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公开课 教案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边塞诗教案(全国)2021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自学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控边塞诗歌品酒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独立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居多,充份显现出来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照。
其蓬勃发展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悍,不断开拓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存有若干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作求得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截然不同,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代莱生活经验与相同的视野,提振了写诗的启发。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用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就是浓烈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存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战的军队称作汉兵,将领称作汉将,边塞称作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作汉月。
不仅如此,通常的边塞诗在提到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用汉代的称呼,把激战对方称作匈奴,把其首领称作单于、左贤。
在称许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及的也就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重回。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承继,又就是对历史的打破。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边塞诗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教案设计日期:20XX年3月24日设计人:单梅一、知识回顾:诗歌按题材分类,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大家结合例句把这几大类写出来: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等。
二、导入:1、下面两首诗同属于哪类题材? [边塞诗]2、说一说:(1)你还学过哪些边塞诗?说出题目或名句。
[附页](2)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边塞诗这一题材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边塞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归纳诗人常见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常见意象:1、大家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刚才那两首诗是边塞诗的? [结合标题和注释,找关键词和意象]2、通过把握一些常见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诗歌的题材,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为我们答题提供便利,那么边塞诗的常见意象还有哪些呢?[1、景观;2、器物;3、地点;4、人;5、乐器及曲子][意象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壮阔。
]3、小试身手:【参考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有关边塞的意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在把握边塞诗常见意象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五、情感归纳:(小组讨论)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归纳]六、课堂练习: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1分,答对2个得1分);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
(2分)2.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
(2分)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来领略了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诗歌的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盛唐时期另外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塞诗派”的诗歌特色。
有关边塞诗: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除此之外,不能不提的诗人是王昌龄。
二、作家及其作品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他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绝句成就最高,和李白的并称“神品”)《从军行》历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有的写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有的抒写战士长期戍边产生的“边愁”。
《出塞》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班背诵。
另外,善于用七绝含蓄而细腻地表现宫闱女子的心理状况及其微妙变化。
(《闺怨》、《长信秋词》)三、朗读诗歌,把握节奏,体会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1、词语注释: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长云:漫天的浓云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黄沙百战穿金甲,。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边塞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边塞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意境的理解。
2.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边塞诗的特点,如豪迈、壮丽、悲凉等。
2. 教师分析边塞诗的情感,如爱国情怀、豪情壮志等。
3. 教师举例分析边塞诗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3.能够欣赏和朗诵边塞诗;4.能够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指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在边塞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
由于当时边塞地区战乱频繁,生活艰苦,诗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边塞诗的主题多为战争、边疆、马背、牧歌等,形式上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格律严谨,韵律优美。
2. 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边塞诗的基本韵律有平水韵、杨花韵、西峰韵、定韵等。
其中,平水韵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韵律,其韵脚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边塞诗的基本格律有律诗、绝句、长短句等,其中律诗的格律最为严谨,要求每句都符合规定的字数和韵律。
3. 欣赏和朗诵边塞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4. 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在学生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基本韵律和格律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创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1.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教师可以讲解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让学生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边塞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塞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
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教案初中

边塞诗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边塞诗,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够分析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使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悲壮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2.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3. 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教学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如写作背景、地域特色、表现手法等。
3. 教学边塞诗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诗例,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教学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分析具体诗例,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如豪迈、悲壮、思乡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塞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分析一首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边塞诗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分析边塞诗的特点和主题。
但在情感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边塞诗公开课

边塞诗公开课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一、从诗的标题入手;二、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三、从诗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四、从诗中典故的含义入手;五、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
诗歌鉴赏专题析关秦时明月汉时边塞诗赏——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会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关于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李益等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范仲淹——渔家傲 ·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意象《使至塞上》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情感手法边塞的绮丽风即景设喻(借光、孤独、寂景抒情) 寞、悲伤之情立志报国、战斗的激烈渲染、烘托《从军行》烽火、铁骑、雪、旗、风、鼓《雁门太守行》云、角声、红旗、鼓立志报国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用典《渔家傲秋思》雁、边声、烟、日、城、羌管戍边辛苦、思念借景抒情、衬托、家乡、爱国卫国、渲染、直抒胸臆朝廷软弱腐朽边塞诗的意象归类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等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教案
设计日期:2015年3月24日设计人:单梅
一、知识回顾:诗歌按题材分类,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大家结合例句把这几大类写出来: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等。
二、导入:
1、下面两首诗同属于哪类题材? [边塞诗]
2、说一说:
(1)你还学过哪些边塞诗?说出题目或名句。
[附页]
(2)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边塞诗这一题材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边塞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归纳诗人常见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常见意象:
1、大家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刚才那两首诗是边塞诗的? [结合标题和注释,找关键词和意象]
2、通过把握一些常见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诗歌的题材,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为我们答题提供便利,那么边塞诗的常见意象还有哪些呢?
[1、景观;2、器物;3、地点;4、人;5、乐器及曲子]
[意象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壮阔。
]
3、小试身手:【参考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有关边塞的意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在把握边塞诗常见意象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五、情感归纳:(小组讨论)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归纳]
六、课堂练习:
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1分,答对2个得1分);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
(2分)
2.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
(2分)
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
(2分)
【解析】
1.对比两诗意象,都有风、水、马和黄沙。
这些事物都是边塞所具有的东西,所以两诗都为边塞诗,在寒秋这特定的环境中,我们感受到了苍凉、萧索。
2.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表明征人的豪情。
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归纳,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巩固。
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八、课后作业:
边上闻笳①(其二)
杜牧
海②陆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
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游牧民族。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诗中“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
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2分)。
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2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结合着注释,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如沙漠、小草、绿杨等,然后再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即修饰景物的词语,如“无尘”“新”“荣枯”等词,描绘出了边关虽无风尘,但塞外依然“荣枯”,“不见绿”表现了边关缺少春意的气息。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意境的基础删个,结合着注释,从景物描写渲染的气氛角度来体会烘托的作者情感。
由第一题可知,边关塞外沙漠缺少春天的气息,渲染了塞外环境的萧索氛围,自然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愁;“独”“离乡万里”直抒胸臆,抒写诗人的孤寂思乡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