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分析

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分析摘要: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是连接四川和重庆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路线,隧道所经过的地质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
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实地取样分析,对华蓥山隧道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隧道所经过的地质环境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岩体稳定性以及地下水等方面。
分析得出隧道所经过的地质条件为:地质构造活动非常频繁,岩体中存在很多裂缝与节理面,岩体的稳定性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支护措施。
关键词: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地质构造;岩体稳定性;隧道支护Abstract:The Huaying Mountain Tunnel of Nanda-Liang Expressway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route connecting the two cities of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which the tunnelpass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sampling analysis, we hav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ying Mountain Tunnel.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which the tunnel passes includes rock types, structural structures, rock mass stability and groundwater.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rough which the tunnel passes are analyzed to be: geological tectonic activities are very frequent, there are many cracks and joints in the rock mass, and the rock mass stability is risky,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upport measures are needed.Keywords: Huaying Mountain Tunnel of Nanda-Liang Expressway; Geological Structural; Rock Stability; Tunnel Support1、引言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是岷江流域通过四川省至重庆市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隧道全长16千米,地处于峡谷内,地质构造复杂,特别是在隧道主体穿越山脉期间,在岩石类型、岩体结构、地下水等方面都存在挑战,这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一、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分析四川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市东北部,北以广安为界,东与邻水县毗邻。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组团式布局,由石林景区、天池景区、小山坝景区三个独立的景区组成。
地貌条件上公园位于华蓥山背斜中段南东翼,地势由西向东渐高。
园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华蓥山脉中段。
园内地貌类型有平坝、台地、低丘、深丘、低山等。
高登山为华蓥山最高峰,海拔为1 704.1米,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高峰,最低处海拔为260米。
园区内地貌特征为岩溶地貌发育,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势起伏较大、山势陡峭。
气候条件上公园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山地气温的总趋势是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1.6℃,年平均降水量1 282.2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月~10月。
东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均有降雪。
由于公园气候适宜,一年四季皆可游览,春、秋景色秀丽,夏季避暑休闲,冬季银装素裹,气候资源优越。
(一)类型齐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5个大类。
地质剖面系统完整,地质构造典型,古生物化石保存完整,地貌景观形态多样,水体景观成因复杂。
其中以地貌景观为其典型,包括石林、石芽、溶洞、钙华、漏斗、落水洞、暗河等,几乎囊括了地貌景观的各种类型。
(二)景观独特公园景观以石林景区景观为典型代表,其景观不同于很多喀斯特地貌的纯粹石林景观。
华蓥山石林除了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象形山石,成群结队的漏斗、天窗之外,其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与森林镶嵌融为一体,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形成典型的“林中林”景观,林中生石,石上生林。
生命力旺盛的藤蔓植物沿着石柱的缝隙攀爬而上,在石柱的顶端成簇发育,枝叶呈花形散开,如同天然盆景一般,故又有人称其为“生态石林”。
(三)科研科普价值高岩溶石林与生物群落的和谐共生为我国南方岩溶良性生态非石漠化景观之典型代表;天池湖的构造成因和岩溶成因有别于四川境内乃至国内其他天池和湖泊的成因,极具科研价值;华蓥山属于较为罕见的未被破坏的背斜山,在地貌研究中,由于褶皱形成山体后往往迅速被侵蚀,因而很难看到未被破坏的完整的背斜山。
