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设计美学

合集下载

设计美学的风格

设计美学的风格

设计美学的风格设计美学的风格是指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所追求的美学风格。

美学是关于美的理论研究,而设计则是美的实践应用。

设计美学的风格不仅仅是对美学理论的应用,更是设计师自身对美、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的表现。

设计美学的风格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构建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民族主义、复古主义等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美学风格之一。

它强调简约、功能、材料和结构,摒弃了装饰主义,追求机械美和工业化生产的效率。

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简洁明了,采用大量的直线、平面、几何图形和简单的色彩组合,呈现出一种冷静、理性和机械的美感。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它打破了现代主义的规则,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强调符号、意义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采用大量的装饰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种复杂、多义和充满张力的美感。

构建主义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独特的设计美学风格。

它以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结构、材料和空间的关系。

构建主义设计风格采用大量的几何图形和抽象形式,强调形式的简单性和精确性,呈现出一种干净、清晰和现代感强烈的美感。

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中期的一种艺术流派,也是一种设计美学风格。

它强调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抛弃了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采用大量的笔触、色彩和形式的自由组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神秘和充满感性的美感。

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末期的一种设计美学风格,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新表现主义设计风格采用大量的符号、象征和图像的组合,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和情感的美感。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设计美学风格,它强调梦境和幻觉的表现形式。

超现实主义设计风格采用大量的非现实的图像和形式,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和理性的美感。

民族主义是一种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设计美学风格。

06设计史_乌尔姆与博朗公司的设计

06设计史_乌尔姆与博朗公司的设计

一、德国现代设计特点
重功能、重理性,善于运用科学技术, 重视产品质量,强调秩序感、逻辑性、 系统性和标准化的设计特点。 20世纪50年代,德国设计委员会和乌 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理性主 义设计的黄金时代;布劳恩公司的系统 设计将理性主义设计向国际传播,使德 国成为理性设计的一统天下。
二、乌尔姆设计学院
奠基:马克斯·比尔(Max Bill)
主张通过设计使个人创造性和美学价值与现代工业达 成某种平衡。在他的观念中,艺术与设计都基于理性的 原则之上,逻辑思维和艺术家式的工作是马克斯·比尔 所代表的理论支柱。 乌尔姆学院的教学实质成为包豪斯的继续,教学中注 重探讨产品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之间的和谐关系;设计 中强调形式服从功能,要求产品设计要有真实性,提倡 功能的同时,提倡产品设计形式的简约化。显然,乌尔 姆学院在为艺术与设计的结合方面,较包豪斯又大大推 进了一步。——笛卡尔修道院
第七讲 乌尔姆与布劳恩(博朗) 公司的设计
一、德国现代设计特点 二、乌尔姆设计学院 (乌尔姆造型学院)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 三、著名设计师 四、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 系统设计
纳粹在 1933 年对包豪斯的封杀导致的大 量设计人员的逃移德国,以及第二次世 界大战盟军对德国的毁灭性打击,使德 国的设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一 时间,由于工业生产的凋敝,使设计处 于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地步。因 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德国设计经 历了一个艰难的恢复过程。
在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设计师是古戈洛特和兰姆斯。兰姆 斯是古戈洛特的学生。 兰姆斯认为“设计用以澄清‘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嘈杂混乱’, 因而产品中的‘视觉混乱’应通过设计得以减少,这就是意 味着设计、形式将降至毫无掩饰的基本形态,呈现光滑白色 的外表,消除所有关于色彩和质感的表现。”而要实现简约 设计,他认为系统设计是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在他看来,系 统设计就是以有高度秩序的设计来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使 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比较具有关联和系统。在实际的设计中, 以兰姆斯为代表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师所倡导的系统设 计理论,不是停留在对工业化制造方式的考虑上,而是对功 能主义的扩充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单元的组合,以 实现产品功能的灵活性和组合性。

