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与思考

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与思考
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与思考

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分析与思考

作者:伍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8期

[摘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广西,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的构成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激励理论出发,探讨人才激励政策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广西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广西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与政策环境研

究”(桂科软099700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伍梅,广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科技人才,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30-0006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内涵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效益,对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创新人才和团队。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是满足人才在物质、精神、发展等方面的需要[1](P139)。分可为:物质激励(如广西科学技术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住房、股权激励等)、精神激励(如评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广西优秀专家等)、发展激励(如人才小高地、鼓励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提供便利等激励措施)。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为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而制定的准则。激励政策是一种无形的杠杆,激发和调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大的价值。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往往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满足他们

的需要。

二、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现状

近年来,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据广西科技厅统计,到2007年,广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达到4.4万人,比2002年的3.3万人增加了33.9%;据广西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2008年,“两院”院士4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127 人,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3.9万人。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的激励。

当前,广西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政策

这项奖励的前身是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据广西科技厅统计,从2007~2009年度,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共有428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自治区特别贡献奖4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5项、二等奖130项、三等奖279项,广西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充分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科学技术工作者,加速广西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自治区政府重新修订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桂政发〔2010〕32 号),设有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4个项目,后3个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3 个奖励等级。

(二)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政策

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自治区一级奖,由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织评奖。2007年自治区政府颁布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桂政发〔2007〕43号),由自治区政府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它是充分调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自主创新,繁荣发展广西社会科学,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服务的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按著作、论文、研究(调研)报告三大类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

(三)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政策

为建设一支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能代表广西最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自治区优秀专家队伍,促进广西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自治区党委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评选管理办法》(桂发〔2004〕32号)。《办法》规定,优秀专家每3年评选1次,每次50人,每人每月给予300元津贴,每3年1次外地疗养,优先安排科研项目等待遇。至今,广西共选拔7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充分发挥了高层次人才在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人才小高地政策

人才小高地,是广西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质企事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有效发挥作用的人才特区。为保证人才小高地建设,自治区政府制定《关于建设广西人才小高地的意见》,出台了7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激励政策,如人才小高地引进的各类人才,由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按工资(薪酬)发放渠道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拥有更大的分配自主权;企业和非财政拨款单位可自主确定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可实行年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系2013年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对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开展研究,重构了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撰写出版了《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开发策略诸问题研究》等专著和专题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人才”,是指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一般是我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材料,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面临断档三个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 据考证,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高级蓝领”说: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技能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

力,是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工人”。 2.“灰领”说: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技能型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技能型人才“灰领”学说。他认为,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探索层;决策层主要靠科学理论和科技方法指导生产活动;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而介于上、下层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技能层)的就是“灰领”。灰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3.“职业教育人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H·F·French所著《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承担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紧缺人才”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失业”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教育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的单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政府主办的中职学校,在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 国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人才(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比较成功的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研究

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研究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军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军事领域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科技强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加强我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胡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胡主席的指示为加强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开展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的意义 (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军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要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纲要还确立了包括“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内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2011年4月颁发的《2020

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确立了包括“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锻造工程”在内的八大工程。因此,实施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是回答“钱学森之问”,加速培养科技帅才的具体举措 钱学森同志十分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刻思考。1991年6月,钱老在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的信中,谈到了对在国防科技大学试点培养科技帅才的想法。信中说,为了迎接21世纪社会 主义中国建设的需要,有必要考虑在MIT时代及CIT时代之后,再创造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培养科技帅才的时代。不但理工要结合,要理工加社会科学。他寓意深长的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要发 挥培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培养大批像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那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将才帅才,而且成为聚才育才的导师,既创造一流科研成果,又带出一流人才方阵。 (三)是顺应人才培养规律,提高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 力的客观需要 当前科技人才主要是在科研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缺少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培训。据调查,目前部分科技干部存在对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把握不够、不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对

浅谈如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协作组 发布专题论文之六 浅谈如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员管理组 摘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状况,代表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随着国际及国内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全面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努力培养和建立适应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为例,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应采取的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技术专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应对措施 中国加入WTO后,人才的全球化竞争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人才相对短缺的环境下企业只有更好地吸引、保留和发展其所需人才,才能拥有竞争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那么如何选拔、培养和管理好高层次人才这一最有效的资源,使之成为引领企业技术发展方向,代表公司最高科研水平,产生最有效利润的资源,这是企业能否顺利成长、是否具有后力的关键。公司确定的

