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固阳县十八顷壕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内蒙古固阳县十八顷壕矿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赵光磊摘要:十八顷壕矿区金矿位于内蒙古固阳县,归西斗铺镇管辖。
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十八顷壕金矿床属变质热液型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矿体明显受含金蚀变带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受构造控制,赋矿岩石为含金石英脉及含金蚀变岩,产于千枚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各种混合片麻岩中,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十八顷壕;金矿;含金石英脉;中低温热液矿床1 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Ⅳ)华北地块(Ⅳ2)阴山隆起(Ⅳ22)。
该区经历了早元古代—新生代的历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褶皱变动强烈。
1.1 地层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2WL)、上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Ar3Sr)、中元古界渣尔泰群(Pt2Sh),零星出露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
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2W l)。
出露面积4km2,为一套区域中深变质岩,岩石具混合岩化。
由辉石二长片麻岩夹大理岩透镜体组成,厚度980m,走向为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5°。
上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
为一套受区域低中级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绿色岩系,与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为断层接触,与花岗岩体接触带有混合岩化现象。
根据岩性组合、混合岩化作用划分三个岩段。
混合岩段(Ar3Sr1)。
主要岩性组合为混合岩化片麻岩、条痕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厚度1250m。
原岩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建造。
走向为北北西,倾向南西,倾角43°~58°。
片麻岩段(Ar3Sr2)。
为一套火山喷发沉积岩系。
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厚度2500m。
走向为北西,倾向南西和北东,倾角40°~72°。
片岩段(Ar3Sr3)。
岩性为灰绿色斜长黑云片岩、绿泥片岩,厚度1800m。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内蒙古红花沟金矿是典型的石英-硫化物金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矿床呈幅长3.5km、宽0~120m的条带状型式,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本文根据对红花沟金矿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微区成分等研究,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一、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内蒙古红花沟金矿位于阿荣旗境内,是北纬50°4',东经122°32',距阿荣旗城区约15km。
矿床位于呼伦贝尔-科尔沁旗-小兴安岭勘查区的中东部,处于东北造山带北段特提斯洋闭合、欧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的花岗岩成矿带上。
2.矿床的产出和矿化类型矿床产出的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
金矿以亚微细粒的游离金和金硫化物为主,主要伴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3.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变形剪切带与接触带内,矿体选在石英脉中发育较好,石英脉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岩石类型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和橄榄岩等为主。
二、成因探讨1.成矿物质来源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矿物质来源包括地壳物质和岩浆物质。
