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总结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2.学习律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频因律。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著名的实验:1.囊袋实验巴甫洛夫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巴甫洛夫囊袋”),此囊袋分泌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一样,且其内部是可观察的。
巴甫洛夫借助这一囊袋发现,实验的狗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
另外,引起胃液分泌活动的,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以及喂过狗食物的人。
2.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巴甫洛夫将狗用一幅套具固定,用联结在狗鄂外侧管道收集唾液。
他先把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固有反应的刺激)即肉进行一系列配对尝试,然后只给出铃声不提供肉。
并在此过程中,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是: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得出的规律学习律习得(aquisition)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extinction)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学习律
(1)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2)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即 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贡献
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2.学习律
准备律: 是指如果有机体准备行动时,促进其行动就是一种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 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不准备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
练习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寡而有强弱之分;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 使用联结的频次。包括作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律(law of disuse)。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复使用而强化,与此相对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 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削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1. 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与减弱作用。
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 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 食物
流口水反应
铃声
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学习
Copyright © Allyn & Bacon 199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生平
简介
工作及职位
2-行为主义

四,情绪理论
情绪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身体反应。 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果局限于身体内 部,该反应就是情绪。 情绪三维理论: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恐 惧、愤怒和爱三种基本情绪反应(X、Y、 Z)。
28
华生用条件反射研究情绪发展变化,并得 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Albert实验) 首先,他认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 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 或迁移的作用。 再次,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条件 情绪反应。
29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 1990),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条 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 开创者。 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祖父英国籍,早年来 美国谋生。父亲是律师,母亲操持家务。
30
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 学,起初渴望成为一名作家。 1928年到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成为波 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 的学生,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曾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总 署服役,采用操作条件作用的方法训练 鸽子,用以控制飞弹和鱼雷。
23
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 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内隐的习惯反应,如腺体分泌、无声言语 (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外显的遗传反应,如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 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 眨眼等; 内隐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 统的各种变化。37ຫໍສະໝຸດ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由某种特 定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巴甫洛夫主要是研 究这种行为。 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个体操作其 环境的行为。这类行为在动物和人类中最 多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1.行为主义一.华生: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
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
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
【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
(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二.斯金纳: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
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
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
【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
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
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注释)

化。
19、 行为规范 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20、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先刺
激后反应,无目的被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先反应后刺激,有目的主动。
2) 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 :代表人物不同、 刺激反应的流程不同、 目的性不同。(如上所述)
83、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
a) 定向阶段;
b) 情感探索阶段
c) 情感交流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84、 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的内容) 、怎么教(教学组织、模
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85、 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设计。
86、 单选题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纳)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学生已有水平与通过教学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间(差距)
。
87、 教学模式 :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62、 单选 :
1)记笔记、抄写和画线为 复述策略 ;
2)作笔记、口述(谐音、口诀)为 精细加工策略 ;
3)画图表、列提纲为 组织策略 ;
4) 设置目标 属于 资源管理策略 中的 时间监督策略 。
63、 元认知 :指对认知的认知。
64、 问题 :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5、 意义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7、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行为主义流派

