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成分

合集下载

玻璃制作技术配方及原料

玻璃制作技术配方及原料

玻璃制作技术配方及原料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材料,由硅酸盐、硼酸盐、锑酸盐、氟化物等多种物质以一定比例混合制备而成。

玻璃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器皿、光学、电子等领域,因其透明、坚固、耐高温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玻璃制作技术配方及原料。

一、玻璃制作技术配方1.硅酸盐玻璃配方:-硅石粉:55%-石灰石:25%-纯碱:15%-萤火虫石(稀土氧化物):5%2.硼酸盐玻璃配方:-硼砂:70%-硅石粉:15%-纯碱:10%-碳酸钠:5%3.锑酸盐玻璃配方:-砷酸钾:70%-硅酸钠:20%-锑酸钠:10%4.氟化物玻璃配方:-钠氟化物:70%-氟化铝:20%-氟化镁:10%二、玻璃制作原料1.硅酸盐玻璃的原料:-硅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是制备硅酸盐玻璃的主要原料。

-石灰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用于调节玻璃的碱性或酸性。

-纯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钠(Na2CO3),用于提高玻璃的溶解度。

-萤火虫石(稀土氧化物):用于提高玻璃的抗辐射能力。

2.硼酸盐玻璃的原料:-硼砂:主要成分为硼酸(H3BO3),是制备硼酸盐玻璃的主要原料。

-硅石:同上。

-纯碱:同上。

-碳酸钠:同上。

3.锑酸盐玻璃的原料:-砷酸钾:主要成分为砷酸盐(As2O5),是制备锑酸盐玻璃的主要原料。

-硅酸钠:主要成分为硅酸盐(SiO2),是制备锑酸盐玻璃的主要原料。

-锑酸钠:主要成分为锑酸盐(Sb2O5),是制备锑酸盐玻璃的主要原料。

4.氟化物玻璃的原料:-钠氟化物:主要成分为氟化钠(NaF),是制备氟化物玻璃的主要原料。

-氟化铝:主要成分为氟化铝(AlF3),是制备氟化物玻璃的主要原料。

-氟化镁:主要成分为氟化镁(MgF2),是制备氟化物玻璃的主要原料。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玻璃制作技术配方及原料。

由于玻璃可以根据不同的配方和原料加工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玻璃,如钢化玻璃、绝缘玻璃、光学玻璃等,所以实际配方和原料的组成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良。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玻璃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合成材料之一,那它有什么化学成分呢?以下是本人要与大家分享的: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供大家参考!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一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及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其作用如下:1、二氧化硅为形成玻璃的主要组分,并使玻璃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如透明度、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

缺点是其熔点高、熔液粘度大,造成熔化困难、热耗大,故生产玻璃时还需加入其他成分以改善这方面的状态。

2、玻璃原料中加入少量氧化铝,能够降低玻璃的析晶倾向,提高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改善热稳定性,但当其含量过多时(Al2O3>5%),就会增高玻璃液的黏度,使熔化和澄清发生困难,反而增加析晶倾向,并易使玻璃原板上出现波筋等缺陷。

3、加入适量氧化钙,能降低玻璃液的高温黏度,促进玻璃液的熔化和澄清。

温度降低时,能增加玻璃液黏度,有利于提高引上速度。

缺点是含量增高时,会增加玻璃的析晶倾向,减少玻璃的热稳定性,提高退火温度。

4、氧化镁其作用与氧化钙类似,但没有氧化钙增加玻璃析晶倾向的缺点,因此可用适量氧化镁代替氧化钙。

但过量则会出现透辉石结晶,提高退火温度,降低玻璃对水的稳定性。

5、氧化钠、氧化钾为良好的助溶剂,降低玻璃液的年度,促进玻璃液的熔化和澄清,还能大大降低玻璃的析晶倾向,缺点则是会降低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由于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具有以上一些特点,故在中国玻璃工业中一般大致控制在下列含量范围:SiO2 70%~%,Al2O3 1%~2.5%,CaO 8%~10%,MgO 1.5%~4.5%,(Na2O+K2O)13%~15%。

