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学

合集下载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关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关系
探索纳米材料的 合成和应用
生物材料
应用化学方法合 成生物相容性材

智能材料
开发具有智能功 能的材料
能源材料
研究新型能源材 料的性能与应用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化学
提供材料结构设计的理论 基础 发展新型合成方法
物理
研究材料性能的物理机制 探索新型材料的特性
工程
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 际产品 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 题
铁磁性材料
Hale Waihona Puke 铁镍合金、铁钴 合金铁磁性材料
铁氧体、铁氮化 物
电化学功能材料
电化学功能材料是指 能够在电化学反应中 发挥作用的材料,如 电池、电解质等。它 们在能源存储、传感 器和电解等方面具有 重要应用价值。
化学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设计方法
结构设计 成分设计 表面改性
合成方法
溶液法 气相法 固相法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关系
提供理论支 持
化学为材料科学 提供了理论支持
和分析手段
促进发展
材料科学的发展 也推动了化学的
进步和发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
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 聚合反应
物理化学
表征方法 量子化学
材料科学
材料合成 性能测试
化学反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01 结构变化
化学反应可以改变材料的结构
02 性能调控
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方向
高效太阳能 电池材料
提高光电转换效 率
锂硫电池电 极材料
提高电池循环寿 命
未来化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
多学科交叉研究
加速新材料的发现 推动应用领域的拓展
紧密融合
化学与材料科学将更加融 合 共同促进技术创新

材料化学和化学的区别

材料化学和化学的区别

材料化学和化学的区别
一、定义的区别: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

而材料化学则是一门研究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和应用。

二、研究对象的区别: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原子、分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化学反应、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等。

而材料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材料,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等,研究的重点是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三、研究方法的区别:
化学研究常使用实验手段来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

而材料化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既包括实验手段,也包括理论模拟和计算方法。

例如,材料化学家可以通过合成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材料来调控其性能,也可以通过计算方法预测材料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四、应用的区别:
化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药物、化妆品、能源等多个领域。

化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来开发新的化学品和技
术。

而材料化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材料领域,例如新材料的研发、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等。

材料化学家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和组成来实现特定的性能和应用。

材料化学和化学在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化学注重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而材料化学则注重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调控。

两个学科在研究方法和应用方面也有所不同,但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早期主要以有机、无机、高分子等单一材料为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新材料的涌现,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开始向材料与工程多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强且成长迅速的学科。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的研究包括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材料的表面和界面性质、材料的应用与性能设计等。

其中,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该领域主要研究从材料原料开始,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法制备各种类型的材料,并探究材料性质随制备工艺的变化。

同时,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控制、设备设计以及工艺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

材料的结构是能够反映材料宏观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在此方面主要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通过现代物理化学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结构、晶界和缺陷等进行研究,以便为材料性能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及其它零散性能的研究。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研究材料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实验研究、理论模拟和计算机仿真等方法,以期为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性质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在此方面主要研究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结构与性质,探究它们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影响机理,进一步扩展和优化材料的应用领域。

材料的应用和性能设计是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一领域,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新材料的应用前景、性能参数评价、材料的模拟设计及其性能预测、材料的生产与加工工艺设计等。

总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深入,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富于挑战性且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

材料化学与化学分析的研究

材料化学与化学分析的研究

材料化学与化学分析的研究材料化学和化学分析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学科,它们都是化学的分支领域。

材料化学主要研究新材料的合成和性质,而化学分析则是对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化学的发展,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材料化学的研究材料化学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主要涉及材料的结构、合成、物理、化学和工程方面的研究。

材料化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材料,如金属、陶瓷和聚合物等,另一个方面是功能性材料,如光学、电子、磁性和医疗等材料。

材料化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对新材料进行设计和合成,还可以通过对已有材料的研究改进其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

例如,通过材料化学的研究,人们发现了一种新材料——碳纳米管,其具有很好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机械性能,成为了新一代电子器件的关键材料。

2. 化学分析的研究化学分析是用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检测、定量、定性的一种综合学科。

它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化学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检测、污染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

例如,化学分析可以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和定量,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化学分析的发展离不开仪器仪表的支持。

现代化学分析仪器的应用,使得化学分析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得到极大提高。

如今,化学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和安全息息相关。

3. 材料化学与化学分析的相互关系材料化学和化学分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互关系和交叉点。

一方面,材料化学的研究需要化学分析的支持,分析出材料的物化性质等,这有助于研究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改善。

另一方面,化学分析也需要材料化学的帮助。

例如,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材料作为标准品,提高化学分析的准确率和精度。

总之,材料化学和化学分析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将会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化学与材料工程的关系

