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合集下载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题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周国平)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莫言)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

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

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

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

如果把“安静”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把“喧嚣”理解为“喧闹”“热闹”,不作偏题处理。

“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关于“自选角度”,学生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这一段话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的指向的理解。

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拘泥于陌生人的叙写,显然失之于肤浅;如果转向陌生人的不可或缺,也属于蜻蜓点水。

材料的提示语中,“结合社会生活与认识”应该是我们思考的方向:对于陌生人,我们只怎样的态度?陌生人之间相处时是怎样的状态?有怎样的戒备心理?麻木冷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们渴求怎样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一番问询之后,我们便可发现,这则材料指向的是人际关系。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新材料作文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命题者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引申、提炼,然后按具体要求作文。

下面店铺整理了一些新材料作文关于审题立意的训练题目供大家参考!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目1以“眼睛告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点悟:文题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首先着眼点应该放在“眼睛”上。

接下来是“告诉”一词,这是关键,“告诉”是外在对内在的言语,也是内在对外在的感应。

最后是“我”,“我”肯定是作者自己,我的心理,我的情感都应该在文章中有所流露。

可以说,这个命题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多层次的内容,只要将眼光延伸出去,一定会找到无比丰富的内涵,从而写出精彩之作。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目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写作点悟:助人亦助己;双赢;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目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审题提示:表面上看两材料是决然相反的关系,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两者看待问题角度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是在有了较好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时不能重复自己或别人,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艺术生命也就会终结,这种重复是可耻的抄袭。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作文1100字_材料作文_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_作文1100字_材料作文_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及范文新材料是在总结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和后来兴起的话题作文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后话题作文,命题人给出供写作的材料,不给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

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下面小编整理了最新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及范文供大家参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材料】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

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晒,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写作提示】《秋实》是一首寓意型诗歌,审题的关键是把握这首诗的寓意,即秋实沉思的蕴含意义。

该作文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构思:(1)果实感谢“风吹雨打”给了自己成熟的筋骨,表明果实能够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能把困难挫折当作自己成长、成熟的必要条件。

(2)果实在沉思的过程中,感谢“光照日晒”成就了自己的隽秀,表现出一种感恩的情怀。

(3)秋天果实成熟了,他没有炫耀自己取得的骄人成果,而是默想自己是怎样变得成熟起来的,这表明了果实的谦逊之美。

【范文】秋实的沉思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的成熟?它回顾着风吹雨打,回顾着光照宿露,回顾着辛酸苦楚。

一路走来,磨难重重,它庆幸着。

它感谢风吹雨打给了它坚实的筋骨,它感谢光照日晒给了它成熟的隽秀,它感谢命运给了它成熟的机会,然而,它不禁问自己:是不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了?秋实的成熟,源于风吹雨打,历经光照日晒。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不要抱怨。

让我们正视风吹雨打,成就完美人生。

新材料作文题型审题立意指导

新材料作文题型审题立意指导

新材料作文题型审题立意指导一、新材料作文题型特点新材料作文题型始现于2006年高考卷。

之后几年这种题型继续出现,现已成为高考作文题型的主流题型。

其主要特点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或题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或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这种材料作文,不限文体,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旧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审题是材料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最关键的一步:1、切合题意,一般可得46分以上;2、符合题意,最高难超过42分3、基本符合题意,一般36分。

4、偏离题意,最高不会超过25分;注:古语说,审题如审贼,讲究一个“细”字。

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还没有读懂材料,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就写,往往偏离题意。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6高考全国卷)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老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方法一:多向辐射法——找材料中的所涉及的各个对象及相应内容,从各个对象及各个对象的相应内容中分析出主旨以确定立意。

新材料往往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

想要写好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很重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练习资料,供大家参考!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1【材料】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

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 ,成了一团苹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

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

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苹果也不算晚。

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好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于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人类在对生活或真谛的探索中,会有许多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

