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生活之主的鲁迅
2.明确主旨
作者以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
同的鲁迅形象。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
以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慈祥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
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 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
重,体现了鲁迅为人夫、为人父的亲切平和的一面。萧红笔下的鲁迅对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福岛核事故已发生5年了,东京政府隐瞒了“堆芯熔化”的严重事实, 民众对政府的这一做法深恶痛绝。( √ ) (2)冷空气渐渐频繁起来,隔三差五就会来“报到”。( √ )
辨词填空
(1)特别· 尤其 二者都是副词,都含有比较意味,都有强调作用。 “ 特别 ” 就其中之一 加以强调,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 “ 是 ” 的前面。用处较广,不限用 于 “ 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 ” ,还可以指 “ 与众不同,不普通 ” 。 “ 尤 其 ” ,用处较窄,一般只限用于 “ 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 ” ,并在强调中 包含着比较,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用于后一个比较项目上,语气 比“特别”重。
段时间。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
分悲痛。在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
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
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以 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写出两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可谓别 具一格,独领风骚。
⑦踌躇( chú) ⑧荸荠( bí) ⑨紊乱( wěn ) ⑩苋菜( xiàn ) ⑪虔诚( qián ) ⑫门闩( shuān)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2-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
凄凉悲恻,离愁别恨一层层在心上不断堆积。船渐渐
到了一个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有水波回旋。渡口附近冷 冷清清,守望伫立在那里孤伶伶的。天边斜阳冉冉西下, 眼前春色一望无边。想到曾几何时,在春天夜里,我们在 月光下亭榭中携手同游,一起站在秋露沾湿的桥头,倾听 悠悠的笛韵。沉思从前这些事情,好像在梦里一样,不禁 暗暗流下了泪滴。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
兰陵王·柳阴直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 ① 上,曾见几番,拂水 飘绵送行色②。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③路,年 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④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⑤催 寒食⑥,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⑦便数驿,望人 在天北。
(
)
A.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泰山崛起”“黄河入 海”“孔子诞生”等画面呈现出磅礴的气势,令人印象深 刻。 B.微软拼音、全拼、郑码、智能ABC、五笔、双拼 等输入法,都是电脑用户中很受欢迎的中文输入法。 C.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 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
人 教 版 语 文
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6~8题。
那夜鲁迅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现在记不起来了。也 许想起来的不是那夜讲的而是以后讲的也说不定。过了十 一点,天就落雨了,雨点淅沥淅沥地打在玻璃窗上,窗子 没有窗帘,所以偶一回头,就看到玻璃窗上有小水流往下 流。夜已深了,并且落了雨,心里十分着急,几次站起来 想要走,但是鲁迅先生和许先生总说再坐一下:“十二点 钟以前终归有车子可搭的。”
人教版高三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1页)

所感剪裁提炼, 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个 生活片段叠加而成, 自然空行成段。全文布局 自由随意, 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 捕 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 以质朴 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 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 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 彰显了 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鲁迅遗容
鲁迅先生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童心未泯、 1914年在北京与全国儿童展览会会 体恤他人、 员合影。 博学广识、 幽默风趣
······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和宋庆龄蔡元培在一起。
1936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上 和青年在一起。
1956 年, 鲁迅 墓迁 到上 海虹 口公 园, 由毛 泽东 题署 墓碑。
1940年春, 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 在贫 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香港, 病重的萧红无 法离避, 1942年病逝于香港。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
忆鲁迅先生》, 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
深鲁
刻 与
迅
伟 大
萧红:
的著
另
一
面
是
平
和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1933年在上海, 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在一起。
1936年10月19 日鲁迅在上海 逝世。广大群 众争相奔赴万 国殡仪馆瞻仰 遗容, 中共中 央也来电吊唁。 22日, 送葬群 众多达数万人。 鲁迅遗体覆盖 着上海民众所 献"民族魂"的 旗子, 安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
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摘自《毛泽东文集》【课内挖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
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
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
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
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2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件 (共48张PPT)

