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王雅平)
中国当代文学_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哪部作品被曹禹称之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A.《陈毅市长》B.《武则天》C.《日出》D.《茶馆》2.下列作品中,以农村为主要题材的是()。
A.《一地鸡毛》B.《古船》C.《风景》D.《废都》3.马烽的创作风格接近以下哪位作家?( )A.赵树理B.梁斌C.古华D.张贤亮4.“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句诗的作者是()。
A.舒婷B.海子C.欧阳江河D.顾城5.批判台湾社会崇洋媚外风习的《莎哟娜拉·再见》的作者是()。
A.陈映真B.黄春明C.王祯和D.陈若曦6.下列作品中,()的作是曾卓。
A.《回答》B.《鹰的诞生》C.《一切》D.《悬崖边的树》7.“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诗句作者是()。
A.顾城B.北岛C.杨炼D.江河8.下列属于先锋小说的是()。
A.《冈底斯的诱惑》B.《哦,香雪》C.《鸡窝洼人家》D.《乔厂长上任记》9.“告诉你吧,世界 / 我——不——相——信!”这句诗出自作品()。
A.《触电》B.《回答》C.《一切》D.《古寺》10.田汉的剧作()在辩证地处理史料与艺术想象间的关系方面十分突出。
A.《左邻右舍》B.《蔡文姬》C.《获虎之夜》D.《关汉卿》11.“()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
A.反思B.寻根C.伤痕D.先锋12.汪曾祺“文革”后复出文坛,受到许多赞扬的第一篇小说是()。
A.《故里三陈》B.《大淖记事》C.《异秉》D.《受戒》13.下列诗人中,()是原“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A.艾青B.曾卓C.牛汉D.郑敏14.阿城的《棋王》属于()。
A.新写实小说B.伤痕小说C.寻根小说D.新历史小说15.《平凡的世界》是()的呕心沥血之作。
A.路遥B.王蒙C.张承志D.陆文夫16.八十年代中期,有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文学”。
A.新写实B.伤痕C.寻根D.改革17.曹禺的()借古喻今,揭示“发奋图强”的主题。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学》复习资料成考复习资料《中国当代⽂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双百⽅针2.⼭药蛋派3.伤痕⽂学⼆、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2.简述北岛诗歌的创作内容。
3.简述建国初合作化⼩说的创作特征。
三、分析题请结合倪吾诚的⾝世经历,对这⼀⼈物形象进⾏分析。
四、论述题结合作品,论述改⾰⽂学的创作情况。
1答案⼀、名词解释1.双百⽅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
1956年5⽉2⽇,⽑泽东在最⾼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学⽂化和⽂艺繁荣的⽅针。
⽑泽东指出,在⽂艺⽅⾯,“不同风格和形式可以⾃由发展”,艺术中的是⾮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由讨论和艺术实践去解决。
双百⽅针促进了⽂艺界思想的活跃和创作的解放,对纠正⽂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做法、⽂艺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实⽤主义倾向、⽂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和⽂艺领导组织⼯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缺陷,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
2.“⼭药蛋派”:是在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个重要⽂学流派。
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其特点是多取材于⼭西农村⽣活,注重⽂学的社会效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法和民族化、⼤众化的写作风格,具有浓郁的地⽅⾊彩与乡⼟⽓息以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3.伤痕⽂学:20世纪七⼗年代末⼋⼗年代初出现的⼀种⽂学思潮,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化⼤⾰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给⼈民带来的⾁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代表作有刘⼼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们》等。
其意义在于对⽂⾰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僵死的创作模式的⽂学先声,伤痕⽂学也有⼗分明显的局限,如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较幼稚。
⼆、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答案要点:双百⽅针颁布后,在⽂学“⼲预⽣活”的倾向中,出现了突破既有的“⼯、农、兵”三种剧本模式、忠实于⽣活的独有形态的话剧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上期_百度文库

*3.1956年2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4.文革时期文学“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o扩展:
“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后果:造成文学创作的公式化,扼杀了文艺的独特性。
⑶刘白羽散文的特色: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激情;错落有致的结构。
32.地下文学写作的主体是知青。
33.地下文学的主要特征: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
34.地下文学的创作情况:
“文革”期间,从事地下写作的既有资深作家、诗人,如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廖沫沙(《悼吴晗同志》)、穆旦(《神的变形》)、曾卓(《悬崖边的树》)等,也有新崛起的写作者,如黄翔(《野兽》)、食指(《相信未来》)、赵振开(即北岛,《波动》)、张扬(《第二次握手》)等。
38.《天安门诗抄》比较全面收录了天安门诗歌运动中所出现的诗歌作品。
*39.“文革”中地下小说的代表作:毕汝协的《九级浪》、佚名作者写的《逃亡》、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赵振开(北岛)的《波动》等。
*74.艾青诗歌的代表作:解放前,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代表;十七年,以《一个黑人姑娘在歌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八、、;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山西的作家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主要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
3、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小说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4、陆文婷、李双双、林道静这三个女性形象分别出自小说《人到中年》、《李双双小传》、《青春之歌》,这些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谌容、李准、杨沫。
5、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150篇作品。
7、“三个崛起”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9、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10、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
11、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
12、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13、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14、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是指:《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一)十七年文学1、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1)第一届文代会1949.7.2——1949.7.19在北平召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和文艺组织文联。
*第一届文代会意义:首先根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方向和道路;其次,这次文代会是我国各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大团结的一次空前盛会。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全)