博士硕士学科专业代码

博士硕士学科专业代码

mldm mlmc yjxkdm yjxkmc zydm zymc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4 逻辑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5 伦理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6 美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7 宗教学01 哲学0101 哲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3 经济史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4 西方经济学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02 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02 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1 法学理论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2 法律史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4 刑法学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6 诉讼法学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 法学0301 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03 法学0301 法学030110 军事法学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1 政治学理论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6 国际政治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7 国际关系03 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8 外交学03 法学0303 社会学030301 社会学03 法学0303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 法学0303 社会学030303 人类学03 法学0303 社会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 法学0304 民族学030401 民族学03 法学0304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 法学0304 民族学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 法学0304 民族学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 法学0304 民族学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1 教育学原理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3 教育史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4 比较教育学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5 学前教育学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04 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04 教育学0402 心理学040201 基础心理学04 教育学0402 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 教育学0402 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04 教育学0403 体育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 教育学0403 体育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04 教育学0403 体育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 教育学0403 体育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1 文艺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05 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 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 文学0503 新闻传播学050301 新闻学05 文学0503 新闻传播学050302 传播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1 艺术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2 音乐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3 美术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4 设计艺术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5 戏剧戏曲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6 电影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05 文学0504 艺术学050408 舞蹈学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3 历史地理学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5 专门史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6 中国古代史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06 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8 世界史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1 基础数学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2 计算数学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4 应用数学07 理学0701 数学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1 理论物理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5 凝聚态物理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6 声学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7 光学07 理学0702 物理学070208 无线电物理07 理学0703 化学070301 无机化学07 理学0703 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 理学0703 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 理学0703 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 理学0703 化学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 理学0704 天文学070401 天体物理07 理学0704 天文学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7 理学0705 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07 理学0705 地理学070502 人文地理学07 理学0705 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 理学0706 大气科学070601 气象学07 理学0706 大气科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 理学0707 海洋科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07 理学0707 海洋科学070702 海洋化学07 理学0707 海洋科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07 理学0707 海洋科学070704 海洋地质07 理学0708 地球物理学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07 理学0708 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07 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 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2 地球化学07 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07 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4 构造地质学07 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1 植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2 动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3 生理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07 理学0710 生物学071012 生态学07 理学0711 系统科学071101 系统理论07 理学0711 系统科学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07 理学0712 ☆科学技术史071200 ☆科学技术史08 工学0801 力学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 工学0801 力学080102 固体力学08 工学0801 力学080103 流体力学08 工学0801 力学080104 工程力学08 工学0802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 工学0802 机械工程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 工学0802 机械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08 工学0802 机械工程080204 车辆工程08 工学0803 ☆光学工程080300 ☆光学工程08 工学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08 工学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 工学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 工学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2 材料学08 工学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08 工学0806 冶金工程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08 工学0806 冶金工程080602 钢铁冶金08 工学0806 冶金工程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08 工学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 工程热物理08 工学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2 热能工程08 工学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 工学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 工学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 工学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08 工学0808 电气工程080801 电机与电器08 工学0808 电气工程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 工学0808 电气工程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 工学0808 电气工程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 工学0808 电气工程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 工学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1 物理电子学08 工学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2 电路与系统08 工学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 工学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 工学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08 工学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08 工学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 工学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 工学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3 系统工程08 工学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 工学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08 工学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08 工学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 工学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08 工学0813 建筑学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08 工学0813 建筑学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 工学0813 建筑学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8 工学0813 建筑学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08 工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1 岩土工程08 工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2 结构工程08 工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3 市政工程08 工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 工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 工学0814 土木工程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08 工学0815 水利工程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08 工学0815 水利工程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 工学0815 水利工程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08 工学0815 水利工程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08 工学0815 水利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 工学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 工学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8 工学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 工学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1 化学工程08 工学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2 化学工艺08 工学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3 生物化工08 工学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4 应用化学08 工学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5 工业催化08 工学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08 工学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 工学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03 地质工程08 工学0819 矿业工程081901 采矿工程08 工学0819 矿业工程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08 工学0819 矿业工程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08 工学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1 油气井工程08 工学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08 工学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08 工学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1 纺织工程08 工学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 工学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 工学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082104 服装08 工学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08 工学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2 制糖工程08 工学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3 发酵工程08 工学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082204 