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国学园地 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种书

一、国学知识
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种书
文学十种:《诗经》《楚辞》《李太白诗集》《杜工部诗集》 《白香山诗集》《韩昌黎文集》《宋元戏曲史》 《水浒传》《红楼梦》《鲁迅杂感选集》。
史学六种:《左传》《史记》《史通》《徐霞客游记》 《二十二史札记》《帝王春秋》。
哲学思想二十种:《论语》《墨子》《孙子》《老子》《庄子》 《孟子》《荀子》《韩非子》《论衡》《金钢经》 《化书》 《李氏焚书》《明夷待访录》《续四书大全说》 《四百篇》《太平天国文选》《清代学术概论》《天演论》 《孙中山选集》《五四运动文选》。
科学四种:《梦溪笔谈》《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 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 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 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 个部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 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 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 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 简答题:
学习了《大学》的“三纲领”,你有什么收获呢?请结
合你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生活来谈谈。
谢 谢!
德、亲民、
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
而具有由“
”而“
”的重要意义。
三、积累运用
2.选择题:
(1)《大学》“八条目”中,“致知”的意思是( )
A、探究事物的原理 B、获得知识
C、 使心意诚实
介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书

介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书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在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成立的泰州书院、白鹿书院、成皋书院和颜氏书院。
这些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下是对这四大书院的书的介绍:1. 《太白山集》(泰州书院):这是泰州书院的代表著作,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撰写。
《太白山集》是苏轼在书院期间写下的一系列诗文和散文集合。
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赋、文言文等多个文学体裁。
其中,苏轼的豪放诗风和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以及对红楼梦的点评等都在书中有所体现。
2. 《白鹿丛林》(白鹿书院):白鹿书院是被称为北宋风流才子的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办。
《白鹿丛林》也是范仲淹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集子,内容涵盖了范仲淹思想和学术见解的补充和发展。
书中的文章以散文为主,探讨了人生哲理、治国理政和儒家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3. 《成皋画案》(成皋书院):成皋书院是北宋时期重要的书院之一,也是供奉了文昌帝君的书院。
《成皋画案》是成皋书院的代表著作,由文学家熊逸所创作。
该书是一部研究绘画理论和艺术欣赏的文集,涵盖了熊逸对绘画技法、构图和形象形态等方面的见解和研究。
4. 《颜氏家训》(颜氏书院):颜氏书院是由北宋学者颜真卿创建的书院,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
《颜氏家训》是颜真卿创作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内容集中介绍了颜氏家族的家训、家族传统和道德观念,以及对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它不仅对颜氏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后来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之一。
这些书籍代表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学术成果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学术发展上都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书目大全

1.中国古代文学(附主要书目简介)附: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书目简介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中华书局1960年中国古代神话具有体系不整、表述零散的特征,构成了研究和了解中国神话的困难。
这部著作将分散在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材料作了全面的整理,按时间顺序,用现代汉语概述了中国神话。
书中的每句话都不出自作者的杜撰,并在每章之后配有丰富的注释,注出原始的文献表述以及诸种异说。
既使人们一睹中国神话的全貌,又为神话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神话,后在此书的基础上又编成《中国神话辞典》等书。
研究中国神话,还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等典籍。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此书合余氏《诗经选》和《诗经选译》二书而成,共选诗106篇,其中《国风》78篇,《小雅》23篇,《大雅》3篇,《周颂》2篇,篇幅适中。
每篇前有题解,说明篇章大旨,注释以字词训释为主,必要时串讲,简略得当,每篇后皆附有语译,便于初学。
论语译注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80年此书作者为《论语》研究专家,在作注时参考古今各家的注解,择善而从,简明得当,功力不浅。
白话译文也颇为谨严准确,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书前有附录《试论孔子》及《导言》,论及孔子生平、评价及古今《论语》研究的情况,言简意赅,富有信息量。
末附《论语词典》,也便利读者检索参考。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孟子》注解。
作者不仅准确简明地注解了《孟子》中的词义、语法要点,并对《孟子》中有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和名物制度作出了考释。
对古注中的权威著作《孟子集注》(〔南宋〕朱熹)和《孟子正义》(〔清〕焦循)等择善而从。
译文通白而贴切。
《导言》全面地介绍了孟子的生平与思想以及《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著中华书局1961年《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典籍,也是先秦文学的杰作。
但其文字恢宏,哲理幽深,难以理解。
至魏晋玄学兴盛之际,《庄子》才得到广泛的注释。
古代文化典籍

古代文化典籍
古代文化典籍
1、《四库全书》: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历时十载编成,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
