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

合集下载

毒性作用机制课件

毒性作用机制课件
5.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
性异常反应。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的特点:
▪ 影响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 缩短寿命。
▪ 功能容量降低。 ▪ 外加应激代偿能力降低。 ▪ 某些不利环境影响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 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
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4.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ity): 也称变态反应(a11ergic reaction),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 疫反应。
特点:1.涉及群体,如一组动物或一群人; 2.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效应,又称为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 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
反应,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②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 亚临床改变; ④ 临床中毒; ⑤ 甚至死亡。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 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resistance):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 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 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与制订安全限 值的重要依据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3.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 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阈剂量 (threshold dose)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LOAEL,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毒理学 尔雅答案

毒理学 尔雅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2、毒物: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二、选择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AA、毒性鉴定B、接触毒物时间C、接触毒物剂量D、毒性强弱E、以上全是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E、以上都是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三、填空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优化、减少和取代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毒物和毒效应

毒物和毒效应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剂量表示方法: --常用暴露剂量或给予剂量表示
①mg/kg--经消化道、皮肤、注射途径暴露 ②mg/m3(ppm)--空气环境暴露(呼吸道吸入)
B( ppm) A(mg / M 3 ) 22.4 M
③mg/L—水环境暴露(消化道或皮肤进入机体) ④mg/cm2--皮肤涂药暴露
(mg/kg)
(ppm)
(mg/kg) 致死量(g)
极毒
1
10
5
0.06*
高毒
1-50
10-100
5-44
4
中毒
51-500
101-1000
45-350
30
低毒
501-5000
1001-10000 351-2180
250-*
实际无毒
5000
10000
2180
1200
注:极毒-extremly toxic; 高毒-highly toxic; 中毒-moderately toxic 低毒-slightly toxic; 实际无毒-practically nontoxic
毒性大小(如急性毒性大小用LD50值表示) 毒性分级 毒性类别
毒效应(toxic effect)
是指化学物在某种条件下引起生物机体健康有害作用 的表现(改变条件可影响毒效应)。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WHO,1977)
毒性 分级
大小鼠经口LD50 大小鼠吸入LC50 涂皮兔LD50 人口服可能的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指化学物质的剂量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 所占比例的关系。
敌敌畏引起的剂量-质反应关系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试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2)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止匕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和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1)体外试验: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一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2)体内试验: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六个月以上到终身染毒的毒性实验)。

兽医毒理学重点

兽医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2.就毒物本生而言,各种毒物之间毒性的差异主要有毒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3.按研究领域分:描述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法规毒理学)三部分。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市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5.要区分一种外源化学物质有毒或者无毒,主要决定于机体与之接触的途径和剂量。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则其毒性就愈高。

7.毒物结构:化学物的毒性大小主要由其化学结构决定。

8.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质以不同途径染毒,毒性大小的顺序为:静脉注射(1)>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9.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在机体内引起有害生物学的可能性大小。

10.毒性作用:指化学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11.毒性作用的分类:根据毒作用特点、发生时间和部位、机体对化学毒物的敏感性分为下列几类: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

2.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3.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体质反应。

12.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13.损害作用的特点:(1)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市持久和不可逆的。

(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工作负荷能力等)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

(3)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4)使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5)使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的变化超出正常值范围。

14.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

卫生毒理学习题库

卫生毒理学习题库

1.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2.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Orfila。

3.生物学标志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4.反应分为量反应、质反应。

5.剂量-反应曲线有S形曲线、直线、抛物线。

6.安全限值有每日容许摄入量、最高容许摄入量、阈限值、参考剂量。

7.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8.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9.外源化学物主要经过简单扩散的方式经生物膜转运。

10.简单扩散的条件是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外源化学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11.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

12.化学物质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

13.机体可作为贮存库的组织通常有血浆蛋白质、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4.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反应一般分为两大类,称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15.排泄的途径通常有经肾脏(尿)排泄、粪便排泄、经肺(呼气)排泄、其他途径排泄。

16.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生物系统、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