“2356”人才工程,即“五年内培养20名行业知名专家,30名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50名熟悉国际惯例的国际项目经理和600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专门人才”的目标,就是为了建设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推动公司持续协调高效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现以公司三级专家队伍建设情况为例,就培养和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公司专家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公司现有员工2817人,专业技术人员1902人,占员工总数的67.5%,根据公司2356人才工程计划,公司在2004年建立了由54人组成的公司一、二、三级技术专家队伍。 (一)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

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一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张新科,王斌,张宏彬,杨润贤 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苏教高〔2010〕17号)。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男,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欧比较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邮编225127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稀缺的资源,在人才群体中,高层次人才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比较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落实人才资源开发支撑战略,加快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达到483580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0762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7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01人,占32.5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49452人,占51.58%;未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100人,占9.74%。学历结构是:研究生6619人,占1.37%;大学本科13.5 万人,占27.86%;大学专科20.22万人,占41.81%;中专及以下13.87万人,占28.68%。从总体上看,我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一些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已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呈老化趋势,且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非常不平衡。近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加约5万人,增加约13%。增量中,主要是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数基本持平。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高层次科技

六、创新创业激励政策

五、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任务分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司法保障力度,健全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机制和程序、调整损害赔偿标准、建立举证责任合理划分和惩罚性赔偿制度。支持建设申请、预警、鉴定、维权援助、纠纷调解、行政执法、仲裁、司法诉讼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流通和利用。对符合条件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机构落户和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专利创新激励作用,对国内发明专利维持时间达到7年以上或境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件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促进企业(单位)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单位)参与知识产权国家标准认证。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支持(单位)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维权,处理具有重大行业影响的知识产权纠纷,支持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监测机制。搭建知识产权 1

融资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制度,对银行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生的实际坏账损失,予以一定比例、单笔最高200万元的事后风险补偿,降低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融资的成本。 参考:深圳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2016.3)43.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健全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机制和程序、调整损害赔偿标准、建立举证责任合理划分和惩罚性赔偿制度。44.支持建设申请、预警、鉴定、维权援助、纠纷调解、行政执法、仲裁、司法诉讼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系、多元化国际化纠纷解决体系和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45.支持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支持企业查明海外知识产权法律、条约、规则等,建立涉外案件的案情分析与通报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46.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托管、评估、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动PCT国际专利受理审查机构落户深圳。47.支持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用于核心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组合的收购、转移转 2

温江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模板

温江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 设研究

温江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1世纪,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技术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我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更需要有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保障。因此,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不但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概念及内涵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是指具有较高个人素养、知识层次高、业务精湛、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为社会做出较为突出贡献, 同时具有较强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 从事科技成果的创造、传播、应用和推广的人。 从字面含义来看,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是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与科技人才的交集。按照更符合人们思维逻辑的方式, 能够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解释为: 从事科技活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因此,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高层次; 二是创新型; 三是从事科技活动。 (一)高层次