化学与材料工程的关系

化学与材料工程的关系化学与材料工程是两个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学科,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同发展。

化学为材料工程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而材料工程则促进了化学的应用和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化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关系。

一、材料的化学特性材料在化学分子层面上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应用。

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我们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性质与结构提供了基础,如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等。

通过深入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和反应机制,可以精确预测和调控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从而设计、合成和改良新型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二、化学合成材料化学合成材料是材料工程中的一大重要方向。

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出具有特殊性能和功能的新材料,进一步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例如,在纳米材料领域,化学合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具有特殊形状、尺寸和功能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粒子、纳米管和纳米薄膜等。

这些材料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化学分析与表征化学分析和表征是材料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用于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化学分析技术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可以帮助确定材料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从而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特性。

同时,借助于化学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可以观察和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结构缺陷,为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四、材料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化学反应是一项核心的化学活动,也是材料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往往会影响到化学反应过程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在催化剂领域,材料化学的研究帮助开发了许多高效的催化剂,提高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另外,一些功能材料如吸附材料、分离膜等也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的前处理和后处理过程中,起到提纯、分离和回收等作用。

五、可持续发展与材料工程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化学与材料工程所要关注的方向之一。

化学的绿色合成、无污染工艺以及材料的可重复利用和回收等研究,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化学与材料学习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化学与材料学习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化学与材料学习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化学和材料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在材料科学中,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不仅用于合成和改性材料,还用于研究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本文将探讨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其重要性。

一.材料合成1.晶体合成晶体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成的固体材料。

在材料科学中,化学合成晶体是很常见的一种方式。

化学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配比,控制晶体中的元素类型、组成和排列方式。

例如,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温度、浓度和pH值,可以合成不同性质的晶体。

这些晶体具有各种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和能源材料等领域。

2.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是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聚合物,如塑料、橡胶和纤维。

化学合成是制备高分子材料的关键步骤。

通过聚合反应,将单体分子连接起来形成链状结构。

化学家可以通过改变聚合反应的条件和单体的选择,调控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例如,聚乙烯和聚丙烯具有不同的晶型结构和熔融温度,这些特性对于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改性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材料的改性。

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质和加工特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改性方法:1.材料表面改性材料的表面性质对于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涂层或进行化学修饰,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能、润湿性和抗腐蚀性能。

例如,聚合物表面的改性可以提高其附着力和耐磨性,金属表面的改性则可以增加其抗氧化性能。

2.材料增韧许多材料在受力下容易发生断裂,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通过在材料内部添加增韧剂,可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增韧剂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或纤维材料,可以在材料中形成网络结构,吸收和分散应力,阻止裂纹扩展。

3.材料功能化通过在材料中引入特定的化学官能团,可以赋予材料特定的功能。

例如,通过在纤维材料中引入防水官能团,可以使纤维具有防水性能;通过在聚合物材料中引入光敏官能团,可以实现光敏材料的制备。

建筑材料与化学

建筑材料与化学

建筑材料与化学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或是置身于宏伟的建筑之中,我们往往会为那些精美的建筑所折服。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温馨的住宅到庄严的教堂,每一座建筑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在这些建筑的背后,建筑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材料不仅仅是构成建筑物的物质基础,更是决定建筑物质量、性能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而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与建筑材料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建筑材料的种类。

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钢材、木材、水泥、玻璃、陶瓷、塑料等。

这些材料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能和用途。

钢材以其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结构框架中;木材因其温暖的质感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常用于室内装修和家具制作;水泥则是建筑中最常用的胶凝材料,用于制作混凝土和砂浆;玻璃的透明性和良好的采光性能使其成为窗户和幕墙的理想选择;陶瓷具有耐磨、耐腐蚀等优点,常用于地面和墙面的装饰;塑料则因其轻便、耐腐蚀等特点,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那么,化学在建筑材料的生产和性能优化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以水泥为例,水泥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过程。

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铝酸钙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胶凝性能的水泥熟料。

在水泥的使用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坚硬的水泥石,从而使混凝土具有强度和耐久性。

通过对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原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水泥的质量和产量。

再来看钢材。

钢材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

通过控制钢材中的碳含量、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可以改变钢材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性能。

例如,在建筑中常用的高强度钢材,就是通过添加适量的合金元素,并采用特殊的热处理工艺,使其微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韧性。

玻璃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通过添加不同的氧化物,如氧化钠、氧化钙等,可以改变玻璃的性能。