17.细胞内Ca2+的持续升高可导致以下有害作用能量储备的耗竭、微丝功能障碍、水解酶的活化、ROS和RNS的生成。

18.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19.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

20.化学物水溶性越大,毒性越大。

21.PCBs和二恶英的联合毒性,多呈相加作用。

22.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毒性,呈协同作用。

23.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利用了化学物的拮抗作用。

24.不同的LD50计算方法对动物组数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为4~6组。

大、小鼠等小动物每组数量通常为10只,犬等大动物为6只。

25.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LC50)值,通过LD50(LC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26.不论我国或国际上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都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急性毒性试验时,除报告该毒物的LD50值和急性毒性级别外,还应对中毒和死亡特征加以报告。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SPF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不携带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要求在屏障内系统生长,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常见的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

2.危险性: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委员会(1971年)的定义,危险性是指接触某一种污染物时,发生不良效应的预期频率。

危险性是个统计学概念,可表达为绝对危险性和相对危险性。

3.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4.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

5.RfD6.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7.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8.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或称阈剂量。

也称最低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LOAEL)。

9.危险性10.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Ⅰ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1.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思考题(2015)(答案)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思考题(2015)(答案)

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一门研究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2、毒物(toxicant):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3、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敏感部位后,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4、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无害;或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

5、靶生物和靶器官:毒物作用后受到损害的生物称为靶生物;毒物作用后受到损害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6、毒性作用(toxic action):学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后引起的动物机体不良或有害生物学效应,又称毒作用或毒效应。

7、一般毒性:化学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经过一定接触时间,按照一定的接触方式均可能产生的某些毒性作用。

又称基础毒性作用。

8、特殊毒性:指接触化学物后引起的不同于一般毒性作用规律的或出现特殊病理改变的毒性作用。

9、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10、毒力(toxicity)化学药剂对防治对象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和比较标准。

11、药效(effectiveness of pesticides):也称防治效果,指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如田间自然环境、害物的生物学特性、农药剂型特点、施药技术和方法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定。

12、药效期:农药使用后,对防治对象所维持的有效期间,亦即滞留于施药场所的药物能保持有效防治害物的持续时间,称为药效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化学物因;(2)机体因素;(3)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化学物因素化学物的生物学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特性有关系,同时又受化学物的剂型、不纯物含量等因素影响。

一、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的理化性质和毒物的化学活性,后两者又决定毒物的毒性,因此化学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毒性作用的变化。

有机毒物在这方面表现比较有规律。

例如:1.苯具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当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成为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即不明显。

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其作用性质有很大改变,具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

2.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则毒性愈大(甲醇与甲醛除外)。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3. 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如CCl4>CHCl3>CH2Cl2>CH3Cl。

二、理化性质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对于它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与体内代谢转化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例如:溶解度①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

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倍,其毒性亦小。

②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解的氟化氢(HF)、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③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统。

2.分散度毒物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

3.挥发性吸人毒物的毒性除与其半数致死浓度大小有关外,与其挥发性的大小亦有关。

例如:苯与苯乙烯的LC50均为45mg/L左右,但苯的挥发性较苯乙烯大ll倍,故其危害性远较苯乙烯为大。

在慢性毒性试验时,用喂饲法染毒应注意毒物的挥发性,毒物加入饲料中可因挥发而减低剂量。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在生产环境中生产或使用的化学物质常含有一定数量的不纯物,其中有些不纯物的毒性比原来化合物的毒性高,对此若不加注意,可影响对化合物毒性的正确评定。

例如除草剂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在早期对此化合物进行研究时,由于样本中夹杂有相当量的四氯二苯-对位-二恶烷(TCDD)(30mg/Kg),此种杂质毒性非常大,急性经口LD50(雌大鼠)仅为2,4,5-T的雌大鼠经口LD50的400万分之一。