成就行为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起
(设计系列接近的成就目标) (相似者的成功) (“你能行!”) (不同情绪状态会影响效能感)
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强化和惩罚类型 呈现 消除
喜欢的刺激 正强化 讨厌的刺激 惩罚
剥夺 负强化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
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 强化(格斯里)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 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五、班杜拉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观察模仿,替代强化
交互决定论
行为及其外部和内部决定因素彼此相互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一)社会背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
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
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
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
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
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
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
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
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
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
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论背景(一)社会背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
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
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
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
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
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
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
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
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
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
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华生把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称为刺激,而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
任何复杂的环境变化,最终总是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刺激作用于人的身上。
说到底,刺激和反应都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便形成S—R(刺激—反应)公示,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所谓适应,我们仅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在S—R公式中,刺激和反应都是可以替代的。
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就形成条件反射。
引起条件反射的那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反应的替代就是条件化。
如被狗咬过的人对狗的态度不同。
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可以进行各种实验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反应是对刺激作出的运动或动作,那么,观察这些实际发生的运动或动作,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因此,观察法很重要。
(三)行为主义的思维:行为主义否认意识、精神因素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观察行为。
华生把思维和言语划上等号,认为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当关闭嘴巴后内隐地运作的言语,即是无声的言语。
具体分为习惯的思维;无声的思维;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思维活动不仅依靠言语,还依靠动作和内脏组织。
行为主义不承认思维是脑的机能,而认为它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
(四)行为主义的习惯:花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影响习惯形成的因素:第一,年龄。
关于人类知道较少,对老鼠研究发现,年龄大的与年龄小的都能够学习,但年龄小的老鼠在学习走迷宫时比大的要好。
第二,练习的分配。
华生实验发现,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
主张分散学习。
(五)行为主义的情绪:(情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策动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刺激可能由许多微妙的因素组成,而反应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原始的内脏成分,也包括许多习惯模式,如打架、射击等。
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婴儿具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惧、怒喝爱。
这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是以后在环境中形成各种条件反射使情绪不断发展的基础,家庭是儿童情绪发展的主要环境。
华生十分强调情绪的内脏器官的机制,但他也不否认文明的作用,他认为文明使人能作出的反应要比客观刺激引起的反应更为丰富。
(六)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重视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影响,注意了人格的发展过程、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和由环境引起的调节性。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他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即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指明决定特定行为的特定因素,以此来分析行为,并把先行影响与随后行为间关系的真正性质确定下来。
要做到这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靠实验,因为只有在实验中,所有影响行为的因素才可以得到系统的控制。
在进行行为实验时,斯分纳并术仅仅考虑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单一关系,而是同时考察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条件。
他把这个条件称为“第二变量”,用一方程式表木为:R=f(s·A)公式中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情境刺激,A代表影响反应强度的条件,为“过去形成的条件”。
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自变量s和刺激情境(条件)的函数(f)。
这一公式所表达的意思不仅在于经典行为主义所重视的对行为的预测,更在于对行为进行控制。
(一)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
这就是经典行为主义和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
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
第二类被斯金纳称之为“操作性”行为,或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时不时地发放出来的行为。
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发放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称为“强化依随”),那么这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可能提高。
所有的行为,不管是习得的,还是非习得的,都是个体的强化史与他的遗传素质的产物。
(二)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
连续强化指强化物连续多次地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歇强化,又称部分强化,指仅对—部分正确反应予以强化,间歇的程度不能使强化的比率低于25%。
固定强化指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予以强化,时距由主试随意决定。
偶然强化指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是偶然形成的。
如果我们想开始训练一种合意的行为姿态,一开始就采用连续强化通常是最好的,这是巩固初始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我们想使这一行为持久,就可改用间歇强化。
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所谓消极强化,是内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三)儿童行为的变化。
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一滴地逐渐习得,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这是因为强化使得越来越好地向人们所要求的反应接近。
斯金纳特别强调把对行为所特有的描述和对行为动的规律的测量结合起来,预测和控制儿童行为的发展。
操作性行为的计量单位是反应率,因此,观察反应率就可以确定行为的方向,在研究工作时要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刺激);第二基线(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条件的作用);第二试验期(将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与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所加的刺激的作用)。
(四)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问题。
依次回答所有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解决这个程序中的问题,并改正他先前回答中的错误,经过多次重复,直到学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材料为止。
这种程序教学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第一是小步子前进原则。
这符合斯金纳关于建立新的行为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点一点地塑造的观点。
第二是主动参加原则。
学生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
斯金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读者比被动的读者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程序教学中,学习者阅读和写下关键词的活动都是主动的。
第三是及时反馈原则。
在程序教学中,如果学生作出了错误的反映,他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因为正确答案随即可在程序呈现框里看到。
学习的进步也能得到及时的通知。
(五)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
他利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
他认为人格之所以不断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在不断地改变。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培养了莫厄尔、米勒、多拉德、希尔斯等社会学习理论的拓荒者。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化,研究如何教育儿童掌握社会规范变为社会所要求的理想的成人。
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影响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模仿。
而模仿就是学习。
班杜拉进—步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
因为模仿只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
观察学习比模仿更复杂。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本身是一种学习。
这种学习是渐进的,运动性的。
有机体必须有外显的活动(反应)并得到强化,才能学习。
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也就是替代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而学习者通过对别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观察所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