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动因探析

合集下载

网络狂欢与信仰迷失:青少年网络迷信现象探析

网络狂欢与信仰迷失:青少年网络迷信现象探析

网络狂欢与信仰迷失:青少年网络迷信现象探析
王娟;彭晨语
【期刊名称】《海河传媒》
【年(卷),期】2024()2
【摘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介环境,也使得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出赛博化、感性化等新特征,青少年群体开始热衷于转发“网络锦鲤”、进行网上算命卜卦与塔罗占卜等“网络迷信行为”。

本文分析了这一行为产生的心理动机,依据现实总结出该行为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规范三个方面就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并为其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出探索路径。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王娟;彭晨语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青少年中的鬼神迷信现象探析
2.网络狂欢现象探析——以鹿晗公布恋情轰动微博为例
3.网络视频直播中的“狂欢化”现象探究——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摒除网络迷信 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

摒除网络迷信  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

摒除网络迷信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摘要】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网络迷信这之类的糟粕也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

本文就大学生痴迷网络迷信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展开分析,希望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网络迷信成瘾引起高度关注,摒除网络迷信,净化大学生成长环境。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迷信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它源于早期的人类不能正确的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也极其有限。

对于洪水等自然灾害,视为猛兽,毫无控制之力;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雷电风雨的发生及生老病死的现象迷惑不解。

于是人类对于这些自己无法掌控的现象就想象出有一种超越人的“神”在主宰世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些过去人类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已经逐一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许多传统迷信思想已经不攻自破。

按理来说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应该逐渐销声匿迹了,但事实上迷信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存在,如今它已经穿上“科技”这件华丽的外衣活跃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跨越所有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而存在。

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沉迷网络迷信的个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传统的封建迷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被“高科技”迷信所取代。

形形色色的“高科技迷信”,正在互联网上大肆泛滥。

如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网络占卜”,也就是披上科学外衣的电脑算命、星座运程等。

只要我们在某搜索网站中输入“占卜”、“星座”或“算命”等字样时,就会搜索到上千个相关网页。

与过去那种鲜有大学生光顾的街头巷尾算命地摊这种传统迷信相比,如今这个迷信与科技联姻产下的怪物拥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庞大的大学生追捧队伍。

另一项调查中显示,在我国上亿的网民中,24岁以下的大学生占54.5%。

有20.6%的大学生有过网络占卜行为,有32.4%的大学生对迷信存有好奇心。

这些数据都说明大学生网络迷信现象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中的鬼神迷信现象探析

青少年中的鬼神迷信现象探析
思想领 域一定 程度 的多元 化 ,为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
的无限性这一永恒矛盾 , 决定了任何科学都具有历史
局限性 ,它永远不能满足人类对它 的过高期望 。当人
和封建主义糟粕提供了生存空间, 诱发了鬼神迷信在
规定为主宰一切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 宣扬除了我 们生活的这个现实的 “ 地上世界” 又称 “ ( 此岸世界” 、 “ 阳间” “ 、 人间” 外, ) 还有一个非物质的 “ 天上世界”
( 又称 “ 彼岸世界 ” 阴间” 天堂 ” 极乐 世界 ”。 、“ 、“ 、“ ) 这个现实 的 “ 地上世界 ”是不完美的 ,如 同无边 的苦
种社会进步。但是 ,在改革中一些人、特别是某些青
少年 ,把独立性 、自主精神 和个 人能力无限放大 ,因
风险性、 无常性和不确定性等等 人们不能解释和控 制这些现象, 进而将这些偶然现象视为超 自 然力量的 作用。 鬼神迷信对某些未知 自 然和社会现象的神秘解 释,正好迎合了人们对这种神秘现象的信奉心理。人 们因迷而信,因信而迷, “ 在 迷”和 “ 信”之间进行
着恶性循 环。青少年是 对神秘现象更 为敏感 的群体 ,
此走向了自我膨胀 、 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之路,
走向了超现实 、超 客观的唯心主义。而鬼神迷信者正
是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唯心主义为指
导 ,以突 出个 人能力 的超现实性 和超常 规性 为骗术 ,
殃及并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
的、没有 出路 的奴隶状况 )的观 念 ,它一贯麻痹 和削
本文就其根源与对策作以பைடு நூலகம்讨。
弱 ‘ 社会感情 ’ 以死的东西偷换活的东西。 , 神的观念
从来也没有 ‘ 把个人同社会联 系起来 ’ 而是一 贯用对 ,