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金字塔的高端部分, 这类群体的显著特点包括: 一是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 接受过系统教育, 一般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是业务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能够敏锐地捕捉所从行业或者领域的最新动态, 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一般取得了副高及以上职称; 三是社会贡献大, 在本行业或本事域有一定的作为或建树, 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远高于普通人; 四是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 能够带领团队, 围绕核心目标共同工作。 (二)创新型 创新型人才具备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拥有创新的意识, 这是创新的首要前提; 二是拥有智慧的力量, 智慧是感悟、领会、联想等能力的综合, 是创新的内在推动力; 三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 在创新过程中, 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身的智慧和才干, 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创造财富,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格价值; 四是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 (三)从事科技活动 科技人才包括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略语, 是指在社会劳动中, 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 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可见, 科技人才的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有个实体的速运实训基地,物流专业大二学生聂胜胜和他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上班”,“既熟悉了业务流程,又学习了企业文化,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就业。”这个深入校园的物流窗口,为全校师生邮寄物品提供了便利。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借力省部共建,自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来,在探索实施、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职教特色显著、行业特色突出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办学定位彰显行业特色 “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大受欢迎,冷链物流实训基地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赵恒伯介绍说,省部共建促进了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了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重要接口,最活跃、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巨大吸纳作用。 据介绍,2010年该院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第一所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成为系统内首个省部共建院校,还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这使学院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年来,学院主动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在凝练学院特色上下功夫,各专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坚持以职业岗位项目导向和行为过程为原则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对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率先制订新课程标准,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还积极开办供销特色专业和涉农专业,主动争取在“新网工程”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中有所作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如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围绕行业、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面向社会,面向系统,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投资理财、金融事务、酒店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等专业,强化了院校的专业特色,增强了为系统服务能力;同时在部分专业中开设农资流通、农产品经纪等涉农课程,积极组织编写《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教材》等涉农教材。 内涵建设 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高新技术的领军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既取决于自身因素,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政策,让他们在创新创造中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激发和调动他们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在仔细梳理和剖析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宏观视角概括总结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从中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规律性、趋势性的具体特征和指向性;微观层面则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为案例,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进行了案例剖解与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采取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以及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尤其是在政策措施的创新方面,本文指出应重点从物质分配、精神激励、晋升通道、经费投入、产权保护、创业扶持、服务管理、海外人才引进措施、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创新思考,对于保障机制,本文建议应从公平评价、优化配置、合力推进、法制保障、目标考核等五个方面考虑。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o n t i n g e n t o f S &T I n n o v a t i o n T a l e n t s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 程 郁 王胜光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0年10月13日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科技人才激励的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强调政策的目的性,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动机与需求,因此本文在吸收相关理论和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和政策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DOI :10.3969/j.issn.1000-3045.2010.06.005 程郁博士 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各项 政策的有力推进,我国科技创 新人才的发展环境有了长足改善,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1]。在以论文和专利为基础的科研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从2007年开始,EI 收录的我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超过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2009年,中国共申请7946项国际专利,专利申请总数居世界第五。然而,在科技成果数量倍增的同时,我国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仍不乐观。中国“单篇论文引用次数”平均仅5.24次,而世界平均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为10.06次;专利也主要是以“外观设计”为主,而“含金量”高的发明专利仅占总量的25%,而且专利的转化率仅有 10%左右。因此,转变科研评价政策导向和 激励机制,促使科研人员把对“创新”数量的追逐切实转移到对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全身心投入,这是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最重要和最严峻的任务,也是我国提升科技影响力和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1我国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环境得到了长足改善,但由于体制机制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科技人才的自由探索

浅谈如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引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二)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素质结构存在缺陷……………… (三)高校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 (四)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二、什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概述……………….. (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工作………………….. (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三)人才培养基本课程 结语…………………………………………………….. 致谢………………………………………… 引言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

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愈加凸显。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我国必须在提高亿万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要求,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从加快培养、完善评价、强化激励、做好保障、扩大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初步形成统一部署,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一、为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列失调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关键词:转变观念引进培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首先要定位何谓人才,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和概念,人才按类型可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可分为一般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学术界对人才表述的概念是广义的。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具体的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人才队伍中具备良好创新素质、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创造性工作和创新成果的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们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何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这一宝贵的群体资源,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企业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滦是有着百年基业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在践行“一基五线”的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开滦不断壮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开滦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多年来我公司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企业发展的首位,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引进了各类、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就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而言,主要是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引进培养、创造优良环境等方面着手,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整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建议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建议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建议 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要求,7月中旬至9月下旬,我们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围绕**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障碍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主要采取听取情况和下发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期间,重点调查了磐石市、高新区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走访了北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中油**石化公司、中油吉化集团公司、**化纤集团公司、市中心医院等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工作座谈,并分别由市人事局、中小企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资委下发了调查问卷,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市现有各类人才总量为32.3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22万人、技能人才8.3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92万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22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7%。(此次调研未含高层次党政人才)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1078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8.8%和全市人才总数的3.3%。其中国突7人,国贴99人、

省突46人。(见附表) **市专业技术人才构成表(单位:人)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人才总数 国有单位 10056 44764 57524 112344 民营单位 732 3615 5498 9843 总计 10788 48377 63022 122187