皮革化学与工程08 工学0823 交通运输工程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 工学0823 交通运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 工学0823 交通运输工程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 工学0823 交通运输工程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 工学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 工学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2 轮机工程08 工学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3 水声工程08 工学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1 飞行器设计08 工学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 工学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 工学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08 工学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08 工学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08 工学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08 工学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08 工学0827 核科学与技术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08 工学0827 核科学与技术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 工学0827 核科学与技术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08 工学0827 核科学与技术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8 工学0828 农业工程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08 工学0828 农业工程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08 工学0828 农业工程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 工学0828 农业工程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 工学0829 林业工程082901 森林工程08 工学0829 林业工程082902 木材科学与技术08 工学0829 林业工程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08 工学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1 环境科学08 工学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2 环境工程08 工学0831 ☆生物医学工程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08 工学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1 食品科学08 工学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 工学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 工学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 农学0901 作物学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 农学0901 作物学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09 农学0902 园艺学090201 果树学09 农学0902 园艺学090202 蔬菜学09 农学0902 园艺学090203 茶学09 农学0903 农业资源利用090301 土壤学09 农学0903 农业资源利用090302 植物营养学09 农学0904 植物保护090401 植物病理学09 农学0904 植物保护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 农学0904 植物保护090403 农药学09 农学0905 畜牧学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 农学0905 畜牧学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 农学0905 畜牧学090503 草业科学09 农学0905 畜牧学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09 农学0906 兽医学090601 基础兽医学09 农学0906 兽医学090602 预防兽医学09 农学0906 兽医学090603 临床兽医学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2 森林培育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3 森林保护学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4 森林经理学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 农学0907 林学09070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 农学0908 水产090801 水产养殖09 农学0908 水产090802 捕捞学09 农学0908 水产090803 渔业资源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1 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2 免疫学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3 病原生物学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5 法医学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6 放射医学10 医学1001 基础医学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1 内科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2 儿科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3 老年医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4 神经病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09 护理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0 外科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1 妇产科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2 眼科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4 肿瘤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6 运动医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7 麻醉学10 医学1002 临床医学100218 急诊医学10 医学1003 口腔医学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10 医学1003 口腔医学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10 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 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 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 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 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5 卫生毒理学10 医学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4 方剂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5 中医诊断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6 中医内科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7 中医外科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09 中医妇科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10 中医儿科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12 针灸推拿学10 医学1005 中医学100513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10 医学1006 中西医结合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10 医学1006 中西医结合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10 医学1007 药学100701 药物化学10 医学1007 药学100702 药剂学10 医学1007 药学100703 生药学10 医学1007 药学100704 药物分析学10 医学1007 药学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 医学1007 药学100706 药理学10 医学1008 ☆中药学100800 ☆中药学11 军事学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110101 军事思想11 军事学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110102 军事历史11 军事学1102 战略学110201 军事战略学11 军事学1102 战略学110202 战争动员学11 军事学1103 战役学110301 联合战役学11 军事学1103 战役学110302 军种战役学(含:第二炮兵战役学)11 军事学1104 战术学110401 合同战术学11 军事学1104 战术学110402 兵种战术学11 军事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1 作战指挥学11 军事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2 军事运筹学11 军事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3 军事通信学11 军事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4 军事情报学11 军事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5 密码学11 军事学1105 军队指挥学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11 军事学1106 军制学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11 军事学1106 军制学110602 军队管理学11 军事学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110700 ☆军队政治工作学11 军事学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10801 军事后勤学11 军事学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10802 后方专业勤务11 军事学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10803 军事装备学12 管理学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12 管理学1202 工商管理120201 会计学12 管理学1202 工商管理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2 管理学1202 工商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12 管理学1202 工商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12 管理学1203 农林经济管理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12 管理学1203 农林经济管理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12 管理学1204 公共管理120401 行政管理12 管理学1204 公共管理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 管理学1204 公共管理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12 管理学1204 公共管理120404 社会保障12 管理学1204 公共管理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12 管理学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12 管理学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2 情报学12 管理学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3 档案学20 专业学位2001 法律硕士200101 法律硕士20 专业学位2002 教育硕士200201 教育硕士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1 工程硕士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2 机械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3 光学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4 仪器仪表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5 材料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6 冶金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7 动力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8 电气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09 电子与信息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1 控制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2 计算机技术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3 软件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4 建筑与土木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5 水利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6 测绘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7 化学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8 地质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19 矿业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1 纺织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2 轻工技术与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3 交通运输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4 船舶与海洋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6 兵器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7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8 农业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29 林业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0 环境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1 生物医学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2 食品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3 航空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4 航天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5 车辆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6 制药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7 工业工程20 专业学位2003 工程硕士200338 工业设计工程20 专业学位2004 建筑学硕士200401 建筑学硕士20 专业学位2005 临床医学200501 临床医学20 专业学位2006 工商管理硕士200601 工商管理硕士20 专业学位2006 工商管理硕士200602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20 专业学位2007 农业推广硕士200701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20 专业学位2008 兽医专业学位200801 兽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20 专业学位2009 公共管理硕士200901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20 专业学位2010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201001 口腔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20 专业学位2011 公共卫生硕士201101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20 专业学位2012 军事硕士201201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

