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全本详细知识点

大学毛概全本详细知识点
大学毛概全本详细知识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

2、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多选)

5、毛泽东思想——七大(写进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十七大。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1982年,在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8、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地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单选、多选)

13、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重要)(p36)

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

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

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

结我国发展时间,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即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解决中国的实际和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987年,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的基调为南方谈话,表明邓小平理论成熟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毛泽东首先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

的基本路线得到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单选)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毛泽东。1926,

第一次引用该概念。

?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理倡导实事求是。

?1978,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

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

第三章

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3、新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多选)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

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需要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919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此为开端,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

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

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

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

社会形态。

?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五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邓小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六章

1、我国最大的实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的内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

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你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经济水平现代化,工业化经济状况,市场化经济状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1987年10月,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

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选择)

2、改革有新的举措的时候,评判成败的依据:邓小平,1992,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

3、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改革的目的与革命的目的相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

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变革。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p182)

内涵:A、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师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B、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有适合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各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会引起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公有制的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多选)

3、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内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4、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8、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理解)

环境友好型社会: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解)

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坚持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

组织形式问题。

?股份制不具有制度属性,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在谁的手里。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

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着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搞、管理创新转变。

?社会保险的客体: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救助的客体:全体成员。

第九章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十六大)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

出发点和归宿。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6.我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市民族区域自治。(实行原因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和职工代表大会

制度建设。(十七大)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1.民主、自有、人权,核心是民主。(单选)

12.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3点

15.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p236—237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5、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胡锦涛:八荣八耻。

?文明道德风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总体特征,总体要求,含义)?意义?如何

构建?(p282)

·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稳妥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护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如何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一个中国(核心)。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

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同意,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坚持反对台独的言行。坚持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3.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4.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5.1955,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6.香港澳门的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7.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8.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为什么实现统一。

9.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

10.1981,叶剑英,叶九条1983,邓小平,邓六条2002,江泽民,江八条2005,

胡锦涛,四个决不。

11.1982,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制度”。

12.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

13.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

目”。

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旋律)。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为什么要走)?意义?(p325)

·内涵: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意义(此为百度,书上么找到,具体自行安排):①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发展了,市场更加广阔,吸收外国商品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更大。

③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主张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对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

④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在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的发展。

4、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新中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1953,周恩来,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

?20世纪60年代,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确定“真正不结盟”战略。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

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绝不出头的方针。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世界(胡锦涛)。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

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什么是和平发展)

第十四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3、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发生变化:意识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

化,三是方位流动加快。

4、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5、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和农

民的联盟。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

7、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

的重要地位。

8、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几种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

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9、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0、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

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基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1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12、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3、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14、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1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成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16、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17、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8、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9、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20、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1、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富国和强军是法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

23、打得赢,不变质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4、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革命化,中心任务:现代化,基础:正规化。

25、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6、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27、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8、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29、信息化正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

30、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十五章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6、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7、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一切

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9、改善党的领导,着力解决: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10、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保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1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14、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就是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15、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分重要、紧迫。

16、党的建设的关键: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7、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18、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应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19、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

20、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6、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二、辨析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案:1)这句话是正确的。 2)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三、简答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第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统计西安交大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西安交大统计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在企业统计中,下列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C)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下列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B )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 万元、8000 万元和3900 万元,则这句话中有(B)个变量? A、0 个 B、两个 C、1 个 D、3 个 4.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A )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B )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 D 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A ): A、Z 统计量 B、t 统计量 C、统计量 D、X 统计量 8.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A )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范围是p(D )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 与1 之间 10.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 A、零 B、1 C、-1 D、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每题全部答对才给分,否则不计分) 1.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ABCD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E、测量尺度 2.下列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BE ): A、工人人数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库存量 E、总产值 3.测量变量离中趋势的指标有(ABE ) A、极差 B、平均差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标准差 4.在工业企业的设备调查中(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 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下列平均数中,容易受数列中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三、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写“对”,在错误答案后写“错”。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性别”是品质标志。(对)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

大学毛概考试简答 论述题重点汇总(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2、为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A、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B、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C、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为什么必须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之所以采取这一制度,既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和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大学生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及答案

大学生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及答案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饿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内涵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

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 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那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⑴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容:①新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

毛概知识点最全总结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必要性:①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②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决定的 ③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 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中药店方法论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争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度性质? 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②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③新民主主义体系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第四章 1.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④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5章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自主选拔录取实施方案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自主选拔录取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independent selection and admi ssion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20

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自主选拔录取实施方案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 xx-11-0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面向素质 教育的人才选拔理念,实施“多元化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xx年xxx大学与xxx大学、xxx大学、xxx大学、xxx大学五 校(以下简称五校)合作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招生对象 面向全国的省级重点(示范)中学招生,符合以下条件 之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文史类仅限陕西省)均可申请: 1.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者; 2.高中阶段参加各学科竞赛获得全国联赛省级赛区三等 奖以上,并且学习成绩优异者;

3.高中阶段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特殊专长或成绩突出,并 且学习成绩优秀者。 二、选拔人数 理工类:600~800名;文史类:10~15名(仅 限陕西省)。 三、测试模式及内容 1、xx年度自主选拔录取采取两阶段三模块的gsi测试模式。两阶段即为笔试、面试两个阶段,其中笔试分为五校通用基础测试部分(generalexam,简称g测试)和我校特色测试(specialexam,简称s测试)两个模块,g、s两个模块的测 试五校将在同一天内完成;考生在完成g、s两部分测试后, 达到我校合格分数条件者将在xxx大学内集中进行面试(interview,简称i模块)。 2、通用基础测试(g部分)由五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 的专家组统一命题,其中理科考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其中物理占70%;化学占30%);文科考 生为语文、数学、英语、人文与社会(其中历史占40%、政 治占30%、地理占30%)。各科卷面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测试时间均为90分钟。