也是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2、《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代萧统编著。
萧统谥号昭明,故后人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
共30卷,作家130位,大致分赋、诗、杂文三大类,反映了文体辨析
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3、《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年间,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4、《诗品》:第一部论诗的著作,作者钟嵘,在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写成。
主要是五言诗,坚决反对用典,也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作者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创立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解说形体构造,再注明读音。
6、《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是语言接近官方规定的语言。
全书19篇,最后七篇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7、《太平广记》:宋代李昉、扈蒙、李慕等奉宋太祖之命编写的一部大书。
成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所以取名此。
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书类。
有关国学的书籍

有关国学的书籍
有关国学的书籍有:
1.《大学》。
规定了古人读书、做学问、为官应从哪里开始,遵循什么步骤,秉持何种心态,达到何种境界,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初步的治学基础。
2.《三字经》。
一本浓缩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3.《千字文》。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让人在王羲之碑文中拓下了1000个字,由周兴嗣编撰成文,供皇子读书。
4.《百家姓》。
不建议读,推荐换成《增广贤文》,390句民间常用谚语,既可以当诗词,也可以积累处世哲学。
5.《论语》。
20章15900字,《论语》价值只有亲身读过才能体会。
6.《道德经》。
八十一章,八十一段话,每天读一章,如此往复,理解越来越深。
7.《易经》。
作为群经之首,要一辈子研读。
8.《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医学典籍。
9.《六祖坛经》。
被称为禅宗心学。
10.《了凡四训》。
核心是告诉人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11.《俞静意公遇灶神记》。
让人反思自身,消除欲望。
12.《曾国藩家书》。
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
国学经典书目大全

国学经典书目大全一、经部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鄭氏周易大戴礼记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陸氏易解中庸东坡易传周易正义轻松学诗经尚书正义易传韩诗外传毛诗正义泰泉乡礼深衣考误深衣考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大学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周易参同契大学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大学问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二、史部二十五史史记宋书梁书魏书陈书南史北史南齐书北齐书周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东观汉记通典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洛阳伽蓝记越绝书前汉纪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国故事邺中记三楚新录江南馀载吴越备史九州春秋越史略东观奏记北狩见闻录竹书纪年五代史阙文官箴平宋录大金吊伐录松漠纪闻翰林志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赤松山志真臘風土記荆楚岁时记北戸録岳陽風土記溪蛮丛笑吴中水利书岁华纪丽谱吴地记平江记事南岳小录岭表录异东京梦华录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游城南记淳熙三山志桂林风土记朝鲜赋南宋都城紀勝桂海虞衡志洛阳名园记南方草木状佛国记捕蝗考宋朝事实大清律例三国杂事史通三、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百战奇略》《握奇经》《练兵实纪》《将苑》《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守城录》《孙子略解》《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阴符经》《太白阴经》《历代兵制》《素书》《备论》其他子部墨子列子庄子荀子申鉴说苑新语论衡茶经棋经中论邓子蓋廬人物志潜夫论初学记洛阳牡丹记王守仁全集四十二章经論衡校釋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鬼谷子归田录唐新语公孙龙子搜神记搜神后记周易参同契山海经校注艺文类聚穆天子传唐摭言颜氏家训古画品录盐铁论宋高僧传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弘明集宣室志世说新语金匮要略注九章算术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孔丛子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风俗通义鹖冠子齐民要术潜夫论范子計然西京杂记晏子春秋周髀算经朱子语类山房随笔林泉高致集吳子兵法輯佚銀雀山尉繚子司馬法逸文群書治要三略孫子略解水戰兵法輯佚群書治要六韜敦煌寫卷六韜懷王墓竹簡六韜六韜逸文漢墓竹簡六韜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輯佚太公兵法太公金匱太公陰謀端溪硯譜歙州硯譜扬州芍药谱橘录糖霜譜劉氏菊譜洗冤录集荔枝谱高僧传陰符經随隐漫录画继续高僧传方言校笺四、集部· 楚辞楚辞楚辞补注· 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后周文全北齐文全陈文全梁文全齐文全隋文全唐文先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全宋文全晋文全后魏文全唐诗全宋词千家诗文心雕龙文选乐府诗集全元曲全宋诗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诚斋诗话庚溪诗话草堂诗话藏海诗话六一诗话后山诗话彦周诗话二老堂诗话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诗品诗人玉屑中山诗话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王右丞集笺注欧阳修集国语五、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目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考证辑注类三字经庄子集解商君书汉官六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孟子全译史记三家注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老子校释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列子集释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明夷待访录裴注三国志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曾国藩文集菜根谭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曾国藩家书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军事文化图片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二十四节气表三国地图民国地图万年历国学的意义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中国文献学部分书籍目录,值得收藏~

