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的种类和治疗原则
常见皮肤过敏反应及处理方法

常见皮肤过敏反应及处理方法皮肤过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问题,通常由于机体对一些特定物质过度反应而引起。
常见而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骨骼肌抵抗性皮炎、荨麻疹等。
以下是常见皮肤过敏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1.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过敏原物质而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金属、染料、化妆品、洗涤剂等。
接触性皮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红斑、水疱、瘙痒和皮肤干燥等。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物质、冷敷患处、避免搔抓,保持患处干爽清洁,并使用适当的抗过敏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
2.骨骼肌抵抗性皮炎:骨骼肌抵抗性皮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种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灰尘螨、宠物皮屑等。
骨骼肌抵抗性皮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眼睛红肿等。
处理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物质、保持室内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戴眼镜和口罩等。
同时,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局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
3.荨麻疹: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皮肤过敏反应外,还有其他一些罕见的过敏反应,如光过敏、寒冷过敏等。
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包括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保持适当温暖等。
总的来说,对于皮肤过敏,最重要的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物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同时浏览药物成分,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肿胀等,应立即就医。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内服药疗法: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给予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 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可给 予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 静推,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 另外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形态特点,遵循外 用药物的原则,选用适当的剂型和药 物,如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时, 可用粉剂、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 硼酸作湿敷。亚急性期可 选用含激素 乳剂(恩肤霜等),糊剂;有感染时 加用抗生素(百多邦,皮康霜)。慢 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 皮损顽固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湿疹
一 、 定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 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 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 上瘙痒剧烈,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 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
为主,易反复发作。
二 、 病因 内部因素
慢性感染性病灶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 血液循环障碍 神经精神因素 遗传因素
【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大多数患
者常常找不到确切原因。常见的病因 如下:
1.食物:最常见的有鱼虾、蟹、蛋 类;
2.药物: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 剂、各种疫苗、磺胺等;
3.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 虫等;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 压力等物理性刺激;
5.呼吸道接触物及皮肤接触物:如昆 虫叮咬、接触荨麻或吸人动物皮屑、羽 毛及花粉等;
1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由于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 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生皮炎,如接触 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皮炎。
特点: a、 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 b、无一定的潜伏期; c、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
清楚; d、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本身并无刺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外界过敏原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肿,呼吸困难、喉咙发痒、哮喘等症状。
过敏反应分类包括即时型过敏反应、细胞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1.即时型过敏反应:即时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类型,主要表现为机体迅速产生IgE抗体对过敏原进行反应,从而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这种过敏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几分钟内到几小时内发生,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鼻塞、鼻涕、喉咙发痒、哮喘等。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的接触、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2.细胞型过敏反应:细胞型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外界过敏原产生的异常细胞免疫反应。
常见的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性休克等。
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症状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几天到几周后出现。
治疗原则包括停用过敏原、减轻症状和预防复发。
3.迟发型过敏反应:迟发型过敏反应是机体对过敏原的异常细胞免疫反应,通常表现为接触过敏原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的症状。
常见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包括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
治疗原则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对于过敏反应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以下是治疗过敏反应的一般原则:1.避免过敏原:过敏原的避免是预防过敏反应的首要措施。
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
例如,对于花粉过敏的人士,在花粉季节时尽量减少外出,在室内保持清洁环境,使用空气过滤器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过敏反应症状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鼻塞等症状,肾上腺素类药物可以缓解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逐渐增加接触过敏原的剂量,使机体逐渐产生耐受性,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皮肤病的常见类型和治疗原则

汇报人:XX
01 皮 肤 病 的 常 见 类 型 02 皮 肤 病 的 治 疗 原 则
皮肤病的常见类型
定义:湿疹是一 种常见的皮肤病, 以皮肤瘙痒和丘
疹为主要症状
病因:湿疹的病 因复杂,可能与 遗传、环境、免
疫等因素有关
分类:湿疹可分 为急性、亚急性 和慢性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症状 和治疗方法略有
脓疱
病因:通常与毛 囊内细菌增多、 皮脂分泌过多以 及毛囊口角化异
常有关
症状:痤疮通常 表现为粉刺、炎 性丘疹、脓疱、 结节和囊肿等, 常伴有疼痛和瘙
痒
治疗原则:治疗痤 疮的方法包括外用 药物、口服药物、 光疗和激光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案
