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结构分析教程文件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能,而用荆卿之计,赵也这样.李牧能战,所以“连却之”;“战而不终”则“邯郸为郡”.至于燕赵最后“战败而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由于“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因此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这两层文字前后对照,例证有力,充分证明了“弊在赂秦”之论断,充满了作者对燕赵抗秦地褒赞和他们诚不得已而失败地惋惜之情.接着又用“向使”一词,虚拟一笔,进行假设论证,写了第三层,论述更为酣畅淋漓.在这层文字里,作者连用“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句,一一照应前面两层,并从反面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地推论,又突出了“战”字.三层文字,强调一“战”,正反对照,虚实结合,开合自如,裁剪得体,笔墨酣畅.读完第二部分,象是看到作者在大庭广众之中,面对众多论敌发表演说,进行答辩.其逻辑性之强,语言地犀利是非常突出地.第三部分(第、节)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在上述论述之后,结论已呼之欲出了,因而顺势作结,先后写了两节.第一节,即结论地第一层,这是承上而来.上面波澜壮阔,这里仍留漪澜,在作结前又进行一层论述.先正面摆出自己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又当别论.继而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地政策,使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这样既照应上文地论述,成为它地“余波”,又为中心论点地提出作好铺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照应开头地“弊在赂秦”,正面陈述了自己地政见,指出了全文地题旨.在简洁、流畅地行文中,显出了结构上细密、自然、严谨地特色.这节文字,连用两个叹词、一个语尾助词哉,加上对偶,和句法地长短错落,作者地见解透彻地表达出来了,而感情地抒发也达到了高潮.接着作者用“夫”一词,上下过渡,使情绪稍稍平息,在比较平静中进入收尾:篇末点题,说明作文目地.《六国论》虽是作者“闲君之所为”却“多言今世之事”,作者论史以为政,讽古以砭今.因此,写到这里,再向纵深推进,有机地加上第二节,即结论地第二层.在这层中,文章运用宋与六国相比较地办法,以类比推理,规劝北宋王朝“不要以天下之大”,忍辱求和.老苏生活地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和战两派激烈交锋地时候.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地澶渊和约,宋输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年)契丹谴使者至宋,责问宋廷并无理要求割地,结果定盟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改称“赠”为“纳”.西夏也趁机向宋廷索取大量钱币、财物.这些屈辱投降政策,自然引起了人民和某些有识之士地不满.所以,老苏士人进谏,提出“封谋臣”,“礼奇才”地主张,强调“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发出了严厉警告.这些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地.也因为有了第二部分地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论述和一再铺垫,使上述警告显得十分有力,令人信服.这最后一层,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结句真是“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呵!。
《六国论(苏洵)》教学课件(共32张PPT)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 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 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 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故事:旧事
六 国 论 (宋 苏洵)
四、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 , 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 借古讽今。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奉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草芥。
《六国论》实用优秀课件分析

呜呼!以赂秦之地,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
封天下之谋臣,以 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
事之则得秦奇吾下之才恐咽,心秦也并,人。力食悲礼西之夫天向不!下,用 奇 秦侍 才 国奉 , )秦 齐 ,国 心 那的 合 么心 力 ,来 地 我礼向恐遇西怕天(秦对下国付的人
• 暴:暴露,动词 举:全,副词
• 以:把,介词
兵:军队
• 厌:通“餍”,满足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
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至于”,今:
表另提一事
• 颠覆:古——国家灭亡,今——政权的反复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事:侍奉,动词 得:适宜,得当,形容词
导入课文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 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 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 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 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 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 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 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 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 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 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 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 竹地端走了青菜。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品《六国论》的结构(1)

苏洵,号老泉。27岁 才发愤读书, 十多年闭 门苦读,学业大进。 1056 年 带 领 儿 子 苏 轼 、 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 章22篇谒见欧阳修。欧 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 认为可以与贾谊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 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文名因而大振。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 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 古讽今。
地有限
失易 安睡少 欲无厌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力 亏 , 破
奉繁 侵急
灭 之
比
引证、喻证 道
薪不尽 火不灭 赂地乃自焚 也
第四段:不赂者(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内因
外因
齐 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
不
赂 者
燕 以荆卿为计
燕赵处秦
革灭殆尽
赵
牧以谗诛, 用武而不终
之际者 独丧 完。 。
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你 准备做小草,当然不会疯长成为大树。你准 备做星星,当然不会爆发光亮成为太阳。面 对困难,惟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 放眼望去,惠灵顿将军俯身坐骑,神色凝重 地向世人讲述着他兵败后奋起的艰辛。吴士 宏一袭白衫,神情肃穆地向我诉说她是如何 由一个被人误为“小贼”的清洁工一跃而起 而成为IBM这个世界顶级产业公司在华南分 公司的副总裁。我惊愕,我无言,我难以相 信这天方夜谭般的故事。然而,这是事实, 这是选择奋起者收获了的丰硕果实。
第六段:表明目的:借古讽今
六国(诸侯) 北宋(天下)
对比 借古讽今
勿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六国论》结构简图
一.引点 二.本论
《六国论》结构分析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 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 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秦国 韩、魏、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 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 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 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 重要性。
现实启迪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 主义、强权外交;
以 赂 者 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能失 独强 完援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
今”
第五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六国与秦:诸侯
在
对比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
今 北宋:天下之大
国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 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 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 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 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六国论》(苏洵)写作背景及主题思想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likegang略谈《六国论》的结构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以擅长议论而著称。
在他留传后世的《嘉祐集》中,主要论著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这些文章都以他的纵横捭阖和缜密论述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被推荐给皇帝,一时流行于文坛,为许多学者所模仿。
老苏的论文,继承了《论语》、《孟子》、韩子的传统而形成自己的独家风格:笔力雄健,老辣简奥。
他的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深入,波澜跌宕,结构严谨,富有逻辑力量,颇有论辩色彩。
苏洵论文的这种风格,我们可以从《六国论》窥见一斑。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的出色政论。
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
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而与贾长沙的《过秦论》、柳子厚的《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的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全文的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的风格。
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
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
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的联系,省略一切过渡的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 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 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 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 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 重要性。
现实启迪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 主义、强权外交;
以 赂 者 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能失 独强 完援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
开药方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治病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 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 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 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本段提出了怎样六国破灭,
在
弊在赂秦
赂
(2)不赂者:盖失强援 秦
总
分
总
第二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赂
对 大欲 大患
秦
得难 献易
力 亏
比 有限
奉繁
无厌 侵急
程度上
破 灭 之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今”
第五段主要内容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古 六国与秦:诸侯
在
对比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
今 北宋:天下之大
国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 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 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 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 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不要屈从于强权政治; 不要为权威所吓倒……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 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 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