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本文将分析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校教学管理的课程设置过于复杂。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课程设置越来越繁琐,学生往往难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的规划和管理,充分调查学生需求,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选择自由度。

高校教学管理存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在学分制下,学生通过考试或完成任务来获取学分,导致一些教师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将考试成绩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以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社会工作,通过实践经验和社会认可度来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些教师教学能力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

高校还应注重激励制度的建立,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激发其创新精神和教学热情。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

学分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很多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指导,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课程设置复杂、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评价方式单一、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课程规划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分制逐渐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选择,也能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分不均衡。

有些课程的学分设置过高,而有些课程的学分设置过低,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偏向选择学分较低的课程,而忽视学分较高的课程。

这样会出现学生在某些课程上学习能力过载,而在其他课程上得不到充分的学习。

对此,高校可以对各门课程的学分设置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各门课程的学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难度有合理的反映。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着学分认定的问题。

学分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分的认定标准可能存在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分的认定可能相对困难,容易出现学生学习较多却无法获得相应学分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建立较为严格的学分认定标准,并加强学分认定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学生获得学分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着选课难度大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选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程,导致一些热门课程的选课竞争异常激烈,而一些非热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却较少。

这就给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资源的分配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增加热门课程的容量,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和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学分不均衡、学分认定不确定和选课难度大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评估和调整课程学分、建立严格的学分认定标准以及增加热门课程的容量等对策来解决。

通过不断改进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分制下排选课的问题及对策——以保山学院为例

学分制下排选课的问题及对策——以保山学院为例
下, 课 程涉 及 到全校 的学生 识 课 程 占用 时 6
4 教学 班 容 量 少
5 0 %
5 4 1 %

因为所有班级都已经打散 , 同一课程在一个行 政班级里有些学生可能是 星期二 的 6 7 节, : 有 些 学 生可 能是 星期 三 的 3 4节 ,有 些 学生 也 许 是 晚上 1 0 、 1 1 节 。从 某种 意 义上 说 , 学分 制 下
教务系统 管理者和二级学院用户的角度分 析了在逐步推进学分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推进学分
制过程中排选课 问题的应对策略。
『 关键词】学分制 ; 排选课 ; 管理者 ; 二级学 院; 措施
【 中图分类号】G6 4 【 文献标识码】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9 3 4 0 . 2 0 1 5 . 0 2 . 0 2 9 【 文章编 号】1 6 7 4 — 9 3 4 0 ( 2 0 1 5 ) 0 2 — 1 0 6 — 0 3
并工作 , 继而是分隔的工作 。
1 . 4 排 课
表 2 ̄ - - 0  ̄学 院视 觉 下 排 选 课 的 问题及 原 因
序号
问题
在学 年制 下 , 排课 、 调 课很 轻 松 , 表现 在 有 些 教 师不 想在 1 2 节 ,有些 教 师 不喜 欢普 通 教
1 多媒体 问题
学 分制 是 以选课 为核 心 , 以教 师 指导 为辅
肃性 和严谨 性 。
1 . 2 专业计 划 管理
助, 通过 累计平均学分绩点和培养计划内规定 的学 分作 为学 生 学 习 量 的单 位 来 考 核 学校 效
果 的教 学管 理制 度【 一 。学 分制 发 展既 是 云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利,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分异化现象学分异化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在一些高校中,学分的安排存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过多的情况下,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程,导致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重要的课程上;而过少的情况下,学生则可能会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针对学分异化现象,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合理设置学分:应结合课程难度及其对学生专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合理设置学分。

对于重要的核心课程,应适当提高学分,从而保障其教学质量。

而对于较为简单的选修课,应适度降低学分。

2.更加严格的审查机制:高校应建立更加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以确保教学质量。

对于那些学分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并对其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选课难度大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

但是有些高校的课程安排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在选课方面遇到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尝试以下措施:1.建立在线选课系统:高校应建立方便快捷的在线选课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地查询课程信息、课程时间和学分设置,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2.完善课程安排:高校还应该适当优化课程安排,提高选课的效率。

