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1 第二章 大气环境知识点

合集下载

2022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复习总结课件

2022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复习总结课件

资料3 发达国家大气污染及治理案例 问题1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和“伦敦烟雾事件”相比,人为原 因有何不同? [思维线索] 主要从污染物来源方面分析。 答案: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气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中的 汽车尾气排放;而“伦敦烟雾事件”中的污染气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 中的煤炭燃烧。 问题2 仅考虑人为原因,试对“洛杉矶烟雾治理时间比伦敦烟雾治 理时间更长”作出合理解释。 [思维线索] 结合城镇化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及能源利用方式分析。 答案:随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汽车拥有量不断增长,且 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
对点演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 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 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 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 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 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根据有关数据,美国平均每年会发生近1 200场龙卷风。大多数年份 的4~6月是美国遭遇龙卷风袭击的高峰,一天出现好几次龙卷风的情 况时有发生。大部分都发生在美国中东部大草原上,所以这些地区又 有“龙卷风通道”的称谓。
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受急流中最大过境气流的 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 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 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形成龙 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 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 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学好地理不但有利于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更关键的是对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深远的影响,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注意: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

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

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22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22张PPT)
A 2.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昼夜
昼夜
昼 夜 昼夜
陆地 A
陆地 B
海洋
海洋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10:04:01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72021/8/72021/8/7Aug-217-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7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7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臭氧(平流层)
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反射 云和浮尘
各种波长都被 反射
有选择性,
大部分可见光 可穿透
无选择性,云层越多 (厚),反射越强
散射
大气分子、微 小尘埃
大颗粒尘埃、 雾粒、小水滴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各种波长光
有选择性 无选择性
• 1、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的科学依据。
红色光线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 灯作为停止的信号更为醒目
• 2、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橘红色以及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原理。
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通过的路径 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可见光中的蓝色光大都被散射, 透射下来的光线中波长较长的红橙光较多,因此旭日和 夕阳呈橘红色,投射到江面上也使其染成红色。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了解)2、干洁空气(掌握)⑴、概念: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⑵、干洁空气成分体积分数:N₂ 78%,O₂ 21%,0.93% 氩气,0.038% CO₂, 0.032% 杂气⑶、组成成分的作用①氧(O):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②氮(N):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③二氧化碳(CO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④臭氧(O₂):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3、水汽和杂质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了解)⑴、作用:①含量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降水的条件:①水汽②凝结核③温度(了解)二、人类活动与大气(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1、体现: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和对森林的乱砍乱伐2、实例:①温室效应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砍伐-CO₂增多-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臭氧空洞危害: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严重威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

臭氧空洞发生在南北两极或极地上空3、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了解)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大气的垂直分层(全部掌握)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分层依据:温度运动状况密度二、各垂直分层的的特点1、对流层⑴、范围: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⑵、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将至-60℃;对流层大约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⑶、大气运动状况: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⑷、密度气压:密度大、气压大⑸、水汽尘埃: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的污染物也集中于此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学好地理不但有利于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更关键的是对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深远的影响,为大家推荐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注意: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

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

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通信号灯,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二、大气运动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
什么叫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怎样形成 的?其方向是怎样的?
1004 1006 1008 1010
如果只受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应该怎样
B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2、高空中风的形成:
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02
气压带
(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属性(影 响气候)
极地高气 南北纬 压带(2个) 90°附近
副极地高 气压带(2 个) 副热带高 气压带(2 个) 南北纬 60°附近 南北纬 30°附近
热力因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动力因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动力因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 赤道附近 压带(1个)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
因素 直接原因 变化情况 大 纬度 太阳高度角 地面辐射 强
影 响 因 素