岩浆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上覆花岗岩的分异熔体,地壳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的古变质岩地壳中的矿物元素。
2.矿床形成环境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是在板块构造运动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造山活动,从而形成的高级别热液成矿。
热液的成因和成矿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岩浆热源及热流体对地壳的作用和后期反应。
3.成矿流体演化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在花岗岩的热液演化条件下,由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时所携带的高温流体,其成分具有集中性、同质性和相似性,为硫化物质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在250~300℃之间,pH为5.5~7.5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0~150mV之间。
内蒙古霍朔根敖包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

内蒙古霍朔根敖包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摘要内蒙古霍朔根敖包铜多金属矿行政区划属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与蒙古国毗邻。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二连—贺根山深断裂北侧的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中。
成矿带归属于大兴安岭中段海西期、燕山期铁、锌、钨、金、铅成矿带(ⅲ4)中的贺根山铬、金、铜成矿带(ⅳ45)之小坝梁金、铜成矿带(ⅴ45-2)。
本文以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为基础,全面阐述了霍朔根敖包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异常、花岗闪长岩体构造发育部位为找矿的主要标志。
关键词霍朔根敖包;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g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114-020引言霍朔根敖包铜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属低山丘陵区。
地形切割较弱,山脉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海拔标高为900m~1100m,相对高差最大200m,一般在50m~120m,地形切割程度较浅,地势相对平缓,为典型的草原覆盖区。
工作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风季较长,最大风力8级以上,以西北风为主,风多雨少,气温偏低,冰冻期大于无冻期;年平均气温2.5℃,最低气温零下37.4℃,最高气温38℃;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雨量35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596mm。
普查区内水系极不发育,无河流和地表水体,仅在丘陵低洼处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湿地。
普查区地处中蒙边境,地广人稀,居民以蒙古族为主,除畜牧业外,其他工农业不发达。
当地金属矿产种类主要为铜、铅、锌、锡、铜,铁、金、银等,大多分布在区域西部、西南部、北东部,产出的围岩主要为二叠系达里诺尔组火山岩夹碎屑岩和侏罗系中酸性火山岩群中,多以小型矿点、矿化点为主,近年来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发现了多处中到大型金属矿床。
1地层工作区出露地层单一,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外,仅出露石炭系上统宝力格庙组的海相沉积岩。
石炭系上统宝力格庙组(c31)主要在矿区的东部和西部分布,为一套陆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
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

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白云鄂博矿床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西南约90公里处,是一个世界著名的硫铜矿床,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资源矿床。
白云鄂博矿床发达,主要开采硫铜矿,以及其他金属矿物,如铜、钴、铅、锌、金等,充分反映出它的资源优势,也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白云鄂博矿床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构造带的中段,其构造架中发育大量的火山岩,并伴随有强烈的侵蚀作用,形成了许多交代形象良好的火山岩及高温热液活动离散构造,同时有大量穿山侵渗形式的热液活动流体,形成了白云鄂博矿床。