从职业分布上看,教育方面占34.5%、工程技术方面占28.3%、卫生技术方面占13.1%、经济方面占7.6%、会计方面占6.9%、科研方面占3%,其他人才占6.6%。(见附表) 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4866人,占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26%,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5%。(见附表) 其中,国有企业2394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企业高管),民营企业2472人(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规模以下企业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经营管理人员)。 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5850人,占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总数的9.8%,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8%,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 1.6%。(见附表)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强化措施、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并且打破常规,构筑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绿色通道”,营造了良好的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几年来,各企事业单位人才意识显著提高。大多企事业单位都能把人才工作同单位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狠抓培养、引进和使用几个环节,突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效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1.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都比较重视,注重通过岗位锻炼和继续教

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

摘要:高校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其所在院校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类型多种多样,其核心特征是高学历、高职称与高水平,同时具有事业上的高进取性、科研上的高创造性、需求上的高稀缺性和地域上的高流动性等一般性特征。关键词: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特征高层次人才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因素。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场所,研究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概念,界定其范围,揭示其类型与特征,对把握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析高层次人才队伍状况,创新高校人才政策和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内涵的不同界定高校高层次人才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界及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省市、不同层次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一)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度长江学者受聘仪式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水平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一支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一支生力军。”“要进一步构建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周济部长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是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实施的优秀人才计划项目,以及1998年通过《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人才发展战略正在构建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这一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主,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大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合作实施的,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构成两院院士的一支后备梯队。第二层次是以“高校青年教师奖”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主,扶植一批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学科点和博士学科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已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设立于1999年的“高校青年教师奖”与1993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彼此衔接,并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相配合,其宗旨是立足国内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优秀拔尖人才、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这支队伍将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后备梯队。第三层次是以“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为主,吸引、稳定和培养一批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前身为1987年设立的“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第一块馒头”。“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为支持和鼓励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创新的优秀人才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设立于2002年,凡获得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三年以上(获国内博士学位在外留学一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回国后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均可在回国后一年内提出申请。(二)国内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国内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标准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高校都是从两大方面来制订相关标准。一是硬件——工作资历与学术水平。主要内容包括:(1)学历: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个别边缘学科定位为硕士以上;(2)职称:副教授以上;(3)外语水平:有熟练的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和撰写论文及学术交流的英语能力或熟练掌握其它外语;(4)专业研究水平:发表sci、ei、istp、cssci论文1-10篇不等,著作1-2部,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界定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服务挖掘 [娄伟,2019]认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中的核心力量,主要是指院士、科学 家和工程师、获得硕士及以上文凭的科技人才,以及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科技 人才。 [何巧云,2019]等认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科技人才中的核心力量,主要是指院士、科学家和工程师,获得硕士及以上文凭或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才,以及在科技领域 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科技人才。 [邢新主,2019]“高层次”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第一,具有副高以 上的职称;第二,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科技人才的“科技”主要体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第二,有较高的创造力。 [吴卫东,2019]认为:所谓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专门 知识和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战略、关键技术等问题提供理论 支持和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 [唐蓉华,2019]高层次科技人才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富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所从事科技领域中具有精湛学术造诣和广阔的国际视野,通常掌握核心技术,能够 进行创新性劳动并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其主要包括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 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和核心骨干;利用科技创新催生具有强竞争 力产业的创业者等。 [叶忠海,2019]认为:所谓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 到同行专家评价和确认,对某领域某方面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并处于领先地位,正在发挥引 领和带头作用的高级科技人才群体。 [蔡学军,2019]认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或较高威望,在重要岗位上工作,承担重要任务,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发挥较大作用的人才。 [张小菁,2019] 定义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 诣或掌握核心技术,能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是具备创造重大科技 成果的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和利用科技创新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 企业和产业的创业者。

2021年关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 ___ ___在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 ___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部署,市人才办就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市现有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科研人员及农村实用人才等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约13.96万人。其中,享受 ___特殊津贴专家63人,省领军人才1人,省级优秀专家13人,高级职称约1.26万人,中级职称7.66万人,高级工级别以上约4.8万人,其他约0.3万人。 近年来,我市以“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为指导思想,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提质增量,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不断提升创业创新水平,大力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从制度建设、载体创新、构建平台、加强培训、提升服务等多个角度入手积极释放创新型人才红利,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完善制度建设,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基础。我市先后制定___了《 ___xx市委、xx市人民 ___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xx-2020年xx市人才发展规划》等规定,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特别是通过制定《关于引进高端人才

