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中信息基础知识课教案

初中信息基础知识课教案

初中信息基础知识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

3. 理解信息的概念和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

3.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1. 计算机教室。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计算机的了解和看法。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包括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的重要事件。

2. 教师介绍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

三、互动(10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的问题。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

四、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信息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信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 教师介绍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手机等。

五、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任务,如编辑文档、制作幻灯片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部分、基本操作、信息的概念和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和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基本理论知识)模块一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指对人们的社会活动有用的各种信号的统称,包括文字、数字、声音、图像、等。

2、信息的特征:①载体依附性;②共享性;③时效性;④价值性;⑤真伪性。

3、信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的工具,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信息必须借助媒介才能传播。

4、信息的表现:文字、声音、图像、视频。

5、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信息可分为如下几种:⑴信息按其内容分为社会信息和非社会信息。

⑵信息按其存在形式分为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

⑶信息按其状态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

⑷信息按符号种类分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⑸信息按信息论方法分为未知信息和冗余信息。

⑹信息按价值观念分为有害信息和无害信息。

6、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加工、利用等技术7、现代信息技术包括:①计算机技术;②网络技术;③微电子技术;④通信技术;⑤光电技术;⑥数字化技术;⑦感测技术。

(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8、信息技术的特点:①高速化;②网络化;③数字化;④个人化;⑤智能化。

9、信息技术的功能:①辅人功能;②开发功能;③协同功能;④增效功能;⑤先导功能。

10、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五次技术革命)。

①语言的使用;②文字的使用;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应用;⑤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11、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①积极影响:改善教育、电子商务、远程医疗、交流便捷;②消极影响:影响思想道德观念取向、影响现实人际交往、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12、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只要客观认识、合理使用就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3、信息安全问题。

⑴病毒: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智能化比较高的程序,具有隐蔽性,能够自我复制,一旦满足条件就对计算机产生破坏。

1.1了解互联网+-+课件+2024—2025学年西安交大版(2024)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1.1了解互联网+-+课件+2024—2025学年西安交大版(2024)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什么是互联网?
01 互联网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02 互联网的连接方式 03 互联网的工作原理 04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互联网的前身 互联网传输协议
万维网
阿帕网 TCP/IP协议
WWW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1957年,人们希望设计一种指挥系统:它由多个分 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指挥 点仍能正常工作,且这些分散的点之间又能相互通信。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互联网应用带 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的连接方式
互联网的连接方式
有线连接
无线连接
连接方式:有线网络通过物理连接方式传 输数据,通常使用电缆、光纤等传输介质 进行连接。 特点:有线网络传输稳定,速度较快,安 全性较高,适用于需要高速传输稳定连接 的场景。 例子:以太网连接、同轴电缆、光纤连接
互联网的优劣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可能给人类 带来哪些利与弊?
便利性
随时随地访问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 过互联网访问所需的信息和服务。
多样化的设备支持
互联网支持多种设备,如电脑、手 机、平板等,方便用户随时使用。
实时更新
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实时更 新,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内容

全球化
互联网是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计算机 网络,可将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规模、多 种类型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全世界范围 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亚马逊和易贝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 ,标志着互联网商业应用的成熟。
社交媒体
早期的社交媒体如六度分隔理论和 Friendster等开始崭露头角。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科目三知识点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科目三知识点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科目三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科目三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科目三,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就是看你对初中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有能不能把这些知识很好地教给学生。

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教学方法策略之类的。

②重要程度:这可是想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儿。

如果过不了科目三,就拿不到这个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也就没机会去初中教信息技术啦。

在整个教师考资格证的体系里,这个科目是专门为筛选出合格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设置的。

③前置知识:首先得有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像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硬件设备(比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的了解,一些常见软件(如办公软件word、excel、ppt)的使用知识。

还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毕竟是要当老师的,得懂学生怎么学、怎么教才有效。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那就太大了。

你要是通过了,就可以去初中教学啦。

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信息技术这个神奇的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比如教会他们制作简单的网页、处理图像、运用编程解决数学问题等等,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特别有帮助。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个科目三的知识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等不同的板块。

比如说信息技术基础里,计算机系统啦,信息的表示啦,这些是底层的知识基础;教学理论方面,像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重要部分;教学实践就涉及到具体的教案撰写、课堂管理这些内容。