病因:皮肤接 触某些物质后 发生过敏反应
定义: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
常见症状:皮肤瘙痒、疼痛、灼热感,红斑、银白色鳞屑和薄膜现象 病因:银屑病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治疗原则:银屑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症状、减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和生物治疗等
定义:痤疮是一 种常见的皮肤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 上的炎性丘疹和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和摩擦
避免过度使用化妆品和护肤品
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下免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需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巩固疗效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保持饮食清淡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免疫调节治疗是 皮肤病治疗的重 要原则之一,通 过调节免疫系统 功能,减轻炎症 反应,促进皮肤 健康。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过敏反应的分类和治疗原则一、过敏反应的分类1. 急性过敏反应a. 即时型变态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结膜充血等,常见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b. 延迟型变态反应:发生在小时或数天后,如接触性皮炎。
2. 突发型过敏反应a. 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反应,往往出现低血压、喉头水肿等表现,可能危及生命。
b. 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引起呼吸困难和呼吸道阻塞。
3. 慢性过敏反应a. 过敏湿疹:常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红斑、积水和搔抓。
b. 过敏性鼻炎:常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以鼻子充血、流涕和喷嚏为特征。
二、治疗原则1. 避免接触过敏原a. 了解自身对不同物质的过敏情况,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b. 注意饮食,避免摄入过敏源食物或添加剂。
2. 药物治疗a. 抗组胺药:用于缓解急性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如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
常见的抗组胺药包括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b. 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慢性或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慢性湿疹或支气管哮喘。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c. 适当抗生素:在出现感染并合并过敏反应时,可能需要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3. 免疫治疗a.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IT):通过注射小剂量的过敏原来降低机体对其的敏感性。
逐渐建立免疫耐受,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b. IT通常需要长期进行,且需要在专业医生监督下进行。
4. 应急处理a. 突发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过敏性哮喘,需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
b. 气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利用抬高头部和采取俯卧位的措施。
c. 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肾上腺素能够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血管收缩和循环紊乱。
总结:了解过敏反应的分类对于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过敏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其目标是缓解症状并减少过敏反应发生。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免疫治疗或紧急处理。
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1. 引言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包括免疫反应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和遗传因素等。
治疗过敏性皮炎的原则是缓解炎症反应、修复皮肤屏障、控制过敏原暴露和减轻瘙痒症状。
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过敏性皮炎相关知识。
2. 发病机制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反应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和遗传因素等。
2.1 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异常是过敏性皮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过敏性皮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过敏反应,引发炎症反应。
具体机制包括:•IgE介导的超敏反应:抗原与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特定抗原激活T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刺激皮肤表皮细胞增殖和角质化异常。
2.2 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是过敏性皮炎发病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正常皮肤屏障由角质层和角蛋白水化物构成,可防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皮肤正常功能。
而在过敏性皮炎患者中,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易受到湿疹、细菌感染等刺激,导致炎症反应。
2.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过敏性皮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过敏性皮炎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较为明显,患者往往有家族史或其他过敏性疾病。
研究发现,特定基因突变与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有关,这些基因与免疫调节和角质形成相关。
3. 治疗原则治疗过敏性皮炎的原则是缓解炎症反应、修复皮肤屏障、控制过敏原暴露和减轻瘙痒症状。
3.1 缓解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是治疗过敏性皮炎的首要目标。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能迅速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炎症反应。
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应慎用。
•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能减轻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光疗:光疗可通过光线的照射,抑制皮肤炎症反应,改善过敏性皮炎症状。
过敏性皮疹

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皮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常由身体对某些刺激物或过敏原的过敏反应引起。
它可能表现为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并且可以影响身体的不同部位。
本文将介绍过敏性皮疹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预防。
过敏性皮疹的症状通常包括皮肤的红斑、水疱和瘙痒感。
这些症状可能部分或全部出现,且严重程度不同。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肿胀、疼痛和刺痛感。
除了皮肤症状外,一些患者可能还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和发热等。
导致过敏性皮疹的原因有很多。
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与某种过敏原接触,如食物、药物、花粉、尘螨等。
另外,一些患者可能对化妆品、洗涤剂、染发剂等外界物质产生过敏反应。
遗传因素也可能对某些人发展过敏性皮疹起到一定的作用。
治疗过敏性皮疹的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
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和局部激素药膏来减轻瘙痒和红斑等症状。
对于严重的过敏性皮疹,可以考虑使用口服的抗组胺药物或短期的口服激素治疗。
然而,这些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除了药物治疗,预防过敏性皮疹也非常重要。
首先,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已知的过敏原和触发物。
