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

合集下载

摩擦学

摩擦学

摩擦学研究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说明了发展摩擦学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论述了我国摩擦学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摩擦学发展历程及趋势发展之路一概述摩擦学是科学和工程学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因为它既具有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及节约材料和能源的意义,又是当今最活跃的交叉科学领域之一。

它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化学、物理、材料科学、数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古典摩擦定律,“凸凹(或机械)说”与“分子(或分子粘附)说”两个学派的争论。

分子一机械说”。

二摩擦学研究的方法2.1 主要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摩擦学设计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所有讨论都集中在摩擦副的设计上,而摩擦学设计所拥有的系统依赖性、时问依赖性和多学科、跨学科特性决定了摩擦学问题的研究难度。

主要采用的摩擦学设计方法有:(1)磨料磨损计算方程、粘着磨损计算方程、胶合计算方程(2)IBM的零磨损、可测磨损的计算方法;(3)组合磨损计算方法;(4)以数值解为基础,考虑热效应的热弹流、考虑动态效应的非稳态流、考虑润滑剂非牛顿性的流变弹流以及分析粗糙表面的微观弹流等润滑理论与方法;(5)将各种实际因素全部纳入分析的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 6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摩擦学设计建立知识资源库提供新的思路,现代制造、敏捷制造、CIMS和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新技术为摩擦学设计的知识资源库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基础。

2.2中国摩擦学数据库主要有摩阻材料、固定磨粒磨料磨损、松散磨粒磨料磨损、静摩擦系数、边界往复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咬死极限、滑动轴承疲劳磨损、国产润滑油高温高压下的粘压一一粘温试验、减摩耐磨表面强化摩擦磨损、润滑脂、流体动力轴承刚度和阻尼系数等。

当前在建设知识资源库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建立原有知识与数据资源的查询利用模块,有效收集、存取、设计有关信息;(2)新知识和新数据的存储与旧知识和旧数据的更新模块。

摩擦学发展前沿ppt课件

摩擦学发展前沿ppt课件

➢ 陈建敏 ➢ 王家序 ➢ 葛世荣
➢ 谢友柏
航空用特种润滑和密封材料与技术 --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
水润滑动密封复合材料轴承 --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矿井提升机的补偿制动技术及相关 安全装置
--200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 旋转机械转子轴承系统摩擦学动力 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破裂 起泡 角质化与起茧 汗毛与汗腺的破坏
28
人工关节实的磨损例后果
寿命短,患者年龄受限
软组织吸收,引发病变
磨损颗粒被巨噬细胞吸收,导致骨溶解
29
针对摩损的研实究之一—例—材料配副
UHMWPE 陶瓷
金属——金属
表面处理
30
实例
陶瓷-陶瓷人工关节
31
人工骨
人工关节
32
指关节假体 肩关节假体
肘关节 假体
✓美国军方专门研究武器发射系统的摩 擦学问题以提高射击精度、降低噪音、 提高寿命。如炮管内壁的固体润滑涂层 。
15
摩擦学的发展前沿
极端速度/载荷条件下的摩擦学: ✓如:高速轴承dm·n值达1.0×106 mm·r/min以上,传统润滑理论已完全不 能指导这些轴承的设计与制造。 ✓如:精密塑性加工过程中,模具/工件之 间的工作压力大幅度提高,工件沿模具 的塑性流动与二者的界面摩擦学状态有 密切关系。
MEMS器件失效分类
Micro-gyro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Nanotractor(2004)
1、无相对运动的微构件
2、有相对运动,无碰撞、 3、有相对运动,相互碰
磨损的微构件
撞的微构件

