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伏牛山常绿阔叶植物及垂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河南省土壤类型分布概况及土壤性质

河南省土壤类型分布概况及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
1. 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 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 还原过渡层砂姜土层。 2. 铁锰氧化物的迁移与积累明显, 形成锈纹斑、铁锰斑与结核。 3. 土体中有黑土层。 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不足,为 5.8-13.5 g/kg,严重缺磷少氮, 但钾素含量比较丰富,其中全氮 含量在0.43-0.93 g/kg,全磷含 量在0.28-0.34 g/kg,速效磷含 量1.5-3.6m g/kg,速效钾含量 141-150m g/kg。
花岗岩发育的黄棕壤剖面
黄褐土
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北亚热 带、中亚热带北缘以及暖 温带南缘的低山丘陵或岗 地。其地域范围大致在秦 岭-淮河以南至长江中下 游沿岸,与黄棕壤处于同 一自然地理区域。 植被:小麦,玉米,豆类 等 成土母质:黄土状沉积物
河南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于伏牛山南麓与沙河 一线以南至桐柏-大别山以北的地 区,多为海拔在300m以下的岗丘和 沿河阶地
褐土
•褐土主要是暖温带半湿润
地区发育于排水良好地形部 位的半淋溶型土壤。褐土分 布于北纬34~40°,东经 103~122°之间,即北起 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 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 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 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 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母质 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 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
河南省土壤类型分布及性质
参考书:《河南土壤》中国农业出版社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 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 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 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 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 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豫西伏牛山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

豫西伏牛山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

豫西伏牛山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及保护
朱学凌;时锋
【期刊名称】《长白山自然保护》
【年(卷),期】1996(000)002
【总页数】6页(P1-6)
【作者】朱学凌;时锋
【作者单位】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处;河南内乡县教师进修学校【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9
【相关文献】
1.豫西伏牛山区栎类林地表可燃物研究 [J], 胡宇宸;何晓旭;段绍光;梁保松
2.河南伏牛山植物多样性特点及其保护 [J], 黄金国
3.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J], 卢训令;胡楠;丁圣彦;范玉龙;廖秉华;翟元杰;柳静
4.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垂直分布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J], 秦育峰
5.河南省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研究(Ⅱ)植物群落垂直分布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 王理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嵩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嵩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嵩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嵩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嵩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之间。

作为中国的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植被资源而闻名。

嵩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随着海拔的变化,不同类型的植被在嵩山山脉上的垂直分布特点和规律。

由于嵩山地势复杂,从山底到山顶的海拔高度差较大,这导致了山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植被的分布。

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嵩山植被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垂直分布带:1. 山地丘陵带(海拔200-800米):这个区域多为丘陵和缓坡,植被主要由华北落叶松、柏树、马尾松等针叶林组成。

这些树种对于适应嵩山丘陵地形和较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应。

2. 亚高山带(海拔800-1500米):这个区域的气候相对较凉爽,雨水充沛,植被类型较为多样化。

其中包括了南方常绿阔叶林,如木莲、山楂、红豆杉等。

同时,也可以看到上述山地丘陵带的部分树种继续存在。

3. 高山带(海拔1500-2000米):这个区域的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温度低,雨水减少。

在这里,可以见到一些寒性植物,如冷杉、云杉等。

同时,山地丘陵带和亚高山带的部分树种仍然存在。

4. 高山草甸带(海拔2000-2300米):这个区域主要由高山草甸和灌丛组成,植被简单。

主要植物包括高山针茅、苔草等。

5. 高山石漠带(海拔2300-2473米):这是嵩山的最高海拔,山径崎岖,土壤贫瘠。

因此,这个区域基本上没有植被覆盖。

总体来说,嵩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可以被概括为高山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由针叶林向灌丛和草甸过渡,最终演变为无植被的石漠带。

