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该如何处理

合集下载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
03-20
CONTENTS
• 体位性低血压概述 • 卧床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特点 • 护理评估与监测 • 护理措施与实践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家属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体位性低血压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体位性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脱虚,是一种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导 致的血压下降现象。
护理评估与监测
初始评估内容及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基础疾病、用药史、既往体位性 低血压发生情况。
体位试验
测量患者平卧位和站立位血压,观察血压 变化。
症状评估
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 低血压症状。
持续监测指标设置
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呼 吸等指标。
体位变化时血压监测
在患者体位变化时,及时 测量血压并记录。
晕厥处理
立即将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 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给 予吸氧和药物治疗。
跌倒/坠床处理
检查患者有无受伤,评估伤情并给予 相应处理,同时加强防护措施,避免 再次发生。
骨折处理
如发生骨折,应立即固定患处,避免 移动,及时送医治疗。
心理压力处理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给予安慰和支持 ,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协助处理。
导致晕厥。
01
加重原有疾病
02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加重患者原有
的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等,增加治疗难度和康复时间。
影响生活质量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导致患者日常 生活能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03
增加跌倒风险
04 由于头晕、眼花等症状,患者容 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的风险, 进而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保 持情绪稳定
鼓励患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 受,增进彼此理解和支持
家属教育与沟通技巧
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 知识,提高其对患者 的理解和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 心和陪伴,共同应对 疾病
指导家属掌握与患者 沟通的技巧,避免给 患者带来负面情绪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途径
根据患者需求,推荐合适的心理 援助途径,如心理咨询热线等
患者依从性有待提高
部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如未按时服药、 未坚持锻炼等,影响了护理效果。
健康教育不足
部分患者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知不足,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提出改进建议并优化方案
1 2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 等方面。
03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 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04
提醒患者注意补充水分,尤其在 炎热天气或运动时,以防脱水导 致血压下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总结本次护理措施实施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 施,患者的头晕、乏力等 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乏力、恶心、心 悸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这些症状通常在体位改变后迅 速出现,平卧休息后可缓解。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体位性低血压可分为急性体位性 低血压和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急性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较明显 ,血压下降幅度较大;慢性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较轻,血压下 降幅度较小。
指导患者记录血压日记,包括 测量时间、血压值、症状等信 息。

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演练

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背景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或坐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出现头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

为提高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特组织本次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演练。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医护人员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优化应急预案流程,确保应急响应迅速、高效。

3. 提高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三、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四、演练地点医院急诊科五、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演练指挥组: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负责演练的具体实施。

3. 演练执行组: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护理人员、行政人员等组成。

4. 演练评估组:由护理部、医务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演练的评估和总结。

六、演练内容1. 情景设定: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突发头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由家属陪同前来急诊科就诊。

2. 演练流程:(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发现患者血压偏低,疑似体位性低血压。

(2)护士立即通知医生,医生迅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认诊断。

(3)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调整体位、补充血容量、药物治疗等。

(4)护士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同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配合。

(5)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情绪。

(6)对患者进行监测,观察病情变化。

(7)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七、演练步骤1. 演练准备阶段:(1)召开演练动员大会,明确演练目的、内容、流程等。

(2)对参演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熟悉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

(3)准备演练所需物资,如血压计、心电图机、急救药品等。

2. 演练实施阶段:(1)模拟患者就诊,医护人员按照预案进行处置。

(2)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3)演练过程中,评估组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

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文章目录*一、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二、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和症状*三、体位性低血压怎么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1、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以适当多吃些咸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

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肉,大枣,红小豆等,不但能增加营养,还有利于纠正低血压。

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保证足够的睡眠,规律正常的生活。

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起立时不能突然,要转身缓缓而起,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

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

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

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或绷带,以加强静脉回流。

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

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无需药物治疗。

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严重危害发生。

2、体位性低血压的易发人群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

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

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

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较差,可能与其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有关。

因此,任何急性病导致的失水过多,或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对存在高位原因患者,我们护士因知道其分几 步迟缓起床: 在起床前,先取半卧位,再在床 上坐几分钟,然后腿悬在床边站立片刻,在扶 床头柜/拐杖等物慢慢站起。告诫病人一旦出 现眩晕/视力障碍,应马上坐下或躺下。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34/38
对于高位病人, 离床前可床上紧身弹力袜以 压迫下肢血管, 预防血液因重力关系时聚集 在下肢, 影响心脑供血。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6/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7/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8/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9/38
老年病人护理
评定老年住院病人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危险 原因: 如高龄(>60岁)、自主活动受限、 进食进液量少、排便排尿频繁、服用一些 药品等,对于含有这些高危原因病人,医 护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照料。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16/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18/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19/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0/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1/38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2/38
药品治疗:
主要有氟氢可松(图四)和肾上腺素受体 激动剂米多君(图五)等;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1/38
定义: 血压指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 壁侧压力,即压强。
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护理
2/38
血压形成取决于:
1、心脏排血 2、周围血管阻力 3.循环血量 三者经过神经——体液调整来完成。
不论何种原因造成上述三者一个或多个功效 发生障碍,必定造成血压异常情况。心脏排血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和(或)循环血量不 足引发血压下降,反之,上升。

