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传播模式

合集下载

传播学五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五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五种传播模式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

研究人们发现,不同的传播行为有不同的模式,这被称为传播模式。

目前,传播学已经发展出五种传播模式:社会赋能模式、视觉模式、身体模式、技术语境模式、文本模式。

社会赋能模式指的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传播行为。

它将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伦理、文化、宗教等因素结合起来,由不同参与者使用它们来进行交流。

传播者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起链接、解决问题,传播更多关于自己的信息。

视觉模式是指以视觉感官来传播消息的模式。

他将不同的图像、形式、色彩、构图、视觉特征等元素组合起来,并运用抽象的符号、动态的形体等方法来传达消息。

传播者可以通过创造独特的图像和形象来传播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

身体模式指的是用身体语言来传播消息的模式。

它把人体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姿势、动作来传达消息。

它也可以抓住受众的眼球,传播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身体语言来更好地传达他们的信息。

技术语境模式指的是利用不同的技术环境来传播信息的模式。

它将各种通信技术环境,如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应用到消息的传播中,让传播者可以更快地传播信息。

文本模式是指通过文字来传播信息的模式。

它可以将文字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结合起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抽象地传达出去。

传播者可以通过文本来传播他们的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总之,传播学已经发展出五种传播模式:社会赋能模式、视觉模式、身体模式、技术语境模式、文本模式。

每一种传播模式都有其特点,能够更好地传播信息,帮助传播者与受众更好地沟通交流。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模式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模式

1.线性模式
2.多环节模式
3.假想的2020年信息交流模式
4.阶梯网状模式
• (一)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传播模式范式
1.拉斯韦尔模式
2.申农—韦弗模式
3.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4.马莱兹克模式
• (二)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传播模式范式
情报学是由于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 报交流和利用的复杂问题的提出而诞生的 ,它是以情报及其交流传递作为自己的特 定的研究对象。由于模式方法在科学研究 中的普遍适用性,所以建立一个合适的交 流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描述情报交 流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第八章 传播模式
• 第一节 传播模式范式 •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评价
第一节 传播模式范式
• 一、传播模式概述 • 二、传播模式范式
• 一、传播模式概述 传播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
传播过程。
• (一)模式的概述 1.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 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一种简化 形式,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 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述和数学描述等形式。
模式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前者描 述某种现象的结构,后者则从能量、力量及其方 向等角度来描述各系统、各部门之间的①构造功能
②解释功能
③预测功能
• 二、传播模式范式
当代传播新学派受众中心论(“使用— —满足”)理论的倡导者D.麦奎尔及其助手 S.温德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详细 阐述了48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米哈伊洛夫模式
2.卡兰斯特模式
3.维克利模式
• (三)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
在知识创新的信息传播及其运动的认识 和实践中,研究者陆续提出过若干信息传 播及其运动模式,如线性模式、多环节模 式。为了进一步认识知识创新过程中信息 传播及其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在考察分析 比较线性、多环节模式的基础上,构造了 阶梯网状模式。

传播模式总结

传播模式总结

传播模式模式研究,在传播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活动,往往是在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展开。

这些模式既是对复杂的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也给予人们了解、认识,进而深入研究传播学以极大的启迪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模式研究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任何“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的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

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是不存在的”。

模式的功能: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的图景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启发功能:能引导学生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系统的方法: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考察传播,着重的是宏观、综合的传播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微观的传播过程,即对传播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传播的经典模式: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3. 奥斯古德的学说4. 施拉姆的模式5. 德弗勒的模式6.丹斯的螺旋模式7.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8.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9. 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10. 麦奎尔的“媒介联图”1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详解: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动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4.施拉姆的模式5. 德弗勒(德福勒)的模式6.丹斯的螺旋模式7.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8.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9. 日本的大众传播模式(田中义久的传播模式)10. 麦奎尔的“媒介联图”1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传播学的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传播模式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传播目的、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在传播学中,传播模式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和规律的理论框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首先是线性传播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假设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没有回馈。

这种模式常见于传统媒体时代,例如广播、电视等。

在线性传播模式中,传播者通过各种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接收信息后可能对其进行解读和反馈。

其次是交互传播模式。

交互传播模式是在线性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向交流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模式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互动和交流,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解读、评论和反馈,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种模式常见于互联网时代,例如社交媒体、微博等。

再次是多步传播模式。

多步传播模式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个步骤和环节,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通过人际网络扩散传播。

这种模式更多地依赖于个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例如口口相传、病毒式传播等。

多步传播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参与和影响力,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最后是网络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模式是指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

网络传播模式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高效的传播速度,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跨地域的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模式常见于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子邮件、网站、移动应用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模式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灵活性,但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真实性难题等挑战。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信息时代,传播学的传播模式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传播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如下:
1.单向传播模式:也被称为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
个接收者,传播是单向的,没有反馈或互动。

这种模式常见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2.双向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这种模式
适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对话、面试等。

3.互动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并立即得
到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线聊天、社交媒体等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

4.群体传播模式:指信息在一个群体内进行传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和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会议、讲座等群体活动。