这一规律不仅反映了嵩山特定区域的植被分布,也揭示了气候、土壤和地形对植被生长的重要影响。

对于保护和管理嵩山植被资源,了解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区系研究

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区系研究

物 资源 的主体特 征等均 具有重 要意义 . 特别 是野生 常绿 阔 叶木本植 物的分 布 , 更加 真实 的体现 了气候 的总 体特 征及 变 迁 渊 源. 目前 , 尚无人 对 此 进行 专 项研究 。 . 于此 , 研 究在 查 阅相 关 资料 以及 鉴 本
实地 考察 的基础 上 , 对河 南野生 常绿 阔叶木 本植物 的 区系进行 系统分 析研 究 , 以便 对河南 省植 物区系 特征有 更 为全 面 的认识 .
L U B og o , ONG Ga .i WANG C n —a I a .u K oJe , o gy n ,HU Y n Z NG Xioj n ig , HE a — u
( .C l g f o s y H nnA r utrl nvr t, h n zo 5 0 2 C ia 1 o eeo r t , e a gi l a U i sy Z e gh u4 0 0 , hn ; l F er c u ei
7种 ) 杜 鹃花 科 ( 、 2属/ 6种 ) 桑 寄 生 科 ( 、 4属/ 5 种 ) 海 桐花 科 ( 属/ 、 1 5种 ) 小檗科 ( 、 3属 / 4种 ) 木 、 兰科 ( 3属/ 4种 ) 黄 杨 科 ( 、 3属/ 4种 ) 木 通 科 ( 、 1 属/ 4种 ) 芸 香 科 ( 、 1属/ 4种 ) 冬 青 科 ( 、 1属/ 4 种 ) 它们构 成河 南 野 生 常绿 阔 叶木 本 植 物 区系 的 , 主体 . 单属 科有 毛茛 科 、 葡萄科 、 科 、 桑 山茱 萸科 、 大 戟科 、 通科 、 木 忍冬 科 、 科 、 香 科 、 竹桃 科 、 豆 芸 夹 马 钱科 、 树科 、 柿 山矾 科 、 草 科 、 香 科 、 颓 子科 、 茜 瑞 胡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垂直分布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垂直分布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查分析 ,该 区南 北植 物 交汇 、 种 类丰 富 、植 物 群 落垂 直 分布 明显 ,是 秦 岭 以 东植 物 群 落物 种 多样 性 的 最 高地 区。 关 键 词 :植 物 群 落 ;垂 直 分 布 ;物 种 多样 性
伏 牛 山 自然 保 护 区地 处 北 亚 热 带 向 暖 温 带 的 过 渡 区 ,
6 1属 1种 ,被 子 植 物 18 6 3 1 8 5 。 其 中 , 国 家 科 2 6 3科 7 属 2种 重 点 保 护 植 物 有 红 豆 杉 、连 香 树 、 水 青 树 、 香 果 树 、金 钱
作 者 简 介 :秦育峰 (96 ) 17一 ,男 ,林业专业助 理工程师 ;从事林
43 加 强饲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
建 立 合 理 轮 作 制 度 ,推 广 饲 用 玉 米 轮 作 制 ,减 少 饲 用
茎 叶 产 量 比 普 通 玉 米 高 。 饲 用 玉 米 不 但 有 籽 实 蛋 白 质 含 量 高 的高 蛋 白玉 米 品 种 ,也 有 用 于全 株 青贮 的 青贮 玉米 品种 。 饲用 玉 米 的 推 传 统 玉 米 生 产 和利 用 方 式 ,将 高 产 、高 效 、 高 品 质 的 作 物 生 产 直 接 为现 代 畜 牧 业 生 产 服 务 。 广 大 干 部 和 群 众 要 提 高 对 饲
4 今后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饲用 玉米是指专 门用于畜牧业 饲料的玉米 品种 ,一般
为 粮 、经 、饲 功 能 兼 备 ,籽 实 产 量 与 普 通 玉 米 相 当 ,青 绿
收割 机 、灭 茬机 等 大 中 型农 机 具 及 其 配 套设 备 。 有组 织 地 推
进农机服 务社会化 ,提高劳动生 产效率 ,降低用工成本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垂直分异规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垂直分异规律

课时38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的垂直变化。

3.垂直自然带: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作为划分垂直自然带的主导标志。

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思考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答案(1)草甸一般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典型的有高山草甸。

(2)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

1.垂直带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海拔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1)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垂直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陆地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垂直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

(4)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2.雪线(1)概念:终年积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热融化、蒸发)。