此外,玻璃原料中常含有少量三氧化二铁、氧化铁、三氧化二铬等有害成分,其作用如下:a、三氧化二铁能使玻璃着色,降低玻璃的透明度、透紫外线性能、透热性和机械强度,造成熔化澄清困难,并给玻璃的熔制品带来不良影响。

玻璃的原料及成分

玻璃的原料及成分

玻璃的原料及成分一、引言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非晶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电子、光学等领域。

了解玻璃的成分及原料对于生产和使用玻璃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玻璃的基本成分1. 硅氧化物(SiO2)硅氧化物是玻璃中最主要的成分,占据了大约60%~75%的比例。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化合物,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在制造玻璃时,硅氧化物是通过加入二氧化硅(SiO2)来实现。

2. 碱金属氧化物(如Na2O、K2O)碱金属氧化物通常被添加到硅氧化物中以降低其熔点和粘度。

这些元素在制造过程中也起到了流动性调节剂的作用。

其中,钠氧化物(Na2O)是最常用的碱金属氧化物之一。

3. 碳酸盐(如CaCO3)碳酸盐是指含有碳酸根离子(CO32-)的盐类或其它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它们在玻璃制造中通常被用作助熔剂和增加玻璃的抗震性能。

4. 金属氧化物(如Fe2O3、Al2O3)金属氧化物是指由金属离子和氧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这些元素在玻璃制造中起到了改变光学性质和颜色的作用。

其中,铁氧化物(Fe2O3)是最常见的金属氧化物之一。

三、玻璃的原料1. 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硅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它可以从沙子或石英中提取出来。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硅酸盐矿物质或电子级硅来生产二氧化硅。

2. 碱金属碳酸盐(如Na2CO3、K2CO3)碱金属碳酸盐是制造玻璃时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它们可以从天然资源或人工合成中获得。

3. 碳酸钙(CaCO3)碳酸钙也是制造玻璃时常用的原料之一,它通常从石灰石中提取。

4. 金属氧化物(如Fe2O3、Al2O3)金属氧化物通常被添加到玻璃中以改变其颜色和光学性质。

这些原料可以从天然资源或化学合成中获得。

四、玻璃的制造过程1. 材料准备在玻璃的制造过程中,各种原料需要经过精细的配比和混合。

这些原料通常是以固体形式存储,需要经过研磨和筛分等处理才能使用。

2. 熔融在加入助剂和流动性调节剂后,原料被送入高温的电炉或火焰中进行熔融。

玻璃组成成分

玻璃组成成分

玻璃组成成分玻璃是一种非晶体材料,由于其透明、坚硬、耐高温等特性,在工业、建筑、家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玻璃的组成成分。

一、玻璃的基本组成1. 硅氧化物(SiO2)硅氧化物是玻璃最主要的成分,占据玻璃总量的70%以上。

硅氧化物具有高温稳定性和优良的光学性能,是制造高质量玻璃必不可少的成分。

2. 碱金属氧化物(如钠氧化物Na2O、钾氧化物K2O等)碱金属氧化物是玻璃中第二大成分,占据总量的10-15%左右。

它们能够降低硅酸盐在高温下的熔点,使得玻璃更易于加工和形成。

3. 碱土金属氧化物(如钙氧化物CaO、镁氧化物MgO等)碱土金属氧化物通常用于改善玻璃的耐蚀性和耐久性,并且还可以调节其折射率和热膨胀系数。

4. 其他金属氧化物(如铝氧化物Al2O3、铁氧化物Fe2O3等)其他金属氧化物通常用于改善玻璃的特性,比如增加其抗冲击性能、调节其颜色和光学性能等。

二、玻璃的制造过程1. 玻璃原料的准备通常情况下,硅酸盐是玻璃制造中最主要的原料。

其他原料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硝酸盐等。

这些原料经过粉碎、筛分和混合后,形成一种称为“批料”的混合物。

2. 玻璃的熔制批料经过加热后会逐渐变成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融”。

在高温下,批料中的各种成分开始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均匀混合物。

这个过程需要高温高压环境,并且需要经过多次混合和搅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 玻璃的成型将液态玻璃倒入模具中,然后用压力和温度控制将其形成所需的形状。