②关联知识:它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同时也和教育教学的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比如和数学学科的算法可能会用在编程教学部分,和美术学科可能在图像设计部分有交叉。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呢,我觉得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挺难的。

教学方法就得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教学过程设计得考虑到导入、新授、练习、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连贯有趣。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介绍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介绍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介绍首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信息技术无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学科,它包括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数据处理等。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结构、输入输出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在程序设计方面,学生将学习基本的编程语言和算法,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在网络技术方面,学生将学习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拓扑结构、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等。

在信息安全方面,学生将学习如何保护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攻击、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学生将学习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方法,了解数据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包括了理论知识,还包括了实践技能。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各种软件工具,开发简单的程序,配置和管理网络,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这些实践技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何在?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几乎每一个行业和领域都与信息技术有关。

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求职需求。

其次,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再次,信息技术是一种未来职业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的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最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如何?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信息技术学科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

学习信息技术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应用新技术。

初中会考信息技术讲解教案

初中会考信息技术讲解教案

初中会考信息技术讲解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2.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信息素养;3.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和信息搜集。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2.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2. 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3. 互联网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2. 信息处理的方法;3. 互联网的高级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的教学案例和素材;2. 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 新课:(1)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2)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以案例形式展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3)讲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4)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如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社交媒体等;(5)结合案例,讲解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和信息搜集。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互联网的基本应用。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提高了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初中信息技术课本

初中信息技术课本

模块一:信息技术理论部分第一节:键盘与鼠标得认识及应用一、键盘介绍键盘就是目前计算机主要得输入设备,计算机所要处理得信息,大部分通过键盘来实现得。

二、键盘得分区键盘上得108个键主要分成四个区:主键盘区(打字键区)、功能键区、编辑键区、数字小键盘区(副键盘区)。

(演示实物)1、主键盘区包括:数字键、英文字母键、控制键等。

1)数字键:(0~9):10个数字;英文字母键:(A~Z):26个字母;其中:键盘上得基本键就是:A、S、D、F J、K、L、;2)特殊符号键:?!* % #^ &等特殊符号;3)控制键:①Tab:制表键或跳格键②Caps Lock:大小写字母锁定键。