的实施方案》、《xx市海外人才联络站管理办法》等重点引进我市发展亟需紧缺的高端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了人才工作制度基本框架,为人才工作开展,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广渠道、多方法引进创新型人才。一是依托“xx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这 ___台,持续发挥联谊会的高端智库作用。每年举办一次院士专家“xx行”活动,期间 ___开展高层专家 ___、专项专题论证、院士专家系列访谈、发放征求意见函等系列活动,引导联谊会会员积极为xx建设建言献策,邀请院士专家为xx的发展巡诊把脉, ___;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承接高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依靠院士专家丰富的人脉资源,引进创业创新科研人才和团队。二是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力。我市现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1个,进站两院院士25位,高层次专家90余位,相继承担了20余个国家级、 ___科研项目,争取国家科技专项1亿元,建站单位年直接增加产值1.8亿元,未来3-5年,预期可增加产值80亿元。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极大推动了我市企业科研水平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院士专家的言传身教,我市本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三是开展合作挂职,柔性引进创新型人才。我市先后引进了多位亟需紧缺人才挂职任市直

创新项目管理激励办法

創新項目激勵管理辦法 作 業 管 理 辦 法

1.目的 為培養和調動部門全體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塑造高效率、高績效、高目標達成率的優秀團隊,鼓勵員工積極提出並參與創新項目,激勵員工創新精神,營造部門創新文化,特制定本管理辦法。 2.適用範圍 本文件適用於太原IE處全體員工。 3.激勵原則 3.1 全面激勵原則 對員工的創新激勵並不只是針對部分優秀員工,而是針對公司全體員工運用各種激勵方式進行創新激勵,即全員創新激勵。 3.2 績效考核為基礎原則 對員工所採取的相應創新激勵措施,應依據對員工的全方位的科學的績效考評,而不是依據管理者個人的主觀判斷。 3.3 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獎勵創新的考核標準要公開,考核過程和評選過程要做到公平、公正,這樣才能確保對員工創新性充分發揮,不致因不公開、不公平、不公正的獎勵而產生負面影響。 3.4 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機會激勵相結合原則 對員工的創新獎勵不能只是用物質獎勵,要將適度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機會激勵等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種激勵手段的協同作用。 4. 職責 4.1 太原IE處成立創新評審小組,負責對各部門的創新項目的評審和最總確認; 組長:經理 組員:各部門主管 4.2 資源運籌部,負責創新項目的收集、評審組織、驗證組織工作; 4.3 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對所服務範圍創新項目的評審、執行等工作; 4.4 各部門均可以集體或個人名義提報創新項目。 5. 作業細則 5.1 “創新項目”定義 屬於以下任何項目類型之一的即為創新項目:

5.1.1 開發類(對內) 0----> 1,即本項目可以解決現場(或者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且之前尚未有人成功實施過該項目; 5.1.2 推廣類(對內) 1---> ∞,即將現有項目(同一項目或者不同項目均可)推廣應用至五個單位元,且需要提供應用單位元的最高主管簽字證明; 5.1.3 創新類(對內) 現有平臺推動的核心內容或者推動邏輯創新70%; 5.1.4 接單類(對外) 外部市場接單,促成諮詢項目達成,年累計交易額達到15萬RMB; 5.1.5 開拓類(對內) 在其他園區成功拓展業務。 5.2 創新項目的申報、審批 5.2.1 集體或員工個人提出創新項目,填寫“創新項目申報表”,對現狀和創新建議內容應 詳細具體,要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描述及經濟效益分析; 5.2.2 經部門主管及相關部門責任人審核後,報至資源運籌部; 5.2.3 資源運籌部每月匯總整理各部門所提報創新項目,並組織相關人員成立評審小組針 對提報的項目實施評審,評審需注明評審意見,評審意見應包括該建議的可行性、經濟效益預測(投入與產出)等; 5.2.4 申報項目審批後,資源運籌部需在2個工作日之內公佈評審結果; 5.2.5 項目實施後,申報集體或員工需填寫“創新項目結案申請表”,提交至資源運籌部, 結案申請表需對實施效果進行詳細描述,包括所達到的有形效益、無形效益等; 5.2.6 資源運籌部每月組織相關人員對結案項目進行評審,並即時公佈評審結果; 5.2.7 針對通過結案評審的項目,提報人需填寫“獎金申請單”,主管簽核后提交至績效 管理部。 5.3 創新項目的評審依據 5.3.1 立項評審 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方可立項: a.可以解決現場(或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