这个过程称为“成型”。

通常情况下,玻璃需要经过多次加工和处理才能达到最终的形态。

三、玻璃的种类1. 硅酸盐玻璃硅酸盐玻璃是最常见的一种玻璃,它由硅氧化物和碱金属氧化物组成。

这种玻璃透明度高、抗腐蚀性好,并且可以通过添加其他金属氧化物来调节其性能。

2. 硼硅酸盐玻璃硼硅酸盐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它由硼氧化物、硅氧化物和碱金属氧化物组成。

这种玻璃具有极高的抗冲击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玻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玻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玻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玻璃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由二氧化硅、氧化钠、氧化钙等物质混合熔
融而成。

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通常是通过人工制备而成。

玻璃的基本成分是硅酸盐,它具有透明、硬、脆、不导电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容器、光学器件等领域。

那么,玻璃究竟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SiO2。

在玻璃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硅是最重
要的原料之一,通常占到玻璃成分的60%以上。

二氧化硅具有高熔点、高硬度、
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这使得玻璃具有了硬度高、耐磨损的特性。

其次,氧化物也是玻璃的重要成分之一。

氧化物通常是指氧化钠、氧化钙等金
属氧化物。

它们在玻璃中起着熔剂的作用,可以降低玻璃的熔点,促进玻璃的熔融,使玻璃更易于加工成型。

同时,氧化物还可以调节玻璃的物理性能,使玻璃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透明度、抗压强度等。

此外,玻璃中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金属氧化物、氟化物等物质,以及一些添
加剂,用于调节玻璃的颜色、透明度、抗紫外线能力等。

这些物质的加入可以使玻璃具有更丰富的性能和用途。

总的来说,玻璃是由二氧化硅、氧化物等物质混合熔融而成的。

它具有透明、硬、脆、不导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通过对玻璃的成分及特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玻璃的制备过程和性能特点,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玻璃的主要成分化学式

玻璃的主要成分化学式

玻璃的主要成分化学式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

玻璃的制备原料包括石英砂、碱金属氧化物(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和碳酸钙。

制备玻璃的过程中,石英砂经过高温熔融,与碱金属氧化物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玻璃。

二氧化硅(SiO2)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表示了玻璃中硅和氧的比例。

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具有高熔点和高硬度,使得玻璃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磨性。

此外,二氧化硅还能够与其他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使得玻璃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除了二氧化硅,玻璃中还常含有其他金属离子,如钠离子(Na+)和钙离子(Ca2+)。

钠离子主要来自于碱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而钙离子则来自于碳酸钙。

这些金属离子与二氧化硅形成氧化物晶格,增加了玻璃的强度和稳定性。

玻璃的制备过程中,首先将石英砂加热至高温,使其熔融。

然后,将碱金属氧化物和碳酸钙加入熔融的石英砂中,反应生成玻璃。

在这个过程中,石英砂提供了二氧化硅,碱金属氧化物提供了钠离子,碳酸钙提供了钙离子。

制备玻璃的原料和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二氧化硅、碱金属氧化物和碳酸钙的比例来调节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此外,还可以添加其他金属离子或氧化物来改变玻璃的颜色、透光性和导电性等特性。

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

其优点包括透明性、耐腐蚀性、绝缘性和可塑性等。

然而,由于玻璃的特殊结构,使得它具有一定的脆性,易于破碎。

为了增加玻璃的强度,可以采用钢化、夹层等处理方法。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其化学式表示了玻璃中硅和氧的比例。

制备玻璃的过程中,石英砂、碱金属氧化物和碳酸钙是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熔融反应生成玻璃。

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调整原料比例和添加其他成分来进行调节。

玻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但也存在脆性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来增加其强度。

玻璃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作用

玻璃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作用

玻璃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作用玻璃是由硅酸盐和其他添加剂经过加热熔融后快速冷却而成的非晶态固体材料。