《润滑与密封》投稿要求

《润滑与密封》投稿要求
初始温度和制动压力对鼓式制动器制动性能影响的试 验分析 … 王仁广 李志远 张 彪等 (79)
用 L IN GO 求解螺旋密封优化问题 ………………… ……………… 祝用华 盛 倩 张 奕 (82)
综述与分析
微小型气体轴承高速透平机械研究进展 …………… …………… 陈汝刚 侯 予 袁秀玲等 (85)
《 润滑与密封 》投稿要求
一 、对来稿的要求 11来稿 : 应具有科学性 、实用性 , 逻辑 性 。文字准确 、
通顺 、精炼 , 重点突出 。稿件应包括篇名 (中英文 ) 、摘要 及关键词 (中英 文 ) 、作 者及 作者单 位 (中英文 ) 、正 文 、 参考文献等 , 并 提供中 图分类 号和作者 简介 。若是 科研基 金项目或国家 、部 、省级 攻关项 目 , 请将项 目名称 和编号 标注在文稿首页的地脚 。
2. 本刊收到电邮投稿后会及时回复 , 若超过三天 未回 复 , 请再投一次 。审稿进展及录用情况可网上查询 (网址 : h ttp : / /www1rh ym f1com1cn ) 。来稿 请自留 底稿 , 切 勿一 稿 两投 , 文责自负 , 本刊 有权对 来稿做 文字修 改 、删节 , 凡 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 。
水轮机主轴磁流体密封实验研究 …………………… …………… 王其磊 杨逢瑜 关红艳等 (61)
基于 CFD 方法的液体动压滑动轴承动特性研究 …… ………………………… 高庆水 杨建刚 (65)
开发应用
特种润滑材料金刚烷制备技术的改进研(68)
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 林福严 (91)
润滑纳米添加剂表面化学修饰研究进展 …………… ………………………… 王李波 张 明 (95)

摩擦学(01)

摩擦学(01)

摩 擦 学授课教师:邱 明1本课程的安排课程内容:1、摩擦理论 2、磨损机理 3、润滑设计课程安排:1、学习以讲授为主、讨论自学为辅 2、授课时间周一下午5-6节 周三上午3-4节课程考核:1、上课出勤情况 2、实验 3、考试本课程目标:1、掌握摩擦学的基本理论 2、了解摩擦学研究的动态 3、熟悉摩擦磨损研究的基本手段2卫 星3火车制动盘4铁路弓网系统5轮轨系统6动物皮肤7Sandskink 沙鱼表皮8水轮机9荷叶10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摩擦学Tribology这个名词的出现,至 今40多年,它的使用要从著名的“Jost 报告”说起。

11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所谓“Jost报告”,指的是1966年2月英国教 育科研部所发表的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 报告。

1964年12月22日,当时的英国教育 科研国务大臣Bowden勋爵邀请了H.Peter Jost先生和其他著名的润滑工程专家及有关 团体的代表来磋商,一起来查明在英国有 关润滑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现状,并且就 工业在这方面的需要提出意见。

12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13随即成立了一个润滑工程(教育和研究)工作组。

工作组由15名专家组成,由H.Peter Jost担任主 席。

工作组进行了大量、多方面的调查工作,共 计调查了385所技术学校、40所大学和工学院等 润滑教育单位。

所调查的润滑研究单位有33所大 学的系、10所工学院、10所工专、53个研究协会、 16个政府非军事部门、21个公营企业和112个私 营工业公司,此外,还调查了军事部门的研究工 作,联系了国内外与工业、教育和研究有关的团 体和个人。

摩擦学的由来 摩擦学的由来z工作组举行了多次全会和专家鉴定会,参 加者还有有关活动领域的领导人。

11 个月 后,在 1965 年 11 月 23 日工作组的报告交给 了国务大臣 Bowden。

英国教育科研部考虑 到这个报告有可能引起各界广泛的兴趣, 与1966年2月公开发表了报告全文,这就是 著名的“Jost报告”。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摩擦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了摩擦、磨损以及表面物理化学等基本问题。

目前,摩擦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列车、医疗器械、机械化农业、工厂等领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摩擦学的基本概念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等现象的力学学科,在力学、材料学、化学、表面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中深入探讨了摩擦学原理、机理和应用。

摩擦是指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的阻力,它是产生于两个表面之间的接触力。

磨损是物体表面由于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和质量损失。

磨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之间的微观接触,导致这些表面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发生结合和断裂。

润滑是在两个表面相对运动的情况下,通过在表面之间引入润滑剂,使两个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的现象。

摩擦学的分支学科有干摩擦学、润滑摩擦学以及磨损学等。

二、摩擦学的研究意义摩擦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摩擦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思路和设计指导方案,达到规避机械性能下降、磨损加剧、寿命缩短等弊端的结果。

2. 进行润滑设计。

润滑剂、润滑油脂等润滑剂厂家可以进行润滑设计,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3. 开拓新材料需求领域。

目前,涂层、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成为摩擦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这些新型材料可以增加润滑能力、降低磨损程度,从而提高机械设备寿命。

三、摩擦学的应用现状摩擦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1. 汽车工业。

摩擦学理论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现代汽车工业是材料和摩擦学领域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

摩擦学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发动机、变速器和轮胎到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都需要基于摩擦学原理的设计和研究。

2. 航空制造业。

航空材料的研究和使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摩擦学技术也在航空工业中应用。

涂层材料、传感器、及精密丝锥这些领域都获得了摩擦学的应用,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增加了安全和舒适性。

