真正做到这点是极其困难的。
在宏佳买车借钱这一事件上可以看出其中的尴尬之处。
宏佳为了买车拉客,在叔叔洪才的介绍下,向伯父联富、联奎转借了几千元钱。
按照一般的做法,借钱需要讲明利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使用货币的价值,用来补偿债权人的机会成本损失。
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存在,“当时这些亲戚谁也没提利息的事,他们只是希望宏佳干出成绩来”。
由于宏佳用买来的车从事非法客运活动,亲戚们觉得这事不把握,弄不好会血本无归,就纷纷以各种形式催要还款。
宏佳一家因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最终将车贱卖,还清了借款。
可以想见,如果宏佳赚不到钱,无法还清借款,那么他和血本无归的亲戚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何糟糕。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超核心家庭关系与商业运作规则之间必然会发生的矛盾。
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家庭关系有着深刻影响林家大家庭中,林文海一枝是比较强势的,并且后代家庭成员的学历水平也最高。
但是在与其他几枝亲戚的关系上,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距离。
这与文奎一枝的情况恰恰相反,文奎一枝是典型的城市贫民,其中联强是家庭观念比较重的人,每年春节都会去给祖辈的亲属拜年,但是使他感到伤心的是,他的叔叔姑姑从不回拜,甚至他们的孩子也不来进行拜望。
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

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老祖父和孙子》读后感读到《老祖父和孙子》这个故事,我感觉这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启示的故事。
故事里老祖父年纪大了,吃饭的时候总是手抖,把饭菜洒得满桌子都是。
他的儿子和儿媳开始嫌弃他,把他赶到角落里,用一个小木碗给他盛饭。
这让我想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老人到了晚年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却遭到家人的嫌弃。
看着这样的情节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老祖父很可怜,他为家庭操劳了一辈子,最后却得到这样的对待。
特别触动我的是小孙子的做法。
他默默地收集了一些木头碎片,说要做一个小盒子。
他的爸爸妈妈很奇怪,问他做来做什么,小孙子回答说,他要把这个小盒子留着,等他们老了的时候用来给他们盛饭。
读到这里,我先是有些惊讶,然后是深深的感慨。
惊讶于小孙子如此年幼就能说出这样的话,感慨于纯真的孩子有着最直白的正义感。
孩子在模仿大人的行为,大人不好的行为被孩子学了去,这让我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尊老的传统道德理念,更是一种行为的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老祖父的儿子和儿媳没有以尊老的行为为孩子做榜样,就导致孩子有样学样地对待他们。
从这个故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对未来的启发。
在生活中,对待老人,不论是自己的亲人还是陌生的老人,我们都应该怀着尊重和关爱。
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积极正面的行为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成为有共情能力,有良好品德的人。
还有就是对于老人身体上出现的一些衰老现象,要有更多的耐心,要知道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个人都会走到那一步。
我在故事中还注意到一些描写老祖父神态的片段,他被赶到角落时,那种默默的哀伤和无奈,写得很真切。
从他的视角来看,被家人嫌弃的他一定是很痛苦的,这种心灵上的创伤可能比身体的衰老更难熬。
这让我明白,对老人的关怀不仅仅要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尊重和爱。
对了还想说,故事的结尾并没有明确说老祖父的儿子和儿媳的反应,但是我想他们应该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一爷之孙读后感(一)
>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大家庭(六代百余人源自同一位祖先)的研究资料写作而成的.书里描述了这个典型的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及其模式变迁. 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是深入访谈的方法,当然就得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对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诲,我始终念念不忘,并且引以为研究的真谛和乐趣之所在. 李银河先生如是说.
李银河先生所做的正如所说的一样.她所写的这部书读来确实如故事,仿佛在向你娓娓道来这个家族的历史轶事.所谓一爷之孙就是这个大家族源于一个祖先,这个祖先姓林.
在本书中,对于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采用以下定义: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妇及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是指任何通过血统.婚姻或收养联系起来的比核心家庭的范围更宽广的群体 .扩大家庭又可以被划分为:传统的扩大家庭和变形的扩大家庭.传统的扩大家庭是指一个建立在有亲戚关系的核心家庭的地理的邻近.经济的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扩大团体的权威高于核心家庭,重点在超核心亲属关系上的家庭系统 ;变形的扩大家庭则是指核心家庭间的一套松散的亲属关系,核心家庭间虽然地球上分散并且各自独立,但重视和维护超核心亲属关系 .