中国文献学部分书籍目录,值得收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推荐文献学部分书目!目录学『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郑樵的校雠目录学』郑奋鹏著1983·台北『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目录学论文选』李丌健·赖茂生编1985·北京『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近代公库著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同馆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目录·题跋·读书记『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1987·上海『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1983·北京『汉书艺文志』铃木由次郎译注1968·东京『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徐文助著1976·台北『礼记目录後案』任铭善著1982·济南『隋书经籍志详考』兴膳宏·川合康三著1995·东京『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证1990·上海『直斋书录解题』徐小銮·顾美华点校1987·上海『文献通考经籍考』上下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1985·上海『宋代书目考』乔衍☆著1987·台北『宋史艺文志广编』上下1975·台北『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补』清黄虞稷·倪灿撰清卢文☆订正『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官撰清徐松辑『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改定清叶德辉考证『中兴馆阁书目』宋陈☆撰赵士☆辑『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等撰赵士☆辑『宋国史艺文志』宋官修赵士☆辑『辽金元艺文志』上下清黄虞稷等撰1958,1976·台北『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弁证』1-4余嘉锡撰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缟著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1990·杭州『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刘兆著1978·台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上下章☆等编1982·北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郭霭春编1999·北京『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丁瑜点校1984·北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1959,1979·上海『藏园订补☆亭知见传本书目』1-4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1993·北京『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1980·上海『传是楼书目』徐乾学撰民国四年王存善排印本·四册『宝礼堂宋本书录』潘宗周撰用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影印台北『天一阁见存书目』清薛福成撰用光绪十五年薛氏刊本影印1970·台北付「天一阁藏书考」陈登原撰用民国二十一年金陵大学排印本影印『五十丌卷楼群书跋文』1-2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三十年排印本影印(国学集要二编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莫氏影山草堂六种本影印(国学集要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1989·北京『百宋一廛书录』清黄丕烈撰用适园丛书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识集录』瞿良士辑1985·上海『藏园群书题记』傅增湘撰1989·上海『藏园群书经眼录』1-5傅增湘撰1983·北京『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编瞿凤起校点1983·上海『越缦堂读书记』上中下清李慈铭著1959,1975·台北『郑堂读书记』上下周中孚撰用嘉业堂刊本影印1965·台北『古书经眼录』雷梦水著1984·济南『爱日精庐藏书志』一·二清张金吾撰用道光丙戌爱日精庐刊本影印1982·台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1986·上海『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1997·上海『自庄严堪善本书目』附☆翁藏书题识冀淑英辑题识周叔☆撰1985·天津『天放楼书录』封思毅编1981·台北『☆庵群书题识』昌彼得编著1972·台北『一氓题跋』李一氓著吴泰昌辑1981·香港『西谛书话』郑振铎著1983·北京『桑园读书记』☆之诚著1955·北京『叶景葵杂著』顾廷龙编1986·上海『明季史料题跋』朱希祖著1961·北京『江浙访书记』谢国祯著1985·北京『贩书经眼录』严宝善编1994·杭州『古籍版本题记索引』罗伟国·胡平编1991·上海『增订中国访书志』阿部隆一著1983·东京『书目长编』邵瑞彭等编民国十七年京师排印本『清代目录提要』来新夏主编1997·济南『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下1994·北京『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南☆志经籍考』『内阁藏书目录』『明太学经籍志』『内板经书纪略』『行人司重刻书目』『秘阁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世善堂藏书目录』『汲古阁校刻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古今书刻』『近古堂书目』『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目录』『百川书志』『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摘录』『脉望馆书目』『玄赏斋书目』『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赵定宇书目』『徐氏家藏书目』『道藏目录详注』『曲品』『医藏书目』『隐湖题跋』『南濠居士文跋』『重编红雨楼题跋』『黄顾遗书』王大隆辑1962(民国刊本重刊)·上海荛圃藏书题识续录荛圃杂著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思适斋集补遗思适斋书跋『标点善本题跋集录』上下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1992·台北『古籍目录』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1980·北京『1911-1