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砷与环境

合集下载

土壤砷基本原理

土壤砷基本原理

土壤砷基本原理什么是土壤砷?土壤砷指的是土壤中存在的砷元素。

砷是一种常见的地壳元素,存在于土壤中。

它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无机砷或有机砷。

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区别1.无机砷:无机砷是指砷以无机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如砷酸盐和砷化物等。

无机砷通常与土壤颗粒结合,并以离子形式存在。

2.有机砷:有机砷是指砷以有机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如有机砷酸盐和有机砷化合物等。

有机砷通常与有机质颗粒结合。

土壤砷的来源土壤砷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然来源:地壳中存在着一定量的砷元素,地球内部的地壳活动、火山喷发、地下水溶解矿物等都会使天然砷释放到土壤中。

2. 人为来源:人类活动也是土壤砷的重要来源,如农药、燃煤、工业废料排放等都会导致土壤中砷元素的增加。

土壤砷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土壤砷对环境和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土壤砷的存在会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产生影响,砷元素的富集会导致土壤毒性的增加,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2. 生物影响:土壤砷的富集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

土壤砷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土壤砷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吸附和解吸:砷元素在土壤颗粒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但同时也可通过解吸作用释放到土壤溶液中。

2. 迁移:土壤中的砷元素可以通过水分的迁移向下逐渐淋洗至地下水中,从而影响地下水水质。

3. 转化:土壤中的砷元素还会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转化,如还原、氧化、甲基化等反应。

土壤砷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检测土壤中的砷含量,科学家们发展了一系列的分析方法: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最常用的砷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够准确测定土壤中砷的含量。

2. 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利用砷元素的荧光发射特性进行分析,具有快速、无损伤等特点。

3. 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以对砷及其同位素进行定量分析。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1.砷污染的环境来源砷是地壳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体中,它的存在形式有无机砷和有机砷,其中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砷的主要环境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施肥、农药等。

在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砷可以进入地下水、土壤和环境空气中,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2.砷污染的健康效应砷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中。

急性中毒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砷,引起的胃肠道、皮肤、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等症状。

而慢性砷中毒则是由于长期摄入小量的砷,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慢性中毒的症状包括慢性皮肤病、癌症、心脏病、神经系统症状等。

3.砷污染的环境效应砷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水体污染:地下水是砷污染风险最为突出的环境介质,砷释放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吸收;(2)土壤污染:土壤中的砷污染主要分为植物可利用态和不可利用态,前者直接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后者会扩散和渗漏到表层土壤中;(3)大气污染:砷污染形式包括煤矿、烟煤燃烧和烧制硅酸盐陶瓷等,砷会附着在悬浮颗粒上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4.砷污染的治理与预防治理和预防砷污染应该采取多种措施:(1)掌握砷污染的来源和发生机理,规范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等领域的管理及其排放;(2)加强砷污染监测与防控能力,建立砷水平普查等监控机制,加强对污染源的积极管控;(3)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砷的治理,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4)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砷污染的危害和预防意识,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

5.砷污染研究的未来展望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砷污染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不断发展:(1)加强研究砷的来源和发生机理,掌握更多新型污染源和发病机理;(2)开展砷的毒性机理研究,深入探究砷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理;(3)研究砷的生物化学代谢,掌握砷在人体内的代谢、积累和转化规律;(4)开发环保技术和治理方法,探索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治理技术,提高砷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砷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土壤、矿物中。

虽然砷是地壳中的重要元素,但过量的砷含量对环境和生物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一、砷污染现状砷的超标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研究表明,砷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肥料等人类活动,并且泥炭、煤炭、矿物质等自然存在的物质也是砷的重要来源。

全球砷污染主要位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其中孟加拉国和印度是受砷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而在中国,各个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陕西、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份。

二、砷对环境的影响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砷物质的落入土壤,会打破原有的土壤生物物理化学平衡,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破坏了土壤里建立的微生物群系;2.影响水资源质量:砷的排放量大,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河流等水资源的质量,不断破坏自然水系统;3.破坏生态环境:砷的高浓度污染,影响了环境生态的平衡,破坏自然界生态的健康平衡。