园林美学06形式美

园林美学06形式美

园林美学06形式美园林美学是研究园艺艺术和园林设计的学科,其中形式美是其中的一部分。

形式美是指通过形式、结构、布局等要素的设计来展现园林作品的美感。

园林的形式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

首先是布局的美。

园林的布局要考虑到整体的和谐统一,通过线条的安排和路径的设计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步伐。

园林的布局可以运用对称、平衡、对比、重复等设计原则,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其次是结构的美。

园林中的各种构筑物如亭台楼阁、假山、轩榭等都是通过结构的设计来展现美感。

结构的美可以通过形状的变化、线条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来达到。

例如,在园林中设置一座精心设计的亭子,通过创造独特的形状和流畅的线条,使其成为整个园林中的亮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是植物的美。

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表现园林美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植物的美可以体现在颜色、形状、纹理等方面,通过植物的选择和搭配来创造诱人的园林景观。

例如,在设计一座花坛时可以运用花草的颜色和形状来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园林中的水景也可以展现形式美。

水是自然界的一大景观,通过对水的巧妙运用可以创造出动态而富有韵味的景观。

例如,设计一个小型人工湖,通过水的流动和折射可以创造出迷人的光影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园林中的艺术品和装饰品也是展现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通过艺术品和装饰品的运用,可以为园林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

例如,在园林中设置精美的雕塑、石碑或者陈设古董家具,都可以丰富园林的形式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形式美是园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布局的美、结构的美、植物的美、水景的美以及艺术品和装饰品的美来展现。

园林的形式美旨在创造出和谐、平衡、独特的园林景观,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设计美学的特征

设计美学的特征

设计美学的特征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设计一入眼就觉得美到心坎里了呢?今天啊,我就想和大家唠唠设计美学的那些特征。

**一、功能性与美相融合**设计美学首先得讲究功能性。

这就好比我们的衣服,你想啊,如果一件衣服光好看,穿上却让人浑身不自在,那它肯定算不上好设计。

我有个朋友,是个时尚达人,她买过一条超级漂亮的裙子,那裙子的样式真绝了,裙摆像盛开的花朵,上面的刺绣精致得像艺术品。

可是呢,那裙子穿起来紧绷绷的,走路都费劲。

她当时就感叹:“哎呀,这裙子看着美,可这功能实在太差劲了,简直是中看不中用啊!”好的设计就不会这样,就像那些经典的办公桌椅,它们的设计既符合人体工程学,让人坐得舒服、工作起来方便,同时外观又简洁大方,充满美感。