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008年9月第33卷第9期润滑与密封LUBR I C A TI ON EN GI N EER I N GSe p.2008V ol 133No 19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林福严,教授,2fy@111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林福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100083)摘要: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摩擦学;节能;润滑中图分类号:T H1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0150(2008)9-091-4The D evelopm en t of Tr ibology and Its Benef its i n C h i n aL in F uya n(China Univ e rsity of M ining Sc ience and T echnology,B eijing 100083,China )A bstr ac t:The hist o r y of tribo l ogy in china was r eviewed .The main ach ieve ments i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 licationof tribology in China wer e summariz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rived fr o m the devel opment of tribology wer e analyzed.It is emphasized that saving ener gy and res ou r ces will be the mo st i mportant benefits derived fr om the app lication of tribology .Keyword s :tribology;saving energy;lubricati on1 我国摩擦学发展历程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1]。

论新时代摩擦学的发展前景

论新时代摩擦学的发展前景

论新时代摩擦学的发展前景作者:赵彤梁东明侯云霞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09期摘要通过回顾摩擦学发展的历史,分析当前一个时期摩擦学研究跌入低谷的原因,阐述面对当前全球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前提下,摩擦学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应当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认识和重视摩擦学,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摩擦学;原因;机遇中图分类号:O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9-0023-02Development of Tribology in New Era//Zhao Tong, Liang Dongming, Hou Yunxia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view trib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analyzed the current time tribology research to fall into the trough the reason, elaborated facing under the current global resources, the energy,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stern premise, the tribology i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ge function, warned day by day we had to hol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welcome challenge, knew and took the tribology fully, made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for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fast development.Key words tribology;reason;opportunityAuth or’s address1 Qingda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612 De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Dezhou, Shandong 253000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摩擦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摩擦、磨损、润滑和表面工程等为核心,涉及工程、材料、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门前沿性、实用性和交叉性的学科。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摩擦学的发展及应用摩擦学被定义为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等三个方面的科学。

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发生的阻力,磨损是指夹在两个物体之间的杂质或异物引起的表面磨损,润滑是指通过介质在两个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润滑膜,降低摩擦和磨损。

现代工业的发展,摩擦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定量化和测量摩擦系数,而是涉及各种传动和运动系统的设计、磨损的控制和润滑的改进,对于保障工业生产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摩擦磨损是机械加工和设备运转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如何减少摩擦、抗磨损和提高润滑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问题也成为了近年来摩擦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前,在摩擦学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极广,例如汽车行业中的摩擦材料、气体透平的润滑与密封、高速列车的降噪与减振等。

同时,很多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也得益于起源于摩擦学研究的专业技术。

比如飞机工程中的超短起飞和垂直起降技术,机器人设计中的优化系统运动控制和精度改进,以及医疗器械的精细化设计等都需要靠摩擦学。

二、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表面工程技术可以被定义为对于材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改变或增强的处理过程。

表面工程技术通过对于材料表面的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分子交互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提高其整体性能,实现对于材料结构和性质等的调控。

表面工程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航空、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传统的表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表面喷涂、气相沉积、表面改性、表面镀膜和激光表面处理等。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表面工程技术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2008年第9期胡忆沩:带压密封技术规范讲座——泄漏与密封107
每天流失热水约10t,一个4mm的泄漏孑L,在压力为1.6MPa时,每天损失饱和蒸汽2.5t。

泄漏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甚至使生产无法进行,装置被迫停车,企业的非计划停产事故增多。

而有毒有害介质的泄漏危害经济损失会更大。

2003年12月23日,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中石油JiI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发生特大天然气泄漏事故,造成243人中毒死亡,59790名群众不同程度中毒和受灾,1000多人住院,9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并造成大量牲畜、家禽、野生动物、鱼类死亡和严重环境污染。

图5是泄漏井口通过点火燃烧的方式排除毒气现场照片。

本次事故是我国石油行业介质泄漏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万元人民币。

图5重庆市开县天然气泄漏点火燃烧现场(4)噪声及腐蚀:泄漏产生的噪声,影响操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导致误操作事故增多。

