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报告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报告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报告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道路交通事故如同一个个无法忽视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注意安全。

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者的我,每天都在提醒家长们要照顾好孩子,同时我也要关注孩子们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

今天,我就近几年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希望通过这份报告引起大家对于交通安全的重视。

一、事故概况根据我国交通管理部门统计,近几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

201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8.2万起,同比增长3.9%。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27.5万起。

2021年,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再次呈上升趋势,达到29.1万起。

二、事故原因分析1.酒驾、醉驾:酒驾、醉驾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9年至2021年,全国共发生酒驾、醉驾事故4.5万起,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15.7%。

这些事故中,大部分都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疲劳驾驶:疲劳驾驶也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长时间驾驶容易导致驾驶员精神疲惫,反应迟钝,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2019年至2021年,全国共发生疲劳驾驶事故3.2万起,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11.2%。

3.闯红灯:闯红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交通拥堵,提高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2019年至2021年,全国共发生闯红灯事故2.8万起,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9.5%。

4.违章行驶:违章行驶包括逆行、超速、违章停车等行为。

这些违章行为不仅扰乱了交通秩序,还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019年至2021年,全国共发生违章行驶事故2.3万起,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7.8%。

三、事故人群分析1.驾驶员:年轻驾驶员由于缺乏经验,遇到突发状况时容易惊慌失措,发生事故。

2019年至2021年,18-25岁的年轻驾驶员共发生事故1.8万起,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6.1%。

2.外卖、快递骑手:随着外卖、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外卖、快递骑手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人群。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参考文本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参考文本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人们在谈摴蕯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撊恕⒊怠⒙贰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应急响应策略研究探讨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应急响应策略研究探讨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应急响应策略研究探讨在现代社会,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

每年,无数的生命在交通事故中消逝,家庭破碎,社会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因此,深入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应急响应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一)人为因素1、驾驶员的疏忽和违规行为这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超速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违规超车、未保持安全车距等。

这些行为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2、驾驶员的判断和反应能力不足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驾驶员需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但有些人由于经验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或心理素质差,无法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从而引发事故。

3、行人的违规行为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等行为也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1、车辆故障车辆的制动系统故障、轮胎爆胎、转向系统失灵等问题,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修复,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

2、车辆维护不当长期不进行保养、使用劣质零部件等,会影响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

3、车辆设计缺陷某些车辆在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如车身结构不合理、安全配置不足等。

(三)道路因素1、道路设计不合理弯道半径过小、坡度过陡、视线不良等设计问题,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和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2、道路施工和维护不善道路施工区域未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路面破损未及时修复,都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信号灯故障、标志标线不清晰等,容易导致交通混乱,引发事故。

1、恶劣天气如雨、雪、雾、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会降低路面的摩擦力,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增加事故风险。

2、光照条件夜间或光线昏暗的情况下,驾驶员的视线受到限制,容易发生事故。

二、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一)随机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原因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二)严重性交通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车辆事故分析及防范报告

车辆事故分析及防范报告

车辆事故分析及防范报告近年来,随着车辆数量的急剧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提升交通安全水平,本文将对车辆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事故分析在分析车辆事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

根据统计数据,车辆事故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遵守交通规则、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驾等行为都会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尤其是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时的分心驾驶更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

2.车辆因素车辆技术状况不良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制动系统失灵、轮胎漏气、照明设施故障等都会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此外,过时的车辆设计和质量问题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道路环境因素道路环境因素也是引起车辆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道路狭窄、弯道多、路况复杂等都会增加驾驶风险。

此外,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雨雪天气、能见度差等也是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二、防范措施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从不同角度入手,全面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同时,要加大对违规驾驶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惩处交通违法行为,形成法律震慑力,减少交通违规的行为。

2.加强驾驶员培训和考核驾驶员是车辆事故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加强疲劳驾驶和分心驾驶的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3.完善车辆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车辆安全标准,确保车辆制动、照明等关键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的监管,杜绝存在安全隐患的旧车上路,提高整体车辆质量。

