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57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

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代码:085207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1. 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2.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3. 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4. 可胜任本领域的相关的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电机与电器;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6.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7.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培养方式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专业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2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18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4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备注: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报告需提2份报告,至少参加7次讲座或者1次国际会议(要有论文被录用),参加系内的讲座每份报告不少于2000字,参加系外的讲座每份报告不少于5000字。
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实验教学、参与导师指定的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技术背景的课题研发,校外企事业单位或工程现场的实习实践等。
实践教学不少于半年,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七、学位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八、学位授予专业学位硕士生按培养方案要求,取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后,由学位审议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领域: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5207)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电工理论、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够独立从事该学科的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脉冲功率技术;
2.高功率电力电子,3、自动控制技术。
三、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学位论文时间二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文件检索、知识产权等公共学位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培养环节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统一要求。
2
六、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研究工作成果应及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一责任人身份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一项)。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07授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富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电机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设计及应用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基本要求为: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3.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综合能力;4. 掌握电气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5. 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6. 在本专业领域具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符合本学科报考资格条件规定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学制全日制方式学习,学制3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时间的硕士研究生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相关要求执行。
四、培养学科领域(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方向主要在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信息化及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本方向主要在电力电子装置及应用、电力传动及自动控制系统、新型电力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三)电机与控制本方向主要在电机运行控制、高品质电气驱动与数字化伺服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能质量控制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五、培养方式(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以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全日制攻读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430108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单位:电气工程学院(207)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简介电气工程包括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建设与运营等学科方向。
1.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过电压,防雷接地技术,高电压试验技术,高电压绝缘技术,高电压绝缘与测试,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高电压新技术。
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电力市场的运营与支持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及分布式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与灵活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安全及管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监控,电力建设与运营。
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电子装置、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电源技术,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及其系统理论,电力电子装置故障诊断及电磁兼容,微机测控技术。
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方向:电机电器的电磁场数值计算与工程应用,电力系统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电力系统过电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高压输电线路电气设计与防雷技术,高压电晕理论、测试与控制技术,气体放电试验技术,绝缘局放诊断技术,电能质量与用户电力技术,电力系统及设备的LCC管理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工程电介质材料。
湘潭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湘潭大学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位获得者应达到下列要求:1. 在电气工程方面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某些方向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用该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 德业双修,身心健康。
二、学制: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为两至四年,最短不少于两年,最长不超过四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少于三年为提前毕业,长于三年为推迟毕业。
提前毕业者必须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相关规定。
三、研究方向: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电力市场、数据和通信的安全、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分布能源监控的通信等;智能电网自愈、广域后备保护、分布式控制系统及重构技术;风力发电变桨距控制技术、变流器控制技术、并网及调度技术、新能源发电微电源混合供电技术。
充分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知识提取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将粗糙集和模糊集、神经网络与其它智能方法融合,进行电力系统和电机应用领域的系统非线性建模和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研究大型风力发电机及控制系统、小型风力发电机和风柴蓄混合控制系统、开关磁阻风力发电系统,提高输出电能质量。
研究电网故障下新能源系统的低电压穿越技术,解决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
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新型高效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调制策略、多电平变换技术、控制策略及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技术。
以单级式矩阵变换器、双级式矩阵变换器、PWM功率变换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功率变换器的调制策略,改进其在非理想运行条件的输入输出性能;提高单级矩阵变换器的电压传输比,实现大容量、高性能样机设计;研究控制策略、调速节能、绿色能源应用;研究功率变换器的建模方法和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稳态输出精度、动态响应能力,增强系统鲁棒性。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0805)一、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学术队伍研究方向一:通信电路设计与信息处理技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意义当今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人们的生活与无线通信的关系密不可分,就目前移动通信用户数量每年增加的速度来看,可以预测无线通信的需求会日益增加。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已开发出许多非常便利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无线局域网(WLAN)、个人无线通信系统(PCS)、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蓝牙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不仅免除了繁琐的接线,而且还可使人们随时随地得到快速、准确、高质量的信息。
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通信电路设计和信息处理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可以推动新疆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和促进新疆信息产业的发展。
射频微波电路更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成为主要矛盾,必须予以解决,如何小型化构成这些设备的微波电路系统就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微波电路发展趋势是向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在相控阵雷达系统、电子战、卫星通讯、移动通信和其他机载应用中,元器件尺寸和重量已成为电子系统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方向重点放在探讨射频微波电路的小型化以及提高微波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新型、小尺寸、低成本射频微波电路系统。
所以该领域的研究在提高微波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无线通信设备的小型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信系统中需要处理大量且种类繁多的各类信息,所以信息处理技术也是通信系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智能信息处理是信号与信息处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包括知识工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以及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号处理技术和智能化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电气工程学科从2009年9月起试行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特别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一级学科点:电气工程博士点二级学科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相关一级学科: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工程二、培养目标1、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具有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3、应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运用该门外国语听、说、读、写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执行“以二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2.5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不超过3年。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制度。
四、培养方式1、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企业单位成为研究生的培养实习基地。
2、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3、课程学习可以集中完成,也可以分散在二年内完成,这由导师和学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自由确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有效期五年。
课程设置见附表。
1、总学分≥28学分,其中必修课≥19学分。
在自选课中,至少选修一门数学课。
自选课程在导师指导下从一级学科的课程内选择。
2、学术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听取10次以上学术报告;每次听取学术报告后,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
学术报告记载表由导师签字,待全部完成后,将小结和记载表交到院研究生办公室记载成绩。
3、凡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且成绩优秀,或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英语达到学校规定免修标准的可申请“公共英语”课程免修。
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80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领域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能力。
二、培养方向:
1.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3.电机与电器
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5.高电压与绝缘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修满30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3.本专业其他未选的必修课和校内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805)
一、培养目标
本硕士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电工与电磁场新技术(电磁兼容、磁悬浮、电动汽车等)、信号检测、处理与智能仪器仪表、测控系统与控制工程、电工电子新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要使硕士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能编制本专业工作所需的一般微机软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新型传感技术及应用
2. 电工与电磁场新技术
3. 汽车电子及信息化技术
4. 传感器网络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实行学分制。
毕业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5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9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
四、课程设置
注:培养方案其他要求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