它主要由二氧化硅(SiO2)作为主要成分,同时还含有氧化钠(Na2O)和氧化钾(K2O)等助熔剂。

1.隔热与保温:玻璃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可以有效地隔绝室内外温度的传导。

这使得玻璃成为建筑中常用的隔热材料,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2.透光性:玻璃是一种优良的透光材料,能够让光线通过并使其保持相对的准直性。

这使得玻璃在建筑、车辆制造和光学仪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耐腐蚀性:由于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它不会被大多数酸、碱等化学物质侵蚀,能够耐受大气环境和一般化学腐蚀。

4.机械强度:玻璃经过熔融和快速冷却的过程,形成了无规则的非晶结构,使得硬度和强度得到提高。

玻璃的强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适应不同领域的使用要求。

5.电绝缘性:玻璃是一种优良的电绝缘材料,具有较高的绝缘性能。

它可以在电器、电子设备和光纤通信等领域中作为绝缘材料使用,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6.防火性:玻璃具有很高的燃点和燃烧温度,不易燃烧和传播火焰。

因此,玻璃在建筑和装饰材料中经常用作防火屏障,起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作用。

7.化学稳定性:玻璃不会与水反应或生成氧化物,也不会产生毒性气体。

这使得玻璃在实验室中被广泛用于贮存和处理化学试剂,以及制备具有高纯度和低污染的药品。

除了以上主要作用外,玻璃还具有良好的透湿性、韧性、光学性能等特点,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玻璃用于制造平板显示器、光纤通信、太阳能板等先进技术产品;还被用作制造家具、餐具、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同时,玻璃的可塑性也被发掘出来,逐渐应用于建筑设计、艺术品制作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感与便利。

玻璃的组成成分

玻璃的组成成分

玻璃的组成成分玻璃是一种由多种无机物质组成的材料,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碳酸钠。

除此之外,玻璃还包含着一些其他的氧化物和氟化物等成分。

这些成分的比例和结合方式决定了玻璃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硅是玻璃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它贡献了玻璃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二氧化硅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晶体,具有很高的熔点和硬度。

在玻璃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硅被加热至高温状态,然后迅速冷却,形成无定形的玻璃结构。

这种无定形的结构使得玻璃具有透明、均匀、无晶界的特性。

碳酸钠是玻璃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较低的熔点。

在玻璃制造过程中,碳酸钠可以降低二氧化硅的熔点,促使玻璃的形成。

此外,碳酸钠还可以增加玻璃的抗震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然而,过多的碳酸钠会导致玻璃变得不稳定,容易溶解在水中。

除了二氧化硅和碳酸钠,玻璃还包含一些其他的氧化物和氟化物。

例如,氧化钙可以提高玻璃的强度和耐磨性;氧化铝可以增加玻璃的抗腐蚀性;氯化钠可以改善玻璃的流动性。

这些氧化物和氟化物的加入可以调整玻璃的性质,使得玻璃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除了上述的主要成分,玻璃还可能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锰等。

这些微量元素的存在可以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绿色、蓝色等。

这些颜色的形成是由于微量元素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的影响。

总的来说,玻璃的组成成分决定了它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硅和碳酸钠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它们形成了玻璃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其他的氧化物和氟化物的加入可以调整玻璃的性质,使得玻璃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微量元素的存在则可以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通过对不同成分的调配和加工,可以制备出适用于各种领域的玻璃产品,如建筑玻璃、光学玻璃、电子玻璃等。

玻璃的广泛应用和多样化的功能,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玻璃”的成分(1)普通玻璃(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2)石英玻璃(以纯净的石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玻璃,成分仅为SiO2)(3)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成分相同)(4)钾玻璃(K2O、CaO、SiO2)(5)硼酸盐玻璃(SiO2、B2O3)(6)有色玻璃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

Cu2O——红色;CuO——蓝绿色;CdO——浅黄色;CO2O3——蓝色;Ni2O3——墨绿色;MnO2——紫色;胶体A u——红色;胶体Ag——黄色)(7)变色玻璃(用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高级有色玻璃)(8)光学玻璃(在普通的硼硅酸盐玻璃原料中加入少量对光敏感的物质,如AgCl、AgBr 等,再加入极少量的敏化剂,如CuO等,使玻璃对光线变得更加敏感)(9)彩虹玻璃(在普通玻璃原料中加入大量氟化物、少量的敏化剂和溴化物制成)(10)防护玻璃(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加入适当辅助料,使其具有防止强光、强热或辐射线透过而保护人身安全的功能。