浅析大学生_迷信行为_的几个新变化及启示

浅析大学生_迷信行为_的几个新变化及启示

愿望,信仰者和被信仰者存在利害的相关性,一旦这
转型时期,社会失范普遍存在,失去了社会规范
种相关性丧失,就直接导致了迷信态度的不在场,所 约束的人们面对迷信行为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
谓“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 打击迷信的力度和频度较以前更少了,迷信似乎成
无”的态度便是信仰者的真实心理写照。而“现代迷 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给现代迷信的传播
迷信于“8、6”等吉祥数字,沉溺于幸运色和幸运衣 饰,醉心于吉祥物,痴迷于以星相来决定婚姻和职业
乎将迷信和科技网络简单地揉合、将迷信贴上西方 的标签演化成科技的产物,就摆脱了它欺骗性、反科
等。曾有一位女孩说“我决定与男朋友分手,是因为 学性的实质。现代迷信正是以其科技的外衣、时髦的
他是天蝎座,我是双鱼座”,这些形形色色的迷信行 称号和新颖的形式引诱着那些追求新潮、崇尚科学
目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的、非 青年文化生活的内容。
科学的精神信仰潮流,迷信文化在高校中大肆渲染
(一)伪科学性:以科学的伪装掩盖其反科学性
和流行。发表论文,毕业找工作时他们不去认真准 的实质
备,而是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临近考试时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迷信的方式也“与时俱进”,
不去认真复习而是去测座位的风水。在生活上,他们 摇身变成众多的“高科技”名义下的“现代迷信”,似
神文化生活,而且因为其注意力的转移和空余时间
(一)结合专业学习,加强科普教育
的占据,在精力和时间上也就减少了接触迷信思想
从理论上来讲,大学生群体是知识文化的象征, 的机会和频度。
具有较高的判别力和广博的科技知识,是迷信思想
(四)加强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净化社会精神环境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

大学生迷信心理浅析近年来,传统迷信借助新媒介、高科技的力量,演化为“现代迷信”,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思维和生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分析、探讨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内涵和结构,了解当代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解释大学生产生迷信心理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标签:大学生迷信心理当今知识经济信息化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

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品质。

心理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是在遗传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影响逐渐形成的以心理机能为主体的心理特性或本质。

事实上,大学生迷恋“迷信”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一、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原因1.满足好奇心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强阶段,对于网上算命、星座占卜等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成熟和独立,想借助外部工具完成自我认识。

如网络上对于星座特点的阐释一方面迎合青年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为他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提供意见。

2.面对现实的茫然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也未完全形成,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和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一些心理偏差。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被形式各异的迷信活动所误导,产生迷信思想与迷信行为3.学业、工作压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青年大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家庭期望值比较高。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常常对现实感到焦虑、对前途感到迷茫。

而星座栏日里有许多关于学业和工作状况的预测,不少青年学生就把它当作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减压的方式,从而“心安理得”地逃避困难和压力。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对策1.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了正确的理想信仰,有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就可以引导人们往正路上走,就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和接受迷信谎言。

倘若信念缺乏,没有理想追求,便很容易为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所俘虏和侵蚀。

心理学-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心理学-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3.模仿和从众心理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阎宏:浅谈大学生迷信心理,构建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615-616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3] Vyse, Believing in Magic,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New York: Oxford, 1997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1):80~86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李 丹 孙延军 雷 雳(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 100037)摘 要在全面总结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探讨。

文章首先梳理了迷信的概念;其次从观察学习、归因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反思了大学生迷信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并从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和自我效能、认知风格和受暗示性、不确定性情境、压力情境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迷信心理,大学生,心理机制,影响因素。

分类号 B8441 引言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在许多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并已有千年历史。