但只要端正态度,就会认识到,对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大可不必心存幻想。

要做的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另辟蹊径,继续新的探索,毫不气馁,这样就一定会取得最后成功。

明乎此,要写好这篇作文,就不成问题。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2【材料】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

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仙女感到陶醉。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60题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60题
参考标题:
1、 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 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 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 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 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事无绝对”;
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治标不如治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10、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5﹑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他想,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中考作文之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中考作文之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篇一:中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中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教学目标:学习使用表格法梳理材料,准确立意教学过程:导入:中考复习作文难,作文复习审题难,材料作文的审题是难上加难。

虽然难但并不意味着不考试,河南省从2008年起已经连续五年考到材料作文。

难度大又多年考。

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今天我们就选择材料作文中叙事性材料的审题来作一点探究。

(课件展示目标)师:首先请大家看一则材料:(课件展示)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

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

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

”雏菊鼓励自己说。

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

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

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2010河南题)师:这则材料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能说说理由吗?好,刚才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见解恰恰说明了材料作文审题的难度,不容易把握中心,容易写偏题、写跑题。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梳理一下这则材料,看能否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如图所示:雏菊小女孩不来浇水陷入深思努力生长长得茁壮开出新花师:我们知道叙事类材料一般由陈述对象、起因、经过和结果组成,因此请同学们先找出材料中与之相对应的关键词语填入表格。

(学生交流找到的关键词语)提示:为了检验关键词语是否正确,可以检测一下。

把选出的关键词连缀起来,与原文主旨要一致,要点要齐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试提取其中的关键词。

(课件展示)材料一、传说西方有一种鸟叫荆棘鸟,这种鸟在出生后无法发出声音,它必须远赴他乡,找到生长在那里的荆棘树,用树上的荆棘刺破自己的喉咙,才能发出嘹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却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声音。

然而为了这瞬间的歌唱,它付出了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一次次地振翅,跌落;一次次地起飞,滑翔……羽翼一点点丰满了,经验一点点丰富了,勇气一点点增加了--终于有一天,它从容地翱翔天宇,飞向远方,完成了生命的绝唱。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解课堂(教师版+学生版)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讲解课堂(教师版+学生版)

【教师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一)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短视频的内容有个性、有趣味,易于生成、便于转发和传播,让人们在创造和分享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短视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传播障碍,人们就算听不懂短视频中戏曲的唱念,也可以通过画面,感受理解戏曲所传达的情感。

从青少年角度看,沉迷短视频不仅浪费时间,更严重的是威胁身体健康。

一些低俗、恶搞、做作、浮夸的短视频甚至误导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请以“短视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由材料加话题组成。

话题是“短视频”,而围绕“短视频”给出两段材料,第一段介绍短视频的优点,侧重短视频的正面意义;第二段从青少年角度介绍短视频对于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危害,侧重谈短视频的负面影响。

一正一反,体现思辨色彩。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现象导入,如当下短视频的火爆情况,接着分析“短视频”火爆的意义,结合相关事例指出其正面价值,然后列举反面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同时指出面对“短视频”的火爆,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立意:1.过度娱乐化的“短视频”走不长远。

2.“短视频”也可以承担文化传播任务。

3.“短视频”也可以高大上。

4.“短视频”,想说爱你不容易。

5. “短视频”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2020年以来,中国多地出现多轮疫情。

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各地纷纷捐献物资,前往疫情地区支援。

与此同时,几乎每一轮重大的疫情都会产生“地域黑”。

某地被指把病毒传遍全国,某地的人被指“就知道吃喝玩乐”,某地被讽“每轮疫情都不缺席,就是不长记性”等。

“地域黑”本质上是一种歧视和偏见,某种意义上堪称一种“社会病毒”,同样需要人们共同抵御和清除。

针对这种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

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

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

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

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

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

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

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四、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

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关系法【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

信只有三个字——“爸:钱。

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

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

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

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六、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

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

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

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

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

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

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

”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

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

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

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

(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

(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分析】多角度入手: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