因此,即使2,4,5-T中杂质含量很低(低于0.5mg/kg),仍影响其毒性。

2,4,5-T 的胚胎毒性是由于杂质所引起,而不是2,4,5-T本身所致毒物在使用情况下不稳定可能影响毒性。

如有机磷酸酯杀虫剂库马福司在储存中形成的分解产物对牛的毒性增加。

所以在进行毒理学试验研究之前,应获得使用情况下的稳定性资料。

四、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不同途径进入机体。

由于途径不同,毒物在体内经历的过程各异,因而对毒物作用亦产生明显影响,表5—l列举了几种毒物的例子。

机体因素各种动物对同一毒物的反应不一。

有人据154种化合物的毒性试验,所用动物有3~6种,结果见小鼠敏感者有38种,家兔敏感者28种,狗敏感者44种,可见动物对于不同毒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人对毒物的作用一般比动物敏感。

据260种化合物人与动物致死量的比较,大多数毒物对动物的致死量要比人高l~10倍,约有3%高出25~450倍,仅有8%左右人的致死量要比动物高。

说明大多数情况人对毒物的敏感性要比动物高,少数情况动物敏感性高于人。

环境中某些毒物在一定条件(相同剂量及接触条件)下作用于人群,其中个体之间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可从无任何作用到出现严重损伤以至死亡。

以服用药物为例,同一种药物,经肝脏代谢出现于血浆中的半量数之间,可有3~11倍之差。

即使在双生子之间亦不例外。

这对于药效、毒副反应都会产生明显影响;那些出现异乎常人反应的人被认为对毒作用有敏感性(susceptibility),又称为高危个体(high risk individual)。

接触其它环境毒物也有相类似的情况。

因此,在预防毒作用的工作中,若能及早发现这些敏感者的存在,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当的保护措施,比之对整个人群采取全面无差别的保护,可能更为节省人力、物力并得到更好的效果。

毒作用敏感性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认为比较重要的是:∙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遗传学的差异;∙机体的其它因素。

一、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许多种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代谢酶都具有多态性。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平,很多种代谢酶代谢功能的改变与其相关突变有密切关系。

(一)Ⅰ相酶1.氧化代谢酶纯化的细胞色素P-450酶类有30余种,已知P-450酶系中多种酶参与外源性物质代谢。

这些酶的多态性使代谢功能出现很大差异,并因此而影响到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

例如细胞色素P-450亚型CYP1A1主要催化多环芳烃(PAH)氧化成酚类及环氧化物。

它的活性可为B(a)P 及三甲基胆蒽所诱导。

卤族芳烃(如TCDD)、黄酮类、吲哚类、色氨酸的光衍生物以及紫外线均可诱导CYP1A1活性增高;这种诱导功能在高等动物中有高度保守性,说明这是一类重要的生理功能。

70年代初期已有人注意到CYP1A1诱导活性与肺癌的关系,Keller-man发现,在正常人(85例)中CYP1A1高诱导活性表型9.4%,而在肺癌病人中(50例)则见30.0%,首先提出患肺癌的敏感性与CYP1A1诱导活性有关的见解。

其后,Kouri的观察亦证实这种看法。

CYP2D6、2El等亚型与多种毒物代谢有密切关系,对这些毒物的毒性有重要影响。

2.酯酶酯酶参与多种化学毒物的水解。

这些酶存在一些变异型,血液胆碱酯酶(AchE)就是一例。

3.环氧水化酶、(epoxide hydrolase,EH)EH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活化酶参与B(a)P的代谢,又与P—450酶系一起使之最后生成终致癌物。

EH参与苯妥英、扑热息痛的灭活代谢,对这类药的副反应有重要影响。

EH活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而对摄取苯妥英与其它解痉药后所产生致畸效应的敏感性亦有不同。

EH活性低者,获得出生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二)Ⅱ相酶1.谷胱苷肽转移酶(GST)许多种疏水性及亲电物质通过GST与谷胱苷肽结合形成硫醚酸经尿排出体外。

GST还可在细胞内与胆红素及一些有机阴离子结合。

已知α、π、μ三种类型GST均有多态性。

GST参与氧化烃类〔包括B(a)P〕的代谢,因而有学者认为这类缺乏与肺癌敏感性有密切关系。

国内在广州地区人群所作的观察亦见同样结果。

GST与Ⅰ相酶的多态性似有联合效应,既要有解毒酶作用的缺陷,又要有活化酶作用的活性加强,对肺癌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α与π型GST的多态性亦有报道,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2.其它Ⅱ相酶包括硫转移酶(ST)、甲基转移酶(MT)、乙酰基转移酶(NAT)等。

