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将5.6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的质量为()

A.6.4g B.15.2g C.16.0g D.30.4g

2.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3.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点燃

CO2+H2O+CO

4.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探究燃烧的条件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氧气验满

5.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

....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B.比较金属活动性

C.研究燃烧的条件D.研究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

6.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A.Al2O3B.CuO C.CaO D.Fe2O3

7.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步骤如下: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8.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9.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3

2CaCO CaO+CO 点燃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

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生成CO 2的体积

B .生成CaO 的质量

C .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0.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G ,其中C 为常用的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B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CaO+H 2O=Ca(OH)2

C .气体E 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D .红色固体G 可由金属Ag 与CuSO 4溶液直接反应得到

11.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丙是氧化物

B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 1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均不变。 12.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到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16.7 mL B.大于16.7 mL

C.小于16.7 mL D.无法计算

14.(2011年浙江宁波,19题、)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苯氧气二氧化碳水X

反应前质量/g3.99.6000

反应后质量/g006.62.7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15.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1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正确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2Y3

B.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生成(m+n)gZ

C.若有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2b﹣a)gY2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1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

A.B.

C.

D.

18.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19.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50g B.100g C.150g D.200g

20.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410121

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

且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Y和Z,生成物是X和Q

B.反应后生成15gZ

C.参加反应的Y与Q的质量比是1:1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

21.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1.3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D。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13∶44

22.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A.

B.

C.

D.

23.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A.

B.

C.

D.

24.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5.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

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⑤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如图为实验室中常用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所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装置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要从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

(3)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污染性气体,极易溶解于水形成氨水,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请从如图中选出合适的仪器连接成一套制备并收集氨气的装置。则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

_____→f.上述实验中,E装置的作用是_____。

27.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现有以下几种物质,其中A是淡黄色固体粉末,它可以在D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B是黑色物质且在D中燃烧只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Y;C是一种金属,也可在D中燃烧,且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Z。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名称是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Z_____,

(3)B在D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4)Y由______构成。

29.如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常温下,C、D是气体,A、B是液体,E,F是固体;组成A、B的元素种类相同,物质F为红色金属,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_____,D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 :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3)若E 为淡黄色固体,在C 中燃烧发出_____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在D→F 的反应中,体现出物质D 具有_____性。

30.A~G 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给出)。已知:A 是黑色粉末;B 、E 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 气体能支持动植物呼吸;F 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①⑤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①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3)A 物质在反应①②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于铁在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铁完全反应,根据三者反应关系可得关系式(或者根据铁元素守恒得关系式)求硫酸亚铁的质量。 设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 。

根据2442Fe+H SO =FeSO +H 和44=Fe+CuSO FeSO +Cu 可得关系式为Fe~FeSO 4 或根据铁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为:Fe~FeSO 4; 设生成FeSO 4的质量为X

4

Fe~FeSO

56152

5.6g x

56152

=

5.6g x

X=15.2g

故选:B。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2-

x-2

4

SO

X+(-2×4)=-2

X=+6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 2.6+7.2-6.6-1.8=1.4,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

C、X中氧元素质量为:

3216

7.2g-6.6g-1.8g=0.8g

4418

??,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

之比为:0.8g:7.2g=1:9,故C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点燃

cCO2+dH2O+eCO,a:b:c:d:e=

2.6g

26

7.2g

32

6.6g 44:

1.8g

18

1.4g

28

=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故D错误。

故选D。【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硫粉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验证,不符合题意;

B 、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故选B 。 【点睛】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 、Zn 和Ag 分别与CuSO 4溶液接触,Zn 与CuSO 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 >Cu ;Ag 与CuSO 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 、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 、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4110g

g

=45%,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

100%

40

?=40%,所以要达到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另一种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需大于45%。

【详解】

A. Al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3

100%

102

?