4.改善道路环境政府应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状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优化道路规划,减少复杂的弯道,设置充足的交通标识和信号灯,提高驾驶人员的道路辨识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在于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

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基本上可归结为人的因素、车辆因素和道路及其他因素。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形成交通事故特点的原因。

(一)人的因素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说交通事故没有人的参与就谈不到交通事故。

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其中有的是因机动车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违章行驶、操作失误;有的是因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另外,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素质、生理条件的制约,交通事故发生基率自然增加。

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1)从驾驶员方面分析。

由于机动车驾驶员数量以及增长速度过高,使得安全驾驶技术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驾驶员缺乏职业道德,交通违法行为严重,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疲劳过度、休息不充分、睡眠不足、酒后驾车、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潜在的心理、生理性原因,造成反应迟缓而酿成交通事故。

引发交通事故及造成损失的驾驶员主要违规行为包括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这5个因素。

其中疏忽大意、措施不当与驾驶员的驾驶技能、观察外界事物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有关,而超速行驶、违法超车、不按规定让行则主要是驾驶员主观上不遵守交通法规或过失造成的,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情绪不稳定,也会引发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分析

交通事故分析

交通事故分析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交通运输活动中,由于交通参与者之间的不当行为、交通设施的不合理设置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车辆或行人发生碰撞、撞击、侧翻、坠落等不良后果的事件。

交通事故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交通事故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事故原因分析1. 驾驶员违法行为驾驶员违法行为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超速行驶、闯红灯、疲劳驾驶、酒驾等。

这些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他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 道路条件不良道路条件不良也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路面湿滑、路面破损、道路标线模糊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

3. 交通设施不合理交通设施的不合理设置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路口信号灯不合理设置、交通标志错误、路口视线受阻等。

这些因素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给驾驶员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

4. 不可抗力因素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如恶劣天气、动物突然穿越道路等,也会引发交通事故。

这些因素往往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安全驾驶和提高交通设施的质量来减少其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二、交通事故对社会的影响1. 人身伤亡和医疗费用交通事故导致的人身伤亡是对个人和家庭的巨大打击。

同时,事故后救治和康复所需的医疗费用也往往是巨额的,给社会带来了经济负担。

2. 经济损失交通事故会造成车辆损坏、货物毁损等直接经济损失。

另外,由于事故导致交通拥堵,还会影响到其他车辆的正常运行,给整个交通系统带来间接的经济损失。

3. 心理影响交通事故对参与者和目击者都会造成心理创伤,例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

这种心理影响可能会长期持续,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

三、交通事故防范措施1. 提升驾驶员素质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驾驶员的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减少驾驶员违法行为,是防范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

2. 改善道路条件加大对道路的维护力度,改善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质量,确保道路条件良好,有利于车辆的行驶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 问题背景交通事故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2. 原因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2.1 驾驶人问题- 驾驶员心理状况不佳,情绪不稳定导致操作不当。

- 驾驶员疲劳驾驶、酒驾、过度疲劳等引起状态不佳。

- 驾驶员违规行为,如超速、闯红灯、逆向行驶等。

2.2 道路环境问题- 道路设计不合理,如弯道过急、视线受阻等。

- 道路标志缺失或模糊不清,导致驾驶员误解道路规定。

- 道路维护不及时,如坑洼路面、积水等。

2.3 车辆问题- 车辆技术问题,如刹车故障、轮胎磨损严重等。

- 车况不佳,如超载、装载不稳等。

3. 整改措施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措施:3.1 驾驶人管理- 加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 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其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 加强对驾驶员的监督和惩罚措施,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3.2 道路环境改善- 对道路进行合理设计,避免出现弯道过急等问题。

- 加强对道路标志的维护,保证其清晰可见。

- 加强对道路的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路面问题。

3.3 车辆安全保障- 定期对车辆进行技术检测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 加强对车辆的装载限制和超载检查,保证车辆不超过安全负荷。

4. 结论通过对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及整改措施的提出,我们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然而,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交通管理部门、驾驶员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注:本文档中提到的任何观点和措施,如无法确认,请谨慎引用或确认后再使用。