其次,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手、洗澡、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等。
此外,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理灰尘并保持空气流通也是预防过敏性皮疹的重要措施。
对于那些已经被诊断出患有过敏性皮疹的患者,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和建议也很重要,以确保疾病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
总结起来,过敏性皮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它的症状包括皮肤红斑、水疱和瘙痒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和局部激素药膏来减轻症状,以及避免接触过敏原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预防过敏性皮疹的关键是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并保持室内清洁。
如果出现皮疹或其他症状,应立即咨询医生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识别与处理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识别与处理过敏性疾病在儿童中越来越常见,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了解并识别过敏性疾病,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维护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及其识别与处理方法。
1. 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最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之一。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大豆、花生、坚果、鱼类和贝类等食物。
识别食物过敏的关键是观察孩子是否在摄入过敏原后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恶心等。
处理食物过敏的方法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果食物过敏反应出现,立即停止摄入该食物,并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建议。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皮肤测试或血液测试,以确定具体的过敏原,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 花粉过敏花粉过敏是季节性过敏疾病,常见于春季和秋季。
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塞、喷嚏、流鼻涕、眼部瘙痒等。
识别花粉过敏的关键是观察孩子是否在某个季节出现上述症状,并在其他季节无明显不适。
处理花粉过敏的方法是避免接触过敏源。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更换过滤器,减少户外活动,戴上口罩和太阳镜以避免花粉进入眼睛和呼吸道。
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或鼻腔喷雾剂。
3.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其特征是出现红色、瘙痒的隆起疹子。
荨麻疹通常由某种过敏原引起,如食物、药物、异物接触等。
识别荨麻疹的关键是观察孩子身体上是否出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隆起疹子,是否伴随发热或其他不适。
处理荨麻疹的方法可以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减轻症状,同时可以给孩子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或抗炎药物。
在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皮肤测试或血液测试来确定过敏原,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 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通常由过敏原引起。
哮喘的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
识别哮喘的关键是观察孩子是否经常出现上述症状,是否在与过敏原接触后明显加重。
处理哮喘的方法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孩子使用哮喘控制药物或急救药物。
建立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受到二手烟、宠物毛发等过敏原刺激,也有助于减轻哮喘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性皮肤病的种类和治疗原则全网发布:2012-07-14 15:07 发表者:江浩波46978人已访问过敏性皮肤病的种类和治疗原则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尊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丘疹性尊麻疹等。
现将上述几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分述如下:1 荨麻疹1.1 临床特特点: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痉痒性风团。
尊麻疹的病因复杂,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的过敏原。
最常见的过敏原为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水果(草莓、桃子、葡萄和樱桃等)、肉类、大蒜、酒类等,其他因素包括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品、各种疫苗、磺胺类)、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物理因素、动物及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均可是致病因素。
从发病机制来看,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极少数为II型、III型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机制。
荨麻疹是临床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荨麻疹通常在治疗后数日甚至数小时即可痊愈,而慢性尊麻疹则反复发作达3个月以上甚至数十年不愈。
典型的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皮损瘙痒剧烈。
急性荨麻疹病情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_压降低等过敏性体克样症状,部分可因胃肠道粘膜水肿出现腹痛,剧烈时颇似急腹症,并可出现腹泻,若累及气管、喉粘膜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可有规律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或呈季节性发作。
大多数患者自己不能找到病因。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尊麻疹:①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
因手搔抓或因硬物划过皮肤后5-15分钟,沿划痕出现条索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即消退。
②寒冷性荨麻疹:有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后者较常见。
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状水肿。
③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
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使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
风团直径为2-3mm,周围有红晕,约1-2mm。
可于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
④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由中波及长波紫外线或可见光引起,风团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肤,有痒和针刺感。
⑤压迫性尊麻疹:皮肤受压后约4-6小时,局部发生肿胀,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持续8-12小时消退。
⑥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和粘膜的局限水肿,分遗传性及获得性,后者常见,常伴其他遗传过敏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眼睑、口唇、而部、外生殖器和手足等处。
皮损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淡红,表而光亮,持续1-3日可渐行消退。
发生于喉粘膜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1.2治疗原则急性荨麻疹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酮替芬、西替利啧、氯需他定等,通常以2-3种抗组胺药合用,也可考虑采用25%的葡萄糖40m1+ 10%葡萄糖酸钙l0ml缓慢静脉推注。
伴腹痛者可给子抗胆碱药.如普鲁木辛、阿托品、654- 2等;病情严重或伴有体克或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皮下注射0. 1 % \"肾上腺素0. 5m1.同时吸氧.并给予地塞米松5-10 mg加入5%一10%葡萄糖溶液250~ 500m1中静滴.必要时1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肾上腺素0. 5m1。
同时应通过追溯病史以发现可疑过敏原.为预防复发打好基础。