热液作用主要促成了等温物质的落合反应,在岩浆的作用下,捕获和运载的金属离子,并将其带入岩浆坑中,在一定条件下,达到d型或二维型聚集的效果,形成了富硫弥散铜金的热液矿床。
同时,热液反应向外侵淫,充分吸取背景岩和火山岩内部的重金属组分,形成富集型热液矿床,为其他扩展分布打开了大门。
白云鄂博矿床具有鲜明的构造特征,大量发育火山岩及其夹层中的高温热液活动离散构造,同时具有穿山侵渗的热液环境的促进作用,这使得白云鄂博矿床能够形成地质结构。
震源、活动热岩浆腔和高温热液的侵入,以及经过极其复杂的反应路径,是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过程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包括气压、温度、pH值、组分率、原质性、地球动力学以及同位素漂移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是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白云鄂博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特性丰富、高温热液的侵入形成、强烈的热液作用促进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与震源、活动热岩浆腔和高温热液的侵入以及经过复杂的反应路径有关,地壳运动加热、变质、动力学扭曲、穿山腐蚀、原质物质变性和包柱等缝合作用是该矿床形成的直接原因。
内蒙古白音哈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区内氧化作 用较不发育 , 矿脉地表 即可发 现原 生的金属硫化物, 矿脉中氧化矿石所 占比例也较小 , 矿 石类型主要为原生含金石英脉 一 破碎蚀 变岩型 , 矿 体 地表以含金石英脉为主 , 含金蚀变岩次之 , 深部石英脉 逐 渐尖 灭渐 变 为 以破 碎 蚀 变 岩 为 主 ; 近 矿 围岩 为破 碎 蚀 变 的石英 闪长岩 , 近矿 围岩 局 部有 黄 铁 矿 化 、 褐 铁 矿 化、 硅化等蚀变 ; 矿体与破碎蚀 变岩呈渐变过渡现象 , 界限不明显 。矿体无后期构造破坏。
2 . 5矿 石 类 型 来自综 上所 述 , 白音 哈 尔 金 矿 区 区域 内金 矿 资 源 十 分 丰富 , 金矿床 大多沿华力西 晚期岩体 和元 古界地层接 触带分布 , 以往发现的主要为次火 山斑岩型金矿床 , 目 前以白音哈尔金矿床为典型的石英脉 ~ 破碎蚀变岩型 金 矿找 矿勘 查 为本 区主要 找矿 方 向。 根 据 区域矿 产 特 征 和 矿 区 地 质 特 征 , 白音 哈 尔金 矿 床 找矿标 志 主要如 下 : 构造标志 : 近东西 向的白乃庙大断裂 的派生次级 北北东 、 近东西 、 近南北 向断裂为导矿和容矿构造 , 成 矿热液在成矿条件极为有利的部位富积、 充填成矿 。 岩浆岩标 志 : 区内金矿床多呈脉状、 板状 、 似层状 赋 存 于华力 西 晚期石 英 闪长 岩 体 中 , 石英 闪长 岩 、 斜 长 花 岗岩 是矿 区金 成 矿 的主 要 物 质 来 源 和 热 液 来 源 , 即
2 . 6成矿 期 次
等, 其中硅化在矿化带 内表现最为强烈 , 在近矿 围岩和 破碎带 内以细脉、 网脉最为常见 , 是金矿重要 的找矿标
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是一种常见的矿床类型,它由多种金属元素组成,如铜、铅、锌、金、银等等。
这个矿床地处火山岩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越来越受到矿业专家学者的关注。
地质特征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丰富,主要在岩石、初生矿物、蚀变岩石和矿物学特征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别之处。
该矿床主要由铜、铅、锌等金属元素组成,以典型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主。
在岩石中,含华岩浆岩及其角质半岩常见,有放射状岩对、熔结岩等混杂分布。
初生矿物多为硫化物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黄铅矿、锌铁矿、方铅矿及石英加脉矿物。
在蚀变岩石中,普遍可见到褐煤-煤化寡淀粉质变和碳酸盐蚀变。
在矿物学特征方面,矿石主要颗粒,大小均匀,含有明显的紫色脉石和方形沉积构造,胶结度较大。
成因探讨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成因一直备受关注。
在矿床形成时,当地地壳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构造变动。
随着时代变迁,岩石地质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金属元素也经历了多次岩浆侵入,热液作用和浅层氧化还原反应作用,从而逐渐递增到较高的浓度,最终形成了该矿床。
该矿床的成因有如下几种可能:1.岩浆热化作用:该矿床主要分布在岩浆火山岩区带,伴随岩浆类型不太一样,因此不排除岩浆热化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岩浆热液活动:该区域岩浆活动较强,在矿物质透析时被倒灌回地壳,岩浆热液作用对矿床形成也有重要作用,热液中主要含有硫酸、铁酸盐等物质,可使铜离子形成富集的极小气泡和孔隙。