这就像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拳,功能和美缺一不可。

要是只注重功能,那设计可能就会变得丑陋、呆板;只追求美而不顾功能,就像我朋友的那条裙子,只能是个摆设。

你说,这样的设计能算具有美学价值吗?**二、创新性让人眼前一亮**创新在设计美学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角色。

你看现在的手机,以前的手机都是那种大块头,功能也单一。

现在呢?各种折叠屏手机出现了,这多创新啊!这就像是在设计的舞台上突然来了个新的舞者,跳出了不一样的舞步。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设计展,有个年轻设计师设计的灯具简直让我惊掉下巴。

那灯具不是传统的样子,而是像悬浮在空中的水母,灯光从那些“水母触须”里散发出来,柔和又梦幻。

旁边有个参观者就说:“哇塞,这也太酷了吧!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灯。

”创新就有这样的魔力,它能打破常规,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美。

如果设计总是千篇一律,那多无趣啊,就像每天都吃同样的菜,谁能不腻呢?**三、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设计美学里还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设计就是把这些明珠镶嵌起来的工匠。

比如说中国的传统建筑,那飞檐斗拱,多有韵味啊。

这飞檐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背后有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

设计美学的四个特征

设计美学的四个特征

设计美学的四个特征
设计美学的四个特征如下:
①形式美: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可以被看做是内容,也可以被看做是形式。

产品的形式美必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遵循公认的形式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为尺度与比例原则、对称与均衡原则、对比与协调原则、变化与统一原则。

②功能美:是产品功能效用和使用者目的性的象征,它的形成是将设计活动中的功利内容凝结成为形成要素的过程,是人的生活经验向审美的转化。

功能美从设计自身的角度出发,产品的功能要素主要为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三个部分,
③技术美:是以技术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法创造和生产出具有美感且实用的产品的一种技术。

技术美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运用自然规律完成技术创造和在产品中凝结人的创造力、智慧。

对于技术美可以从它是人为创造的、受科学技术发展约束、产品以服务于人为目的、强调科技的作用四方认知。

④材料美:材料是构成商品设计形式美的第一要素,在设计中被恰当的应用在技术加以发挥,获得的一种技术美。

材料的符号性、情感性、地域性、习惯性是材料美设计必要考虑的特性。

有上述的了解我们知道,要用设计美学评价事物,我们可以从事物的形式美、事物的功能美、事物的技术美、事物的材料美四个方面分析。

06 公共艺术(美术篇)设计及设计形式

06 公共艺术(美术篇)设计及设计形式


材质反射进入的,反射后光线十分柔和,这种设计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氛围。

光 与 影 的 表 现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3
光与影在建筑中的运用
第 34 页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中对光影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考虑均衡和

稳定的原则。人依靠眼睛感受光影,只有稳定、均衡的光影,才能保证眼睛的安全、舒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商品的生产和交
易,哪里就有广告。广告设计要紧跟时代,才能赢得
消费者的认同。
4
广告设计
第 12 页



Toyo轮胎广告。画面将轮胎与道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色光和背景的烘托,
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内,增强了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Toyo 轮胎广告
第 10 页
课堂讨论

下面是一本杂志内关于“凉茶”的文章,观察左右两幅版式设计,说一说哪个版
一 节
面更好?为什么?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3
版式设计
第 11 页
第 一 节
广告设计是指按照广告创意和策划的要求,根
视 觉
据广告的主题,将表现广告内容的符号,如画面、色

彩、文字等,以适当的风格和意境组合起来的过程。
比 例 与 尺 度
黄金分割比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运用
1
比例
第 23 页
课堂互动

人不仅在形体中拥有完美的黄金比例,而且人的五
二 节
官也有一个最美比例:三庭五眼,它是人的脸长与脸

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

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

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设计美学,这可不是个陌生的词儿,咱们生活里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那啥是设计美学呢?简单说,就是让设计变得好看又好用,让人瞅着舒服,用着顺心。

你想想看,咱走进一间屋子,要是里面的家具摆放得乱七八糟,颜色搭配也让人觉得眼花缭乱,那得多难受啊!这就是没做好设计美学。

反过来,要是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色彩协调,是不是感觉特别温馨,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这就是设计美学的功劳。