革命叙事农业题材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特点:呈现出复归传统的现实主义状态和面貌,内容上农业与革命历史题材具有特别大的重要性。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阳刚,明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列举:简述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1)取材地域集中,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色彩(2)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
(3)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
4.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形象的特点与典型意义。
形象特点①“小腿疼”和“吃不饱”——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
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
②“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第一,探了索农民自身的复杂性和农村生活的新矛盾,提出了教育农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二,对于当时的“浮夸风”和“共产风”是一种抵制。
《红旗谱》朱老忠人物形象:1,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反抗的性格。
2.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格。
3.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出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简析《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及其意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中国旧农民的典型。
他具有双重性格:善良、朴实、勤劳,又自私、落后和保守。
典型意义:一方面,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这是一个真实可信的、饱满的复杂艺术形象。
另一方面,真实地传达了普通农民在变革时期的矛盾、犹豫、彷徨甚至自发地反对变革。
简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道路及其意义。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①成长起点: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出走→个性解放;②成长的转折、发展:共产党的引导、林道静的两次被捕;③成长终点:成为共产主义战士→民族解放。
2014年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群落。
朦胧诗呈现的是怀疑、反叛、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理想主义的光辉,它显示的是新时期中国人的心灵的苏醒,也是对“五四”新诗的现代传统精神的承继和张扬。
在艺术上,选择瞬间闪现的意象和充满隐喻变形的语言构成整体象征,使诗对情绪内涵的表达获得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和载体。
(以长达十年的“文革”动乱为背景,它的诗情凝聚着对于当代社会灾难的严峻反思和批判精神。
它的出现宣告了受限定的艺术规范从此被冲破,揭开了多元的个人化抒情的序曲。
)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等。
特点1.自我形象的主体性特征:诗人们崇尚人的价值、人的意志和应享有的一切权力,认为诗人首先是人,“人”是一个会思考、怀疑、有七情六欲的“自我”,“表现自我”成为他们共同遵循的诗学主张。
他们固有的信仰失落过,也曾一度产生过彷徨和迷惘,但他们没有绝望和沉沦,而是开始了更执著的探索和寻找,并且确立了新的理想。
他们所具有的历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怀疑意识和现实批判意识,都奠基于一种新的理想之上,带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这是一个诗人能自觉融入历史和社会中去的产物。
他们正是在充分个体性的前提下,才与历史和社会相融为一体的,因而,他们诗中的“自我”,既是“个人”,又是具有充分主体性的社会个体。
2.独特的意象艺术:朦胧诗表现自我的主体性诗学,必然要与传统直白的协作方式不同,他们更加关注透过自我折射的心理现实,从而形成自然与人、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意象艺术。
大量运用象征、通感、抽象与具象的搭配等手法,使意象蕴含丰富。
☆“新诗潮”标志的自办刊物——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主编刊印民间刊物《今天》,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当代文学》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
2.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3《》描写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中,还有追名逐利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的白莉苹,以及叛变革命的戴愉等。
4. 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5.“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沙家浜》《_ 》、《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6. 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7.《》中的“运动根予”王秋赦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8.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为代表的系列作品。
9. 1985年,的《文学的“根”》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
10. 方方的《风景》和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11.于1979年发表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2.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在小说创作申出觋一批以“文化化”为特征的系列作品,主要有的《美食家》等“小巷人物志”系列等。
13.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r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梁》、的《白鹿原》等。
14.“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柯云路的《新星》、的<花园街五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春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通称第一次文代会。
它的召开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2.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问题。
3.“糊涂涂”、“惹不起”是作家赵树理的《三里湾》当中的两个“落后”人物。
4.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的发表,揭开了“伤痕文学”的序幕;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成为“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1985年4月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文学的根》一文,拉开了文学寻根运动的大幕。
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诗人顾城的成名作《一代人》。
6.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7.“白洋淀诗群”中著名的“白派三剑客”指的是芒克、多多、根子三位诗人。
8. 90 年代文坛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三架马车”是谈歌、关仁山何申。
9.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的作品是巴金的《随想录》。
10.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丙崽的畸形儿。
11.《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给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12.王安忆的“三恋”是指《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13.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14.建国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青春之歌》。
15.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16.《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信天游写成的抒情诗。
17.三突出是指突出: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
18.小满儿出自孙犁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这是一个走在悬崖边上的人物;“捞渣”是王安忆的小说《小鲍庄》中的人物,他是传统文化中仁义的化身。