材料科学与化学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化学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化学的关系材料科学和化学作为两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材料科学与化学之间的关系,并阐述这两个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融合与互补。

一、材料科学和化学的定义及特点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与制备方法等的学科,旨在开发新材料、改进现有材料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功能材料的需求。

而化学则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过程和反应机理等,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材料科学和化学都是实验科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验证和推断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材料科学和化学都具有跨学科特点,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化学提供了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制备方法,同时材料科学为化学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验验证平台。

二、材料科学与化学的互补与融合1. 材料科学借鉴化学理论与方法:在新材料的研发中,化学理论和方法为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验手段。

例如,化学合成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分子模拟技术可以预测材料的性质和相行为。

材料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分析往往需要依赖化学分析方法,例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2. 化学应用于材料加工与改性:化学在材料加工和改性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材料的表面处理、涂层和粘接等工艺需要运用到化学反应和化学材料。

化学的反应动力学和平衡理论也可用于优化和控制材料的制备工艺。

3. 材料科学驱动化学发展:材料科学的发展需求推动了化学的创新。

传统化学材料受限于性能或使用条件,为了满足材料科学的需求,化学需要创造新型化合物或改进现有材料。

例如,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等的研发都是在化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4. 凝练态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凝聚态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结构在固体和液体中的行为的学科,而材料科学也研究材料的凝聚态性质。

凝聚态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研究了固体材料的电子结构、热学性质以及它们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拟招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18001 先进轻合金材料(铝、镁、钛)02 合金相变与相图01:潘复生刘庆张丁非刘天模张喜燕聂建峰汤爱涛张静蒋斌黄光杰陈玉安周正黄光胜王敬丰彭建陈兴品王勇权国政胡耀波陈先华刘施峰陈泽军张志清贾志宏王金星02:潘复生盛光敏张丁非汤爱涛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829金属学及热处理(含金属材料)或833土木工程材料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材料学、材料加工基础、建筑材料学、塑性成形工艺学、焊接工程学、凝固理论及液体成形工艺(任选一门);2.同等学力加试(任选两门):金属力学性能、材料分析研究方法、建筑材料学、硅酸盐物理化学、凝固理论及液态成形工艺、塑性成形工艺学、焊接工程学03 金属变形、再结晶与织构控制04 金属材料力学行为05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技术聂建峰左汝林王敬丰陈先华03:刘庆黄晓旭张喜燕盛光敏刘天模黄光杰栾佰峰张静周正陈兴品辛仁龙黄光胜刘施峰信运昌陈泽军贾志宏张志清04:盛光敏张喜燕刘庆黄晓旭栾佰峰周正左汝林陈先华陈泽军05:刘庆黄晓旭辛仁龙张喜燕06 先进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07 合金设计与计算材料学08 材料表面加工技术与科学聂建峰左汝林信运昌陈泽军贾志宏06:潘复生刘庆黄晓旭张丁非张喜燕蒋斌栾佰峰黄光杰周正彭建陈玉安陈兴品王敬丰黄光胜权国政胡耀波刘施峰信运昌陈泽军张志清07:汤爱涛刘天模张静蒋斌聂建峰王金星08:蒋斌陈玉安童彦刚09 生物相关材料10 新型能源(储氢、电池及超导等)材料11 金属基复合材料12 纳米及粉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13 水泥混凝土物理化学09:辛仁龙王勇权国政李新禄10:潘复生刘庆张静陈玉安陈兴品黄光胜刘守平李新禄张育新11:潘复生汤爱涛栾佰峰王敬丰张育新12:盛光敏刘天模彭晓东谢卫东王勇胡耀波李新禄张育新王金星13:杨长辉钱觉时万朝均王冲刘加平14 环境材料与工程15 新型高分子材料16 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工程17 新型胶凝材料丛钢14:钱觉时李新禄张育新15:陈明凤张玉奇万体智16:杨长辉彭小芹刘加平吴芳丛钢万朝均卢健王智唐祖全王冲吴建华刘芳叶建雄贾兴文17:杨长辉钱觉时彭家惠彭小芹刘加平彭志辉李有光万朝均俞心刚刘芳叶建雄18:18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程19 建筑功能材料20 建筑复合材料21 化学建材22 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黄佳木龚七一李有光卢健俞心刚19:彭家惠黄佳木张玉奇张智强龚七一彭志辉张育新20:彭家惠钱觉时黄佳木彭小芹吴芳唐祖全丛钢吴建华刘芳叶建雄贾兴文21:张智强陈明凤张玉奇万体智22:钱觉时彭小芹彭家惠杨长辉吴芳王智23 固体薄膜材料科学与技术24 现代镁合金及其组织性能控制25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成形技术26 材料制备过程计算机模拟及优化27 材料改性理论与技术28 先进材料成形工艺及装备自动控制29 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及其成形技术王冲吴建华万朝均刘芳叶建雄23:黄佳木俞心刚王金星24:龙思远聂建峰25:龙思远彭晓东谢卫东26:龙思远27:谢卫东赵建华28:龙思远彭晓东周杰温彤徐戊矫王敏李军超夏玉峰29:龙思远赵建华彭晓东游国强王开薛寒松30 金属凝固理论及质量控制31 模具技术及模具CAD/CAM/CAE32 精密塑性成形工艺及优化33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34 新材料产品及其生产应用技术开发35 焊接方法及自动化曹韩学30:彭晓东王开薛寒松31:周杰温彤赵建华王梦寒徐戊矫王开曹韩学王敏李军超夏玉峰32:周杰王梦寒温彤徐戊矫李军超33:温彤王梦寒34:龙思远游国强薛寒松曹韩学35:王笑川刘明宇36:凌泽民童彦刚37:36 焊接专家系统37 金属材料焊接及质量控制38 焊接过程数值模拟39 模具材料及模具表面处理技术40 材料成形与材料组织性能关系邓德安凌泽民童彦刚沈骏游国强38:邓德安39:周杰夏玉峰40:周杰夏玉峰◆080600☆冶金工程5001 冶金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02 炼铁新工艺及新技术03 炼钢新工艺及新技术04 新型连铸及相关技术05 冶金过程系统优化及计算机仿真06 轻金属冶金新工艺07 冶金资源及综合利用08 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09 冶金能源与节能10 钒钛新材料11 铁合金12 冶金过程检测与控制13 炼焦新工艺及新技术01-:白晨光刘清才郑忠陈登福谢兵文光华王谦温良英梁小平王雨伍成波唐萍朱子宗董凌燕欧阳奇邱贵宝何生平杨剑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01数学一④835冶金原理或836冶金工程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冶金工程前沿技术。

