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课文讲解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知识点讲解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知识点讲解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知识点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知识点讲解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写作背景:《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课内问题: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本文主要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答:(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
(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
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
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答:(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
(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
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
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精品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感受桑娜和预付的勤劳、纯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即便在自身艰苦的环境中也乐于助人的美德。
学习与了解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来表现热舞品质的写法。
2
字词正音
词语读音
词语理解
字词正音
搁板
填饱
抱怨
掀翻
唉声叹气
包裹
魁梧
湿淋淋
倒霉
忧虑
gē
tián
yuàn
xiān
āi
guǒ
kuí
③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文章的悬念终于被解开,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
·第二段(第3—11节):讲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
·第三段(第12—27节):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课文赏析
再读理解
·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再次阅读课文,总结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课前导读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课文赏析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

空阔远大。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天幕低垂,好像 和树木相连。
倒映在水中 的月亮好像 来靠近人。
明诗意 悟诗情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
“移舟”和“日 暮”之间有什么 关系?
因为日暮, 船需要停宿。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 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 是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乡之愁
“客”是指谁?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 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 家乡 )去了。
诗人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 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翻墨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之急。
形容雨点, 有声有色。
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 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卷地风来忽吹散, 用得十分轻巧,
风
却突出天色变化
之快,显示了风
的巨大威力。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 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天和水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 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 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 净,一色的蔚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 景: 明月清风 ,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 稻花飘香 , 蛙声一片 。全词从 视觉 、 听觉 和 嗅觉 三方面抒写 夏夜的山村风光,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
拓展延伸 描写诗人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落实语文要素,提升阅读能力——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说课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黑和土地》。
我说课的主题是:落实语文要素,提升阅读能力。
下面我将从“系统关照下的教材解读”、“基于教材和学情的目标确定”、“开展深度阅读的教学流程”和把握重难点的板书设计这四部分展开说课。
一、系统关照下的教材解读我将从三个板块进行教材解读:1.基于单元位置,在循序渐进中落实语文要素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只有一个地球》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并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青山不老》让学生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说“青山不老”。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应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三黑和土地》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语文要素在前面三篇课文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
从单元整体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将“借助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当成是零认知状态下的重新起步,学生在经历了其他文本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认知性经验,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巧妙地落实语文要素,多采用自主性、开放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原本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感知与思考,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单元训练的内容形成巩固之势,提升学生内在的语文关键能力。
2.基于认知背景,在联系资源中落实语文要素《三黑和土地》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描写的是三黑因为有了土地的一系列表现,展现了其兴奋和激动之情。
这一内容和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是很多当下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为什么土地对于三黑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内容又无法从课文中得到应有的答案。
为此,针对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解读时的认知需要,拓展两方面的文本资料:第一,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讲解课文导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讲解课文导读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讲解课文导读第三组课文导读一、单元学习内容: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那么歌颂了一群一般群众,专门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惜、鼓舞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名一般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欢乐与幸福的情形。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仁慈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世真情。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假话”,旨在引导咱们熟悉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假话。
本组习作要求写一写表现人们相互关爱的情形,引导咱们擅长用灵敏的双眼发觉真情,体会到人世处处有真情。
“课外书屋”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咱们从文学作品中发觉人世真情,熏陶情操。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述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要学会擅长用灵敏的双眼发觉真情,体会到人世处处有真情。
三、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字写字,能够认写18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舒适、勉强、魁梧、湿淋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进程与方式:1.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专门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述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2.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要熟悉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假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恳,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忙他人的风尚。
四、单元课时安排: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忆•拓展”1~2课时五、单元学法指导:1.学习中能够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课文知识点讲解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课文知识点讲解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课文知识点讲解时间:2020-09-03 10:32:35志恒 1147这篇课文有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课文知识点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三黑和土地》课文知识点讲解多音字溜:liū(溜冰)liù(大溜)散:sǎn(散漫)sàn(散步)钻:zuàn(钻石)zuān(钻孔)近义词温暖——暖和合适——符合顿溜——顺当松散——疏松舒服——舒适赶紧——赶快准备——筹备叫唤——鸣叫招呼——呼唤反义词温暖——寒冷松散——紧密舒服——难受喜欢——讨厌笑嘻嘻——哭啼啼理解词语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
土疙瘩:土结成的块状物。
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
顺溜:通畅顺当;没有阻拦。
松散:①(事物结构)不紧密;(精神)不集中。
②关系不密切。
③(制度、纪律等)执行不严格。
本文指土壤疏松。
荞麦:一种草本植物,籽实磨成粉供食用。
白霎霎:形容很白。
蝈蝈儿:一种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于跳跃。
蹚:从浅水里走过去,也指从雪地、草地等走过去。
招呼:呼唤。
公粮: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
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不再缴纳公粮。
翻身:比喻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笑嘻嘻:形容微笑的样子。
句子解析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
2.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细细打碎。
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
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3学海无涯乐作舟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3学海无涯乐作舟一、教材选择本次心理健康教案的教材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为《学海无涯乐作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学海无涯”的含义,启发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和激情。
2. 能够了解“乐作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探究精神。
3. 能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物的生命力,进而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内容1. 学海无涯的含义2. 乐作舟的意义3. 课文内容分析4. 学会探究精神和进取心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
然后向学生提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和信心。
2. 学海无涯的含义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蜗牛爬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只蜗牛来说,有多难爬上这座高山?如果不断努力,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然后老师向学生讲述“学海无涯”的含义,告诉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创造自己的未来。
3. 乐作舟的意义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游船行进在宁静的湖面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只游船不断探索湖面,找到新的区域,那么它将会发现不同的美。
然后老师向学生讲述“乐作舟”的含义,告诉学生要有进取心,向着新的领域探索。
4. 课文内容分析老师可以阅读课文,向学生讲述其中的典故和哲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故事的内涵。
5. 学会探究精神和进取心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例如,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如何动物转化为食物”,鼓励他们进行实验和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尝试,鼓励他们追求完美。
五、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回顾自己学到的内容。
例如,老师可以提问“学习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难题?如何克服它们?”或者“如果你想尝试新的事情,你会怎么做?”,以此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课文讲解
——《草虫的村落》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具体如下:(1)丰富的想象。
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
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
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
二、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
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
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
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
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
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
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
可见一斑。
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
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
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
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
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
“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2)对词语的理解。
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
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暄:温暖的意思。
野灌丛:野生的灌木丛。
灌木:一种比较矮小、丛生的木本植物。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
色:这里指神态。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