三、砷对生物的影响砷对生物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表现为:1.对动物生理产生毒性反应:砷长期积累在环境中,对野生动物的生产和生长的影响非常大,而毒性反应表现为身体无法正常生长或生物死亡。

2.对细胞的影响:砷物质有较强的局部毒性,可以损坏细胞膜,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影响细胞功能;3.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骨质疏松等都与砷污染有关联。

四、砷控制砷的控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控制:1.加强环境监控和管理: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对砷超标污染的情况及时进行控制和干预,并对污染源实施治理和监督;2.探索化学污染治理专业技术:通过多种化学方法去控制砷的污染,例如沉淀、吸附、还原、稳定化渗透等技术;3.培育和使用新的高效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方法,例如利用特殊细菌去除砷。

砷的阴霾揭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与防范

砷的阴霾揭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与防范

砷的阴霾揭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与防范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元素,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和地下水中。

然而,在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进程中,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砷元素释放到环境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重点讨论砷元素在环境污染中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防范砷污染。

一、砷元素的危害砷元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使其容易通过水、土壤和空气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

以下是砷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1. 砷对人体肝脏和肾脏的损害:砷元素可以累积在肝脏和肾脏中,慢慢破坏这些器官的功能,导致肝脏病、肾衰竭等疾病发生。

2. 砷对呼吸系统的危害:长期接触高浓度砷元素的人可能会患上鼻咽癌、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

3. 砷对皮肤的损害:砷中毒患者经常出现皮肤颜色变化、糜烂和红斑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皮肤癌。

4. 砷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长期暴露在砷丰富的环境中可能会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等问题。

二、砷元素的防范措施为了有效减少砷元素在环境中的污染,采取以下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1. 控制砷污染源:减少或避免砷排放是防范砷污染的首要任务。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砷污染源的废水排放和工业废弃物处理,以及农药和肥料中的砷含量。

2. 改善饮用水水源:砷主要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因此改善饮用水的质量至关重要。

政府应投资建设安全的饮用水水源,定期监测和检测水质,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个人也可以通过安装净水设备来净化家庭饮水。

3.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砷元素在环境中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砷污染的重要手段。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

4. 发展砷污染治理技术:砷元素的污染治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

开展砷污染的治理研究,推动先进的治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如土壤修复技术、水处理技术等,有助于有效减少砷元素的污染。

5.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砷污染和防范的认识是预防砷污染的重要环节。

广东省土壤砷元素空间变异与环境意义

广东省土壤砷元素空间变异与环境意义
生 态环境学报 2 1,05: 5 —6 0 12 ()9 69 1
Ec l g n n io me t l c e c s o o y a d E v r n n a i n e S
ht:ww . ec. m t / wj si o p/ c c Ema : d o@jec cm — i ei r csio l t .
上,提出了广东省土壤砷的质量分数 阀值为 3 ~ 7 84 mg g 。陈同斌等_ 巧 比北京市土壤背景含量, .~ k l J 对
探讨 了 在 不 同 土地 利 用 方 式 下 ,土 壤 砷 的 累 积 影
响 ,并指出蔬菜砷对北京市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 险。同时为了有效地降低土壤砷对环境与人体的危 害 ,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 如新 的砷 超高 富集 植物 的发 现和研 究 【 J l ,以及 对砷 污 "
全球 因土壤 退化 或 侵蚀 造成 砷输 m量达 到 44 .x 0 1
k a … g・。 kg2 L