5.大众传播模式:指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媒体作为中介,将信息
传递给大量受众。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告、新闻报道等广泛传播的信息传递。

6.人内传播模式: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
动,例如自我反思、内心独白等。

这种模式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这些传播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传播场景和目的。

理解这些传播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1)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议题设置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信息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伯洛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一、传播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二者的关系是:“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模式的类型主要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和数学模式。

其中,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2.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

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二、传播学中的三大基本模式(一)线性模式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线性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贡献:(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事实上,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和效果分析。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以他的5W模式,为传播学贡献了一张“蓝图”,或者说一个“脚手架”。

正是这个独特的贡献,使他当之无愧地以传播学“鼻祖”的身份名垂青史。

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

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

新闻传播学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分析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效果的学科,对于探究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一、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模式是指新闻信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传输方式和路径。

常见的新闻传播模式包括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和多向传播模式。

1. 单向传播模式单向传播模式是指信息从媒体发送者到受众接受者的一种线性传播方式。

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常采用单向传播模式,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媒体起着主导的作用。

2. 双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强调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双向传播模式成为可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主动产生、发布和分享内容,形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3. 多向传播模式多向传播模式是指信息以多个方向传播的模式。

现代媒体环境中,各种媒体平台相互渗透,信息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传播,形成多向传播模式。

二、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新闻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

1. 认知效果认知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对受众认知水平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增加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认知。

2. 态度效果态度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对受众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对特定话题的情感共鸣,促使受众形成或改变态度。

3. 行为效果行为效果是指新闻信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新闻报道可以激发受众参与社会活动或改变自身行为的动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的关系新闻传播模式与效果密切相关,不同的传播模式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单向传播模式与效果单向传播模式下,媒体起着主导作用,传递由媒体确定的信息,对受众的认知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信息的单向传输,受众的参与度较低,传播效果相对受限。

2. 双向传播模式与效果双向传播模式下,受众可以与媒体进行互动,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过程,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影响重大。将传播学 研究划分为五大领域。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1、忽略了反馈,没有揭示人类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
2.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特点: 1、导入“噪音”概念,讨论传播过程中对 信息的干扰。 2、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科学在传播过程中作 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式考察传播 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缺乏反馈
对马莱茨克模式的评价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
究大众传播的总结 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 理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 何一个传播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 结论。 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 却失之于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 力大小进行分析。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论
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是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
总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 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 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故而称作“社会传 播的总过程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稻叶三千男-《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是信息的 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2、传播者有异化过程 “脑”与“手”分离 : 为了工作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工作? 3、传播媒介在盈利的同时与权利相结合,维护 现有的意识形态. 研究意义:号召“受众 ”成为有批判精神的 “理性 市民”
国家计生部门预计十二五期末或放开“二胎”政 策
2011-03-08 09:57 南方都市报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对香农模式的发展
特点:1、增加反馈机制 2、强调噪音影响整个过程,无所不在 缺点:忽略了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的影响
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 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 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 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 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 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 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忐忑》为什么会火?


歌曲成名经过 《忐忑》第一次演唱是在龚琳娜的老师邹文琴的音 乐会上,因为此次演唱,龚琳娜被推荐到在人民大会堂 举办的2010年北京新春音乐会。此次音乐会在CCTV音乐频道播出,在音乐会上的演唱视频是网络上流传的 《忐忑》最早的视频。2010年3月曾在深圳“南山保利 艺术讲堂”讲解“艺术民歌”路线时示范演唱《忐忑》, 但观众反应不大,6月又在保利剧院举办相思染民歌传 奇音乐会,并演唱《忐忑》。下半年,《忐忑》视频被 网友转传到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激增,借助网络的放 大作用,加以杜汶泽、王菲等明星的“推波助澜”,由 此爆红,并不断被翻唱。2010年12月31日晚,龚琳娜 受邀参加湖南卫视跨年音乐会,盛装演唱《忐忑》,知 名度更上层楼。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 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 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 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 运动 4、 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 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 起来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赖利夫妇模式:C=传播者 R=接收者
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讯息
基本群体 C
更大的 社会结构
基本群体 R
讯息
更大的 社会结构
总体社会系统
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 扮演的角色。 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 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 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 一社会系统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 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的模式。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 扮演译码释码 和编码的角色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大量同一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个体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次解释或加 工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把传受双方的关系、角色和作用固定化, 不能发生转换,在实践中这种转换经常存 在 b、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 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 和受传者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 具),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 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 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麦奎尔做图)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赖利模式的评价
1、把传播过程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 个部分,强调在考察传播过程时绝不能抛开 环境的影响。 2、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作用,忽视了 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
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 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 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到的外部 影响和其外部形象。 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 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 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 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这些模式更多的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系统环境,更多地认识到传播过程是整个社 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
茨克模式
过程论模式和系统论模式的区别
过程论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系统模式
宏观的、综合的 注重传播外部因素
传播的基本过程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线性模式
循环模式
莱利夫妇模式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马莱兹克模式 总过程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