民意调查显示,迷信在现代社会有继续盛行的趋势。

研究者一直都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1]。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里具有迷信思想的大学生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000年12月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20名大学生中对电脑算命“完全相信或比较相信”的占17.6%,“有时候信或有些方面信”的占12.2%,“说不清楚”的占8.8%,明确表示“不相信”的占61.4%,此次调查还显示,26.5%的大学生承认读过有关宣扬“现代‘科学’算命、看相”之类的书籍,23.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迷信行为,与两年前的相关调查[2]比较,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迷信思想和行为的人数比例有明显的增加[3]。

这种社会心理动向应该引起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收稿日期:2005-04-04∗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十五规划青年基金项目(01JA880064)、北京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习与认知)的资助。

通讯作者:孙延军,E-mail:yjsun@,电话:(010)68980999遗憾的是,对迷信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而心理学界对之关注甚少。

大学生迷信心理

大学生迷信心理

大学生迷信心理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目前状况、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

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一)迷信的定义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摘要:“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

”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碰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例如有人碰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摘要: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猜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二、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摘要:(一)社会原因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

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

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

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62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动因探析马 睿(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网络迷信”文化包含传统迷信元素的网络化呈现以及与“网络锦鲤”祈愿相关的娱乐化内容,为青年的焦虑与迷茫情绪所推动,是一种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

通过研究“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与产物,多角度辩证分析青年进行“网络迷信”的原因,将有助于构建网络新生态,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迷信”文化 “网络锦鲤” 青年 动因高风险社会背景下,青年的焦虑日益增加,无处抒发,信星座、信锦鲤图、信好运极佳的网红——“网络锦鲤”,并以此来渴望获得好运,寄托感情,一种于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网络迷信”文化由此产生。

对“网络迷信”文化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多为以其中一种于2018年流行的特定俗信符号——“网络锦鲤”[1]为切入点进行原因讨论,而更多研究则针对“迷信文化”所包含的青年网络迷信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引导[2]及社会学层面的批判[3],缺少对此类网络文化进行辩证视角的讨论。

本文将从青年“网络迷信”文化的特点、层次、原因及产物出发,对青年“网络迷信”文化进行定义,多角度深描此类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并从社会总体层面与青年心理诉求层面针对青年产生“网络迷信”信奉现象的动因进行研究。

一、“网络迷信”文化:亚文化的网络副产品“网络迷信”文化发展至今,包含来源于现实、具备依赖性质的迷信文化,亦包含充满调侃意味的“网络锦鲤”现象,从而被赋予了娱乐性质与积极意味,逐渐转变为俗信文化,带给青年更多的是愉悦感与情感寄托。

追溯与之相关联的最早网络用语,如“信春哥,得永生”等调侃用语,通过制作明星的宗教色彩表情包进行传播与祈愿,已经具备了现今“网络迷信”文化的雏形。

综合现有网络现象与已有研究,某种程度上可将“网络迷信”文化概括为:以不断更迭流行的个体或某类文化为对象,以“转运”和满足情感体验为目的,具备一定祈愿色彩的网络俗信与传播行为。

而与之相应的信奉行为和文化产品,更具有了较为显著的商业化特征。

(一)传统迷信的网络化在青年热衷的传统迷信亚文化中,本命年、星座之说、转发锦鲤图求好运等言论在网络上最为流行,使这类迷信文化的传播阵地从现实逐渐发展到了网络。

其与具备一定历史渊源和实体依赖对象的宗教信仰、个人崇拜等相比,具备低门槛、随意性和商业性的特点,成为“网络迷信”文化中相对传统与初级的部分。

此类偏传统的迷信文化门槛较低之处体现在被信与信两个方面:被信方面,在网络上进行此类迷信文化内容经营的个体多为自媒体,以制造和传播浅显易懂的俗信内容诱导青年网民关注转发。

同时信的门槛低则体现在其号称转发即可趋利避害的低成本追随要求上。

其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祈愿介质的随意选择,来自外网的一张看似与迷信毫无关联的图片只需加上与转运相关的只言片语便能引发转发热潮。