而 每年 土壤砷 的输 入量 为 ( . ~ . ×0 28 94) l 4
世 界各地 关 于土壤砷 背 景的研 究 已经得 到J 泛开展 2 ,研 究结 果表 明影 响土壤 中砷 兀 素质量 4 J 分数 的 主要 影 响 因子 为 区 域 母 岩 的分 布 和 人类 活 动 。同时 ,气 候条 件 、土 壤 叶有机 和兀机 组 分 的 1
mg g 。土壤 As -~ k 的空间分 布特征 主要决定其成土母岩的类型 ,主要表 现为 A、B、C 3 上壤 As 层 的空问展布彤式 似 ,I 岛 A s背景质量分 数主要分 布于石灰岩和砂页岩地 区。此外 ,由 A 层至 C层 ,As 质量分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低 剑岛依 次 } j 为 1. mgk ‘ 07m ・g 0 ・ 。 . gk ~,1- mg g ,但无底层富集特征 , 4 g ,1 1 ・ ) 3 k 这种垂直变异特征 与低有机质含量和强烈的 土 _ . 壤侵蚀作 川

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

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

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元素,它存在于土壤、岩石和水体中。

然而,砷在环境中的富集和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本文将讨论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环境归趋,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1. 砷在土壤中的归趋砷的含量和分布在土壤中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砷主要以矿物形态存在于土壤中,如砷矿物、氧化砷和硫化砷等。

砷的富集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来源和地质背景,受到地球化学和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当土壤中存在过高的砷含量时,可能会对植物和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和人类。

因此,砷在土壤中的归趋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解砷在土壤中的归趋,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土壤中砷的含量和分布。

此外,土壤修复技术也可以被应用来减轻土壤中砷污染带来的影响,如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

2. 砷在水体中的归趋砷在水体中的归趋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砷可以通过天然过程(如岩石风化)或人类活动(如煤矿开采、矿石加工和电池制造等)进入水体中。

当水体中的砷含量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时,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长期饮用富含砷的水可能导致砷中毒,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皮肤病变、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了解和掌握砷在水体中的归趋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砷在水体中的归趋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体的pH、氧化还原条件、溶解有机质和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研究人员使用水样采集和分析方法来测量水体中砷的含量,并通过水体修复技术来降低砷污染。

对于水体中砷污染的管控,监测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机构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测和限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水中的砷含量。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对用水安全的意识,选择可靠和安全的饮用水源。

3. 砷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砷在土地和水体中的富集和污染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居住区砷环境标准(一)

居住区砷环境标准(一)

居住区砷环境标准(一)居住区砷环境标准砷的重要性砷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可在自然界中发现。

然而,高浓度的砷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砷污染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癌症和神经毒性。

居住区砷环境标准的意义为了保护居民健康和环境生态,国家颁布了《居住区砷环境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在居住区内砷的含量限制,以保证居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砷环境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国家环保部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2012),居住区砷环境标准如下:1.土壤中砷的含量应不超过26.7毫克/千克;2.饮用水中砷的含量应不超过0.01毫克/升;3.对于其他介质(如大气、植物等),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砷含量限制。

居住区砷环境标准的实施为了确保居住区砷环境标准得以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砷污染治理和监管;2.定期对居住区土壤、饮用水进行监测,确保砷含量符合标准;3.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总结居住区砷环境标准的出台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措施。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砷污染治理和监管,落实好标准要求,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居民应该了解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居住区砷环境标准,居民也应该了解和执行以下内容:1.尽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区域外立刻盖房子。

如果必须建在这样区域内,建设前应该进行彻底的土地检测;2.按照合理的方法处理垃圾并注意环境卫生;3.确保饮用水质量,如无信任的水源,那么一定要使用过滤器,保证饮用的水质量安全;4.尽量减少臭氧层破坏的因素,例如控制机动车污染和选择低污染的家电等。

居民们违背实施这些环保行动的理智处置方式是产生了不良后果最主要的原因。

结论居住区砷环境标准的实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不仅保护了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维护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必须得依靠公民个人的努力,通过正确的方式理智地处置废弃物,掌握正确的环保常识和行动。

砷污染:来源、危害和解决方案

砷污染:来源、危害和解决方案

砷污染:来源、危害和解决方案砷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对水体、土壤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砷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并分点列出具体步骤。

一、砷污染的来源:1. 自然来源:砷在地壳中广泛存在,并随着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释放到环境中。