如灰色——重铬酸盐,氧化铁吸收紫外线和部分可见光;蓝绿色——氧化镍、氧化亚铁吸收红外线和部分可见光;铅玻璃——氧化铅吸收X射线和r射线;暗蓝色——重铬酸盐、氧化亚铁、氧化铁吸收紫外线、红外线和大部分可见光;加入氧化镉和氧化硼吸收中子流。

(11)微晶玻璃(又叫结晶玻璃或玻璃陶瓷,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金、银、铜等晶核制成,代替不锈钢和宝石,作雷达罩和导弹头等)。

(12)玻璃纤维(由熔融玻璃拉成或吹成的直径为几微米至几千微米的纤维,成分与玻璃相同)(13)玻璃丝(即长玻璃纤维)(14)玻璃钢(由环氧树脂与玻璃纤维复合而得到的强度类似钢材的增强塑料。

)(15)玻璃纸(用粘胶溶液制成的透明的纤维素薄膜)(16)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因与普通玻璃中部分成分相同而得名)(17)金属玻璃(玻璃态金属,一般由熔融的金属迅速冷却而制得)(18)萤石(氟石)(无色透明的CaF2,用作光学仪器中的棱镜和透光镜)(19)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14)——(19)为类玻璃。

制造玻璃原理----主要反应是:Na2CO3+SiO2=Na2SiO3+CO2↑CaCO3+SiO2=CaSiO3+CO2↑玻璃,中国古代亦称琉璃,是一种透明、强度及硬度颇高,不透气的物料。

玻璃在日常环境中呈化学惰性,亦不会与生物起作用,故此用途非常广泛。

玻璃一般不溶于酸(例外: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生成SiF4,从而导致玻璃的腐蚀);但溶于强碱,例如氢氧化铯。