3.氧化还原作用:该区域大部分矿床都发生了氧化还原作用,如黄铜矿所紧附部分发生了铜离子发生植入,使得黄铜矿发生了变质,并富含正常。
4.沥青化作用:该地区大量生物残骸沉积富含有机质,受火山活动影响,产生了较多沥青。
沥青有效地储集了一定的金属元素,也成为矿床形成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内蒙古油房西银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十分多样,仍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更好理解和挖掘该矿床的财富潜力和旅游资源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浩布高锌铜矿床地质特征

较多, 为 粉 砂 质 板 岩 。镜 下 可 见 重 结
( 2 ) 大理岩( Mb ) : 纯 净 的大 理岩 为 晶 的绢 云母 、 黑 云母 、 绿 泥 石 细小 鳞 片 状 构 造 。岩 石 由 0 . 2 m m~ 0 . 5 a r m大小 的 为硅 质板 岩 , 变 质砂 岩 为它 的夹层 。
论文天地
1 6 2
内蒙古 自治 区 巴林 左旗浩布高锌铜矿床地质特征
马德清
内蒙 古 自治 区有 色地质 勘查 局五 一一 队 巴彦 淖尔
0 1 5 0 0 0
摘要 : 矿 区大地 构 造位 置处 于黄 岗梁—— 甘 珠尔 庙复 背斜 南翼 , 矿体 产于 下二 叠统 黄 岗梁组 大 理岩 顶 、 底板 接触 带 中
可见 云母 等片 辉石 , 半 自形 粒 状 、 或他形粒状 , 含 量 板 理面上有丝绢光泽 ,
1 0 % ~1 5 %, 基质 8 0 % ~8 5 %; 是 由 斜 状 矿物 和石 英微 粒 。 长石微 晶组成交织结 构 , 变 质 矿 物 有
有 安 山岩角 砾 。
般泥质含量 大于 7 0 %, 局部含粉 砂
绿泥 石 。 中生 界 侏 罗 系地 层 发 育 , 第 四系 主 要 新生 矿物 为绢 云母 ,
石、 石英砂粒 , 约 占6 0 %~ 8 0 %, 有 的含
发 育在 山前 沟谷 中 。
( 3 ) 变 火 山角砾 岩 ( MB ) : 碎 屑 结 有凝灰物质。其余为粉砂质 以下 的长 中 , 含 矿 岩层 主要 为泥 质 、 粉砂 质 板 岩及 大 理岩 。燕 山晚期 花 岗 岩为 成矿 母 岩 。是 大兴 安 岭南 段 地
关 键词 : 巴林 左旗 浩布 高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古硐井金矿是一座具有丰富的已探明金矿资源的矿山。
该矿山地处呼伦贝尔高原南缘的乌兰察布盆地东缘,是由于金矿热液在混合碱性花岗岩岩体中的富集而形成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硐井金矿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以及找矿标志。
一、地质特征1.矿区地质地貌古硐井金矿地处于总平原带的中段,为大面积的黄土地貌,距海拔400~1,000m。
该区域的岩性主要由新元古界-侏罗纪的太古界、中生界沉积物与第三纪的火山岩组成,发育了花岗岩体与斑岩体等。
2.矿床类型古硐井金矿的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特点为矿体形态规则,构造简单,黄铁矿、辉钼矿和方解石等伴生矿物。
3.成矿作用古硐井金矿的成矿时间大约在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
金矿热液是由于斑岩体被加热而产生,在上升期间往往伴随着硅、钠等元素的增加,从而形成了固-液-气相组合的矿床环境。
金热液在岩石空隙和裂隙中富集,以形成金矿石。
二、找矿标志(1)岩性标志:矿区经济矿物的富集与产出和矿床与区域性变质带和断裂带等特点联系着。
金矿区的出露岩为混合碱性花岗岩,而矿化围岩为钾长石花岗岩。
(2)构造标志:矿区主要受轴线走向NNE-SSW,倾角60度左右的褶皱构造与岩浆侵染交代构造的控制,断层带与矿化带互相交错,表现为矿体在断裂的影响下形成多次叠置。
(3)矿物标志:在矿区不仅发育了多种色泽艳丽、结晶粒度较大的黄铁矿、辉钼矿等硫化金伴生矿物,同时也含有赤铁矿、碳酸盐矿等。
2.物化找矿标志(1)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电法勘探技术主要利用地下电性差异来探测矿体分布情况,最后得出一条棕色轮廓线圈定矿床范围;自然电化学勘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测量地下自然电位差值,然后通过分析这些自然电场信息,推测矿床位置。
这两种勘探技术常常可以结合应用。
(2)地球化学勘探综合应用: 通过采集、分析土壤样品,分析其中元素以及矿物质的含量来判断有无矿化带、矿化性质等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联系人:吴铁军电E-mail: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
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
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1、地层及构造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
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
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