2. 工业排放:一些工业活动,如冶炼、煤矿开采等,会释放大量的砷污染物。

3. 农业活动:农药和化肥中含有砷,过量的使用导致砷流入土壤和水体。

二、砷污染的危害:1. 健康影响:长期接触高浓度砷会引发多种疾病,如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

2. 环境影响:砷污染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解决方案:1. 监测:建立全面的砷污染监测体系,定期对水源、土壤和农产品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砷污染的情况。

2. 水处理:建设高效的水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过滤技术和活性炭吸附剂去除水中的砷污染物。

3. 土壤修复:开展土壤修复工作,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砷污染,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4. 农业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施用,减少砷流入土壤与水体。

5. 呼吸防护:对于那些长期接触砷污染环境的职业工人,应加强防护措施,戴好口罩和防护服。

6.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砷污染的危害,提倡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

7. 合作共享: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共同解决砷污染问题,加强科研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

综上所述,砷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

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为解决砷污染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水处理和土壤修复工作,合理管理农业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共享经验。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少砷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检时发现的 砷中毒引起的肝肿 大(A)和肝脏活体 解剖样本中发现的 肝组织损伤(B)。 小箭头所指为肝细 胞变形损伤;大箭 头所指为渗透到门 静脉周围的炎症细 胞[B 为hemoxylin and eosin;放大倍 数×75v
自然及人为因素释放到环境中的砷
不同国家土壤砷含量
砷的形态
➢ 一般将砷分为无机态和有机态两类; ➢ 无机砷包括砷化氢、砷酸盐或亚砷酸盐等; ➢ 有机砷主要存在于生物体内; ➢ 无机砷在生物体内经甲基化作用转化为有机砷,
1、大气沉降
由于煤的含砷量一般较高,燃煤可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砷。如烟雾闻名的伦敦,其大气中的砷密度为0.040.14ug/我国贵州省高砷煤地区由于煤的燃烧及煤灰 污染,大气、土壤及水体中砷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含砷矿石的开采和冶炼,首先将大量砷引人环境, 如雄黄(AsS,含砷70%),雌黄(As2S3,含砷61%),毒 砂(FeAs2)等是制砷化物的主要工业原料。矿石燃烧或冶 炼中,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砷开始蒸发,450摄氏度 蒸发加速,含砷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As203,可凝结成固 体颗粒,在空气中散布。同时,由于砷常与有色金属矿 共生,如钴、镍、铅、锑、锡、银、铁等的矿物冶炼, 均有砷化物排放而进人大气,大气中的砷相当部分将最 终通过大气沉降进人土壤之中。
2、砷酸盐或亚砷酸盐
一般土壤中砷常以+5价或+3价形成砷酸盐或亚砷 酸盐而存在;
在旱地土壤或干土中以砷酸为主,而淹水状态下,
随着Eh的降低,亚砷酸盐增加。砷酸在水中的溶解速
度和溶解度均比亚砷酸大,更易被土壤吸附。当砷酸 与亚砷酸共存时,亚砷酸多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而土 壤中的砷由于在氧化状态下多变为砷酸,被土壤固定, 使其在土壤固相中增加。