一方面,可以在核心课程上设置多个时间段,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安排课程间隔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习和思考。

三、教师评估不足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授课质量是影响其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学分制下,教师的评估往往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入教师评估系统:高校应建立教师评估系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分制下高校选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学分制下高校选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 实施 过 程 中产 生 了许 多 问题 ,很 大程 度 上 阻 碍 了 高校
学分 制 的进一 步发 展 。

要 担 任 几 门 选 修 课 程 的 教 学 任 务 .学 生 选 择 教 师 的 余 地
极 小 。 同时 , 生 必 修课 时 间 的 冲突 、 课 场 所 与 教 学设 学 上
选 修 课 程 的 教 师 相 对 较 少 ,更 不 用 说 连 续 开 设 新 的 选 修
师 ,而 多 数 学 生 在 选 课 时 没 有 认 真 研 读 选 修 课 程 的 相 关 文 件 , 脑 中缺 少 科学 的依 据 或 标 准 , 易 避 难 、 学分 , 头 趋 混 甚 至 出现 了从 众 或 趋 同心 理 。 如 , 相 当一 部 分学 生 选 比 有 课 的 唯 一 标 准 就 是 看 课 程 的 通 过 率 ,专 选 通 过 率 高 的 课
学 生 可选 择 的 自由度 主 要受 所 开 设 的选 修 课 程 与任 课 老 师 的 比例 及 其 质 量 的 影 响 。 方 面 , 校 所 规 定 的 选 一 学 修 课 程 的 数 量 很 有 限 ,而 真 正 开 设 的 选 修 课 程 中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和 综 合 素 质 的 较 少 。学 生 在 选 修 课 程 上 也 受 到很 大 的 限制 , 高 校采 用 的决 定 方式 各 不 相 同 . 的高 各 有 校 采 用 抽签 的方 式 , 的采 用先 选 先 修 的方 式 。 因此 产 有 也
的需 求 , 求 改 革学 年 制 的 教育 模 式 和 教 学 管 理体 制 . 要 学
分 制 应 运 而生 。学分 制 的基 本理 念 是 让 教 师 和 学生 两 个
主 体 获 得 较 大 的 选 择 自主 权 ,而 两 个 主 体 的 选 择 自主 权 的 实 现 需 要 以 足 够 多 的 选 修 课 程 为 核 心 支 撑 . 即 学 分 制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逐渐变得突出。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教学质量评估不够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评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的评估机制通常仅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其它方面,例如:教师教学方法、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

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整个学期内并没有学到足够的东西,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也不够客观和科学。

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教学质量评估。

比如,引入学生的参与评估,以及增加对教学方法、教材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学术委员会,由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组成,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参与其中。

二、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学分制下的课程内容包括了所有模块和主题,但有时课程内容可能并没有涉及到某些方面,从而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低下。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创新课程设计的方式来完善课程内容。

比如,在课程的前期可以增加一些基础教材,以及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同时,学校也应该有意识地跟踪和评估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资源分配不够公平学分制下,高校应该全方位提高教学资源的配置,并且保证公平。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各学院之间、各级别教师之间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影响教学的公平性和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如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具体规程来保证公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教学工作的优先级上加以调整,避免教师相互之间的占据资源。

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更加具有公平性。

总之,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问题需要长期的探究和解决。

学校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规划和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资源配置公平性,让学生真正受益。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分制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种常见的教学管理模式,它通过对课程学分的统计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术成果进行管理。

在学分制下,仍然存在一些教学管理问题。

本文将对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分认定问题在学分制下,学生需要通过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在实际操作中,学分的认定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分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导致不同课程学分的认定存在差异;有些学校对重修课程的学分是否计算存在争议等。

对策:应建立明确的学分认定标准,对于重修课程的学分是否计算也应有明确的规定,以避免学分认定产生的争议和不公平。

二、学生学分管理问题学分制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并完成学分要求,但是有些学生存在学分过少或者学分积累过多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课程选择不当或者个人原因导致学分过少,而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过多选修课程或者课程合并等原因导致学分积累过多。

对策:学校可以加强学生选课指导,提供合理的选课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学分过少或过多的情况发生。