它们的活性的多态亦在某一方面影响毒物活性水平。

以NAT为例,不同NAT表型的人与服用异烟肼出现副反应的轻重关系,以后陆续发现肼类的神经毒性,与药物有关的红斑性狼疮,芳香胺类所致膀胱癌与NAT代谢表型有密切关系。

其中芳香族所引起的职业性膀胱癌在慢代谢型的危险增高16.7倍。

N—乙酰化是人类膀胱内对某些致癌物(联苯胺、α-荼胺)的一种重要解毒机制,N—乙酰化的缺陷(慢N—乙酰化)使得对这类肿瘤敏感性增加。

另一方面快N—乙酰化型的人则见对芳香胺类诱导大肠癌敏感性升高,可见N—乙酰化表型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是复杂的。

二、个体遗传学的差异机体所有大分子在其损伤后都会出现相应的修复系统,其作用为将受损伤部位除去,再将空出部分按原样合成一个新的部分予以填补,使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

这些过程是由于不同功能的酶参与的。

各种修复酶亦可能出现多态性,使修复功能出现明显个体差异。

在大分子物质中,蛋白质受到损伤,受损部分会受相应蛋白予以填补,有些氨基酸的部分损伤,即可通过相应的酶予以修复。

例如甲硫氨基酸残基受到氧化后,可通过甲硫氨基酸氧化还原酶使之修复。

脂质出现损伤可通过转移、释放受损脂质,生成更新的脂质,使生物膜受损部位得以恢复。

有些脂质损伤是由相应的酶修复的。

修复缺陷对毒作用敏感性的影响,最早受到注意的是着色性干皮病(XP)。

这类修复缺陷综合征的纯合子在人群的出现率为1/3000000,杂合子为1/300,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受累者由于有多种DNA修复(切割修复、光修复与复制后修复)缺陷,对于紫外线与一些化学物质所产生的DNA损伤敏感性增强。

接触上述物质后,皮肤、神经系统产生各种损伤症状,一部分损伤可导致突变以至癌变。

据Setlow的估计,XP纯合子对致癌因素作用的敏感性比之常人高出100倍,杂合子的敏感性亦高出5倍。

除XP外,较多见的修复缺陷综合征有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AT)和先天性全血细胞减少症(FA)。

它们的纯合子在人群中出现率分别为l/40000与1/300000,杂合子分别为l/100与1/300,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T纯合子对烷化剂、x线损伤的敏感性比之常人高出20倍,杂合子高出5倍。

Swift(1991)根据161个AT家族调查结果发现AT杂合子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比常人高出6倍。

WiericKe(1992)发现在接触x线后,常人出现染色体断裂率为13%,而AT杂合子为63%。

FA纯合子对于DNA交联剂作用敏感性高出常人10倍以上,杂合子则与常人无差异。

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是另一类参与DNA断裂修复的酶。

每当DNA出现断裂时,PARP先与断裂部位结合,并出现聚(二磷酸腺昔—核糖)合成和自身修饰,然后才使其它修复酶与断裂部位接近,并出现切割修复,使断裂得以重接。

PARP是一种分子量为116kD的核酸,哺乳类动物细胞均含有这种酶。

它的编码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1q41—q42)。

这一基因突变的检查及其后果是当前DNA修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此外,DNA连接酶I(DNA ligase Ⅰ)、DNA聚合酶β等的多态性对于修复能力差异的影响亦日渐受到注意。

蛋白质对于各种外源化学物包括毒物的辨认、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会影响到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活性。

高等生物体内还有一类重要蛋白质就是受体蛋白,它是毒作用的靶分子,不同毒物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上。

受体本身可产生变异,它在细胞表面上分布的数量在不同个体、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均可有差异。

对这些变化对于毒作用敏感性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认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的重要性已逐渐显露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