984影印善本书目录』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编1992·北京『1911-1984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1995·北京文献学书目『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叶德辉著1957,1987·北京『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1985·西安『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1985·北京『中国图书史』陈力1996·台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1987·天津『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1976·台北『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1986·上海『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1982·郑州『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1990·上海『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1989·重庆『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孙钦善著1994·北京『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1986·南昌『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1930,1967·台北『古籍整理论文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1984·兰州『版本目录学论丛』1/2昌彼得著1977·台北『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编1981·北京『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长春『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1986·北京『访书见闻录』路工著1985·上海『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钱存训著郑如斯增订1988·北京『肩朴集』李致忠著1998·北京『文字の文化史』藤枝晃著1971·东京『图书の历史と中国』刘国钧著松见弘道译1980·东京『图书馆と汉籍』松见弘道著1981·东京『书学序说』山岸德平著1977·东京『汉籍整理法』长泽规矩也著1974·东京『近藤正斋全集』第三卷1906·东京『中国典籍之最』徐状华著1987·兰州『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1985·北京书目丛编(不全)1967·台北『书目丛编叙录』乔衍☆辑『东湖丛记』清蒋光煦撰用光绪九年刊云自在龛丛书本影印『古文旧书考』岛田翰撰用明治三十七年民友社排印本影印『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经籍访古志』森立之等撰覆昭和十年用稿本影刊本影印『艺风藏书记』缪☆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缪氏原刊本影印『艺风藏书续记』缪☆孙撰用民国二年缪氏原刊本影印『滂喜斋藏书记』清潘祖荫撰用民国十三年陈氏慎初堂排印本影印『拾经楼书录』叶启勋撰用民国二十六年叶氏拾经楼排印本影印『日本访书志』杨守敬撰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邻苏园刊本影印『文禄堂访书记』王文进撰用民国三十一年文禄堂书籍铺排印本影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丁氏刊本影印『曝书杂记』清钱泰吉撰用同治七年杜文澜重刊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撰用光绪二十四年瞿氏重刊本影印『五十丌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二十年莫氏排印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补遗·刻书题识·补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八年刊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续录·杂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刊本影印『藏园群书题记初集·续集』傅增湘撰用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二年排印本影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读书敏求记校证』清钱曾撰管庭芬章☆校证用民国十五年刊本影印书目续编(不全)1968·台北『书目续编叙录』乔衍☆辑『内阁藏书目录』明张☆等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适园藏书志』张钧衡撰用民国初年张氏家塾刊本影印『仪顾堂题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六年序刊本影印『仪顾堂续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九年序刊本影印『百宋一廛赋注』清顾广圻撰黄丕烈注用嘉庆十年刊黄氏士礼居丛书本影印『徵刻唐宋秘本书目』清黄虞稷·周在浚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澹生堂藏书约』明☆承☆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流通古书约』清曹溶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藏书纪要』清孙从添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皕宋楼藏书志·续志』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八年陆氏十丌卷楼刊本影印『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後编』清乾隆·嘉庆勒撰用光绪十年王氏刊本影印『史略』宋高似孙撰用古逸丛书本影印『子略』宋高似孙撰用四明丛书本影印『授经图』明朱睦☆撰用惜隐轩丛书本影印书目三编(不全)1969·台北『书目三编叙录』乔衍☆撰『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李慈铭校订用越缦堂抄本影印1969·台北『双鉴楼善本书目』傅增湘撰用民国十八年序刊本影印『双鉴楼藏书续记』傅增湘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内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续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补遗』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开有益斋读书志』清朱绪曾撰用光绪六年翁氏☆古阁刊本影印『群碧楼善本书目』☆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菦圃善本书目』张乃熊撰用抄本影印书目四编(不全)1970·台北『书目四编叙录』乔衍☆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同馆编用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五年排印本影印『盋山书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用民国十八年同馆石印本影印『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用同馆排印本影印『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瞿启甲辑用