交通道路事故情况汇报

交通道路事故情况汇报

交通道路事故情况汇报近年来,交通道路事故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交通道路事故的情况,本文对近期交通道路事故情况进行了汇报和分析。

一、事故数量和趋势。

近年来,交通道路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10万起,其中死亡人数达到了1.5万人。

而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交通事故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尤其是城市交通事故占比较大。

这一趋势十分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事故原因分析。

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违法行为,包括超速行驶、闯红灯、酒驾、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占据了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2. 道路环境因素,包括路面状况不佳、交通信号设施不完善、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因素,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3. 车辆故障,车辆自身问题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制动系统故障、轮胎爆炸等。

4. 驾驶员素质问题,一些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驾驶技术不过关,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包括:1. 加强交通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倡导文明出行。

2. 完善交通法规和交通信号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

3. 提高驾驶员素质,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酒驾、超速等违法行为。

4. 完善道路建设和维护,提高道路安全性,减少因道路环境因素导致的事故。

5.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交通道路事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加强交通安全工作,努力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建设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而努力奋斗。

希望通过本文的汇报,能够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共同致力于交通安全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Y-AQ-05260(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原因分析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 China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一)公路交通事故多,公路交通的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

2003年,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389773起,造成80589人死亡、32269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58.4%、77.2%和65.3%,城市道路发生交通事故277734起,造成23783人死亡、171480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41.6%、22.8%和34.7%,公路与城市道路事故起数比为1.4:1,而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城市道路死亡人数的3倍,公路上平均每5起事故死亡1人,城市道路上平均每12起事故死亡1人。

(二)道路交通事故基本逐年增加,呈现恶化趋势,除了万车死亡率外,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上逐年增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和万车死亡率高。

交通事故致死率是事故死亡人数与伤亡总人数之比。

我国交通事故致死率高于发达国家,2003年我国交通事故致死率达到17.4%,而发达国家保持在1%-4%之间,万车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1.2-1.9人/万车的水平。

(三)道路交通事故按全年、全天成时间不均衡分布,除了在常规的早、中、晚高峰出现明显外,在凌晨零至一时也是一个高峰时段。

以1999年统计可知,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以6月份为最低谷,而最高峰集中在1、2月份,4、5月份和11、12月份。

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季、月、周、时分布上具有周期性。

以2002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为例,交通事故受伤人数和事故次数整体上从月初至月中稍有回落,此后明显上升,到本月24、25日时降至谷底后开始反弹,26日升到本月的最高点后又开始回落,以此规律月复一月。

(四)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

根据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得知,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与四川五省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位于全国前五位,合计297701起,占全国38.5%.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于前五位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与河南,合计41409人,占全国37.9%,除四川、河南外,其他省份均属于我国沿海及经济发达省份。

(五)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

根据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56128人死亡,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1.3%,占机动车驾驶员原因造成死亡总数的65.3%。

(六)摩托车驾驶人、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因交通违章造成的伤亡严重。

2003年全国交通事故中,因摩托车驾驶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21156人死亡、124126人受伤,分别占死伤总数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由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一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很容易受到伤害。

2003年自行车骑车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14664人死亡、5294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14.1%和10.7%.行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25673人死亡、68040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24.6%和13.8%。

(七)低龄机动车驾驶员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主体尤其突出。

在2002年统计中,全国机动车驾驶员肇事727365起,造成死亡97821人,分别占总数94.08%和89.4%,其中驾龄不足三年的驾驶员肇事128806起,造成死亡15981人,分别占总数23.04%和25.59%。

(八)因大货车、摩托车肇事致死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因小货车、农用运输车肇事致死人数略有增加。

2003年大货车肇事115037起,造成22017人死亡、68008人受伤,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分别比2002年减少了30225起、3113人和16274人,下降比例分别为20.8%、12.4%和19.3%,摩托车肇事97381起,造成20026人死亡、111797人受伤,事故起数比2002年减少24881起,死亡人数减少1209人,受伤人数减少19652人,下降比例分别为20.4%、5.7%和15.0%。