?=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 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100%

80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a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100%

56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3

100%

160

?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 和CO2;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4.4g×12

100% 1.2g

44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2g

12

100% 2.8g 1216

÷?=

+

则14.4g 仅含 Cu、O 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铜元素质量为

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12.8g1.6g

2:1

6416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

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 CuO Cu2O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8

100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16

56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C是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而且能转化为氢氧化钙,则C可能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无色液体B反应能够转化为氢氧化钙,则B可能是水。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出水和无色气体D,则A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D可能是氧气。黑色固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不同的物质,则该黑色固体可能是碳,充分燃烧生成的无色气体E可能是二氧化碳,无色气体F可能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G和无色气体E,则红色固体G是铜。

将推测带入题中,符合题意,推断正确。

【详解】

A、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出水和氧气。该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故A说法正确;

B、反应②指的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B说法正确;

C、气体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故C说法正确;

D、红色固体G是铜。银和硫酸铜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无法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所以无

法直接制得。故D 说法错误。 故选D 。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232SO +O 2SO 一定条件

A 、丙图中有2种分子,是混合物,故选项A 不正确;

B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 1,故选项B 不正确;

C 、该反应是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二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C 正确;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D 不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反应示意图,首先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逐项进行解答。

12.D

解析:D 【解析】

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 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 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 得到氧后的产物是CO 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 对空气的污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测得的值比真实值要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所以开始时量筒中液体的量大于29.0 mL ,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3 mL ,所以倒出的液体的量大于16.7 mL 。 故选:B 。 【点睛】

量筒读数时正确读数方法应为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会使读得的数比实际体积偏小,俯视读书会使读得的数比实际体积偏大,解题时一定要注意。

14.C

解析: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苯、氧气质量都减少,为反应物,而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M苯+M氧气=3.9g+9.6g=13.5g,M二氧化碳+M水="6.6g+2.7g=9.3" g,13.5g >9.3 g,故X反应的质量为m="13.5" g -11.6 g=1.9g,故A、B说法错误;3.9g苯含氢元素质量=3.9g×6/

78="0.3g" ,7.2g水含氢元素的质量为2.7g×2/18=0.3g,二者含氢元素质量相等,说明X不可能含有氢元素,D说法错误;2.7g水含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2.4g, 6.6g二氧化碳含氧元素的质量为6.6g×32/44=4.8g,二者之和2.4g+4.8g=7.2g,故X含有氧元素质量为9.6g-7.2g=2.4g,3.9g苯含碳元素3.9g×72/78=3.6g,6.6g二氧化碳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6.6g×12/44=1.8g。则X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6g-1.8g=1.8g;则X中碳元素与氧元素所含有

原子个数为:=1:1,故X的化学式为CO,CO能在氧气中燃烧,C说法正确。

答案为C。

15.D

解析:D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放出热量,故B错误;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6.B

解析:B

【解析】

A、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推出Z的化学式为XY3,故A不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B正确;

C、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Y2,故C不正确;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M+3N).故D 不正确.

故选B.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B选项既能得到需要氧气也能得到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选项得到燃烧需要可燃物;

D选项可得到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故答案选择A

18.D

解析:D

【解析】

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守恒,物质总重量不变。故A错误。

B. 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物质中仍有固体,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故B 错误。

C.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约五分之一。故C错误。

D. 加热碳和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特征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碳元素的质量120克×20%=24克,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4克÷12/44×100%=88克;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就能得到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所以88克二氧化碳就会得到200克质量的碳酸钙。故选D。

20.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X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一共有4克X参加反应,而Y和Z的质量都增加,属于生成物,且分别生成的质量为2克和14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Q一定是反应物,且有12克参加反应,所以待测是9克,所以A、B错误;参加反应的Y与Q 的质量比是=2:12=1:6.故选D.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过程质量守恒定律

21.C

解析:C

【解析】根据“反应2A+5B═2C+4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可假设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22a,又因为1.3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D,设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x,

则2A+5B═2C+4D

18a 88a

x 4.4g

,则x=0.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3g+B的质量为0.9g+4.4g,故B的质量为4g,则反应中B、D的质量比为:4g︰4.4g=10︰11;故答案为C。

点睛:根据“反应2A+5B=2C+4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可假设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22a,又因为1.3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D,则可求C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B的质量,进而求出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间的体积变小,故内压增大,所以当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的液面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B、当气密性良好时,在瓶内气体的压强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故错误;

C、上下移动水平管,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气密性不好,故正确;