华蓥山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华蓥山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目的:基于对华蓥山隧道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分析,对其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系统分析了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及其水动力特征,阐明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评价灾害的危险程度,并提出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
研究结论:依据地下水动力学法,隧道最大涌水量达499964m3/d,稳定涌水量达188558m3/d;评价出Ⅰ级极低危险区6段、长度1007m;Ⅱ级低危险区4段、长度650m;Ⅲ级中危险区6段、长度2224m;Ⅳ级高危险段7段、长度3739m;Ⅴ级极高危险段2段、长度531m。
标签:隧道水文地质1引言华蓥山隧道为双线特长公路隧道,人字型纵坡,全长8151m,最大埋深约621m。
隧址区穿越川东隔档式褶皱区的西翼的华蓥山背斜,背斜两翼为三叠系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的非可溶岩地层,核部为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可溶岩地层分布。
本文在系统分析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及其水动力特征,查明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评价灾害的危险程度,为隧道安全施工及涌突水灾害防治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隧址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隧址区属长江水系的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166.1mm。
属川东隔档式褶皱隔档式褶皱组合特征。
其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和中生界侏罗系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以及三叠系须家河组等。
隧址区地处于川东“隔档式构造”区西侧,川东“隔档式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
3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川东隔档式褶皱中华蓥山背斜、铜锣山背斜、明月山背斜延伸最长,背斜南北两端倾覆,可溶岩地层尖灭;东西两侧为陡倾近乎直立的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阻隔,背斜核部形成了封闭而狭长的可溶岩条带。
背斜核部附近及翼部区域普遍发育狭长的岩溶槽谷,散向西南侧的帚状褶皱也形成类似槽谷。
槽谷多发育与三叠系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地层内或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沿岩溶槽谷发育呈串状分布的岩溶洼地,在槽谷两侧地势较高的地方,尤其是靠近核部岩层较为破碎,多发育成串的落水洞、溶洞、峰丛洼地等岩溶地貌。
华蓥山特长隧道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该 区除缺失 泥盆 系 、 上石炭 系 、 下石 炭 系 、 白垩系 、 三 第
系外 , 从寒 武 系 至第 四 系均 有 出露 。各 地 层 、 性 、 度 见 下 岩 厚
【 关键词 】 特 长隧道 ; 地层岩性 ; 不 良 地质 ;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T 42 U 1 【 文献标识码 】 A
率较多 , 3 % 。除静风外 , 向特点 是一年盛 行偏北 风 , 达 0 风 6
~
1 地形 地貌及 气象 水文
1 1 地 形 地 貌 .
8月除盛行偏北风外 , 因受西 南季风和太平 洋副热带 高压
山 三 岭 , 以石 灰 岩 槽 状 谷 地 , 山 问 小 盆 地 , 间 或 山坡 陡 峻 , 林 木丛 生 。槽 地 平 坦 开 阔 , 辟 为 耕 田 。 均
1 2 气 象 水 文 .
2 11 华 蓥 山背斜 ..
位 于华 蓥 山 隆 褶 带 西 部 边 缘 。背 斜 轴 部 走 向 北 1。~ O 2 。 , 部 地层 为上 二 叠 统 长 兴 组 及 三 叠 统 飞 仙 关 组 、 陵 5东 轴 嘉
~
影 响 , 南 风 较 多 , 其 是 干 旱 偏 重 年 , 南 风 更 多 。 冬 季 的 偏 尤 偏 大 风 一 般 都 是伴 岁寒 而来 , 它 季 节 多 是 由强 烈 的热 对 流 引 其
起。大风历 年年平均 4 3次 , 多年 1 . 最 3次 , 以8月最多 , 其次
是 5月 和 7月 。历 史 上 瞬 间 最 大 风 速 为 3 / 。 5m s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An a l ys i s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k a r s t i n Hu a yi n g Mo u n t ai n Tu n n el
B AI Y a n b o。 YU P e n g c h e n g, Ch e n Xi a o bi n g。 Y a n Ch u a n
K e y wo r d s : Ka r s t Ka r s t t y p e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建设 优 化 设 计 等 相关技 术 问题 提 供 可靠 的科 学依 据 。
关 键词 : 岩溶 岩溶发育形态 主控 因素
中图分类 号: U 4 5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3 ) 1 1 ( c ) 一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a l F i e l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r r i n g ,C h e n g d u 6 1 0 0 7 2 )
AB S T R ACT : T h e Hu a y i n g s h a n t u n n e l b o d y t h r o u g h t h e Le i k o u p o F o r ma t i o n o f k a r s t , ka r s t ,s u r f a c e s i n k h o l e ,f u nn e l ,k a r r e n, k a r s t c a v e ,
华蓥山隧道塌方预防技术分析

!! 围岩塌方破坏是山区公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 灾害现象之一 " 华蓥山隧道穿越断层 ! 且围岩破碎 ! 富含地下水 ! 具备发生塌方的内部条件 ! 施工过程中 稍有不慎就会发生 塌 方 ! 研究该隧道穿越破碎带及 预防塌方等事故的技术极其重要 "
前后的变形监测结果见图 !"