这一切都是由帕森斯的假说引出.帕森斯是社会学界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他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也可以把这个转变过程概括为从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
帕森斯理论认为:家庭向现代性的转变就是亲属关系的团体的分解和核心家庭体
制的体现.在核心家庭体制下,核心家庭的成员摆脱了对远亲属的义务,配偶间的义务得到强调.他认为,工业经济的规则和价值观与大家庭的义务.忠诚和价值观是不相容的.工业经济强调公正.公平和公开竞争;而传统家庭强调亲情.照顾和亲属关系网.前者强调普通标准;后者强调特殊标准.帕森斯说: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在经济上是独立于其他亲属而存在的,它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家庭生活单位,按照明确规定的血统准则,这个核心家庭对父亲的家庭和母亲的家庭没有任何义务关系.由于对亲属的义务收到限制,核心家庭成员同时也失去了亲属对自己的帮助,并因此使彼此将变得更加相互依赖.
这正如书中所描述的林氏家族一样,从文字辈的老人到第五代子孙,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化.与之相伴的是,每个小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式的.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家庭伦理的扩大.譬如,佛教在印度本是没有家庭色彩的,然而其传入中国后,就形成了浓重的家庭色彩:等级高的要有大的寺庙,寺庙下还要管狭小的庵堂.可见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意识的沉重.
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工作与家庭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变化的不太大,但是仍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工作其实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当我们让人们比较工作与家庭的重要性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表明,回答者以家庭之外的目标为主要价值,还是以家庭为主要价值.从林家的成员看,多数人仍然认为家庭重要于其他价值,只有少数人认为工作和社会价值重要于家庭价值.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一般还会认为工作与家庭两者分不开,以工作为手段,以家庭为目的,但可以看出,他们还是以家庭为主要的价值.
在林家人中,只有宏妹的观点是认为工作比家庭重要,其他老一辈和小一辈的人都更看重家庭.
潘光旦说过: 中国是一个家族主义的国家;婚姻原是比较个人的功能,但是在家族主义很浓厚的空气里,个人的地位很小;个人既为了家族才存在,所以婚姻便为了家族才举行了.婚姻的家族效用有二:一是父母的侍奉,二是宗族的承继.
实话实说,林氏家族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大家族.我也在北京生活过,传统意义的大家族要比林氏的大得多.就像>中的家族,现实中也还是存在的.林氏家族的典型性就在于它的时代性.它处在变更的时代,所以它典型.
个人.家庭和社会是三种并立而又相互区别的价值.这三种价值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这三种价值重要性的排列是不同的.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的价值最重要,个人和社会较轻;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这三种价值的轻重排序在一些人那里正在发生变化.
潘光旦先生论述过中国文化中只有家庭价值.没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观点,他说: 我们以前有人 ,有己 ,有身 ,而没有个人 ,有自私利己的思想与为我的学说,而没有个人主义 .我们以前也没有社会 . 个人和社会不知是两个新名词,而是两个新概念. 理论上家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东西,但事实上却变作了一种左右兼并的势力,把个人与群或社会都给吞没了.
潘光旦在这里提出了与家庭价值相比较的两种价值,一个是社会,另一个是个人.
他认为,我们中国人只看重家庭这一价值,而忽视社会和个人这两种价值.从书中的调查结果来看,人们的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些改变.
正如李银河先生在书的最后所说: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和文化急剧变化的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超核心家庭关系正在不可挽回的逝去,核心家庭化的过程将在今后的几代人中完成.到那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将完成我们在本书前言中所论述的那个转变 :中国社会将完成帕森斯假说中从变形的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从以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从仅仅看重家庭价值的观念模式向个人.家庭.社会三种价值并重的观念模式转变.到那时,家庭主义将不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祖先崇拜.父权制家庭中的权威与服从模式.以及超核心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全都会渐渐远去.中国的家庭与西方家庭之间的区别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二者最终将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