(2)影响因素:雪线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

具体情况如下:因素影响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坡度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反之偏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3.林线(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

河南省淮河上游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淮河上游水土保持规划

河南省淮河上游水土保持规划(概要)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一)、自然环境特征1、规划范围河南省淮河流域地处淮河上游,西起桐柏、伏牛山,向东流入安徽,南以大别山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同黄河流分界。

本次规划范围介于东经111056/-115056/,北纬31023/-34059/,规划范围总面积39252km2,涉及许昌、信阳、平顶、驻马店、郑州、洛阳和南阳等7个市,包括浉河、平桥、潢川、罗山、固始、光山、商城、新县、鲁山、汝州、郏县、宝丰、叶县、舞钢、平顶山市区、驿城、遂平、确山、泌阳、禹州、长葛、荥阳、登封、新郑、新密、嵩县、汝阳、桐柏、方城、南召等30个县、市、区。

2、地形地貌我省淮河流域西部和南部分别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环抱,东部为黄、淮冲积平原,其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山地、丘陵、阶地和平原。

其中山以构造侵蚀为主,地势向剥蚀地带过渡,地貌特征为山缓坡陡切割深,沟谷多呈“V”型;丘陵属剥蚀侵蚀地形,地势低缓,地形切割破碎,沟谷多呈“U”型;阶地属剥蚀侵蚀地形,地势平缓,地形波状起伏;平原由黄河、淮河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开阔。

伏牛山地西高东低,呈折扇形由西向东展开,位于平顶市鲁山县的石人山,海拔2153.1m,是淮河流域最高峰,属秦岭东段的余脉,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熊耳山,东南接桐柏山,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嵩山。

伏牛山、嵩山为淮河流域同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大别山横卧于我省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山脉走向大致由西北向东南绵延。

海拔一般在1000m左右,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是淮南各主要支流发源地。

桐柏山是淮河主干发源地,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这一地区为淮河上游和洪汝河、沙颖河两大支流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其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山地、丘陵、阶地和平原。

3、地表岩性我省淮河流域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分布较广,淮南白露河的沙岩主要来自花岗岩区内。

其次分布的有花岗片麻岩、石英砂岩、页岩、碳酸岩、云母片岩、绿泥片岩、安山岩、砂砾岩和粉砂岩等。

郑州市栽培的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野生环境温度因子分析

郑州市栽培的伏牛山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野生环境温度因子分析
第4 6卷
21 0 2年
第 3期
6月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u r lUn v r iy o r a f He a rc hu a ie st
Vo . 6 No 3 14 .
J n u .
2 1 02
文 章 编 号 :0 0— 3 0 2 1 ) 3— 2 3— 5 10 2 4 ( 02 0 0 7 0
t r n J n r r e r ly s ia l o a lo h m ,a d t e a e a et mpe au e i u y i n y s i— u e i a ua we e g ne al u tb e t l ft e y n h v r g e r t r n J l s o l u t
2. Colg fP a tP oe to le e o l n r t cin, He a rc l r lUn v r i Zh n z u 45 0 n n Ag i u t a i e st u y, e g ho 0 02