民国十一年常熟瞿氏石印本影印书目五编(不全)1972·台北『书目五编叙录』张寿平著『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清顾广圻撰用民国二十四年百拥楼刊本影印『方志商』甘鹏云撰用民国戊寅崇雅堂刊本影印『留真谱初编』杨守敬编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刊本影印『留真谱二编』杨守敬编用民国六年杨氏观海堂刊本影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序排印本影印『续校雠通义』清刘咸☆撰用民国十七年刘氏自刻本影印『观古堂书目丛刻』叶德辉辑用民国八年叶氏观古堂刻本影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改定叶德辉考证『古今书刻』二卷明周弘祖撰『南雍志经籍考』二卷明梅鹫撰『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丌卷堂书目』四卷明朱睦☆撰『绛云楼书目补遗』一卷清钱谦益撰『静惕堂宋元人集书目』一卷清曹溶撰『徵刻唐宋人秘本书目』一卷清纪映锺等撰叶德辉考证『孝慈堂书目』四卷清王闻远撰『佳趣堂书目』一卷清陆漻撰『竹崦庵传钞书目』一卷清赵魏撰『结一庐书目』四卷付宋元本书目清朱学勤撰『别刻结一庐书目』一卷清朱学勤撰『求古居宋本书目』一卷清黄丕烈撰『潜采堂宋元书目』一卷清朱彝尊撰编辑后记来源:网络。
四库全书——精选推荐

《中国编辑史》期末论文:浅议《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浅议《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
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四库全书》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
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四库全书》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弘扬大业的“传世国宝”。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二月开始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 十二月第一部修成(即为后世之文渊阁本),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六月,先后完成七部,历时十五年,以后校对错误缺漏,补充一批书籍入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 编纂工作全部告竣。
一、《四库全书》编撰的原因十八世纪清朝的国力强盛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清王朝的隆盛时代,就当时的国家统、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而言,即使与有名的“汉唐盛世”相比,也不显得逊色。
清初的统治者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注意吸收汉族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逐步克服自身落后的因素,不断调整策略,实施了系列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并先后摧毁了南明小朝延,镇压了汉族人民的反抗,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阻止了沙俄对我国东北的侵略等等。
这些措施的成功,造成了个同益稳定的政治局而,使整个社会走上了休养生息的道路。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令,如治理黄河、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
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
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
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
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
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
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
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学者。
庆元五年进士,多次被贬官后又诏回。
推崇朱熹理学并创立鹤山书院,授徒讲学,有《鹤山集》等留世。
提要:这篇文章讲述了鹤山书院的建立者因仕途不顺而在山间建立了鹤山书院,及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宁静优美。
作者还指出书院所培养的“士”,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于“德”与“孝”,具体的说就是“明善诚身”、“顺亲信友”,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臣子显谏而君王不疑及报答父母亲恩。
5、[宋]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见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2000年10月,第31—32页。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人,人称东莱先生。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创立“婺学”,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提要:该学规主要对学子的德行、日常生活、课堂端容、从师礼仪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
书院要求学子必须以“孝弟忠信”为德行之本,会讲时妆容必须端而肃,对老师也要永远以礼相待。
在日常生活中,学子须得做到毋亵、毋谀、毋妄、毋杂、毋狎非类、毋亲鄙事等。
若违反学规,则依据其严重性给予“规”、“责”、“吿于众”、“除籍”等处罚。
6、[宋]王应麟:《天下四大书院》,《玉海》卷一百六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任太常寺主薄、通判台州等职,因正直敢言而遭罢黜。
辞官回乡后专意著述,著有《玉海》、《困学纪闻》等。
提要:该文主要讲述了宋朝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记嵩阳书院的建立演变过程。
作者指出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人无处求学,于是结伴选择胜地,建立精舍。
后来文风日盛,儒学大家也授徒讲学,士人尽求学于书院之中。
朝廷褒奖这种行为,于是多赐额赐经,以鼓励书院的发展。
白鹿洞、岳麓等书院便是书院中声名最为显著的,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
7、[宋]欧阳修:《集贤殿书院》,《新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有《欧阳文忠公文集》等留世。
提要:该文主要以编年的形式叙述了唐朝集贤殿书院的发展历史,由乾元院发展至丽正书院,再更名为集贤殿书院所经历的官员设置及官员职能的变更。
此文还指出该书院的功能主要在于修撰官掌刊缉经籍,校理典籍,收集遗逸图书及贤才之士等。
其实际为皇家的的藏书之所,并兼为皇帝等解释史籍疑义。
8、[明]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文成公全书》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传于留世。
提要:该文论述“经,常道也”,其主于身就是“心”,其见于事则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秩序,并指出“六经”即“吾心之常道也”。