监测时间 '(
!!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华蓥 山 隧 道 按 分 离 式 双 向 四 车 道 & "L F Z高 速公路标准 设 计 ! 是南大梁# 南 充4大 竹4梁 平$ 高 速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 " 该隧道穿越华蓥山山脉背 隧道平均 长 度 为 -! 斜! ( 7' ( F" 从 洞 口 至 洞 身 段 穿越地层分别为 ' 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 G 珍 珠冲 !+, % 页 岩 夹 砂 岩*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 组G ! d 泥 岩% 白云灰岩等 ! 局部夹盐溶角砾岩和石膏层 " 洞 灰岩 % 身主要穿过华蓥山 背 斜 和 大 峡 谷 断 裂 ! 隧道内存在 断层破碎带 % 软弱围岩 % 岩溶及岩溶水等不良地质和 特殊地质 " 右洞 ] ! " *c& , (4& % "段隧道埋深大于, " " ! 设计围岩主要为泥灰岩 % 泥岩 % 角砾 岩 ! 局 部含 石 F 方解石 ! 围岩的节理裂隙发育 ! 地下水发育 ! 且围 膏% 岩的完整性 及 自 稳 性 差 " 左 洞 与 右 洞 的 间 隔 为 , " 左洞的开挖滞后于右洞 地 质状 " F! " F 左右 ! !# 况也滞后右洞 # "!% " F"
* " 期 !!!!!!!% ! 总第 ! ! ' ( ) +2, . / 0 / . ! 1 2, 4 ! 5 ) . ! / 6 +!!!!!!!!!! , " # & * 3 3
四川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岩溶突水的研究与整治

有 1 5次 ,最 大 一 次突 水 量 达 1 0 / ,涌砂 总 4 4 0 m h 量 为 2 0 岩 溶 突 水 不 仅给 施 工 造 成 了极 大 困 70 0m 。 难 ,延 误 了工 期 ,而 且 经 济 损 失 巨大 。 因此 ,岩 溶 突 水 的调 查 与 研 究 ,是 施 工 中 的 紧迫 课 题 ,经 过 大
突 水 的补给 源 ,为 水害 的整 治提 供 了依据 。
关 键词
隧 道 , 岩 溶 突 水 , 渗 流 场 , 地 质 背 景 , 水 文 地 质 单 元
分 类号
U 4 36 l 5 .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l0 .9 52 0 )9 1 4 .6 0 06 1(0 20 .3 40
中, 曾数 十 次发 生 岩 溶 突 水 涌 砂 , 中大 y 5 0m 其 - 0
月 中 , 降水 量 达 9 8 mm, 占全 年 降 水 量 的 8 %, 7 3 岩 溶 突 水 多 数 发 生 在这 个 期 间 ,初 次 突 水 一 般 滞 后 强 降 水 4 6h ~ 。 ()岩 溶 突水 的水 温低 而 稳 定 ,一 般情 况 下 ,水 4
点 , 并伴 有 大 量 泥 砂 与砾 石 ,但 含 砂 量 逐 次减 少 ,
1 前
言
突 水 由浑 浊 逐 渐 变 为清 澈 , 水 压 由大 到 小 ,最 大 水 压达 1 6 VP ,突 水 峰 值 时 间 一般 为 O2 , . 5] a 6 I .~3h 衰 减 时 间 一 般 为 2  ̄ 4 。 0 8h ()岩 溶 突 水 受 降水 量 控 制 明显 ,华 蓥 山地 区 3 年 均 降水 量 1 1 5mm,而 19 2 9 8年 施 工 期 的 降水 量
不良地质状况下华蓥山隧道施工技术

道
建
筑
63
Ra i l wa y En g i n e e r i ng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4 ) 0 2 — 0 0 6 3 — 0 4
不 良地 质 状 况 下 华 蓥 山隧道 施 工 技 术
何 春 保 , 曹朝 晖 , 张 兆彬
华蓥 山隧道 岩溶 发育 不均 源自近 洞 E l 段岩 溶化 程度 高, 洞身 岩溶 发育 程度 低 , 一般 只有 孔 隙裂 隙型 岩溶 。
2 ) 瓦 斯
开 凿有 采煤 巷 道 , 形 成 了 大 面积 的煤 层 采 空 区 。隧道
位 于煤 层 采空 区和 巷道 之下 。
4 ) 石油、 天 然气 及硫 化氢 隧道 区处 于油 气 田构造 之 间 的强 烈褶 皱龙 王洞 背
1 0个 。
4 . 0 1 m 。 / m i n ; 小断面揭煤时 , 穿煤点爆破后最大瓦斯涌 出 量为 4 . 5 8 m / a r i n , 炮后正常 瓦斯涌 出量为 1 . 6 9 m / m i n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1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 1 1 2 0
作者简 介: 何春保 ( 1 9 7 4 一 ) , 男, 湖南 岳 阳人 , 副教授 , 博士 。