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

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

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
《体位性低血压应急预案》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在起床或站立时容易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

在紧急情况下,对体位性低血压的处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针对体位性低血压应急情况的预案:
1. 确认症状:当患者出现头晕、眩晕、恶心、乏力等症状时,应立即考虑是否为体位性低血压。

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2. 帮助患者就座或平躺:当发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时,应帮助患者就座或平躺,避免继续站立或坐着。

这有助于减轻症状并防止因为血压下降而导致的意外伤害。

3. 补充水分:体位性低血压往往与脱水有关,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给患者喝一些温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盐水。

4. 就近就医: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尤其是伴随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时,需要立即送患者就医。

医生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液体输注或药物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血压。

5. 预防措施:体位性低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来减轻症状,如缓慢起床、避免长时间站立等。

患者应该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饮酒过多等。

体位性低血压虽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在紧急情况下也需要给予及时的应对。

患者及其家人应该对这一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做好应急处理的准备。

体位性低血压的处理

体位性低血压的处理

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治疗(一)(2006-09-18 19:55:36)分类:脊髓损伤康复专栏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tion)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T4以上)康复训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受伤早期常伴有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它是妨碍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位性低血压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位性低血压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一系列的康复训练。

一、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血压的变化是诊断体位性低血压的重要指标,当病人由卧位向坐位或站位转移的过程中,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心慌不适,甚至意识丧失或昏厥,同时病人血压下降1.33----2.67kpa,即可确定为体位性低血压。

二、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目前,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以下因素可能与病因有关。

(1)神经源性因素:脊髓损伤患者早期交感神经的传导通路中断,从而导致血管交感神经支配障碍,当患者由卧位转变为直立位时,神经调节失效,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部供血,出现上述症状。

(2)血管源性因素: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当人体从平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此时血液在下肢产生充盈膨胀,人体此时会发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骨骼肌、皮肤、肾、腹腔内脏和阻力血管收缩以及心率加快,故动脉血压可很快恢复,但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体位改变时,失去了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致使下肢静脉充盈,静脉回流下降,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甚至昏厥。

(3)心源性因素: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

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因此地球引力产生的静水压长期处于同一水平即心脏收缩对血液产生的压力不需要对抗静水压,心脏处于较低作功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心收缩力不断下降,当患者重新想站立时,心脏搏出的血液所产生的压力不能充分供应脑部,产生低血压症状。

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治疗(二)(2006-09-18 19:59:23)分类:脊髓损伤康复专栏三、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脑血流调节来实现的,据国外文献报道。

医护人员体位性低血压紧急处理预案

医护人员体位性低血压紧急处理预案
4、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
5、如实施化脓灸,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康复中血肿及皮肤灼伤处置预案与流程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
主讲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1、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2、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位性低血压该如何处理
体位性低血压是低血压的一种类型,又叫做直立性脱虚,其指的是由于人身体体位的改变而造成的一种低血压,例如当我们身体蹲了很长时间后突然的起身就会有头晕眼花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我们身体体位的改变使得人体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那么面对体位性低血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疾病处理:
 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反复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以便明确诊断,对症治疗,避免因晕厥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

 体位性低血压除病因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合理饮食,补足营养,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不饮酒。

⑵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⑶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

对少数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也可给药物治疗,如中药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⑷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即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即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站立位,从而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四类:
⑴抗高血压药:以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最常见,其他还有肼苯哒嗪、双肼苯哒嗪、优降宁和α-甲基多巴等。

这类药物都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⑵镇静类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氯丙嗪后最多见。

氯丙嗪除
具安定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⑶抗肾上腺素药: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它们作用在血管的α-肾上腺素受体(收缩血管的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

⑷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所以,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必须提高警惕,注意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预防的方法有:
⑴告诉病人应用此类药物后不要突然站起,最好静卧1~2小时,站立后如有头晕感觉,应继续卧床休息。

⑵用药后,夜间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夜
间最好不入厕大小便。

⑶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避免。

清晨起床时须加小心。

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立刻将病人抬放在空气流通处,或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病人一般很快苏醒。

对发作持续较长而神智不清楚的病人,可针灸百会、人中、十宣,必要时皮下注射升压药。

由氯丙嗪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禁用肾上腺素,因为肾上腺素具有α作用和β作用,而α作用可被氯丙嗪所阻断,β作用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引起某些血管扩张,使血压进一步降低。

此时可选用单纯兴奋α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如美速可新命,或新福林等,但纠正血压效果也不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