作者进一步指出后世“六经”不明于世,其缘由在于世代累积的邪说、侮经、贼经之弊,这也是尊经的缘由所在。
吴君瀛拓稽山书院,于其后建尊经阁,其旨在于“正经”以使庶民兴。
9、[宋]袁甫:《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李才栋等编《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5年版,第13—17页。
袁甫,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鄞县人,生卒年不详,宋嘉定七年进士第一。
师从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有《蒙斋集》等传世。
提要:该文主要论述“讲学”于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性及其教化世人的作用。
袁甫指出,前代群邪得志、流毒生灵,皆源于学问不立,正道不得以明。
朝廷若想与三代同长久,则必由讲学始。
作者自述建立象山书院、白鹿书院,为的是传南轩、晦庵、象山等先生的问辨之学,其旨在正谊明道,使士不昧所趋,最终达到有益于国家的目的。
10、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8年版。
陈谷嘉为湖南大学历史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宋明理学、书院文化三个研究领域。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书院文化研究。
提要:该书主要收集了从唐代到近代的关于中国甚至国外古代书院的文献资料,是关于中国书院发展史的资料汇编。
它按内容和时间先后分章节编排,详细的收录了各个时代关于书院的记录,从中可以窥见书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制度演变。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研究书院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0部书院史著作:1、杨步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86年版。
杨步生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曾兼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
提要:我国书院始于唐而鼎盛与宋,其中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而闻名天下。
书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主要是由于一大批山长掌教和教学于此。
该书主要考证岳麓书院历届山长,对其五十三名山长的生平、教长岳麓书院的教育活动和理论贡献及其学术成就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作者所引资料丰富翔实,特别是地方志、家刻本等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价值极大。
2、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版。
章柳泉(作者简介未查到)提要:宋元明清的书院在我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该书是一本论述我国书院制度内容、沿革和发展演变的专著。
作者首先总论书院的涵义与特点,后又以宋元明清为阶段,分别叙述各时期书院的建置、传授的内容、传授的方式和学风等方面的演变,基本展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全貌。
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理论确当,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书院史专著。
3、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4年版。
李国钧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和教育文献整理。
提要:该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书院制度、书院教育学派及人物的教育思想。
在阐明书院教育制度和教育流派的成因、演变、发展及其影响的同时,把书院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流派放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上分析,深刻分析了自唐代至清代书院的建置和学派的特点。
这本书做到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面的研究和点的深入研究相结合,是一部涉及面广的书院史专著。
4、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6年版。
季啸风(作者简介未查到)提要:该书是中国书院研究的专业工具书,收集并介绍了从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史料可考的书院1600多所,正文以分类编排的方式收录了中国书院及其相关人物、学派、制度、事件、文献、研究著作等词目3683条。
对于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或诸说并存,或以一说为主而兼述他说。
该书收录范围广,资料充分,是一部研究中国书院的重要专著。
5、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1998年版。
王炳照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教育思想、孔子、书院、蒙学等方面研究。
提要:该书主要介绍了书院的起源及之后宋代书院的兴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明清书院的发展衰落的概况,简明地阐述了中国书院发展流变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各朝代主要的书院。
这本书叙述了书院的流变,是一部简明易懂的书院史,但也存在所述过于笼统,缺少史料详证的缺陷。
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4年版。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提要:该书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了唐代书院的兴起、宋代书院的兴盛、元代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及明清书院的进一步普及,叙述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
此外,作者还注重对各个阶段书院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的总结与归纳,并同时介绍了各时代的典型书院的概况与活动。
该书内容系统而详实,做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
7、朱汉民,邓洪波:《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版。
朱汉民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提要:该书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古代书院的历史情况。
作者首先讲述了从唐至清代长江流域书院的历史演进,再进而阐述了其书院藏书事业及其文化功能、刻书事业及其文化功能和书院的管理制度,对书院概况进行了讲解。
最后作者将书院放置于长江流域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了书院与其周围的家族、村舍及士绅之间的关系,并略陈长江流域书院对海外的影响。
这本书属于特殊地域的书院研究,充分研究了长江流域书院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内容丰富。
8、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