西南大学毛概上复习重点

毛概复习重点 结合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必要性? 科学内涵:p4 必要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的角度)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理论的角度) 2.辨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两者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讲的是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两者的联系:这两者又总是互相联系的,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可以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结果,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又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3.结合历史进程谈一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可用“数字化”方式简明表示为“322224” 基本经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正地了解中国客观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 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总结群众实践经验,让理论掌握群众改造中国。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5.辨析: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认识: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 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2020年考研西安交通大学353卫生综合真题回忆版

1、目的抽样 2、亚文化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社会病 5、流行病学 6、出生队列分析 7、生态学谬误 8、现况研究 9、相对危险度 10、传染源

1、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疾病时间分布长从________ 、________ 、周期性、长期趋势等方面归纳描述。 3、描述性研究中常使用的抽样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 、系统抽样、简单抽样、多阶段抽样。 4、除了现况研究和生态学研究,请列举其他 5、病因的生态学模型。 6、队列研究的特点 7、妇女保健包括青春期保健、绝经后期保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8、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________ 9、1997年的卫生方针是________ 、________ 、中西医结合。

三、选择题 1、社会病的特点 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3、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4、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性A医师服务时间不间断 B对人生各个阶段服务 C对疾病各个阶段服务 D对各个健康问题服务 E健康责任的连续性 5、PYLL的观察终点

6、下列不是一个国家或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 A婴儿死亡率B人口负担系数C孕产妇死亡率D粗死亡率E平均期望寿命 7、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 8、效度是指 9、不是流行病学特征 10、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 11、对于描述病程长、病程重、死亡少见但又不易治愈的疾病,下列哪些指标适合? A病死率 B复发率 C治愈率

D缓解率 E生存率 12、为了了解人群中某病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用于 13、病例对照研究中,调查对象应该是? 14、关于病历对照研究哪项是正确的? A能够证实病因假设 B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 C适用于暴露比例 D适用于罕见病研究 E不能用于提供病因 15、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特点

2011期末考试毛概复习重点(兰州交通大学)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章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毛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4-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方面,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 最后,毛泽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四)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P27-29)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选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六)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1)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反例:文化大革命,大跃进 第二章(简答题)

毛概知识点最全总结 毛概重要知识点总结

毛概知识点最全总结毛概重要知识点总结 3.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必要性:①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②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决定的③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 ___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 ___中国化具有中药店方法论意义。 4. 如何理解 ___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争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3. 如何理解 ___社会的过度性质?①从中华人民 ___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___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 ___想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②在我国 ___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③ ___体系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第四章 1. 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思想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④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①必须把 ___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5章1. 怎样正确把握 ___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___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

郑州大学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

西安交通大学综合英语2答案(整理打印版)

Unit 1. V ocabulary: 1.assortment 2.narcissistic 3.obsessively 4.slaying 5.legion 6.instilled 7.ingrained 8.hustled 9.stampede 10.qualms Cloze: 1.remorse 2.reponsibility 3.reason 4.triggered 5anxiety https://www.360docs.net/doc/552273097.html,mitted 7.criticism 8.empathy 9.develop 10.violates 11.value 12.against 13.fulfill 14.generally 15.failing 16.intended 17.biochemical 18.judged 19.since 20.nature Unit 2. V ocabulary: 1.profane 2.ignited 3.concocted 4.reverberations 5.subversive 6.engimatic 7.convergence 8.provisonal 9.defy 10.transparent Cloze: 1.concerned 2.deeply 3.movements 4.longing 5.endeavor 6.present 7.religious 8.suffice 9.varying 10.experence 11primitive 12.evokes 13.stage 14.poorly 15.creates 16.depend 17.handed 18.disposed 19.degree 20.basis Unit 3. V ocabulary: 1.confidental 2.facilitate https://www.360docs.net/doc/552273097.html,arre 4.innovation 5.surveillance 6.incidentally 7.administered 8.deregulation Cloze: 1.sophisticated 2.protect https://www.360docs.net/doc/552273097.html,d 4.employed 5.other 6.private 7.only 8.public 9.possessed 10.periodically 11.forge 12.limit 13.approved 14.privileges 15.accountable 16.confidential 17.access 18.difficult 19.mixture 20.symboles Unit 5 1.Vocabulary (1) contrariness (2) tangle (3) stamina (4) roam (5) subtlety (6) bustling (7) conspire (8) foray (9) tangible (10) savor 2.Cloze (1) crowded (2) vacationers(3) stretch(4) tight (5) beginning(6) seem (7) cash(8) against (9) dreaded (10) possible (11) avoiding(12) popular (13) surprise (14) route (15) filled (16) same (17) difficult (18) ultimately (19) given (20) expect Unit 7 2. Vocabulary (1) dietary (2) trigger (3) syndrome (4) subside (5) nary (6) alienate (7) hodge-podge (8) emigrate (9) feast (10) presumptuous 4. Cloze

大学毛概全本详细知识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 2、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多选) 5、毛泽东思想——七大(写进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十七大。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1982年,在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8、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地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单选、多选) 13、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重要)(p36) 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 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 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胜利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 结我国发展时间,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即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解决中国的实际和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