慢性荨麻疹应首先查找可疑过敏原,采取避免措施.如从饮食中剔除可疑过敏食物.从环境中排除过敏原。
治疗可根据风团发作情况调整抗组胺药的剂量.短期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时可2-3种药物联合。
使用长期用药时可以多种抗组胺药交替使用。
对顽固性荨麻疹.也可配合H1受体拮抗剂如需尼替丁等。
特殊类型荨麻疹常选用兼有抗5-羟色胺、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羟嗪、去氯羟嗪对物理性荨麻疹有较好效果、赛庚啶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为突出。
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用阿托品或654- 2等。
外用药物治疗夏季可选用止痒液、炉廿石洗剂等.冬季则选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等。
2 接触性皮炎2. 1 临床特点: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诱因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二大类。
如动物的皮毛、毛虫、隐翅虫的毒素、漆树、除虫菊、金属制品、化工原料、某些外用药、化妆品、农药、橡胶、塑料等。
接触物若属变应原性质,通常在初次接触4日后,若再次接触可在48小时内发病。
若属原发性刺激物.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
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
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大疱.甚至糜烂、溃疡。
但在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包皮等处水肿明显,界线不清楚。
如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损呈弥漫性而无明显界限。
患部常有灼痒和灼痛感,少数严重的患者可有全身反应。
接触性皮炎在去除刺激物,经积极处理,1-2周内可痊愈。
愈后做斑贴试验可查到致敏的物质。
临床上需与湿疹相鉴别。
后者常无明确接触史,皮损呈多形性,常对称性发生。
边界弥漫不清,趋向于慢性.易于复发.病因常难找到。
2. 2治疗原则寻找病因,脱离接触物,积极对症处理。
局部药物治疗视患处皮损而定。
急性期红肿明显选用炉廿石洗剂外用,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
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用湿敷剂或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无渗出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
有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
全身治疗应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口服抗组胺药,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3 湿疹3.1临床特点: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变应性炎症。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湿疹样皮损。
内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代谢改变,血循环障碍,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
外因如某些过敏性食物、吸入物、日光、炎热和干燥环境以及化学物质等。
患者对各种外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并可随年龄、环境改变。
急性湿疹发作急,初起局限于某一部位,很快发展成对称性,甚至泛发全身。
损害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簇集成片状,边缘弥漫不清。
在某一阶段以某一种形态的皮损表现为主,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化脓、结痴等继发改变。
皮损瘙痒剧烈,数周可消退,但常复发有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倾向。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减轻或消退过程中形成,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
皮损主要有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痴或脱屑。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少数发病即呈慢性过程。
皮损边界比较清楚、皮肤增厚显著,部分呈苔鲜样变。
常好发于面部、耳后、阴囊、外阴、肛门、小腿及足背等处。
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相鉴别。
3. 2 治疗原则要去除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类、浓茶、咖啡。
避免过度烫洗,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
局部治疗根据病期及皮损形态特点,按外用药物应用原则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参见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内服药物疗法以抗炎、止痒为目的,包括应用各种抗组胺药等,另外对于瘙痒引起精神烦躁患者可服用安定等镇静剂。
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注,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4 药疹4.1 临床特点: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药疹的发病机制多与变态反应有关。
病因包括:①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
②药物因素:临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链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镇静催眠及抗癫痈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等)、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和某些中药制剂等。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引起不同的皮损和症状;而同一状和皮损也常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
药疹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用药多在4-20日内发疹,重复用药,机体己处于致敏状态,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
皮疹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玫瑰糠疹样及较严重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型或剥脱性皮炎型。
除固定性红斑和尊麻疹样表现外,其他型皮损几乎均为对称性和全身性分布。
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和剥脱性皮炎型,可伴口腔处的粘膜损去。
部分病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累及呼吸道可出现支气管痉挛;累及消化道,表现呕吐、腹泻;累及泌尿道,表现尿急、尿失禁或尿储留等。
心、肝、IIX等脏器亦可受损。
4. 2 治疗原则①去除病因:停用一切可疑药物,采取加速药物排泄的措施,必要时给予泻剂和利尿剂。
②外用药物:皮损可用炉廿石洗剂及糖皮质激素霜剂。
对红肿伴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严重性药疹,其糜烂而以暴露干燥和创面湿敷交替进行。
应注意保暖及消毒隔离。
③全身治疗:轻型药疹,一般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必要时给子强的松15-60mg,早晨一次口服,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重症药疹,要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天静滴,病情应在3-5日内控制,否则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在原剂量的基础上加1/3-1/2,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
另外,对重症药疹,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
5 特应性皮炎5.1 临床特点:特应性皮炎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性素质有关的皮肤疾病。
其发病机制日前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临床特征是皮肤痉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一样,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血清IgE 增高。
临床分为二期:①婴幼儿期:以往又称婴幼儿湿疹,发病常在出生后1-6个月。
以面部为主,有时头皮、四肢和躯干亦可累及,皮损呈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浆液或脓液、结痂甚至出血等病变,而以糜烂型较多,病情时轻时重,瘙痒明显。
接种或出牙时,皮损常加重,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
②儿童期:多在婴幼儿湿疹缓解1一2年后,自4岁左右开始复发,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腘窝、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皮损潮红,渗出现象较婴幼儿期轻,丘疹暗红,伴有抓破等皮肤损伤,久之则皮疹肥厚,苔鲜样变,此期瘙痒仍很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