弱 强 强 弱
下垫面
反射率
低 晴
气象
天气 阴
小结
纬度因素:当地表均一且不考虑气象因素时,太阳直射的地点的太阳辐 射最强,所以地面增温多,地面辐射就强。太阳辐射由直射点向两极方 向太阳辐射是递减的(为什么是递减的?因为相等的太阳辐射量,距离 地面路程最近,被大气削弱的越少,且辐射面积最小,光热集中,使地 面增温最多。其他地域因为有太阳高度角的存在显然相等的太阳辐射到 达地面的路程增加,且斜射入地面时受热面积增大,从而使地面增温相 对减少) 下垫面因素:地球表面状况不同,所以使地面辐射不同。一般规律为: 反射率越高地面辐射越弱。(特例:陆地和海洋,陆地反射率高,地面 辐射也强,这是由于比热容的关系造成的。)(为什么反射率越高地面 辐射越弱?地面辐射的强弱由地面增温的多少决定,地面增温的多少由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决定。等量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反射的越多,地面 吸收的越少,从而使地面辐射越弱) 气象因素:主要是阴天和晴天,阴天比晴天云多,显然大气密度增强, 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辐射变 弱。所以晴天的地面辐射强,阴天的地面辐射弱。
削 弱 作 用
吸收
小结:水汽在削弱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地 面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地面增温

面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规律:太阳直射点往北,气压带和风带就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
再见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 的分布和移动
(一) 热力环流与风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根 本 原 因: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的成因:
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
等压面
B
A
C



总结: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高 B低A来自高 地面 C冷却
受热
冷却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小结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大气削弱(吸收,反射, 散射),到了地面,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一部分被地面反射(这里的反射并不是指地面辐射,且直接 反射给宇宙空间,不会再被大气吸收)。 当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但经过 大气时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未被吸收的 少量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 部分射向大地,称为大气逆辐射,这种逆辐射对大地起到了 保温的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
风向
+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1006
1008 1010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北半球)
与风向相反
摩擦力
不影响风向, 但影响风速。
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零散知识点
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使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环流 运动 2、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1、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是热力因素 (因为太阳直射赤道,所以赤道温度最高,热气流上升; 两极温度最低,冷气流下沉。所以此两个气压带是由热 力因素造成) 2、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成因是动力因素
3、赤道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比较湿润(口语化就是 容易下雨,答题时答湿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常见的热力环流
1、城市风:无昼夜之分 2、山谷风:有昼夜之分 3、海陆风:有昼夜之分
城市风
无昼夜之分,市区温度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环流
山谷风
有昼夜之分。白天山顶受热快,气流上升;谷底受热慢,从而谷底温度低于山顶温度,气流下沉, 形成环流。夜晚山顶降温快,气流下沉;谷底降温慢,从而谷底温度高于山顶温度,气流上升, 形成环流。近地面从山顶向谷底吹的风为山风,反之,为谷风
海陆风
有昼夜之分。白天陆地受热快,气流上升;海洋受热慢,从而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气流下沉, 形成环流。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海洋降温慢,从而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温度,气流上升, 形成环流。近地面从海洋向陆地吹的风为海风,反之,为陆风
三个重要规律(必牢记)
等压线变化规律: 上凸为高压区 下凹为低压区 等压线上的点气压相等 气流运动(风)规律: 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从高压流向低压(做题时一般出的为水平图,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判断按照 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则)
对流层:天气多姿多彩(复杂多变)
平流层:天气晴朗利于飞行
高层大气:短波通信重要保证(“磁暴” 发生时会干扰短波通信)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类型 特点 选择性 被削弱 紫外光 红外光 反射 散射 无选择性 无选择性 有选择性 任何光 任何光 蓝色光, 紫色光 起削弱作用的物质 臭氧 水汽,二氧化碳 水汽、云、尘埃 颗粒较大的尘埃 空气分子,微小颗粒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结构知识表格
上界面高度 温度(自下 而上) 递减 能量来源 空气运动
对流层
12Km
地面
对流
平流层
50—55Km
递增
臭氧吸收的 紫外线 氧原子吸收 的紫外线
平流
高层大气
2000— 3000Km
先减后增
下对流上平流
特别注意: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温度减少0.6摄氏度
与人类关系
1004 1006 1008 1010 地 转 偏 向 力
+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高空风)
垂直于风向
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 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只改变风向, 不改变大小
3、近地面风的形成: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1000
1002 1004
热力因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
风向
风带
分布
北半球 南半球
属性
极地东风带 (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 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 (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 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 (2个)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 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小结
气压变化规律 同一垂直面上: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同一水平面上: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情况相反。 例如:某地区地面是低压区,相应的,此区域高空则会产生高压区。
二、全球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和移动
三圈环流及风带气压带示意图
(假设地球不停自转且地表均一) 形成因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地砖偏向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