➢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9个国家发生较大区域的砷污染。 砷除了污染地下水,也污染粮食和蔬菜。在孟加拉国、 越南用污水灌溉的水稻籽粒中砷含量高达1.7mg/kg。我 国也存在砷的工业型污染、燃煤型污染和饮水型污染; 内蒙古,新疆,台湾,陕西等都有相当面积的砷污染区。
由砷毒引起的表
皮角化病发展成皮肤 溃烂,最终可导致皮 肤癌的发生
➢ 土壤对As的吸附性能力与土壤的性质和铁、铝氧化物 的含量有关。
➢ 砷被土壤吸附主要是以阴离子形式与土壤中带正电荷 的质点相互作用。砷与Fe、A1、Ca结合的强度为:Fe 型砷>A1型砷>Ca型砷。其中铁、铝氢氧化物吸附砷 起突出作用,土壤含无定型铁、铝氧化物越多,吸附 能力越强,增强专一性吸附或共沉淀。试验证明,氢 氧化铁对砷的吸附力为氢氧化铝两倍以上。
主要包括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 土壤中砷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离子吸附或结合 态、砷酸盐或亚砷酸盐态、有机结合态和气态。
1、离子吸附或结合态
离子吸附态砷是被土壤胶体吸附的部分,也是易被水溶解的部 分,但一般土壤中水容性砷极少。研究表明,美国土壤中水溶性 砷只占全砷的5%-10%。日本土壤中水溶性砷也很少,平均为5%。 对我国主要的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及其过渡类型共13个土类的研 究,吸附态砷的含量为0-2.5mg/kg,占总砷的0-21.8%。在这些 吸附态砷中,除水溶性砷外,还包括了部分交换态砷。土壤吸附
2、工业废水排放
工业废水排放是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国家环保局统计,1981-1985年期间,全国 工业废水中砷的总排放量为6295.18t,废水平 均含砷量为0.067-0.155mg/L。随着工业的发 展,砷的排放量有所增加。通过工业废水灌溉, 大量砷进人土壤,使农业土壤砷含量升高。
3、含砷肥料及农药
一些磷肥中含砷量为20.50mg/kg,高的 可达100 mg/kg以上,主要是磷矿石含砷量高 低所致。长期施用含砷量高的磷肥,会使土壤 中的砷不断积累。
主要内容
➢前言 ➢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各国土壤砷含量 ➢砷的形态 ➢农业土壤系统砷的输入及输出 ➢砷在土壤-植物中迁移的影响因子 ➢砷与健康 ➢减轻砷毒害的措施
前言
➢ 砷污染和砷毒害是一个世界性的污染问题。在孟加拉国、 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根廷和越南,由于地下水污染导 致3900万以上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砷毒害,700万人受到 严重伤害;在智利,砷污染地区的人群膀胱癌和肺癌的 发病率是其它地区的2倍。
➢ 土壤中砷酸和亚砷酸的相互转化还与微生物的 活动有关。
➢ 研究砷的溶解度和Eh、pH的关系表明,当Eh降
低、pH上升时,可溶性砷明显增加,因此在淹 水条件下可溶性砷含量增加很多倍,而在冷冻 干燥和暴露于空气时则迅速减少,故改善排水 条件可减少水稻对砷的吸收。
3、有机结合态
在大多数土壤中,砷主要以无机态存在,但在某 些森林土壤中,无机砷仅占总砷的30%-40%,说明有 相当多的砷是有机结合态的,许多土壤中可能存在甲 基砷。
水田加氧化铁能显著减少溶液中的砷,其原因一 方面是由于砷和氧化铁结合为难溶态,另一方面则由 于使亚砷酸氧化为砷酸而被土壤吸附。
➢ 土壤中砷酸和亚砷酸的相互转化,主要决定于
土壤氧化还原状态,在水稻栽培试验中, Eh
在50mV以下时,砷的毒害表现显著。因此认为 一般水田土壤在100mV左右就有亚砷酸的可能 性。
4、气态砷
土壤中的砷还可能成为气态而迁移,有人作盆栽 试验,根据施砷量和水稻吸砷量以及土壤残留量的差 额分析,估计部分砷是由于淹水而还原成H3As等形态 气化散失。在加施有机质和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标记 的二甲基胂酸盐钠的砷发生气化而损失,土壤中砷的 气化与微生物活动有关
农业土壤系统砷的输入
农业系统砷的输人主要有四个来源: 大气沉降,废水灌溉,磷肥的施用,使 用含砷化合物和其它有机物
态砷受pH与Eh条件变化影响,当土壤Eh降低,pH升高,砷的可溶
性显著增大。
离子结合态砷是被土壤吸附并与铁、铝、钙等离子结合成复杂 的难溶性砷化物,这部分砷为非水溶性,其中以固定态砷为主, 而交换态砷较少。有人试验,用磷酸盐、柠檬酸盐及其各种浸提 剂,浸提吸附于土壤中的砷,发现被吸附的砷约有1/3处于交换态, 其余的则为固定态,即为铁铝氧化物或钙化物的复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