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
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
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结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本矿床构造层位位于二连组底板的上白垩统构造层,具从矿床周边向中部倾斜的特点,倾角1~2°。
该构造层中断裂构造不发育。
图示:努和南矿床上白垩统二连组下段层序地层划分图(苏北与努和南相近)2、矿体特征主矿体规模较大,形态简单,具有矿体周边高、中间低的特点,同时具有矿体中段高、南段次之、北段最低的规律,基本反映了湖泊扩张时期或主成矿时期的古地貌特点。
矿体埋深~100.8m,平均埋深49.6m,均方差18m,变化系数%,呈薄层状,倾角1~2°;矿体厚度~7.67m,平均厚度1.51m,均方差0.85m,变化系数%。
矿体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变薄,矿体单工程厚度总体具有北厚、南薄的特点,~2.3m区间分布较广(可作为综采设备选型的主要区间范围),厚度大于2.00m范围集中分布在E288~E336勘探线与纵367~纵447线区间(厚度在~3.50 m可作为综采设备选型的次要区间范围),其余大于2.00m范围的则零星分布;沉积型矿床。
图示:努和南矿床勘探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苏北剖面同努和南)1-古近系;2-二连组上段;3-二连组下段;4-赛汉组;5-砂岩;6-泥岩、粉砂岩;7-岩性界线;8-地层整合界线;9-地层不整合界线;10-工业矿体及矿体号3、矿石及围岩特征⑴、矿石类型根据岩性、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划分为5种矿石类型。
①泥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泥质成分大于80%,含不等量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母等矿物碎屑;泥质成分主要为伊利石、水云母。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47%。
②粉砂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粉砂含量在60%~95%,粉砂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37%。
③砂岩类矿石:砂岩碎屑占60%~90%,其中石英占77%,长石占15%左右。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11%。
④石膏类矿石:矿石中石膏含量变化大,并见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碎屑粒度为中细粒。
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
⑤泥灰岩类矿石:该类矿石约占矿床总资源量的%。
上述5种矿石类型,米百分值占比分别为%、%、%、%、%。
⑵、矿石结构、构造①矿石结构:主要为充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包含结构。
②矿石构造:主要为层状构造、裂隙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⑶、围岩特征①顶板:泥岩类约占48%,砂岩类约占31%,泥灰岩类约占20%,石膏岩约占2%。
②底板:泥岩类约占21%,砂岩类约占57%,泥灰岩类约占23%。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⑴、矿石密度m3;⑵、矿石松散系数;砂岩类成岩度低,胶结差,遇水或受振动极易散解;⑶、矿石自然安息角35°;⑷、岩石的f硬度系数1~3;⑸、矿石湿度13%;泥岩类透水性较差,遇水膨胀,体积增大;砂岩类透水性好;本矿床水文条件简单,地表无水源,地下水在矿层下部,且隔水层较好,矿石湿度较低,不作为重点考虑;⑹、矿石及围岩力学参数顶板:抗压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30°、容重 m3。
矿层:抗压强度、容重 t/m3。
底板:抗压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40°、容重 t/m3。
5、拟计划开采规模及相关建议努和南矿床拟计划95%以上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采用综采长壁式采矿法;开采量约为120万t/年;2~3套的综采设备同时回采;综采作业面计划在100~150m之间;采煤机功率大一些;液压支架拟采用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液压支架顶板工作阻力大一些,液压支架底座面积大一些;综采成套设备自重轻一些,避免下陷;考虑工作面端头软岩支护问题。
请专家根据本矿床的赋存条件、岩石性质、矿体厚度以及顶底板岩石力学物理指标等数据,结合煤矿的开采设计思路,进行综采设备选型技术指导工作。
