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文化概论第四讲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发展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
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代中叶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了一定发展,
但因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因此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
如今,沿海地区的经济都比较发达,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相对落后。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夏商时期,青铜制造 西周时开始用铁制农具。 西汉时,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大发展,铁制品、丝织品、漆器 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能造五层大船,李春建赵州桥 唐朝经济空前发达,开始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出现“机房”“机户”和 “机工” 清代,手工工场增加,商业资本和商人增多。丝,茶,瓷器远销欧美。
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记载,西周时盛行。 (二)东周之后,向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土地允许自由买卖。 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 封建政府直接掌握部分土地,清代出现大量皇庄。 因此,自东周起,典型的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
五、中国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特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2.工具自备,原料自产 3.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4.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经济单位 5.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6.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具
第四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什么是农业自然经济? 二、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三、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四、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能一直占据主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远古时代,土地氏族村社共有,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不得买卖,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协田制,西周后期的井田制。
与生产力相适应。
“众人”“协田”是殷商时期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
到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
孟子曾把这种集体耕作的田称为“井田制”。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那一时代生产工具同时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体,进入初级阶级社会,血缘贵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壳,并继续实行集体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
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奴隶制度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土地私有,争夺,买卖,家庭个体生产。
土地买卖出现。
春秋晋国时已有易田换田的现象,是土地买卖的先声。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色。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商品经济发达较早,缺乏独立的性格,有依附性,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
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
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欧古代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自给自足,没有商业往来)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化概论论述题(((((中国传统⽂化概论1. ⽂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或者说,“⾃然的⼈化”即是⽂化。
2、什么是⼴义的⽂化?与⾃然相对,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存⽅式,泛指⼈类所创造的⽂明成果,⼜称“⼤⽂化”。
3、⽂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化层约相当于物质⽂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化,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化。
2)制度⽂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系列的处理⼈与⼈相互关系的准则。
3)⾏为⽂化层:多指⼈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为模式。
4)⼼态⽂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理活动等等。
这是⽂化的核⼼。
4、什么是狭义的⽂化?狭义的⽂化指⼈类所创造的⼀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类精神⽂明的⼀个组成部分。
狭义⽂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称“⼩⽂化”。
5、什么是中国⽂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化是中华民族根据⾃⼰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然、社会与民族⾃⾝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明成果,具有⾃⾝的民族与国度特⾊。
中华民族是中国⽂化的创造⽂体。
基本内容有:⼀、独具特⾊的语⾔⽂字;⼆、翰如烟海的⽂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艺;四、精彩纷呈的⽂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化是指什么时期的⽂化?指 6 千年前的⽂化⾄鸦⽚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国⽂化。
第⼀章中国⽂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郡国并⾏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2、地域广。
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1、中原地区――农耕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2、西北地区――游牧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 38页)

行业
青 铜 冶 炼
朝代 夏 商
西 周
成就
世界地位
青铜冶炼开始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 技艺规模居于上
成熟
古世界前列
湖北大冶铜绿上古
铜矿
古代冶炼技术已
数量多,种类齐备, 达到较高水平
技艺精湛
行业
冶 铁 业
朝代 春秋 战国 汉代
南北 朝
北宋
成就
世界地位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木炭)
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 (用煤做燃料) 用煤的国家
清
粉彩和珐琅彩
❖ 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 汉 宫 灯
核舟
台 北 故 宫 所 藏 玉 雕
翡 翠 玉 白 菜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土地与农民的相对自 相对早熟导致的思想保守
❖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 失调
王朝的初期繁荣与后期腐败 人口增长率与物质资料增长率的矛盾
❖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周语)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P-42)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P-56)二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P-56)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 ,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
第1讲: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状貌、自然、经济政治基础

农耕型 内向性、封闭性、循环性、重复性、凝重性、包容性、
耐冲击性、超稳定性、小而全、重农轻商、安土重迁、 避险求稳、宁慢不乱、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人伦型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
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 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重义务轻权利
实体性成果。如泰勒、毛泽东对文化的定义。
3.专义的文化: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
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 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二、“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 1、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首先面对的无疑就是自然的限制与困
境,为了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以创造了第一类的文化,我们可称 之为“物质文化”或者“物态文化”。 所谓“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 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 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 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又创造了 第二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它们由人类在社会 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相关背景知识 中国的宗族制度,便产生了崇尚权威主义的文化。 其结晶就是: ①很容易接受权威,信仰权威。如果某人是权威,那他的话就都 是对的,要无可怀疑地接受。 ②重视权威,一个人如果没有权 势地位则不论他的意见本身如何精辟,也往往得不到重视。③因 循旧习,随波逐流。④不容许对于传统习俗的批评,拒绝创新。 ⑤相信命运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⑥对事物抱着刻板 印象,对事物的判断只是黑白分明,好坏立判;不能考虑各种复 杂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什么是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 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 对的一种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基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中国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 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
◇农耕文明的中心南移
黄河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统治地位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
1、由历代王朝所奉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所导致。
《管子·治国》中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 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 战胜,战胜者地广。”
.
三彩胡人牵骆驼
唐代仕女图
青铜神树
.
神树上的神鸟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保守凝重性格 火药的出现
.
铜火铳
三眼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代“火龙出水”
.
2、其次,由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的经济 剥削所造成。
3、再次,孔孟儒学向人们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相一致的重农抑商思想意识。.
◇官府手工业经济
三彩仕女佣
.
三彩文官佣
汝窑之莲花温碗
汝窑三足樽
.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
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 性格
.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原始农业的开端。 劳动者在共有土地上耕作。
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
.
址——西安半坡遗址
瓮棺 群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王世纪·击壤之歌》 夏朝时禹死后,启实行“世袭制”,阶级产生,原始氏 族公社解体。 出现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观念。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制。
.
.
周朝地图
西周后期,私田出现,出现土地买卖。 东周以后,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东周以后,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 生产形态过渡。 从秦到清,“男耕女织”式的家庭农业和小手工业结合 的自然经济形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耕织结合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