D、用手握着烧瓶,当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故选C。2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解放出氧气,当完全分解后不再放出氧气,故A正确;

B、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B 正确;

C、高锰酸钾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分解放出氧气,未反应时物质的种类是一种,开始反应时固体物质的种类是三种,当完全反应后固体物质的种类是两种,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放出了氧气,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减小,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图像信息题解题时要注意三个点:起点、趋势点、拐点。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4.4g100%=3.2g

44

??; 2.7g水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

16

2.7g100%=2.4g

18

??;

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4.8g=0.8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解析: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12

4.4g100%

44

??=1.2g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2

3.6g100%

18

??=0.4g

1.2g+0.4g=1.6g,与物质的质量相等,故一定不含氧元素。

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g

12

0.4g

1

=1∶4,①②⑥正确。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由题意“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可计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用两者之和与物质的质量比较即可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锥形瓶。BF 2KClO32KCl+3O2↑。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dc 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解析】

(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

解析:锥形瓶。BF2KClO32KCl+3O2↑。溶解、过滤、洗涤、干燥。adc 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解析】

(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选择装置B来制取,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装置F来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气和氯化钾,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得到二氧化锰;

(3)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装置A来制取,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且污染空气,所以用装置C来收集(短进长出),顺序为adc;最后装置E来吸收多余的氨气,以防造成空气污染;

27.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P+O2 P2O5 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Cu+O2 CuO <①②④ 结果更准确

【解析】

【详解】

解析: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P+O2点燃

P2O5使装置中的氧

气完全反应Cu+O2加热 CuO<①②④结果更准确

【解析】

【详解】

(1)磷在氧气中燃烧生在五氧化二磷。反应后容器内的气压降低。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水进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红磷燃烧的

符号表达式为:P+O2点燃

P2O5;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3)铜在空气中加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2加热 CuO;

(4)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为25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为22mL,则氧气的

体积为3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3mL

100%12%21%

25mL

?≈<。,造成该实验出现

误差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加入铜丝量太少,故选①②④;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结果更准确,操作更简单。

【点睛】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比较多,方法各异,但其原理是一致的,即利用可燃物在密闭容器内的空气中燃烧,耗尽其中的氧气,使容器内气体的减小或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或其他液体进入容器内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从而得出结论,但实验时,应注意:可燃物必须是过量的;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好;燃烧完毕,必须要等装置冷却至室温等。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硫 O2 Fe3O4碳+氧气二氧化碳分子

【解析】

【分析】

根据B是黑色物质且在D中燃烧只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Y,所以D是氧气,Y是二氧化碳,B是碳,A是淡黄色固体粉末,它可以在D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资源;能说出海洋包括哪些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2)通过学习从海水提取金属镁,认识富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教学难点】 (1)海水淡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烧杯,带橡皮塞的导管(或蒸馏器); 食盐水(加氯化钙、氯化镁等)、硝酸银溶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1.8万千米,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你知道海洋中有哪些资源吗? [海洋中有丰富的元素资源] 二、新课学习 (一)海水中的物质 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如果我们把1 000g海水加热蒸发,直到把水全部蒸发掉,就能得到约35g盐。 全球海水中含有的盐类总质量约为5亿亿吨,如果把这些盐平铺在全球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m。 如图: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海水中的之最?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含量前两位的金属元素为:Na 、Mg 金属离子为:Na+、Mg2+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为Cl– 海水主要含有的盐:NaCl、MgCl2] 人类提取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来制备有多种用途的物质。 例如,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就是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镁盐制取的。通常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或卤水中,沉淀出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就能制得金属镁。 你能写出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吗? [MgCl2+Ca(OH)2=Mg(OH)2↓+CaCl2 Mg(OH)2+2HCl=MgCl2+2H2O MgCl2Mg+Cl2↑] 制得的镁可以做多各用途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鲁教版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则根据图示,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A.12 B.16 C.5 D.10 2.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反应中有三种氧化物B.此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是1:2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3.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 C检验H2中混有的CH4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D鉴别H2O2溶液和H2O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A.A B.B C.C D.D 4.某有机物6.2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5.完全燃烧2. 8g某有机物,生成8. 8gCO2和3. 6gH2O。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