强腐蚀介质的外泄,加快了厂房、设备的腐蚀速度,设备使用寿命缩短。

3密封分类
隔离高能流体向低能区进行负面传质的有效措施统称为密封。

根据采取措施的差异,密封可分为静密封、动密封和带压密封3大类。

3.1静密封
采用相对静止的密封副来阻止泄漏的密封称为静密封。

目前静密封可分为垫密封、胶密封、填料密封和波纹管密封。

其中垫密封包括:非金属密封垫、金属-非金属组合密封垫和金属密封垫。

3.2动密封
密封副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密封结构称为动密封。

动密封可分为接触式动密封和非接触式动密封2大类:
(1)接触式密封。

目前接触式密封包括压盖填料、成型填料、机械密封、油封、刮油封、毛毡密封、涨圈密封、滑环密封等。

其中成型填料密封包括V形密封圈、u形密封圈、Y形密封圈、J形密封圈、L形密封圈、O形密封圈、方形密封圈、D形密封圈、T形密封圈、x形密封圈及三角形密封圈等。

(2)非接触式密封。

目前非接触式密封包括浮动环密封、迷宫密封、螺旋密封、叶轮离心密封、甩油环密封、气垫密封、电磁密封和磁流体密封等。

3.3带压密封
在流体介质泄漏状态下,可重新实现密封目的的方法或技术手段的总称。

目前可分为注剂式带压密封技术、带压粘接密封技术、带压顶紧式密封技术和带压焊接密封技术4大类。

详见第三讲带压密封技术组成及特点。

参考文献
【1】HG/T20201-2007带压密封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上接第94页)研究》的课题期间完成的,部分观点受益于张嗣伟教授、谢友柏院士等项目组专家,再次对中国工程院及本项目组全体专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张嗣伟.摩擦学科学与上程的进展与展望[M]//谢友柏.工程前沿.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0.
【2】汪德涛.摩擦学发展史话[C].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纪念摩擦学40周年论文集,2006:246—250.【3】DepartmentofEducationandScience:Lubrication(Tribolo—gy)[R].AReportthePresentPositionandIndustriesNeeds,HMSO。

1966.
【4】中国机械1: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J].机械学会动态,1962,18:2.【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摩擦磨损润滑学术会议专辑[J].机械学会动态,1979,68:1
—20.
【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召开理事扩大会议[J].机械学会动态,1981,93:41—42.
【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R].北京,1986.
【8】周仲荣,张嗣伟.摩擦学发展前沿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姚国欣,张德义.国外润滑油生产发展新动向[J].润滑油,1989(4):1—11.
【10】张华.中国润滑油市场展望[J].石油商技,2006(4):26—29.
【11】罗吉甫,王善彰.铁路运输中的摩擦学与节能[J].润
滑与密封,1984(2):ll—16. 万方数据
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作者:林福严, Lin Fuyan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100083
刊名:
润滑与密封
英文刊名:LUBRIC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8,33(9)
被引用次数:1次
1.张嗣伟摩擦学科学与上程的进展与展望 2005
2.汪德涛摩擦学发展史话[会议论文] 2006
3.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Iubrication (Tribology).A Report on the Present Position and Industries Needs 1966
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伞国摩擦磨损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 1962
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摩擦磨损润滑学术会议专辑 1979
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召开理事扩大会议 1981
7.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 1986
8.周仲荣;张嗣伟摩擦学发展前沿研究 2006
9.姚国欣;张德义国外润滑油生产发展新动向 1989(04)
10.张华中国润滑油市场展望[期刊论文]-石油商技 2006(04)
11.罗吉甫;王善彰铁路运输中的摩擦学与节能 1984(02)
1.张嗣伟.Zhang Siwei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摩擦学[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08,33(10)
2.宋天虎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期刊论文]-摩擦学学报2008,28(1)
3.张嗣伟.Zhang Siwei关于我国摩擦学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06(9)
4.汪德涛摩擦学发展史话[会议论文]-2006
5.张嗣伟我国摩擦学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03(2)
6.潘筱.赵石鑫.张红光摩擦学发展及研究内容综述[会议论文]-2006
7.李茂生.Li Maosheng工业摩擦学与润滑材料的发展[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10,35(6)
8.赵运才.蔡伟松.李伟.ZHAO Yun-cai.CAI Wei-song.LI Wei摩擦学的研究与发展[期刊论文]-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3)
9.张嗣伟关于我国摩擦学发展方向的探讨[期刊论文]-摩擦学学报2001,21(5)
10.谢小鹏.冯伟.黄敦烈.Xie Xiaopeng.Feng Wei.Huang Dunlie基于能量耗损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识别方法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10,35(2)
1.蒋爱云.郑民欣.邱慧.刘建秀风力发电机传动系统的润滑油改性[期刊论文]-塑性工程学报 201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rhymf20080902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