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受污染的水体不仅影响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和应用适用于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

首先,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植物的生理代谢和根系吸收作用,能够有效吸收并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植物修复具有生态、经济和美观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河湖、污水处理厂、矿山排水沟等水体修复中。

其中,节水植物、浮萍、香蒲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修复中,其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质。

其次,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选种适应水体污染环境的微生物菌株,可以分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的特点,常用于废水处理、河湖富营养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添加特定微生物菌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降解有机废水,可以有效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最后,人工湿地修复是一种集生物、生态和工程于一体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构建具有水体处理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湿地保护和河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合理设计湿地植物群落和水流通道,可以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和生态保护。

总之,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目前常见且有效的修复方式。

然而,水体修复并非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具体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受污染水体的修复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综上所述,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当前常见且有效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用于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有哪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有哪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环境修复技术,其中生物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在环境修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来解决问题或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

在环境修复中,生物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植物和酶等生物手段,对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介质进行治理和修复,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分解和转化各种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例如,一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将石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进行代谢,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强化技术是微生物修复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向受污染环境中引入特定的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可以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这些菌株通常经过筛选和培养,具有较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生物刺激技术则是通过向环境中添加营养物质、电子受体等,刺激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性,从而增强其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例如,向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添加氮、磷等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加速石油的降解。

此外,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同时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和电能的产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环境修复技术。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挥发、稳定和降解等方式,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植物吸收是植物修复中最常见的方式。

一些植物具有超积累能力,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重金属,并将其积累在地上部分。

通过收割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植物挥发则是指植物将某些污染物吸收后,通过蒸腾作用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生物学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学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学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环境问题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经济、环保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成了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而生物学修复技术正是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治理方式。

一、生物学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生物学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自身或组成的生态系统等方法,通过生物监测、生物修复等手段,减少或消除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危害作用,从而实现环境的净化和恢复。

生物学修复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利用生物修复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机制,促进自然修复过程的发展,及时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废弃物、生成物以及毒性,从而达到环境重建的目标。

二、生物学修复技术的分类生物学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多种方法。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又可分为生物激化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一)生物激化修复:生物激化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进外来的微生物群或合成的微生物酶等,增强或改变受污染土壤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土壤中自然同化污染物的过程。

本技术通常配合着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与根系作用等参数进行调节,以提高微生物菌群在土壤中的活性及数量。

常用于石油、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修复。

例如,加入微生物菌群等,促进土壤中生物活性,解毒物质,促进有害物质的分解及转化。

(二)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和代谢特性,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成为环境中有益的物质的修复技术。

它的操作人员可以选择部分特定菌株代表或合成环境中的菌群来进行修复。

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组成:生化反应、降解、吸附等步骤。

以有机物的修复为例,常常采取静态或管控调节等手段,以提高生长速度及数量,促进有益物质代谢,与环境中的生态酶继续代谢对抗,使环境从受污染的状态恢复到可存活状态。

三、(一)重金属治理:重金属类毒物是影响环境及生命的重要有害物质之一。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原理
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污染 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
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厌氧生物修复
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 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好氧生物修复
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 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 和水。
生物强化技术
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 物,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
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动物的生理 功能,共同促进污染物的转化和去除。
植物-动物联合修复
结合植物的吸收转化能力和动物的生 理功能,协同去除污染物。
03 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案例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案例
案例一
某农药厂附近的土壤污染,采用植物 修复技术,种植对农药有较强吸收能 力的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化去 除土壤中的农药残留。
植物修复技术
原理
利用植物的吸收、转化和降解能力,将污染 物从环境中去除或降低其浓度。
植物提取
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将其从土壤或 地下水中提取出来。
植物稳定化
通过植物的生长和代谢,降低污染物的移动 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植物挥发
利用植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气体并释放到 大气中。
动物修复技术
原理
利用动物的生理功能和行为习性,促进污染 物的分解和转化。
大气治理等。
A
B
C
D
国际合作加强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将加强在生 物修复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政策支持
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政府将加大对生物 修复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生物种群的开发
寻找和开发能够高效降解污染物的新型生物种群,提高修复效率。

生物科技与环境保护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生物科技与环境保护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生物科技与环境保护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生物科技与环境保护:利用生物修复技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土壤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土壤污染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科技的广泛应用成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生物科技的一种重要应用,可以有效地修复并恢复受污染的土壤。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物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重点介绍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中的作用。

一. 生物科技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而生物修复技术则具有独特的优势。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微生物、酶、植物等生物因子,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转化为无害物质,最终恢复土壤的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势。

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修复各类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

例如,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可以将废水中的苯系化合物、石油类物质等有机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同时,通过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一些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收、蓄积起来,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二. 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与方法1.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利用微生物菌株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转化,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具体来说,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通过添加生物微生物菌株来增加土壤中特定降解菌株的数量和活性;二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使微生物菌株具有对污染物的降解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土壤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和修复方案。