其商业性则体现在其运营自媒体的商业行为上,“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被市场收编利用,逐渐成为相应的亚文化商品链中的一环,此类自媒体生产的内容经网民大量转发后获取了巨大的流量,为其在网络广告营销上提供了便利。

青年网民将该类自媒体视为义务传播与激励网民的意见领袖,然其实际为利用网民流量赚取收益的营销号。

(二)崇拜符号的娱乐化由各类流行文化和社会现象派生出的新生事物,例如“网络锦鲤”等,逐渐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迷信”文化的特有景观,使“网络迷信”文化的崇拜符号种类相比传统的迷信文化更显多元化,并由此产生了娱乐倾向的转变。

“网络锦鲤”,又称“人形锦鲤”,即可解释为极佳运气的人形化符号象征,是网络营销与流行娱乐节目附带的网红产品。

2018年,作为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网络锦鲤”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代表便是支付宝全球免单奖的获得者——“中国锦鲤”信小呆,以及从大热综艺《创造101》中出道的争议女星杨超越,其共同特点便在于因拥有绝佳的运气而被众人艳羡。

青年网民的热议推动使“网络锦鲤”符号拥有了“网络迷信”文化的意味,让此类“网络锦鲤”经由网红化的过程一跃成为了“网络迷信”文化实体代言人。

网民以“网络锦鲤”的微博发言和恶搞表情包为介质进行新型在线祈愿,使此类迷信文化符号与传统迷信文化相比更具有了一种戏谑调侃色彩。

此类“网络锦鲤”具备稍纵即逝、可被随时替代的网红特质,在网络信息爆炸式流行的大前提下,经一段时间疯狂流行后便会被新的热点人物所替代。

与此同时,因其来自于网络营销与娱乐节目的起源使其天然地具备了更为明显的商业化特征:“中国锦鲤”信小呆的大热带动了一系列以零食奖、美妆奖品等的转发抽奖为效仿形式的网络锦鲤营销;杨超越的爆红为其所在女团的歌曲与表演带去了热度;“网络锦鲤”现象更带动了一批公众号和自媒体鼓吹自身的“锦鲤体质”,试图将自己打造为网红,带动其网络事业的发展。

二、软性战争:高风险社会下的焦虑抵抗(一)土壤:社会焦虑现今社会在带来巨大物质繁荣的同时,也给尚未站稳脚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文化传播DOI:10.13556/35-1274/j.2019.02.02063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2019年第二期跟的青年群体带来了无尽的危机。

对考学、婚恋、就业创业的压力而无处宣泄的境况,成为了青年“网络迷信”文化高速繁殖的土壤。

在面临具备不确定性的高风险事物时,人们往往采取倚靠信仰或迷信的情绪转移手段,甚至产生“随便信奉某种东西的倾向”[4]。

“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中一类,其产生和流行的内在动机主要为青年渴望以祈愿转运规避未知风险、摆脱现有困境,具有成本较低、娱乐性较强且种类较庞杂的特点的“网络迷信”文化,便带给一条青年唾手可得的情绪转介渠道。

青年群体受青春激情激荡,偏于感性化的心理特征使其更易受迷信信息内容暗示,然就青年普遍现状而言,教育的提高与理性认知的增加使其对于“网络迷信”文化中涉及传统封建迷信的部分表现出适可而止的信奉态度,对于“网络迷信”文化中的此类有待商榷的分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不会过度信奉,在浏览与在线转发祈愿时有着更为平和随性的心态。

在青年的焦虑情绪宣泄过程中,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夹杂妒忌与现实反叛的情绪被更多地投射在“网络锦鲤”这一新生信奉符号上。

被称为“网络锦鲤”的相关人物之所以被认定为“网络迷信”文化的符号,主要因为其被普遍认为实力缺失,并不具备拥有现有境遇的资格,从而反衬其运气极佳,这使得“网络锦鲤”的流行与相关祈愿行为本身已具备了戏谑的意味。

面对此类“锦鲤”所获得的收益与日渐增长的商业价值,部分青年反观现实中自己付出极大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状态,逐渐产生对他人境遇的羡慕,以调侃式的在线祈愿行为渴望这类好运转移至自身,或借此感慨生活不易;而另一部分青年则以“迷信文化”为借口,通过制作带有恶意的“网络锦鲤”表情包及在相关网络社群中留言攻击,为“迷信文化”添上了网络暴力的色彩。

