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
②帘栊:窗帘和窗户。
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读懂题目要求,分析古诗句含义,看该古诗句在时间上如何延伸,突出古诗情感。
【译文】寂寞的夜晚,月色穿过帘桃,格外清明;阵阵铃声,从城墙传来,惊破梦境。
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早有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带来悦耳的秋音:独将丝丝凉意,伴随了流萤,点点星星。
明天早上,定要去南轩,凭栏而望,一场秋雨洗沐后的庐山,定然苍翠欲滴万丈青。
1.C:错误。
颔联翻译为: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2.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
【2023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五类素材、七种题型强化训练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五类素材、七种题型强化训练(附答案解析)一、(2021·江西赣州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必做理由:珍重友谊题材,分析抒情手法和情感题型)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苏轼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⑺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文长老即蜀僧文及,诗人同乡,在永乐本觉寺讲道。
苏轼通判杭州时三次过访他,题此诗时是笫二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作者夜至永乐,得知文长老卧病消息,不顾辛劳特意前往探视。
B.颔联先感慨时光流逝,再回到现实,说文及所幸未死,他们才得以重温旧情。
C.颈联上句说他们之间友情深厚,并不是因为同怀乡土,而是由于情投意合。
D.颈联下句是对文长老的慰藉,虽卧病退院,不能开堂讲道,但其道更受尊重。
2.尾联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1·哈尔滨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必做理由:关注农村题材,概括内容题型)感春十三首(其一)[宋]张耒①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感春十三首(其八)[宋]张耒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②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
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
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注]①此两首诗是张耒早年任寿安(在今河南宜阳县境)县尉时所写。
②鸣鸠唤妇的俗语起兴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北方乡村春天生机盎然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B.《感春(其一)》写南山迎面,“逼”字化动为静;清洛初涨,“漫漫”音韵和谐舒缓。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唐彦谦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唐彦谦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
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 “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 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 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答案】D【解析】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第一首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第二首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表述有误;故选D。
二、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
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
B. “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
D. 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
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解析)(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
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③长竿:新竹。
④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看母笋是龙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
B.“茂陵归卧叹清贫”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
C.“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
D.两诗赋予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格。
16.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
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登岳阳楼①萧德藻不作苍茫②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③客,一挖④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①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
唐丞相张说谪岳阳时所造,为登临胜地。
②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
③夜郎:唐置县,今湖南玩陵西。
④挖:同”舵”,这里指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抒发感慨,颌联写自已经历,多年夜郎为客,今日泛舟洞庭之上。
B.颈联写洞庭湖的秋色,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以动衬静,境界多变。
C.尾联变换视角,由舟中转楼上,既点出题目,又引人想象,意味深长。
D.这首诗,避开前人所写的角度,把大量笔墨用在登楼之前,独辟蹊径。
16.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李判官赴东江王维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①臣。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辨别模糊易错专题导练(典例解析+易错点攻关+强化训练)【典例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
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
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淮安题型强化训练1 部编教材84首古诗词曲鉴赏(1-20篇)

第2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 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2.“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 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来自,更包含了飘零之 感和离别之思。
第9首 秋词(其一)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 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 一鹤?有何深意?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 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 神。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 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 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 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 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大 漠月夜图)。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 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 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 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 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 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 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 渴望。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形象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形象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1诗歌鉴赏之形象类【三年真题】一、【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3.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1.B2.D3.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B项,“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
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2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原卷版+解析)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22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①辛弃疾肘后俄生柳②。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右手淋浪③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④。
谩赢得、伤今感旧。
投阁先生⑤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
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
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
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
把万事、无言搔首。
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⑥,一杯酒。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瓢泉期间。
②肘后俄生柳: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庄子·至乐篇》。
柳:通“瘤”。
③淋浪;指开怀畅饮。
④毕卓嗜酒,以为一生持蟹畅饮,泡在酒池之中方是乐事。
⑤投阁先生:即汉代扬雄,词人借指自己。
⑥《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用《庄子》中的典故,抒发了世事无常、人生失意之感。
B.上阕第三句,表达了词人只能手把蟹螯、借酒消愁来打发日子的无奈。
C.“投阁”句,化用扬雄的典故,抒发了人生中的是非曲直生前死后俱难了结的感慨。
D.上阕用典丰富,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下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词二首姚少娥①其一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
②接袖:指携手。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描写酒家坐落在烟水迷蒙的湖边,酒旗高高地挂在绿树顶端,视角由远而近,自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半遮面而坐,羞涩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一)(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一17题。
(8分)
与诸子登岘山
盂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
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盂裹阳”、“孟山人”。
此诗即隐居裹阳时所作。
②鱼粱: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
④羊公碑:据《晋书。
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裹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14(1分)盂浩然与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被并称为“王孟”。
15(2分)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
16(2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則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B.颔联申的“江山胜逆’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
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
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17(3分)全诗有三联是记叙、议论,唯颈联插入写景,请解说这一联的具体作用。
(二). (虹口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一16题。
(8分)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14.(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在词中还指。
15.(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6.(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三)(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一16题。
(8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卢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此曲作于元咸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
14(1分)“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沉醉东风”是
15.(3分)对这首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整首小令写作者潇湘行舟所见,立足点始终在“潇湘行舟”之上。
B.“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景物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随着视野的开扩,一种苍茫的心绪油然而生,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C.“散西风满天秋意”句,“西风”、“秋意”无形,然而确实有意可感,表现作者陷入浓
深的萧索秋意之中而不能自拔。
D.秋意满天,传统的季节感受,再加上人在旅途,不能不使人产生萧瑟之感,但潇湘两
岸的山水风物还是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
16.(4分)“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与我们学过的马致远“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帆归》中的“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都表现夜晚的“静”美,但写景方法和
角度却有所不同,试进行对比赏析。
(四)(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及材料.完成14-16题。
(7分)
渔歌子
唐五代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
蛟绡雾毂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
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
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
一去音书断绝。
[材料]
俞彦《爰园词话》:使柳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
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14.(1分)材料所说“柳屯田”,指的是宋代词人。
15.(2分)词下片中的“几多情,丸处说”,所要抒发的情感是
16.(4分)材料申认为柳词不足称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只是在魏承班“窗外晓莺残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词境具体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