三、教学质量管理问题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管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有些老师可能只关注学生的学分获取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学分制下,可能存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学分较轻松的课程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对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学校也应加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监管,确保课程的质量和难度适宜,避免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发生。

四、学分转换问题学分制下,学分的转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年的学分转换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学分的转换不一致。

这给学生的学分转换和学籍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策:学校应建立统一的学分转换标准,使不同学校、学科和学年的学分转换一致,便于学生的学分转换和学籍管理。

总结而言,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学分认定问题、学生学分管理问题、教学质量管理问题和学分转换问题。

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 学校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 1 . 课程垄断性问题 。目前很多课程 中, 教师作为课程 生产商而处于垄断地位 。 如很多专业必修课只有一位任课 教师 , 无论教学质量如何 , 学生没有选择余地。 有些平 台课 虽然有多位教师上课 , 但 由于受其他课 程时间所 限, 学生 也无法选择 自己所喜爱 的老师 。 这种课程垄断性与学分制 初衷相悖 ,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 选课成本问题 。选课的直接成本是学生付出的费 用。 实行选课制后 , 学校按学分收费 , 实际上提高了学费标 准。 例如 : 某校金融专业 , 实行选课制以前的学费标准是每 学年4 8 0 0 元 。实行选课制后 , 按每学年1 8 0 0 元专业注册费 和每个学分7 5 元的标准收取学费。 按规定一个学生必须修 满1 6 3 . 5 学分 , 合计 1 2 2 6 2 . 5 元, 平均每年3 0 6 5 . 6 3 元, 加上专 业注册费1 8 o o :  ̄, 不包括任意选修课的收费就超过 了原来 的收费标准。选课 的间接成本更是多方面的, 远大于直接 成本。 一是学生为选课付 出的时间和精力 。 选课通常安排 在期末考试前夕 , 正是学生复习迎考 的时候 , 而选课 过程 中的了解开课信息 、 挤机房、 排队等候 , 还要为课程 的落选 担心, 花费 了时间、 精力。二是淡化了同学 问的交流 , 由于 大一大二 的必修课多为基 础课 , 选课 自由度大 , 同班同学 很少有在一起上课的机会 , 同学间的交流讨论机会大大减 少, 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难 以体现 , 甚 至一年 的同学 互相叫不出姓名, 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也很缺乏 。 二、 解决学分制下选课中存在 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 实行教考分离 , 克服选课 中的道德风险与逆 向选 择现象 建议 同一门课程制定统一 的教学大纲和使用统一 的 教材 , 并在网上向全体学生公开 。建立课程相应 的考试题 库, 考试前由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抽取试题 , 由任课教师 流 水作业批改试卷 。这样可 以体现学习成绩 的公开、 公平 与 公正性 ,制约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与选课中的道德风险 , 克 服选课中的逆向选择行为。真正使教学水平高 、 教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学分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自主选课是学分制中的重要环节,是运用市场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精品课程供求失衡、部分课程垄断性与负外部效应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选课作为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因此需要通过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制度创新来加以改进,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制效应。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分制;选课行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08-02
学分制是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用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基本依据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实行学分制,由学生依据培养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课程时间和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但是在选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市场机制方面的问题
现实中,由于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存在,常常导致市场失灵,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往往并不能实现。

学分制下的大学生选课中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1.信息不对称。

完全信息的假定是帕累托最优实现的前提。

在选课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很多人并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网上的课程介绍、教师介绍等信息不够完整。

同一门课程使用不同教材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信息不对称会使学生选错课,而学校规定必修课不能退选,选修课退选后也只能在少量有余额的课程中补选,所以一旦学生选错课,机会成本是较大的。

2.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目前,许多课程教材、试卷和考试方式并不统一,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决定,在试卷难易、评分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弹性较大,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于是在选取课中便会部分地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即一些同学以考试难度、作业量、平时要求宽严作为选课标准,而不是以教学质量作为选课标准,宁愿选讲课一般但试卷评分较高的教师主讲的课程,而不愿选讲课认真、效果好但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主讲的课程。