综采设备选型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矿体开采的主要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回采工艺及方法的选择及确定,建议进行2~3套方案优缺点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适合本矿床开采的回采工艺及方法;3、工作面设备选型,建议报告中体现出液压支架支架支护强度、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支架结构高度和采煤机的平均截割牵引速度、最大割煤速度、最大割煤能力、采煤机功率、刮板输送能力等的理论计算过程;同时建议根据设备选型的理论计算依据,对每个矿体厚度区间选出1~2套的综采主要配套设备,体现设备参数、图片及初步预定价格,并提出优先推荐的设备。
二、苏北矿床1、地层及构造矿床出露白垩系上统二连达布苏组,北东部有第三系。
二连达布苏组分砂岩段和泥岩段,均含有机质和黄铁矿。
砂岩段:以灰白、灰、灰黑色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岩,底部有一层红色泥岩、黄色砂岩。
具斜层理、微斜层理。
属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向上渐变为泥岩段。
砂岩段厚度大于60m。
泥岩段:灰、深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砂质泥岩透镜体及薄层石膏。
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及波痕。
属浅水盐湖相沉积,泥岩段厚度大于27m。
本矿床矿体主要受层位、岩性控制,控矿岩性为含有机质及细脉状、分散状胶黄铁矿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长石砂岩、砂质泥岩、泥岩。
地层产状平缓,矿体及顶底板岩层较完整,均为成岩程度较低的砂泥岩层,水平层理发育。
主矿体及顶板泥岩具有塑性和膨胀干缩性,主矿体及底板砂岩胶结差,较松散,属松散软弱岩层为主的似层状矿床。
本矿床主要矿体赋存于二连达布苏组砂岩段上部,倾角1~5°。
构造多为单斜构造。
矿床内无较大断层,节理裂隙发育。
2、矿体特征主矿体规模较大,形态简单。
矿体埋深10~36m,平均埋深27m,呈似层状,倾角1~2°;矿体厚度~1.55m,平均厚度0.6m,均方差为0.32m,变化系数为54%。
主矿体厚度区间分布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矿体~1.0m区间分布较广(可作为综采设备选型的主要区间范围)。
沉积型矿床。
3、矿石及围岩特征⑴、矿石类型本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泥岩两类。
其中,砂岩类矿石约占62%,泥岩类矿石约占38%。
①砂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碎屑约占80%,其中主要为石英约占60%,其次为长石约占20%;该类矿石中胶结物约占20%,以钙质为主,其次为水云母、黄铁矿。
②泥岩类矿石:该类矿石中泥质成分占70%,以水云母为主,其次为方解石、黄铁矿、炭化植物碎屑。
⑵、矿石结构、构造砂岩类矿石:为含泥质结构、砂质结构、不等粒砂质结构。
泥岩类矿石:为含砂泥质结构、砂泥质结构。
⑶、围岩特征①顶板:泥岩类约占48%,砂岩类约占31%,泥灰岩类约占22%。
②底板:泥岩类约占21%,砂岩类约占57%,泥灰岩类约占23%。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⑴、矿石密度m3;⑵、矿石松散系数;砂岩类成岩度低,胶结差,遇水或受振动极易散解;⑶、矿石自然安息角35°;⑷、岩石的f硬度系数1~3;⑸、矿石湿度%;泥岩类透水性较差,遇水膨胀,体积增大;砂岩类透水性好;本矿床水文条件简单,地表无水源,地下水在矿层下部,且隔水层较好,矿石湿度较低,不作为重点考虑;⑹、矿石及围岩力学参数顶板:抗压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33°、容重 m3。
矿层:抗压强度、容重 t/m3。
底板:抗压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35°、容重 t/m3。
5、拟计划开采规模及相关建议苏北矿床拟计划90%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量约为20万t/年;综采作业面计划在100~150m之间;采煤机功率大一些;液压支架顶板工作阻力大一些,液压支架底座面积大一些;设备自重要轻一些,避免下陷;考虑工作面端头软岩支护问题。
请专家根据本矿床的赋存条件、岩石性质、矿体厚度以及顶底板岩石力学物理指标等数据,结合煤矿的开采设计思路,进行综采设备选型技术指导工作。
设备选型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矿体开采的主要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回采工艺及方法的选择及确定,建议进行2~3套方案优缺点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适合本矿床开采的回采工艺及方法;3、工作面设备选型,建议报告中体现出液压支架支架支护强度、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支架结构高度和采煤机的平均截割牵引速度、最大割煤速度、最大割煤能力、采煤机功率、刮板输送能力等的理论计算过程;同时建议根据设备选型的理论计算依据,对每个矿体厚度区间选出1~2套的综采主要配套设备,体现设备参数、图片及初步预定价格,并提出优先推荐的设备;4、如果综采设备不适合苏北矿床的回采,请您提出适合本矿床合理开发的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