玻璃是一种非晶形过冷液体。

融解的玻璃迅速冷却,各分子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形成晶体而形成玻璃。

成份普通玻璃主要是以二氧化硅灰石碳酸钠为原料的非晶形过冷液体二氧化硅(SiO2),亦即石英,或砂的化学成分。

纯正的硅土溶点为摄氏2000度。

因此制造玻璃时一般会加入两种材料:碳酸钠(Sodium Carbonate,Na2CO3 ,即苏打粉)及碳酸钾(Potash,钾碱)。

这样硅土溶点将降至1000度左右。

但是因为碳酸钠会令玻璃溶于水中,因此通常还要加入适量的氧化钙CaO,使玻璃不溶于水。

对可见光透明是玻璃最大的特点。

一般的玻璃因为制造时加进了碳酸钠,所以对波长短于4 00纳米的紫外线并不透明。

若果要让紫外线穿透,玻璃必须以纯正的二氧化硅制造。

这种玻璃成本较高,一般被称为石英玻璃。

纯玻璃对红外线亦是透明的,可以造成数公里长,作通讯用途的玻璃纤维。

常见的玻璃通常亦会加入其他成份。

例如看起来十分闪烁曜眼的水晶玻璃(Lead glass),是在玻璃内加入铅,令玻璃的折射系数增加,产生更为眩目的折射。

至于派热克斯玻璃(Pyre x),则是加入了硼,以改变玻璃的热及电性质。

加入钡亦可增加折射指数。

制造光学镜头的玻璃则是加入钍的氧化物来大幅增加折射指数。

倘若要玻璃吸收红外线,可以加入铁。

例如放映机内便有这种隔热的玻璃。

玻璃加入铈则会吸收紫外线。

在玻璃中加入各种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亦可以改变玻璃的颜色。

例如少量锰可以改变玻璃内因铁造成的淡绿色。

多一点锰则可以造成淡紫色的玻璃。

硒亦有类似的效果。

少量钴可以造成蓝色的玻璃。

锡的氧化物及砷氧化物可造成不透明的白色玻璃。

这种玻璃好像是白色的陶瓷。

铜的氧化物会造成青绿色的玻璃。

以金属铜则会造成深红色、不透明的玻璃,看起来好像是红宝石。

镍可以造成蓝色、深紫色、甚至是黑色的玻璃。

钛则可以造成棕黄色。

微量的金(约0.001%)造成的玻璃是非常鲜明,像是红宝石的颜色。

铀(0.1 至2%)造成的玻璃是萤火黄或绿色。

银化合物可以造成橙色至黄色的玻璃。

改变玻璃的温度亦会改变这些化合物造成的颜色,但当中的化学原理相当复杂,至今仍然未被完全明解。

有时在火山溶岩中会出现天然的玻璃,称黑曜石或火山玻璃。

黑曜石可以用来造成简单的尖刀。

历史人类相信自石器时代即已使用天然的火山玻璃。

古埃及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已有记载使用玻璃作器皿。

西元前200年,巴比伦发明了玻璃吹管制玻璃的方法,接着这个方法传入罗马,欧洲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罗马的波特兰瓶即是玻璃浮雕作品。

到了十一世纪,德国发明制造平面玻璃的技术。

先把玻璃吹成球状,然后造成圆筒型。

在玻璃仍热时切开,然后摊平。

这种技术在十三世纪的威尼斯得到了进一步改良。

十四世纪欧洲的玻璃制造中心是威尼斯,很多以玻璃造成的餐具、器皿等都是由威尼斯制作。

日后欧洲很多玻璃工匠都是师承威尼斯。

1827年发明的玻璃压印机器,开展了大规模生产廉价玻璃器具的道路。

玻璃上有时会以酸或其他腐蚀物料刻上艺术图案。

传统的造法是在吹或铸玻璃的时候由工匠刻作。

后来在1920年发明了可以在模具上加上雕刻的办法,亦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玻璃,于是在1930年以后,大量生产的廉价玻璃器具逐渐出现。

中国在西周时亦已开始制造玻璃。

在西周时期的古墓中曾发现玻璃管、玻璃珠等物品。

南北朝以前,中国人多以琉璃称以火烧成,玻璃质透明物。

宋时则开始称之为玻璃。

到明清时,习惯以琉璃称呼低温烧成,不透明的陶瓷。

很多当时的“琉璃”严格上来说,并不属于现代所说的“玻璃”。

玻璃种类浮法玻璃/退火玻璃世上大约90%的平面玻璃都是使用1950年代由皮尔金顿玻璃公司(Pilkington)的阿士达·皮尔金顿爵士发明的“浮法玻璃”制成。

这种玻璃亦称退火玻璃,方法是把玻璃溶液倒进一缸溶解的锡内,玻璃浮上锡面后自然形成两边平滑的表面,慢慢冷却及成长带状离开锡缸。

之后经过火打磨便成为接近完全平的玻璃。

通常玻璃会以标准的厚度生产,分为2、3、4、5、6、8、10、12、15、19和22毫米。

把普通退火玻璃用在建筑上会构成潜在危险,因为当这种玻璃破裂时,会成为大块,锋利的碎片,可以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多数地方的建筑条例会禁止在玻璃可能被打破的地方使用普通退火玻璃。