小货车、农用运输车分别造成8476人和9734人死亡,分别比2002年增加500人和315人,上升比例分别为6.3%和4.9%。

(九)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1476.26万量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7975.68万辆,年均增长约15%;同时,机动化水平(千人拥有机动车数量)从1990年的12.91增长到了2002年的61.76,年均增长约14%。

(十)农村人口、进城农民工以及城市个体劳动者是交通事故伤亡的主要人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道路不断延伸,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民以及个体劳动者出行大幅度增长,交通参与活动日趋频繁,但同时由于这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伤亡。

2003年农林牧渔业等农村人口、农民工和城市个体劳动者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分别造成11914人、12603人和16447人死亡,45189人、48778人和97264人受伤。

此三类人员共死亡40964人,受伤191231人,占死伤总数的39.2%和38.7%。

二、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点,主要在于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

因而只有通过对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才能发现形成这些交通事故特点的原因。

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基本上可归结为人的因素、车辆因素和道路及其他因素。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形成交通事故特点的原因。

(一)人的因素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抓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就必须抓住对人的教育和管理,所以说交通事故没有人的参与就谈不到交通事故。

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其中有的是因机动车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违章行驶、操作失误;有的是因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另外,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素质、生理条件的制约,人的自由度很大,可靠性与机械相比是很差的,交通事故发生基率自然增加。

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的沉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1)从驾驶员方面分析。

由于机动车驾驶员数量以及增长速度过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安全驾驶技术水平不高,部分驾驶员缺乏职业道德,交通违法行为严重,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疲劳过度、休息不充分、睡眠不足、酒后驾车、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潜在的心理、生理性原因,造成反应迟缓而酿成交通事故。

引发交通事故及造成损失的驾驶员主要违规行为包括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这5个因素。

其中疏忽大意、措施不当与驾驶员的驾驶技能、观察外界事物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有关,而超速行驶、违法超车、不按规定让行则主要是驾驶员主观上不遵守交通法规或过失造成的,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情绪不稳定,也会引发交通事故。

同时,驾龄在2-3、4-5年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次数多,死亡人数多,而驾龄为1年的驾驶员人数在驾驶员总数中并不占优势,但造成损失的比例却是最大的。

(2)从骑自行车人分析。

不走非机动车道,抢占机动车道;路口、路段抢行猛拐;对来往车辆观察不够;自行车制动系统失灵或根本就没有;骑车技术不熟练,青少年骑车追逐嬉戏等均可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3)从行人分析。

不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天桥;翻越护栏、横穿和斜穿路口;任意横穿机动车道,翻越中间隔离带;青少年或儿童突然跑到道路上,对突然行进的车辆反应迟缓、不知所措;不遵守道路交通信号及各种标志等,从而导致交通事故。

(二)车辆因素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行驶和电气四个部分。

我国机动车种类多,动力性能差别大,安全性能低,管理难度大。

机动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处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承受着各种应力,如外部的环境应力、内部功能应力和运动应力,以及汽车、总成、部件等由于结构和使用条件,如道路气候、使用强度、行驶工况等的不同,汽车技术状况参数将以不同规律和不同强度发生变化,或性能参数劣化,导致机动车的性能不佳、机件失灵或零部件损坏,最终成为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因素。

在我国机动车(各种汽车、农运三轮、装载车与摩托车)拥有量增长迅速,数量激增的机动车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机动车拥有量增加速度已大大超过了道路的增长速度,使得本来不宽裕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使交通事故绝对数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比较快,而车辆性能更新速度还未能跟上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车辆高速行驶可靠性差、安全性差,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

车辆猛增的势头剧增不减,特别是一些人图便宜购买一些大城市淘汰的、已近报废的车辆,使得交通安全形势变得复杂。

有些本地的不符合标准,安全技术检测状况差以及报废的车辆仍在行驶,有些个体户的出租车昼夜兼程,多拉快跑,只用不修,导致车辆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机件很容易失灵,引发交通事故。

(三)道路因素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道路建设逐步加大,公路里程增加,高等级公路增加幅度明显,交通客货用量增加,道路结构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