2.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对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富集、吸收和转化的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通过选择适应性强、对污染物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植物种类,将其种植在受污染的土壤中;二是通过改良土壤环境,提高植物吸收污染物的效率;三是通过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作用,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使用微生物学技术进行环境污染修复的技巧

使用微生物学技术进行环境污染修复的技巧

使用微生物学技术进行环境污染修复的技巧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有力的环境修复工具。

使用微生物学技术进行环境污染修复可以通过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转化等过程,减少或移除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第一种技术是微生物生物降解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降解有机物质或化学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典型的例子是利用细菌和真菌降解石油类污染物。

其中,石油降解细菌如假单胞菌、绿膜菌和黄单胞菌能够分解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木霉菌等真菌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降解过程中。

通过培养这些降解菌株并将其引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可以加速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第二种技术是微生物生物吸附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吸附作用使污染物质附着在其表面,从而降低环境中的有毒物质浓度。

利用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可以有效处理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元素污染。

例如,一些藻类和细菌具有吸附镉、铅、铬等重金属离子的能力。

通过培养这些吸附微生物并将其应用于受污染水体中,可以将重金属离子从环境中去除。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吸附放射性元素如铀、钚、锕系元素等,有效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第三种技术是微生物生物转化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代谢的特性,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

一个典型例子是利用微生物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

氮氧化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和水体中,对大气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引入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氮和亚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氮气,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污染。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利用酶的作用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使用微生物将有机氯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除了以上列举的微生物学技术,还有许多其他的技术可以用于环境污染修复。

环境污染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

环境污染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

环境污染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环境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介绍,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潜力。

一、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概述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受到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进行恢复和修复的一系列技术方法。

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和修复目标,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多种方法。

1.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生物反应,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等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典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等。

例如,植物修复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和转化作用,能够有效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生态修复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自然界的自净能力。

2.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去除污染物或改变其分布状态的技术方法。

例如,吸附、吸附剂浸泡、过滤和薄膜分离等技术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

而电渗透、超滤和气体吸附等方法则可以去除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污染物。

3.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来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可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污水处理中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絮凝、沉淀和氧化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有机物。

二、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1. 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案例: 铬是一种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山东某工业区土壤中铬的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使用植物修复技术,选择了铬耐受性较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如苦草、泽兰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修复,结果显示植物生长良好且吸收了大量的铬,土壤中铬的含量得到有效降低。

生物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生物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生物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水、空气、土壤等各种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还直接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人类发明了许多环境修复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成为了人们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种群来修复和恢复环境的技术。

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选用合适的生物物种和环境工程手段,使生物利用它们本身的生命过程和代谢产物消除和转化有害因子,实现环境的恢复。

1.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技术。

人体肠道内有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帮助人类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可以帮助人类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类似的,微生物在环境恢复中也有重要作用。

有些微生物通过代谢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例如,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可以利用一些细菌进行降解,这样有机物质就可以转化成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技术。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较为耐受重金属的植物,种植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这些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把重金属富集在体内,达到减轻土壤污染的效果。

不仅如此,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除了生物修复技术之外,人们还开发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使环境污染的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1.气体治理技术气体治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可以采取减排技术,例如,对于目前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使得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得到了有效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摘要:最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的治理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在预防环境污染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本文对生物修复应满足的生态条件做了详尽总结,分别是微生物、处理场地、水分、营养物质、氧气与电子受体、根圈作用和土壤物化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生物修复的成败。

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营养因素、O2和电子受体、表面活性剂和共代谢物等。

[4]关键词:生物修复;污染环境;生态条件、微生物
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消除污染者,减少其浓度的修复方法。

大体上,可以将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原位生物修复(就地生物修复)即污染土壤或水体不经过搬运或运输,而是通过投加微生物、营养盐、电子受体等方法进行原位生物降解。

异位生物修复即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受污染物质搬离原地进行集中生物降解,通常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与水体多采用该技术。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以原地进行、投资省、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小、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持久性、公众易于接受、可以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等优点。

[2]
生物修复的目标及应满足的最佳生态条件[3]
生物修复的目标至少是将土壤及地下水或地表水环境中的污染物降低到环境安全标准值以下,作为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

从技术参数上大体可分以下几点:
(1)微生物必须筛选获得具有活性的专性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必须有能力在合理的速率下将污染物从起始的高浓度降解达到规定的标准浓度以下,并且在分解污染物的过程中不应产生毒性代谢物。

(2)处理场地处理场地中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及其浓度不应显著抑制微生物或酶的降解活性和高积累植物的吸收作用,否则应加以稀释;处理的化学污染物必须是生物可利用的;在处理点或反;应器中的条件必须适合生物生长,为此首先有必要对处理场地本身及处理过程所需达到的生态条件进行了解和设置。

(3)水分大量资料表明,水分是调控微生物、植物和细胞游离酶活性的重要因子之一。

因为它是营养物质和有机组分扩散进入生物活细胞的介质,也是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机体的介质。