例如:浴室、玻璃门、落地式玻璃窗、走火通道等等都不可使用这种玻璃。

在浮法玻璃发明以前,退火玻璃亦会以吹、卷压法生产。

这些方法很难制成全平的玻璃,除非加以成本很高的机械打磨。

强化玻璃强化玻璃、淬火玻璃或钢化玻璃(Tempered Glass)是由退火玻璃经热处理而成。

退火玻璃先被切割成所需的大小,打磨好边缘或钻好洞,然后进行强化处理。

玻璃被放在滚筒桌上,推入超过退火温度摄氏600度的焗炉,然后以空气迅速冷却。

玻璃表面被冷却至退火温度以下,快速硬化及收缩;而玻璃内部则在短时间内仍作流动。

当玻璃内部收缩,会在表面造成压应力,玻璃内部则成张应力。

一般强化玻璃比退火玻璃强四至六倍。

原因是玻璃表面的轻微裂痕都会被应力所紧压,而内层可能出现裂痕的可能性亦较低。

但是强化玻璃亦有缺点。

因为玻璃内的应力需要平衡,所以如果强化玻璃上出现任何损坏或裂痕,整块玻璃都会碎成指甲大小,没有尖角的碎片。

所以强化玻璃要在进行强化处理前事先切割及打磨。

而且与退火玻璃相比,强化玻璃的硬度较低,较容易被刮花。

强化玻璃在建筑上的用途甚多,很多无框组件如玻璃门,玻璃幕场等都经常使用强化破璃。

需要负重的玻璃亦会采用强化玻璃。

强化玻璃碎裂时形成的碎片细小及呈圆型,令人受伤的机会较少。

故此被视为安全玻璃之一。

但是强化玻璃在受撞击时,会有可能出现突然爆裂,所以强化玻璃不适用于某些场合下。

强化玻璃在数百年前已被发现,但当时并不知道其原理。

十七世纪时,英国的鲁伯特王子把熔解的玻璃液滴进水内造成玻璃珠。

这种泪滴形的玻璃非常坚硬,就算以槌敲打也不会破碎。

但是只要把玻璃滴尾部弄破,它便会突然爆碎成粉末。

这种玩意还被带到朝庭上,用来戏弄人,称为“鲁伯特水滴”(Rupert's drop)。

夹层玻璃夹层玻璃是1903年由法国化学家爱德华·班尼迪克特斯(Edouard Benedictus)发明。

他在做实验的时候无意在玻璃瓶内铺上一层硝化赛璐珞(Cellulose nitrate),之后发现玻璃瓶跌在地上时裂而不破。

他想把有塑胶夹层的玻璃应用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以减少汽车意外所造成的伤亡。

最初汽车生产对他的发明不太感兴趣,最先使用这种发明的反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生产的防毒面具。

到了1936年改良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vl butyral PVB)作为夹层后,夹层玻璃才在汽车上大行其道,之后更成为政府强制的安全标准。

现代的夹层玻璃是以两层或更多层的普通退火玻璃造成,中间的夹层多数仍是PVB。

把PV B 放在两层玻璃之间,加热至摄氏70度左右,然后以滚轴把中间的空气压出,让PVB把两层玻璃紧黏在一起。

一般的夹层玻璃是以两层3毫米的玻璃,中间夹上0.38毫米的夹层。

总厚度为6.38毫米。

亦可以用更多层、更厚的玻璃来增加强度。

例如防弹玻璃即是用多层厚的玻璃夹成,总厚度可达50毫米。

当夹层玻璃上的玻璃被碎裂时,夹层仍然会把两层玻璃黏着,避免整块玻璃碎成可以伤人的碎片。

夹层玻璃亦被称为安全玻璃。

夹层玻璃中间的PVB层亦令玻璃的隔音效果增加,且可阻隔99%以上的紫外线。

汽车的档风玻璃都是夹层玻璃。

但车上大部分其他的玻璃,例如侧面及后面的玻璃则是强化玻璃。

如果留心看,便会发现汽车的挡风玻璃遇碰撞后只会裂而不破。

其他玻璃则会碎成小粒。

调光玻璃调光玻璃也叫Polyvision隐私玻璃,亦称电控液晶玻璃、电控调光玻璃或PDLC玻璃,也称作魔法玻璃或变色玻璃。

当电控产品关闭电源时,调光里面的液晶分子会呈现不规则的散布状态,使光线无法射入,让调光玻璃呈现不透明的乳白色外观;通电后,里面的液晶分子呈现整齐排列,光线可以自由穿透,此时电控液晶玻璃呈现透明状态。

调光玻璃最早由肯特州立大学发明,并由美国Polytronix,Inc公司于1990年最早实现商业化量产,距今已有20几年的历史;由于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所以,目前大多应用于高档酒店,别墅,各类高级商业场所及各类隐私保护领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