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全文翻译

合集下载

古文:孔孟论学

古文: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原文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 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 ǔ)也。

”——《孟子·尽心下》(背诵要求:前四则)古籍出处见上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通假字词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暴:同“曝(pù)”,晒。

或:同“惑”,对……感到奇怪。

与:同“欤”,相当于“吗”,“呢”。

古今对译(1)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有:通"又"。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少年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迷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六十 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 就能领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 (任何念头)又不越过规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论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从反面论说“不思”“不学”的严重后果,强调学习和 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
选取,采用 片 凭借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征伐 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论证方法:
论学习的方法: 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 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 的)《武成》一篇,选取它两三片罢 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对手,凭周 武王这极仁道的人,来征伐殷纣王这 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议论文
先提出论点: 不要对王的不聪明感到奇怪
论证1:植物 ——
大王 ——
一曝十寒
——
不能生长
不聪明,善良之心不能萌发 论证方法:
见我的次数少 ——
见阿谀小人的次数多
坚持不懈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论证2:学围棋 —— 不专心 专心 大王 —— 不专心 专心致志 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 不聪明 —— 弗若之
孟子说:“大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 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大王相见 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 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 呢?(譬如)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 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这门小技术)。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 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 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 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是与另一人一起 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 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孔孟两章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够按时复习,这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加以复习?”“犯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过错。

”“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自己没有立足之地。

”“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值得别人了解的才能。

”“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发愤忘食,快乐忘忧,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孔孟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身为教。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孟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育的道理,在于以身作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孟子说:“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三种快乐之一。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和孟子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孔子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巩固性,他认为学习后要时常复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他提倡以朋友的到来为乐,体现出他对待人际关系的乐观态度。

同时,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和大度。

孟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趋向于善。

他提出“教之道,贵以身为教”,即教育的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育者应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温习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温故知新,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孟子进一步指出,得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快乐,这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言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一、《论语》四则:A、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句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明白了各种道理,)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有:同“又” 志:有志向。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惑:受迷惑知:懂得。

天命:自然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逾:越过。

矩:规矩、法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句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罔:迷惑。

殆:危险。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句译:孔文子因为什么谥号称为“文”?他勤勉聪明、喜欢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何以:即“以何”。

以:因为,何:什么。

谓:称为。

之:他(的谥号)。

敏:勤勉、聪明。

好:喜欢。

耻:以……为耻,即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

是以:因此。

以:因为。

是:这。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句译:好比堆积土山,即使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干)了,我就停止(不前)了。

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我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为:做,此指堆积。

篑:土筐。

止:停止。

平:填平。

虽:即使。

覆:倾倒。

一篑:一筐土。

B、(内容理解)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止步不前。

二、《孟子》二则:A、1.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句译:大王的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倒装句)(关键字:或:同“惑”,奇怪。

乎:相当于“于”)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我十五岁在学习上立下志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岁了解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不会超越规矩和法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借什么被谥为‘文’呢?‛
子曰:“敏而好学,
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喜欢学习,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以向比自己职位低,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
止,吾止也!
停下了,我就停下了;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一筐(土),
进,吾往也!”
前进了,我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不值得奇怪。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
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
(就)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
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怎么能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巧,(是)一种小技巧;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但不把心思用尽在学习上,是不能领会它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擅长下围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心里面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想着(如何)拿起弓和箭去射击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我对于《武成》,采用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人,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凭借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