按下该键,键盘右上角得指示灯亮,输入得字母为大写。

灯灭,为小写。

(演示)③Shift:上档键。

左右各一个,功能相同。

针对双字符键,可产生上位符号。

也可以切换字母大小写。

(演示)备注:双字符键,含两个字符,例:主键盘区得数字键;单字符键:含一个字符。

如:字母键。

④Alt:转换键,又叫交替换档键;⑤Ctrl:控制键。

此键总就是与其它键组合使用,完成特定功能。

例如:Ctrl+C(复制),Ctrl+Alt+Del(若系统长时间不响应用户要求,可用该组合键结束任务)等。

(演示)⑥Space:空格键。

可产生一个空白字符,(打字时又叫键入键,可以打入文字)⑦Enter:回车键,又称换行键,确定键。

(演示)⑧Backspace:退格键,删除光标左边一个字符,其后得字符自动前移,用于修改与删除。

⑨Win:窗口键:开始菜单得快捷键。

(演示)2、功能键区:包括ESC键、F1—F121)ESC:转义键或命令取消键,主要用于退出或在行编辑中对所输行得取消。

(演示)2)F1~F12:在运行不同软件时被定义成不同得功能。

例:F1:帮助键,用于提供帮助信息,F8:开机时按住此键,可以在安全模式下启动计算机。

3、编辑键区1)Printscreen:屏幕复制键,可将电脑屏幕以图片得形式复制到剪贴板。

第二单元 第四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教科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教科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和IP配置,熟悉计算机网 络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网络技术是不断更新进步的,社 会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分类 教学难点 IP地址及其相关考点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机一台 、学生一人一台机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让学生通过教师 讲解来了解、熟悉、认识计算机网络。实践与探索” 让学生自主的去了解和认识因特网带给我们生活的 变化,让学生自主的去讨论和交换信息。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认识计算机网络(一)说课稿源自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 学期上册第二章第四、五节的内容。本节涉及计算机网络及相 关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识别计算机网络的类 型,能够处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计算机网络问题,能够掌握简 单的IP配置。
教法
讲、演、练相结合,应用“示范操 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学法
本课教材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让 学生明白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在这一部分涉及了 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见到哪些场所 使用了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都发挥了什么 样的作用,旨在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与日常生活 联系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中使学生对 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信息与信息技术》,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 相关知识有了解,知道计算机内部使用二进制处理信息,但是 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抽象的理论知识依然是他们学习的 难点。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 们对于这门课程还是比较感兴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 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更加关注,所以他们应该愿意进行更多的学 习,并且乐意参与其中,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 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 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 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 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 科学计算。 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 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 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 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 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 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 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 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 算机技术基础。以冯·诺依 曼为代表。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二、计算机硬件基础 三、计算机软件 四、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 性表面而研制的。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 数字计算机ENIAC。 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 1500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2,重量重达30多吨 ,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 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 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 工计算的20万倍。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 “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 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冯·诺依曼从小就显示出数学和记忆方面的天才,从孩提时代起, 冯诺依曼就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六岁时他就能用希腊语同父亲互相开玩 笑。六岁时他能心算做八位数除法,八岁时掌握微积分,在十岁时他花 费了数月读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并可以对当前发生的时间和历 史上某个时间做出对比,并讨论两者的军事理论和政治策略 ,十二岁 就读懂领会了波莱尔的大作《函数论》要义。 1914年夏天,约翰进入了大学预科班学习,是年7月28日,第一次 世界大战暴发,冯·诺依曼全家离开过匈牙利,以后再重返布达佩斯。 当然他的学业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在毕业考试时,冯·诺依曼的成绩仍 名列前茅(除体育和书写外,都是A)。 1921年,冯·诺依曼通过“成熟”考试时,已被大家当作数学家了。 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和菲克特合写的,那时他还不到18岁。麦克斯由于考 虑到经济上原因,请人劝阻年方17的冯·诺依曼不要专攻数学,后来父 子俩达成协议,冯·诺依曼便去攻读化学。 其后的四年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大学注册为数学方面的学生, 但并不听课,只是每年按时参加考试,考试都得A。与此同时,冯·诺 依曼进入柏林大学(1921年),1923年又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 习化学。1926年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获得化学方面的大学毕业学位, 通过在每学期期末回到布达佩斯大学通过课程考试,他也获得了布达佩 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 • • • • • • 内 存 外 存 工作速度 软 件 应 用 代表机型 特 点 延迟线或磁芯 纸带、卡片或磁带 几千~一万次/秒 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 科学计算 ENIAC 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成本高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 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 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 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 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 Fortran,Cobol,Algo160等计算机高级语言。晶体管计算 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 面得到应用。 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 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 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设
计提出过建议,1945年3月他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起草ENIAC(电子离散变量 自动计算机)设计报告初稿,这对后来计算机的设计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 是确定计算机的结构,采用存储程序以及二进制编码等,至今仍 为电子计算机设计者所遵循。
冯·诺依曼(1903~1957),著名匈牙利裔美 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 1903年12月28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 犹太人家庭。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 器和生化武器等诸多领域内有杰出建树的最 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计算机 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布达佩斯大学数 学博士。先后执教于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 1930年前往美国,后入美国籍。历任普林斯 顿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美国原 子能委员会会员。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早 期以算子理论、共振论、量子理论、集合论 等方面的研究闻名,开创了冯·诺依曼代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作出了贡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 物理元件 •内 存 •外 • • • • • 存 晶体管 磁芯 磁带或磁盘
工作速度 几十万次/秒 软 件 高级算法语言 应 用 事务管理及工业控制 代表机型 IBM 7000 系列 优 点 体积小,寿命长,速度 快,能耗少,可靠性高
冯·诺依曼的这种不参加听课只参加考试的求学方式, 当时是非常特殊的,就整个欧洲来说也是完全不合规则的。 但是这不合规则的学习方法,却又非常适合冯·诺依曼。 逗留在苏黎世期间,冯·诺依曼常常利用空余时间研 读数学、写文章和数学家通信。在此期间冯·诺依曼受到 了希尔伯特和他的学生施密特和外尔的思想影响,开始研 究数理逻辑。当时外尔和波伊亚两位也在苏黎世,他和他 们有过交往。一次外尔短期离开苏黎世,冯·诺依曼还代 他上过课。聪慧加上得天独厚的栽培,冯·诺依曼在茁壮 地成长,当他结束学生时代的时候,他已经漫步在数学、 物理、化学三个领域的某些前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