33 病情不断恶化 34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节 事件 数
性格
手法
间接、语言、 细节 语言、细节 描写 细节、语言
35
海婴的药瓶 “玩具”
爱孩子、坚强
36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
乐观、平和
37 时刻伴随的小 画 38 最后的时刻 39
推崇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总结:萧红眼中的鲁迅。
手法
略写、细 节描写 略写、细 节描写 正侧面结 合、详写 详写、细节 描写 略写、语言 及细节
4 夜谈和待人吃 饭 5 招呼来客
节 数 6 7 8 9 10 11
事件 久雨偶晴的 造访 和海婴嬉 戏 冯雪峰来访 对青年来信 的态度 指导青年看 电影
性格
手法
略写、语言 及细节 语言描写、 对比 场面描写、 语言描写 语言和 对比描写 语言(直引 和间引)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 对比描写 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 ) 对比、细节 描写 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
惜时、勤奋
节 数 19
20
事件 对“时髦”的 厌恶
对鬼神的不相 信
性格
朴素、不张扬、 爱憎分明 富有科学精神 不轻易否定、 有家庭民主思想 对工作一丝不苟 俭朴、勤劳、 待人真诚
手法
环境、衣着、 眼神描写 动作、心理、 细节描写 动作 语言、 对比 对比、细节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 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 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 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共120张PPT)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36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性格
热爱、指导青年
节俭、好客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礼让别人、宁亏自 己(节俭 )
惜时、勤奋
手法
对比、语言及 细节描写
对比、细节 描写
语言、动作、 对比描写
对比、细节 描写
环境烘托、 细节描写
节 事件 数
性格
19 对“时髦”的 厌恶
朴素、不张扬、 爱憎分明
20 对鬼神的不相 信
富有科学精神
21 品尝海婴的鱼 丸
鲁迅的个性习惯
①笑声明朗 ②走路轻捷 ③喜欢吃北方饭,包饺子 ④外出装束 ⑤不在意自己的手稿 ⑥吃茶、抽烟的习惯 ⑦包书 ⑧深夜工作,带病工作 ⑨枕边的木刻……
整体把握
鲁迅的个性习惯
生活简朴 富有情趣 幽默风趣 细致耐心 勤奋认真 坚强执着
3.【人物形象归纳】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夫的鲁迅 ②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 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生活中的鲁迅 ③人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人
④生活之中的鲁迅
潇洒、幽默、风趣、
四、阅读分享
1.【作者及文体】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 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 梅、张爱玲)之一。主要作品有 《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轻捷
3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4 夜谈和待人吃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饭
5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手法
略写、细节描 写
略写、细节描 写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2-1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

美好。而今又到那个地方,只见黄叶满路,再也见不到你,
是多么萧条孤独!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
烟云中群山排列,青色无数;大雁背上映着的夕阳红
色黯淡起来,快要黄昏了。我那美丽的情人,就像被风吹 入了江上的云彩,一去无踪。可我的感情却如同雨后粘附 在泥地上的柳絮,无法解脱。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
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 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 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 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 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 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
人 教 版 语 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路。
④岫(xiù):山。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
【故事】
这首词,作者是写和他情人分别以后,重
游旧地,记起前情,无限感慨,也无比思念。词中并不着 重铺叙他们的爱情故事,而以极富情致的笔调抒写内心感 受,非常动人。 好像仙境桃溪那样的地方,不能从容长久住下去,我 们短暂的相聚很快就分别了。如同秋天的莲藕,断了以后 就不能再连接一般,我们从此音信断绝,再也不通消息。 当年在赤阑桥边等候你到来,觉得风光旖旎,一切都那么
3.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辸莹,笔名萧红,悄吟,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 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 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在鲁 迅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开始蜚声文坛。著名作品还有《呼兰河传》、《牛车上》、 《小城三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9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1940年12月20日,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
1936年6月15日,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
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1.求学时期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
1901年毕业,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2.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便从学校退学。
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
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回国任教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4.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鲁迅先生10月9日就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
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与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
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
在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
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
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写出二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回忆录——追忆往事的载体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事情真实可靠,“亲切感”是回忆录的重要特征。
回忆录不是以某个特定人物为叙述的中心,而是以作者“我”的眼光为叙述的线
索,但是“我”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主要的表现对象。
主要的表现对象是围绕着“我”所发生的事件、“我”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人物,集中反映“我”与周围人事的关系,体现“我”的评价和认识。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调羹.
(g ēng) (2)舀.水(y ǎo) (3)解剖.
(p ōu) (4)遭殃.(y āng) (5)阖.
眼(h é) (6)烟缕.(l ǚ) (7)祈祷.
(d ǎo) (8)虔.诚(qi án) (9)水门汀.
(t īng) (10)砚.台(y àn) (11)荸.
荠(b í) (12)唧.唧喳.喳(j ī zh ā) (13)门闩.
(shu ān) (14)唠.叨(l áo)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闷⎩⎨⎧ 闷.熟 m ēn 郁闷. m èn (2)混⎩⎨⎧ 混.浊 h ún 混.淆 h ùn
(3)济⎩⎨⎧ 不济. j ì 人才济.
济 j ǐ (4)鲜⎩⎨⎧ 新鲜. xi ān 鲜.为人知 xi ǎn
2.一言辨异 (5)办事草率.(shu ài)就不会出效率.
(l ǜ)。
(6)在辽阔的塞.(s ài)外永远也不会出现像城里那样塞.
(s āi)车的现象。
二、写准字形
(1)⎩⎨⎧ f àn 贩 卖bi ǎn 贬 斥
(2)⎩⎨⎧ 提xi é 携 ju ān 镌 刻 (3)⎩⎨⎧ ju é 倔 强ju é 崛 起 (4)⎩⎨⎧ 酒zh ōng 盅 g ǔ 蛊 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