铁
道
建
筑
2 施 工技 术
2 . 1 溶 洞 处 理
槽 。溶槽 两侧 打双 排锚 杆 , 纵、 环 向 间距 均 为 1 0 0 C , I I 1 , 按 梅花形 布 置 。钢 筋 网格 尺 寸 为 2 0( 3 1 1 " 1 X 2 0 O I D _ , 喷 1 5 c m厚 C 2 0混 凝 土 进 行 封 闭 。对 溶 洞 , 格 栅 钢 架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摘要: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雷口坡组的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
本论文拟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论证,并对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为华蓥山隧道建设优化设计等相关技术问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岩溶岩溶发育形态主控因素ABSTRACT:The Huayingshan tunnel body through the Leikoupo Formation of karst, karst, surface sinkhole, funnel, karren, karst cave, underground river in the sectio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Huayingshan tunnel karst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 and the tunnel area karst development intensity prediction, and provide reliabl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lated technology of Huaying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Key words:KarstKarst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Main controlling factors1 引言岩溶是可溶岩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岩溶发育强度及岩溶裂隙管道地下水均具有典型的不均一性。
岩溶的发育严格受可溶岩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地质构造、可溶岩与非可溶接触界面特性及地下水循环分带性等诸多因素的控制。
华蓥山隧道横向穿越华蓥山背斜,主要穿越地层有侏罗系新田沟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以及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
其中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为灰岩地层,为可溶岩,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
由于其地下水补给条件好,地下水丰富、运动活跃,属强透水、强富水岩溶溶隙溶洞含水层,构成拟建隧道重要涌水层段,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对分析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华蓥山隧道的开挖提供指导性依据,对于预防隧道涌突水及防止人员伤亡事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隧道洞身段穿越的可溶岩地层根据现场调查,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的可溶岩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和下统嘉陵江组(T1j)。
2.1 中统雷口坡组(T2l)分布于背斜中部隧道洞身段,为灰色簿至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钙质泥岩、盐溶角砾岩及膏盐组成。
根据其岩性组合可分为三层段,即T2l3 、T2l2、T2l1。
总厚度281.96~577.35m。
雷口坡组三段(T2l3):厚0~275.72m。
上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至微晶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夹薄层钙质泥岩。