部分青年看待事物所持有的片面化态度使其只关注他人受惠的表征却看不到他人私下的努力,这往往是不良情绪的来源,此类包含网络暴力的行为于自身和他们均无益处,需要被及时制止。

网络时代,热点事件中的主角往往因网民的自组织行为被神化或被彻底抹黑。

“网络迷信”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环,因网络暴力元素的参杂,也使得关于网络道德的讨论被纳入其中,通过“道德恐慌”和贴标签,亚文化风格被妖魔化、庸俗化、琐碎化了,亚文化风格被主导文化纳入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亚文化被当成了“替罪羊”,用以掩盖尚未解决的社会和文化问题[5]。

恶劣行为值得注意,但其产生原因更值得探讨。

“网络锦鲤”的爆红带动了“网络迷信”文化的转变与进一步流行,反映了当下青年渴望有所收获、却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焦虑心态,更反映了青年排遣压力的方式的娱乐化变迁。

(二)目的:认同渴求渴望认同、渴望通过转发祈愿在网络社群表达自身苦闷,从而从他人评论、点赞行为中获得认同快感与宽慰,是青年在孤独大众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温柔祈求。

“网络锦鲤”或锦鲤图成为一种俗信符号,替代了刻板印象中庄严肃穆的宗教信仰的神的符号,让青年“信”的介质变得更加普通而可亲,而“网络锦鲤”的身份作为人、作为网红,则比神多了一分贴近群众的亲民性;同时,网络的即时交流性拉近了普通青年网民与明星、网红的距离,使“网络锦鲤”变得可触碰、可互动,“网络锦鲤”在网络社群展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使其与普通青年网民之间的差距似乎被缩短,从而使青年网民产生自己也可能获得此境遇的设想空间,给焦虑的生活带来希冀。

同样,具备传统迷信色彩的“网络迷信”文化相关自媒体经营者,在编辑信息时紧随时尚,勤用网络词汇,将艰涩难懂的传统迷信内容做出浅显易懂的解读并配以漫画图片强化可读性;与普通青年网民于微博评论等处进行的“翻牌”互动的行为亦表现出亲民感,使网民在信息反馈中感受到被认同的温暖。

此外,“网络迷信”文化所具备的时尚流行文化元素更为青年群体带来商品世界能指狂欢的诱惑。

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青年将调侃杨超越或转发“网络锦鲤”的图片和表情包视为紧随流行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转发、调侃,从而与他人产生更多可供交流的话题。

在不求必须达成、只为情感排解的心态为大前提的情况下,“网络迷信”文化将以其心理暗示与寄托的特点为困于焦虑情绪与认同危机状态下的青年带去愉悦感。

其所进行的“网络迷信”文化信奉,仅仅是一种将情绪转介给符号信仰的排遣行为,并非任何真正信仰,只是流行的阵热。

这样的信奉介质可被随时替换,仅为情绪宣泄,在获得认同后便可消解这种信奉需求,并非需要被硬性制止的狂热。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青年群体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普遍具有的拒绝束缚的性格特点,使其反对严格的宗教信仰规矩,更具有着自我个性的态度:青年网民将杨超越的照片P 图为耶稣表情包的行为,看似是对宗教信仰有所了解的表现,实则反射出其对传统宗教约束的排斥,更体现出其唯物主义的信念核心。

三、结语“网络迷信”文化的产生,是当代青年在网络上进行“转运”祈愿现象与抒发情感寄托需求的总和,反映了高风险社会下青年焦虑迷茫却无处排解的困境。

传统迷信文化借由网络土壤在青年群体中逐渐发散、网络暴力元素借助对“网络锦鲤”的符号信奉行为暗中传播,值得警惕;然由“网络迷信”文化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和相关娱乐文化产物,则是青年创新力的标志,代表其更加趋于理性、更加善用其他介质排解不良情绪的成长态度。

因此,辩证地看待一种文化的流行,将为网络环境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0555);2018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2018JKSZQ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