C i a hn )
Ab ta t s r c :Th r r 9 a i e , 2 g n r nd 3 s e is i e g h u a e n fed i v si a e e we e 1 fm l s i 6 e e a a 5 p c e n Zh n z o b s d o l n e tg . i
t n,whc a rm tesuh so eo u i u ti.T ea c muae e eau e ≥ 1 C)o i o ih c mef h o t lp fF nu Mo nan h c u ltd tmp rtr ( 0 o o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 n a ite ;t e v ria itiut n i ewe n 3 0 m nd 2 3 0 m ;Thehih v ria iti u isa d v rei s h e t ld srb i s b t e 0 a 0 c o g e tc ld srb —
第4 4卷 第 6期
201 芷 0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n Ag iu t r lUn v r i o r a fHe a rc l a ie st u y
V0 . 4 No 6 14 . De C. 201 0
1 2月
文 章 编 号 :0 0—2 4 ( 0 0) 6—0 9 10 302 1 0 6 0—0 5
t n i ewe n 5 0 m n 0 .Th r r p ce ewe n 5 0 m n 0 ; 9 s c e e i sb t e 0 a d 2 3 0 m o e e a e53 s e is b t e 0 a d 10 0 m 1 pe isb —
A r l i a y su y o he v r ia it i ut n o r a l a e p e i n r t d n t e tc ld s rb i fb o d-e v d m o
e e g e n p a ti n u M o n a n i n n v r r e l n sn Fu i u t i n He a
t e 0 a d 15 ;2 s e is b t e 5 0 m n 0 ,9 s e i s a o e 2 0 0 m . we n 1 0 0 m n 00 m 3 p c e ewe n 1 0 a d 2 0 0 m p ce b v 0
Th r r bvo s r lto s b t e e c l d srbui n a d r wt a i, s me r e h ngn n o e e ae o i u e ain ewe n v  ̄i a iti t n g o h h b t o te s c a i g i t o br s e t he c a g fa t u e . Th o t o d r fs b r p c lz n h ul e bewe n 100 u h swih t h n eo li d s t e n rh b un a y o u to ia o e s o d b t e 0 a d l2 0 m. n 0 K e wor :b o d-e v d v rr e p a t ;v ria diti u i n;i to u to d me t ai n;F ni y ds r a la e e e g e n l n s e c l t srb to nr d c in o si to c u u M o n an;n rh b u d r fs to c lz n u ti o o n a o ubr pia o e t y
摘 要 : 河 南 伏 牛 山 常 绿 阔 叶木 本 植 物 垂 直 分 布 进 行 分 析 , 果 表 明 , 牛 山 常绿 木 本 植 物 共 计 3 科 、7属 、0 对 结 伏 l 4 16 种 及 变种 ; 直 分 布 范 围 3 0~ 0 其 垂 直 分 布 上 限 范 围 为 5 0~ 0 分布 在 5 0~ 0 的 有 5 垂 0 23 0 m; 0 23 0 m, 0 1 0m 0 3种 ; 1 0 0~l5 0 m 的 1 0 0 9种 ; 5 0~ 0 的 2 1 0 20 0 m 3种 ; 0 以 上 的 9种 . 直 分 布 与 生 长 习性 之 间存 在 明 显 的 关 20 0 m 垂
TI AN Cha . a ‘ o y ng

HU Xio1 , HE a —u KONG Ga - e a . Z NG X nnA r utr nvr t, hn zo 5 0 2 hn ; 1 C l g f rs y e a g c l a U i sy Z eghu4 0 0 ,C ia l F r i u l ei
河 南伏 牛 山常绿 阔叶植 物及 垂直 分 布 规 律初 步 研 究
田朝 阳 , 小 丽 郑 晓 军。 孔 高 杰 胡 , ,
( . 南 农 业 大 学林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 南农 业 大 学 生命 科 学 学 院 , 1河 河 50 2 2 河 河 南 郑 州 4 0 0 ; . 南 农 业 大 学植 物 保 护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502 3 河 河 502
2. le e o f ce c s He a rc l r lUn v ri Colg fLi S i n e , e n n Ag iu t a ie st u y,Zh n z o 5 0 2, Ch n eghu4 0 0 i a;
3 C l g f l t rtc o , n nA r utrl nvri ,Z e gh u4 0 0 , hn ) . o eeo a o t n Hea gi l a U i sy h n zo 5 0 2 C i l P nP ei c u e t a
p a t n F n u M o t i s a a y e l n s i u i un a n i n l s d. T e r s l h ws t a h r r f mii s, 7 g n r 1 6 s e h e u t s o h t t e e a e 31 a le 4 e e a, 0 p —
系, 海拔 越 高 , 木 越 少 , 乔 而且 有 些乔 木 种 类 随 海 拔 的 上 升 而 变 为 灌 木 .
关 键词 : 绿 阔 叶 木本 植 物 ; 直 分 布 ; 常 垂 引种 驯 化 ; 牛 山 ; 亚 热 带分 界 线 伏 北
中 图分 类 号 : 4 . Q9 9 9 文 献 标 志 码 : A
Ab ta t sr c :On t a i ff r ri fr t n,t e v ri a iti u in o r a —e v d e e g e n wo d heb sso o me n o mai o h etc ld srb to fb o d l a e v r r e o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