下部为灰色厚层状含泥灰岩、灰岩,夹薄层白云质泥灰岩,与下伏地层过渡接触。
雷口坡组二段(T2l2):厚153.09~282.64m。
上、下部为黄灰色、灰绿色薄层钙质泥岩、白云质泥岩,夹薄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含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夹薄层钙质泥岩。
与下伏地层过渡接触。
雷口坡组一段(T2l1):厚36.92~124.53m。
顶部为盐溶角砾岩,其下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部为盐溶角砾岩,底部为深灰色泥岩,层中偶见灰绿色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
2.2 下统嘉陵江组(T1j)地表未出露,深埋于洞身地段。
区域上划分为四段,其中T1j1、T1j3段主要为石灰岩;T1j2、T1j4段主要为白云岩、盐溶角砾岩。
厚度521.51~688m。
嘉陵江组四段(T1j4):厚22.31~228.93m。
顶、底部为盐溶角砾岩,盐溶角砾岩中见石膏矿层,中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嘉陵江组三段(T1j3):厚142.95~228.85m。
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泥灰岩组成。
其余嘉陵江组未进洞身。
3 隧址区地质构造隧址区地处川东褶皱带中之华蓥山背斜中段,主体构造为华蓥山背斜,区内断层稀少,仅在背斜西翼见一断层(F1),并形成次级摺曲。
构造特征述如下:华蓥山背斜:为一箱状褶皱,轴部开阔平缓,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倾角60~80°,南东翼缓,倾角20~40°,轴向N10~25°E,轴部向比倾伏,倾伏角2~7°。
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雷口坡组,两翼由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沙溪庙组组成。
F1断层:位于背斜西翼近轴部,走向N20°E~N30°E,倾向SE,倾角约60~80°,与背斜轴部近于平行。
断层发生在雷口坡组二段地层中,上盘及下盘地层均为为雷口坡组钙质泥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断层附近地层较破碎,挤压揉皱现象严重,产状变化很大,破碎带宽度2~10m,在下盘形成一宽度300~450m的褶皱带,带内岩石挤压强烈,次级背向斜发育。
4 隧址区内可溶岩地层的基本特征该区段为一背斜构造,东翼倾角缓,西翼倾角陡,轴部开阔平缓,构成箱状褶曲。
在背斜西翼发育一走向逆冲断层和挤压褶皱带。
线路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与背斜轴向呈大角度直交。
区内可溶岩分布广泛,在隧道总长度中占70%以上,出露的可溶岩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隧道洞身隐伏有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地层。
可溶岩地层及其岩溶发育基本特征见表1。
5 隧址区岩溶形态及其分布区内岩溶地貌主要为侵蚀溶蚀陡坡、谷地及溶蚀峰丛、台地,发育的岩溶形态主要有溶孔、溶隙、溶沟、溶槽、干溶斗、落水洞、溶洞、暗河等。
溶孔、溶隙、溶沟、溶槽等小型岩溶形态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钙质泥岩层中有发育,多形成在斜坡上,分布面积大,其发育方向与岩层和节理的走向、倾向近似平行,且多与地面垂直,深度参差不齐,小者几厘米,大的几十米,一般1~3m,常连片形成起伏不平的地面坑包、沟槽,属于常见的灰岩地表形态,大气降水多沿这些细小孔道进入地下。
大量分布在区内雷口坡组地层中。
干溶斗、落水洞:干溶斗俗称溶蚀漏斗,为区内主要溶蚀形态,分布于山坡、沟谷及岩性差异带。
发育方向多受岩性及岩层中区域性优势节理控制,形状多呈园形或椭园形,直径、深度一般几米~几十米,陡直地向地下延伸,多见于三叠系雷口坡组三段灰岩地层中。
漏斗底部多具碎石土、角砾土、沙土、粘土充填,在暴雨时大量的片流、沟水流入其中,起着大水量的消水作用。
落水洞多出现在溪沟尽头,並有长流水注入其中,为地表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
溶洞:区内溶洞数量较少,主要以水平溶洞为主,分布于陡坡上,多呈干溶洞状态。
地下暗河:主要受区内可溶岩层组与非溶岩层组岩性组合面及夷平面的控制,暗河一般分布于最低侵蚀基准面附近,如卢家河坝有3个暗河出口,以岩溶泉的形式从地下涌冒,调查时流量为70.124~189.024L/s。