D.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6.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生石灰和石灰石 B.用MnO2鉴别蒸馏水和双氧水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H2和CH4 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 7.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3∶5 8.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 9.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后,测得物质如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x y z q 前(g)2202020 后(g)待测102624 A.y是反应物 B.z、q是生成物 C.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B.用水吸收CO C.验证氧气已收集满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4.小希设计如图的实验,并完成下列的操作步骤: 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白磷未燃烧 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 ③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水位上升到刻度 1 处 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灯加热铜丝,白磷燃烧,铜丝变黑,可见白磷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操作②中除了观察到白磷燃烧,铜丝也变黑,会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结果大于 1/5 C.对比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④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6.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 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是二 氧化碳 B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 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旋紧瓶 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CO2能溶于水 C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温度是燃烧需要的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如何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A、有新物质生成; B、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 气体、生成沉淀) 4、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坩埚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用嘴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5)灯帽要重复盖一次,避免负压,灯帽不易打开。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3.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 C. D. 4.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5.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B.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7.有 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60% B.45% C.30% D.22.5%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5.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Fe粉中含少量铜:加盐酸 D.CO气体(CO2):通入水 6.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CO还原氧化铁,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 D.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7.将2.8 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 ) A.3.2 g B.7.6 g C.8.0 g D.15.2 g 8.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乙、丙、丁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 9.下列图像对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 识点提纲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 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 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 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 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分)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鲁教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知识点 李花 龙山中学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酸 1、电离 (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 ①HCl=H++Cl- ②H2SO4=2H++SO42- 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 二、酸的性质 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 (1)盐酸(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 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 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2)酸+金属——盐+氢气 ③Na2CO3=2Na++CO32- ④CuSO4=Cu2++SO42- 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 A、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 ZnCl2+H2↑ 2Al+6HCl=2AlCl3+3H2↑ Mg+H2SO4=MgSO4+ H2↑ 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H2SO4= 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B、用途:验室制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①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②用途:金属除锈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①化学方程式 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 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5)、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碱 (1)电离方程式: ⑤NaOH=Na++OH- ⑥Ca(OH)2=Ca2++2OH- (2)由⑤⑥得: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二、碱的性质 1、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物理性质)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白色固体,易溶液于水,溶于水后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放在空气中溶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具有强腐蚀性。 (2)、氢氧化钙(物理性质)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CaO+H2O=Ca(OH)2 (放出大量的热) 白色固体,微溶液于水。 2、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因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3.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 B.NaCl C.HClO D.KClO3 6.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

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10.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寒假作业鲁教版五四制.doc

2019-2020 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寒假作业鲁教版五四制 1 化学变化是指,也叫。物理变化是指。 2.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等现象。 3.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还会伴随着。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和的释放或吸收。 4. 镁带燃烧的现象为,化学方程式为。 5.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6. 化学就是在、水平上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和物质。 7.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 8. 从微观角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等微粒。从宏观角度,自 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如: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个水分子又是由个和个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和组成的。 1.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1 2.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为什么物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3.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包 括、 等)、、、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 1.药品的取用原则 ( 1)“三不原则” 不拿:,不闻:,不尝。 ( 2 )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取少量,液体取 ml,固体只需要盖满。 (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要,也不要,更不能带出 实验室,要放入内。 2. 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3. 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状药品使用或;取用块状药品使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多时,直接用试剂瓶倾倒,倾倒时,取下 瓶塞,放在实验桌上,试剂瓶口试管口,标签手心,缓缓倾倒;量少时, 用滴加,滴加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上方,不能接触试管,更不能伸入