特别是,水分通过对土壤通透性能、可溶性物质的特性和数量、渗透压、土壤溶液pH 和土壤不饱和水力学传导率发生作用而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25 %~85 %持水容量或- 10 kPa 或许是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最适水平。

(4)营养物质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时,特异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限制。

营养供应、共氧化底物及其他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生长的各种物质(包括投加方法、投加时间和投加剂量等)的充足与否是生物修复的另一主要限制因子。

许多研究者对生物修复的最佳生态条件建议指出,C:N:P最佳比值为100:10:1.相比之下,表层土壤的修复一般较容易操作主要是针对表层土壤养分供给与调控容易实施而言的。

然而,生物修复的成功不仅在于表层,更主要的是对亚表层甚至深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成功去除。

因此,亚表层生态调控技术的研制,即生物修复所需物质进入亚表层技术,是生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通常使用的投加系统有重力或水力投加装置以及孔状投加系统,而循环泵、半径钻孔器和低渗透区水力学破碎系统仍处于研制之中。

(5)氧气与电子受体充分的氧气供给是生物修复重要的一环。

在植物修复中,由于植物根的呼吸作用,在亚表层土壤中常常需要一定数量的氧气;在微生物修复中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常常取决于终端电子受体供给的速率。

而在土壤微生物种群中,很大一部分是把氧气作为其终端电子受体的。

而且,氧化-还原电位对亚表层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的代谢过程也发生影响。

许多研究者对生物修复的最佳生态条件建议指出:在单因子实验条件下,氧代谢最适水平为溶解氧〉0.2mg/L和10%最低空气填充孔隙空间,厌氧代谢最适水平包括O2的体积分数<1%。

很显然,对各种生态条件复合作用的研究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6)根圈作用对植物修复来说,植物根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圈微生物活性的大小、总生物量的大小、植物根系的发育状况及其物理尺度(例如植物根/茎比、根表/根体积比)都直接与污染物的降解或积累速率有关。

植物种类不同,根圈的功能不同,其降解功能也不同。

研究表明,单子叶植物的分枝顶生根大多很精细,常常小于100μm。

而且,这些单子叶植物的根系比双子叶植物的根系覆盖更大的表面积。

例如,小麦根的平均直径为0. 1mm,平均覆盖面积可超过6m2。

具有精细根的单子叶植物在贫瘠、低养分的土壤中也能很好生长。

双子叶植物有较为粗壮的根,其直径一般在0.6mm~1.0 mm,而粗根植物适合在较为紧实的土壤中生长。

因此,单子叶植物对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或积累速率要高于双子叶植物。

此外,在单子叶植物根圈内,还存在着许多对有机污染物具有特异降解功能的氧化酶体系,它们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过程起着促进作用。

鉴于根际圈在植物修复中的重要意义,开展植物与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研究,探讨根系微生物的活性与根健康生长的关系,是今后植物修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7)土壤物化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和pH,土壤温度极其影响土壤温度的气候变化,磷肥和钙肥的可利用性等也影响生物修复过程。

研究证明,生物修复的最适pH是5.5~8.5,最适温度范围为15~45。

C。

其他有关因素的生物修复最适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中的关键因素[4]
(1)生物因素在自然状态下环境中存在大量可降解污染物质的微生物,但其浓度一般很低。

当环境被污染时由于微生物受驯化,降解该种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会逐渐增多。

添加可降解污染物质的外源微生物可强化对污染物质的降解,有助于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2)营养物质 N、P等营养元素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海水中N和P是限制微生物降解烃类的最重要因素。

(3)O2和其他电子受体污染物分解的最终电子受体包括O2、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无机酸根和铁离子等。

O2是好氧性微生物的电子受体,石油类化合物和饱和芳香烃的降解均需要O2。

土壤、地下水环境中往往是缺氧的,故供O2可提高污染物的降解速度。

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溶解氧,可以对土壤鼓气或添加产氧剂。

当环境中的O2耗尽后,硝酸根、硫酸根和铁离子等也可以作为有机物降解的电子受体。

(4)表面活性剂使用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对亲水性差的污染物质的降解。

烷烃、芳香烃、多环芳烃是石油的重要组分,这类物质的水溶性较低且难被微生物降解。

一些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能产生表面活性物质,使这些烃类乳化从而促进细胞吸收。

一种南极洲假丝酵母在植物油或十一烷上培养时可产生胞外表面活性物质来加速对碳氢化合物的降解。

目前在实际中应用较多的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

(5)共代谢物微生物可通过共代谢加速降解一些难降解有机物。

甲烷氧化菌可通过共代谢降解多种污染物,包括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威胁的三氯乙烯和多氯联苯等。

研究表明在甲烷和溶解氧存在条件下三氯乙烯的降解率可达到10%~20%。

参考文献:
[1] 李树文,孟文芳,巩学敏,李文玉.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22(2):7-9.
[2] 刘娜,杨云龙. 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73-175.
[3] 周启星,宋玉芳等. 生物修复研究与应用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2004,14(7):721-728.
[4] 张逸飞,钟文辉,王国祥. 微生物在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198-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