6 岩溶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1)岩溶发育强度受岩性的控制雷口坡组岩性上部以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下部为钙质泥岩、白云质泥灰岩不等厚互层组成,底部为白云岩、钙质泥岩、盐溶角砾岩。
其厚度较大,分布面宽,易受大气降水淋虑溶蚀,地表岩溶雷口坡组上部地层以溶洞、漏斗、落水洞为主,属强岩溶发育岩组。
下部地层小型岩溶发育,以溶孔、溶隙、溶沟、溶槽为主,岩溶不发育,属弱岩溶层。
(2)构造控制岩溶发育方向及规模工作区为北东东向构造,可溶岩分布受构造迹线控制发育,区域性优势节理、断层带、构造轴线(分水岭线)等处地下水相对活跃,溶蚀作用强烈,特别发育呈串珠状或长椭园状分布的漏斗、落水洞、洼地等岩溶,其长轴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且常沿背斜轴部及断层带附近发育。
(3)与非可溶岩接触的控制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因地下水流向受到非可溶岩的阻水作用,而改为沿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带附近流动,从而使得这一带的地下水流相对集中,使该带的可溶性增强,岩溶也较发育。
区内此类接触带主要为雷口坡组三段与二段接触带。
受此岩性组合的控制影响,区内的暗河均出露于此类界面上。
(4)垂向上受地下水垂向分带控制具溶蚀性的地下水及水的流动是岩溶发育的必要条件,地下水的垂向分带性相应控制了岩溶的发育。
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带、季节变动带、水平迳流带、深部滞流带对岩溶形态的分布、规模都起着控制性作用。
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带(气包带)及季节变动带,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岩溶十分发育,多形成漏斗、落水洞、洼地等岩溶形态。
在水平迳流带,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较强烈,岩溶发育以水平干溶洞、暗河大泉为其主要岩溶表现形式。
当然,这还要受到该区不同时期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升降与相对稳定的影响,不同高程分布的溶洞代表着地壳运动中的一个间歇性相对稳定时期。
深部滞流带地下水交替作用微弱,岩溶作用不强,岩溶形态以溶隙、溶孔为主,仅偶见小溶洞。
7 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区内为深切割中山地貌区,横向深切沟谷发育,地下水受岩层岩性控制,多顺层沿走向向低处流动,山的两侧渠江和东柳河为最低排泄侵蚀基准面。
本次分析认为,本区在标高430~500m以上,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岩溶发育,岩溶形态以漏斗、落水洞、溶孔、溶隙、溶沟、溶槽为主要形式。
380~450m为地下水季节变动带,地下水受季节影响,水位升降剧烈时以垂直运动为主,水位变化不大时以水平运动为主。
330~400m 为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属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的饱水带、地下水向当地最低排泄区流动,以水平迳流为主,其上部水力坡度大,径流条件好,水中CO2含量高,发育溶洞、暗河等水平通道,地下水受通道限制局部具承压现象,岩溶发育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地下水以水平迳流为主。
330~400m以下为地下水深部滞流带,地下水水流滞缓,在水头压力下向远区域缓慢流动,岩溶形态以细小溶孔、溶隙为主。
据设计资料,该线路路肩高程在366~397m之间,隧道通过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和深部滞流带,属岩溶强度中等~弱,岩溶以溶孔、溶隙、溶洞为主,存在遇古岩溶洞穴或暗河的可能。
8 岩溶对隧道建设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建议(1)岩溶对隧道建设的主要危害线路隧道穿越可溶岩路段按目前设计标高,隧道洞身段多处于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和深部滞流带,总体上岩溶发育中等~弱,岩溶类型主要为溶孔、溶隙及溶洞,存在遇溶洞或暗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