鲁教版2020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2020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气体可能由H2、CO2、CO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粉末变成蓝色;④最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对该气体成分推断合理的是 A.一定含有H2、CO和CO2 B.一定含有CO、H2,一定不含CO2 C.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H2和CO2 D.一定含有CO,一定不含CO2,可能含有H2 2.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2 C.+4 D.+6 3.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8g,通过足量的炽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其质量增加了9. 6g,则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2. 8g B.4. 4g C.5.2g D.7.2g 5.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 A.+6 B.+4 C.+2 D.+1 6.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乙、丙、丁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 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15.3 B.X、Z 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C.Z 为化合物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5.完全燃烧2. 8g某有机物,生成8. 8gCO2和3. 6gH2O。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 .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 D .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6.往12g 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1g 氢气,则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 .62.3% B .63.2% C .36.8% D .37.7% 7.A 、B 、C 三种物质各15 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 新物质D ;若增加10 gA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 g B .第二次反应后,D 的质量是50 g C .反应中A 和B 的质量比是3∶2 D .反应中A 和C 的质量比是3∶5 8.在由CO 2和O 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 2和O 2的质量比为 A .2∶1 B .1∶2 C .22∶3 D .22∶7 9.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一密闭的容器内加入A 、B 、C 、D 四种物质各20g ,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 20 30 未知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A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容器内发生了化合反应 C .其化学方程式为:2C+3D=5B D .反应后容器内C 的质量为16g 10.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 B .太阳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C .流程中的氧化铝、水和氧气都属于氧化物 D .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Al+3H O Al O +3H 一定条件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计划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1、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认识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了解化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一门中心科学; 3、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4、初步学会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5、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单元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单元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课时安排: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2课时。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1课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3课时。 复习:1课时。 测试评讲:2课时。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改变了世界、神奇的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见PPT。 教学新课: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 【篇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3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单元备课(上)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单元备课(下)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篇二:鲁教版初中化学(上)教学设计】 鲁教版初中化学(上)教学设计 江阳区况场中学许小兵 1 2 附:板书设计 4.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co2的循环 产生: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消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二、实验室制法 原理:药品:大理石、石灰石或稀盐酸 3 反应: 装置: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同)收集装置:向上排气法步骤: 检验:验证: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验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4 【篇三:鲁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学会对单质、化合物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学会分类方法 3、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元素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的分类 2、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正确的书写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自学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元素及元素符号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 容通过分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构成,从原子的角度引导学 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元素概念,使学生学会对物质的简 单分类。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符号存在的 必要性,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并使学生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通过分散记忆与集中记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元素符号的 书写与读法。 学情分析: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从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水、氧气、氢气入手,给出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和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化学式,并使学 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学 生对原子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知道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 核电荷数,不同种类的原子根本区别在于核内质子数不同,为“元素”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教师)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水是由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引入新课]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元素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呢?今天我们旧来学 习第四节第一课题元素及元素符号。 [投影]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与氧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 什么属于同种原子?水分子与氢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 么属于同种原子?(学生)观看投影思考得出:水分子与氧分子中 都含有氧原子,因为它们的质子数都为8,所以都属于氧原子;水分 子与氢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因为它们的质子数都为1,所以都属于 氢原子。

初三化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鲁教版

*******学校1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分时段作业 初三化学 (考试时间:80分钟 分值: 80分) 友情提醒:1、 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O-16 N-1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 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 1.下面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固态的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的自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2.铜被称为“心脏卫士”,缺铜引起冠心病,这里的铜是指( ) A .铜单质 B .铜原子 C .铜离子 D .铜元素 3.“黑块块,烧就红,投入一瓶仙气中,金光耀眼银光闪,无影无踪瓶中空;一杯钙泉入宝瓶,化作牛奶无人用。”以上描述的实验现象是指下列哪种物质发生的变化( ) A .木炭 B .硫 C .铁 D .磷 4.下列不能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或方法)是( ) A.闻气味 B.紫色的石蕊试液 C.燃着的木条 D.澄清石灰水 5.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出现的操作失误,会引起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在左盘,但未使用游码 B .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C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D .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顶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6.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氧气的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或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中,表示错误的是() A.剧毒品 B.爆炸品 C.禁止放置易燃物 D.禁止吸烟 8.今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某些工业废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禁止秸秆就地焚烧,提倡用秸秆代替煤作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D.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所有废弃塑料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 9.下列关于资源或能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水是循环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会减少 B. 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多种产品 C.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D. 更多的利用太阳能可减少环境污染 10.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11.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面是从小明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推理,你认为正确的一句是() A.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D.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层电子数为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