设计美学可不只是关于外表好看,就像一个人不能光有漂亮的脸蛋,还得有内涵一样。

一个产品,如果只是外观好看,但是用起来不方便,不耐用,那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

比如说,有些手机看起来特别炫酷,但是电池不耐用,信号也不好,这能行吗?当然不行!所以说,设计美学得兼顾外观和实用。

再比如说衣服,有些衣服设计得特别时尚,但是穿起来不舒服,行动不方便,那也不是好设计。

真正好的服装设计,既要款式新颖,又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让人穿着既能展现美丽,又能自在活动。

设计美学还得考虑到不同人的需求和喜好。

有人喜欢简约风,有人喜欢华丽风,那设计师就得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来设计。

这就好比做菜,有人喜欢辣的,有人喜欢甜的,厨师得做出各种口味的菜来满足大家。

而且,设计美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

以前觉得好看的东西,现在可能就觉得过时了。

就像以前流行的大喇叭裤,现在再穿就有点奇怪了。

所以设计师得紧跟潮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大家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

你看那些经典的设计作品,比如说故宫的建筑,那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多少年过去了,还是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为啥?就是因为它把设计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既符合当时的审美,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咱们平时买东西的时候,其实也在不自觉地运用设计美学的标准。

一个杯子,要是造型别致,材质又好,咱们就愿意多花点钱买它。

一辆车,要是外观帅气,内饰舒适,咱们开着也觉得有面子。

总之,设计美学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风格变迁论
一、主要概念
1、风格
风格:是设计师创作个性的表现,他是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

2、装饰
装饰:是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形式因素,用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

3、虚与实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器物风格范畴之一,指空间与实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

4、线性造型
线行造型:是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

5、通用性设计
通用性设计:是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装等的设计。

二、简答题
1、现代艺术类型的研究,人们提出的六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对比。

(1)主观表现的风格与客观再现的风格;
(2)阴柔优美的风格与阳刚崇高的风格;
(3)含蓄朦胧的风格与明了晓畅的风格;
(4)舒展沉静的风格与奔放流动的风格;
(5)简约自然的风格与反复创意的风格;
(6)规范严谨的风格与自由疏放的风格。

2、沃尔夫林的代表作“艺术风格学”五对范畴
古典建筑:线描、平面、封闭的构图、多样的、清晰性;
巴洛克建筑:图绘、纵深、开放的构图、同一的、模糊性
(1)线描与图绘。

线描风格是一种线条造型的风格,它具有塑形感和清晰性,大多表现固体的对象,
它的平静、光滑、坚实清晰的轮廓给人以安全感,产生一种触觉的效果。

图绘风格是运动的、边
界轮廓模糊的,对人只产生视觉效果。

(2)平面与纵深
(3)封闭形式与开放形式
(4)多样性统一与同一性统一
(5)清晰与模糊
3、古典建筑构图与巴洛克建筑清晰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区别。

清晰性和模糊性是建筑装饰的概念。

(1)古典的清晰性是指终极的不变的形式来表现,巴洛克的模糊性是指各种形状看上去好像在变化的、
生成的东西。

(2)古典主义代表一种实在价值的艺术,所以它总要使实在价值显现出最完备的可视性,使人一目了
然,均匀的空间有着非常清楚的边界,装饰能被同化到最后一根线条。

(3)巴洛克的图绘风格美得奥秘,它能处理隐蔽而朦胧的形式,造成神秘而狭长的景深和细部难以分
辨的装饰上的闪光。

4、风格变迁的原因
(1)在我国古代,就提出了风格是根据人本身的变化而会发生各种变化的观点,得出风格具有时代性;
(2)对于任何趣味或风格的根本变化来说,具有新的艺术兴趣的某个社会阶层的兴趣是主要条件;
(3)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也会促使风格的变迁。

5、东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特征有何不同的表现?
(1)材料和技术结构的不同。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西方建筑普遍采用砖石承
重墙式结构。