这会造成教学资源配置的错位与浪费,并造成对教师与学生评价的不公平。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将会有更多的同学随波逐流,一些老师也会被迫改变教学态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外部效应。

学分制下的跨专业选课对所选课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

一方面,由于跨专业选课的学生有完全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能给课堂带来新的思想方法。

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外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往往不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任课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补上一些本专业学生已经相当熟悉的基本知识,浪费了本专业学生宝贵的上课时间。

这些学
生很多情况下选课是盲目的、不谨慎的,造成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错位与浪费。

(二)学生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学分制下的选课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倡导学生能动学习。

在选课中却常常出现从众现象,常会出现同一寝室同学选择同样课程的情况。

选课较多的同学具有总学分绩点高的优势,于是出现了比拼学分的现象,刻意多选课,只为混学分。

从全校范围来看,这些同学的“换课”利益是建立在对他人不公平基础上的,妨碍了选课秩序与选课的公正性。

(三)学校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
1.课程垄断性问题。

目前很多课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生产商而处于垄断地位。

如很多专业必修课只有一位任课教师,无论教学质量如何,学生没有选择余地。

有些平台课虽然有多位教师上课,但由于受其他课程时间所限,学生也无法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老师。

这种课程垄断性与学分制初衷相悖,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选课成本问题。

选课的直接成本是学生付出的费用。

实行选课制后,学校按学分收费,实际上提高了学费标准。

例如:某校金融专业,实行选课制以前的学费标准是每学年4800元。

实行选课制后,按每学年1800元专业注册费和每个学分75元的标准收取学费。

按规定一个学生必须修满16
3.5学分,合计12262.5元,平均每年3065.63元,加上专业注册费1800元,不包括任意选修课的收费就超过了原来的收费标准。

选课的间接成本更是多方面的,远大于直
接成本。

一是学生为选课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选课通常安排在期末考试前夕,正是学生复习迎考的时候,而选课过程中的了解开课信息、挤机房、排队等候,还要为课程的落选担心,花费了时间、精力。

二是淡化了同学间的交流,由于大一大二的必修课多为基础课,选课自由度大,同班同学很少有在一起上课的机会,同学间的交流讨论机会大大减少,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难以体现,甚至一年的同学互相叫不出姓名,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也很缺乏。

二、解决学分制下选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教考分离,克服选课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现象
建议同一门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使用统一的教材,并在网上向全体学生公开。

建立课程相应的考试题库,考试前由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抽取试题,由任课教师流水作业批改试卷。

这样可以体现学习成绩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性,制约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与选课中的道德风险,克服选课中的逆向选择行为。

真正使教学水平高、教学态度认真、效果好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及个性化教育,应该允许一些不适合使用统一教材或同一试卷的课程,进行分专业或分类选课。

(二)建立课程招标制度,解决某些课程的垄断性问题
一些必修课程出现垄断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

今后对课程主讲教师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标,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教师的危机感,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积极引导与区别对待,降低选课中的负外部效应
为了降低外专业学生选修专业课程的负外部效应,一方面要引导外专业学生积极而慎重地选修该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应根据某些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或限制外专业学生的选课容量,或对外专业选课学生单独开课,以保证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选课效率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学生选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要加强与选课相关的信息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

目前有关教师和课程的网上信息残缺不全,如很多课程缺少教学大纲,很多课程到学期结束时才能看到教学日历,很多课程的考试形式学生事先并不知道,往往在学期临近结束时,由教师很随意地决定,等等。

今后有关这些信息应在学生选课前就可从网上查,以避免选课的盲目性。

二是积极设法降低学生选课的直接、间接成本,提高选课效率。

如细化选课阶段,对一些专业人数少、外专业需求很小的课程由系统自动生成,以缓解选课时的拥挤程度,提高网上选课效率。

再如提前选课的时间,避免影响期末复习考试,等等。

三是加强对选课的咨询与引导工作,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王琳,余力力.我国高校学分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110-116.
[3]叶双,曾志新.探析选课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9-115.
[4]贾丽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2):10-14.
作者简介:姚遥(1984-),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