19.成为“文革”全面爆发导火索的是对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
20.“宋宝琦”是刘心武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
21. 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的是顾城。
2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出自作品《回答》。
23.陆文夫以创作“小巷文学”而闻名,从50年代创作《小巷深处》开始,他将自已的创作与苏州小巷联系在一起。
24.以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将九十年代散文推向新的境界的作家是余秋雨。
25.在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一位诗人是舒婷。
26.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句诗出自作品《回答》。
27.新生代诗群中,唯一有着明确的理论主张的群体是非非主义。
2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高晓声。
29.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惟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沙家浜》。
30.被称赞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小说是茹志绢的《百合花》。
31.新时期所谓“复出的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艾青和公刘。
32.诗人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吸取营养,在创作中经常采用新辞赋体。
33.《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女主人公是胡玉音。
34.“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是杨朔散文创作的特点。
35.“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农民的形象出自小说《“锻炼锻炼”》。
36.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37.朦胧诗从“地下”走向“公开”,最初是一家报刊1980年10月以“青春诗会”的名义发表的舒婷、顾城、江河、徐敬亚等人的作品。
这家报刊是《诗刊》。
38.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伤痕文学。
39.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随想录》。
40. 王安忆是当代女作家中少见的富有创造力的一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她以“雯雯系列”小说引起文坛注意。
41.以下写实性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B.闻捷《赶车传》C.阮章竞《漳河水》 D.张志民《王九诉苦》42.以下先锋作家与其代表作品搭配正确的一项是(C )A.余华《迷舟》 B.苏童《信使之函》C.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D.格非《十八岁出门远行》43.以下作品中不是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的是( B )。
A.柳青《创业史》 B.梁斌《红旗谱》C.周立波《山乡巨变》 D.赵树理《三里湾》44.下列作品,不属于史铁生创作的是( D )A.《命若琴弦》 B.《游戏、平等、墓地》C.《我与地坛》 D.《公寓生活记趣》45.以下作品不属于郭小川的是(D )A.《致青年公民》B.《祝酒歌》C.《望星空》D.《祝酒》46.下列哪一篇散文不是出自杨朔之手(D)A.《雪浪花》B.《荔枝蜜》C.《茶花赋》D.《长江三日》47.第一次文代会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7月2日。
第一次文代会是一次盛会。
规模大、人数多。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艺术史和其他专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位置,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48.山西作家群答:50年代中期,在赵树理的故乡山西,以《火花》杂志为主要阵地,汇聚了一批在创作风格上与赵树理明显趋同的作家,主要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
由于这些作家都集中在山西,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又都以赵树理为楷模,文学批评界曾一度以文学流派视之,命名为“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他们的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粮食在广大农村中深受农民欢迎,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创作流派,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
49.政治抒情诗答:政治抒情诗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关注的是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反映的是重大的社会矛盾,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和强烈激情的抒发,诗人多以“政治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强调的是文艺是武器。
50.伤痕小说答: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51.女性主义小说答: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2.新写实小说答:出现在先锋小说之后的一个小说流派,它注重写普通人的日常、琐碎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和欲望,表达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并采取一种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进行写作。
代表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53.寻根小说答: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54.简述林道静人物的典型意义。
答:林道静:真实地概括出三十年代初我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
形象的反映出共产党是救星的历史事实。
她的道路就是自觉地改造自己,坚决的跟党走的道路。
她的道路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是青年唯一的引路人和保护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和保护,就没有青年人的前途。
个人奋斗毫无出路。
55.简析郭小川的诗歌艺术特色。
答:郭小川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呈现出浓烈的哲理倾向。
第一,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
第二,激情与哲理的结合。
郭小川的诗富于激情。
第三,郭小川叙事诗中的革命与爱情始终处于冲突、互解的状态中。
第四,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不懈探索。
56.《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有什么典型意义?答: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
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具体而言,包括两点:第一、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
第二、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57.简析马原小说的创作特色。
答:首先在于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其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58.简述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总体风格。
答:(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
(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也就产生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成为固定的审美模式。
59.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答: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6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
答: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
、(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61.简述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答:(1)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源的力量。
(3)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62.试论述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