(2)中西方古代建筑存在着“人本”和“神本”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西方的古代建筑,是由神庙
和教堂为主的宗教建筑,以神为中心;中国建筑以人们居住的宫殿和房舍为主,以人为中心。

(3)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主要特色“门堂中立”,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庭。

(4)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是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平面组成部分分为门、堂、廊。

(5)中国建筑采用的是一种通用性设计。

其个性表现是通过装修、装饰和陈设来取得不同的格调。

(6)建筑规模和扩展的不同。

西方建筑是体量的扩大模式,将更多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子里,产生了
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

中国传统建筑是个数的增加,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安置在不同的建筑中,分
层次地散布在空间中,构成广阔的人工环境。

(7)中西建筑设计审美观念的差别。

西方建筑着重静态的形象美的创造,中国建筑强调人在其中运动
时的感受。

(8)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建筑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

(9)中国建筑的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屋顶丰富多样,屋身平淡,强调实用功能。

6、中国建筑形成哪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
(1)一种是宅院式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
(2)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以巧于因借的手法来完成的。

7、明代家具发展到高峰的原因,设计特色以及设计构思。

明代家具发展到高峰的原因:
(1)园林建筑的兴起,增加了对室内陈设的需求;
(2)南洋交通的发展,有了充裕的优质木材的供应;
(3)木工工具的改进,使精细的家具加工制作成为可能。

明代家具的设计特色:
(1)简:造型洗练,不繁琐;
(2)厚:形象浑厚,质料质朴;
(3)精:质地精良,做工精细;
(4)雅:风格典雅,令人耐看,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设计构思:
(1)“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整体设计满足功能,形式上具有鲜明特色;
(2)家具表面处理注重本色和木质纹理,不加遮掩;
(3)结构上采用榫卯结合,不加钉不用胶;(最突出的成就)
(4)造型上面的处理比例和尺度适当,线的运用简洁利落;
(5)注重细节处理,与人的接触面含蓄圆润,触觉感受好。

8、中国传统器物风格审美范畴。

(1)虚与实:虚与实或有与无是把握造型审美特征的一对重要范畴
(2)巧与拙:作为风格的范畴,巧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指自然朴素的美
(3)雅与俗:作为一对审美形态的范畴,人们对它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4)浓与淡: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浓一般是指浓密、浓厚、或浓艳。

淡则指平淡、清淡或疏淡。

9、巧与拙
作为风格的范畴,巧是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是指自然素朴的美。

对于巧与拙的观念包括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1)宁拙毋巧。

巧儿俚俗,拙而雅致,巧则满身匠气,拙则通体灵气;因此以巧入巧,二以拙入巧,
方得大巧。

(2)拙中见巧。

拙是一种艺术境界,必须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

拙能产生气势而出新,雕琢再甚终成
俗态,而令人厌倦。

(3)由巧入拙。

传统审美观并不反对华丽优美的形式,拙是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形式,也正是巧夺
天工的匠心独运。

(4)巧拙合一。

齐白石认为,巧是灵便;拙是浑古。

大自然正是巧与拙的统一体。

(5)总之,传统美学的尚拙之风反映了审美中的一种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趋向和文化心态。

10、雅与俗
雅和俗事审美形态的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两者相辅相成、互补相通。

(1)俗可以指风俗习惯,流行于民间的、大众化的或浅显易懂的文化形式。

此外,俗可以指粗鄙浅薄、
庸常低级的审美趣味。

(2)雅可以指纯正典雅、合乎规范的修辞风格,往往是世代相传和加工提炼的文化形式。

此外,雅也
可指正确和典范的意思。

(3)在器物设计中,俗是设计创作的源泉,雅是设计的一种参照和楷模。

11、现代装饰的趋向。

(1)装饰趋向简洁化;
(2)装饰讲究变化;
(3)装饰适应于整体形式;
(4)充分发挥产品质料自身的装饰效果;
(5)充分发挥产品结构自身的装饰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