2.同等学力加试:①铁冶金学;②钢冶金学。

张生富扈玫珑吕学伟王成善018 化学化工学院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拟招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70300化学7001 无机化学02 物理化学03 有机化学04 分析化学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1-05:曹渊陈昌国陈华陈际达陈令允陈效华杜军法焕宝范兴高放高文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5物理化学(含物理化学实验)④857化学综合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基础化学2.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②有机化学龚云季金苟林建华雷惊雷黎学明李凌杰李泽全刘成伦刘仁龙刘作华罗平罗彦凤李卫东马利莫志宏穆小静秦勇宋仲容谭世语陶长元吴云东魏子栋夏之宁向斌肖鹏熊燕徐溢杨明莉余丹梅张惠静张胜涛张云怀周小华朱伟邹小兵甘孟瑜杨韬◆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501 材料电化学02 环境功能材料03 现代材料测试方法04 环境材料化学01-04:陈昌国陈际达黎学明王智魏子栋肖鹏张胜涛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57化学综合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基础化学2.同等学力加试:①无机化学;②有机化学◆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4501 化学工程02 化学工艺03 生物化工04 应用化学05 工业催化01-05:陈昌国陈恒志陈际达董立春杜军高放辜敏侯长军黄辉黄文章黎学明李凌杰刘成伦刘作华马利莫志宏孙大贵谭世语陶长元魏顺安魏子栋夏之宁向斌谢昭明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58化工原理一(含化工原理实验)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基础化学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无机化学;②有机化学徐溢杨明莉张红晶张立武张胜涛张云怀赵朔郑杰周小华周志明朱伟甘孟瑜杨韬◆083001环境科学1501 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02 环境化学03 生态环境预测与监控01-03:邓宝林胡舸黎学明李和平罗平谭世语陶长元魏子栋夏之宁向斌张云怀郑怀礼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57化学综合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基础化学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②分析化学;②有机化学◆100701药物化学2501 分子设计与药物评价及分子药物学02 天然药物化学03 计算机药学与分子医药生物信息学及计量学04 分子药物学及药代动力学05 微生物药物与生物制药06 药物合成与分离分析01-06:曹永红陈际达陈志涛侯长军季金苟莫志宏穆小静夏之宁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6药学专业基础综合(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基础化学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分析化学;②有机化学肖尚友徐溢杨明莉郑一敏周小华◆085216化学工程(专业学位)30入学后确定导师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923化工原理二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基础化学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分析化学;②有机化学附件:无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