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 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 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 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 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 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 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 不可硬拆来理解。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 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 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 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 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 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 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用;意, 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 作诗歌的本意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 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 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 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 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 陈出新。)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肝胆:爱国之心,忠肝义胆。阅:见证,看到。
2021/2/16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例1、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 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 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 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 喜悦和悠闲之情。
2021/2/16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主旨)
小结
2021/2/16
•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 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 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 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 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 叹等。 2021/2/16
例2、全国II卷《春日即事》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021/2/16
例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 令人震惊。
②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功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古诗鉴赏___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___知人论世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Biblioteka 赏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 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思考: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王维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作业:请大家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 法自主赏析第一课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注: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楼船:战舰 ③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④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⑤塞上长城:作者自比。 ⑥ 堪:可以。 ⑦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知人论世赏诗歌

知人论世赏诗歌
1 . “ 知人 论 世 ” 有 助 于 体 会作 品 寄托 的情 感 作 者 的思 想感 情 和所 处 时代 有 密 切 的关 系 , 阅读 一 篇作 品 , 要 是不 知道 它 的时 代背 景 , 孤立 地 看 , 往往 很 难 深刻 认识 到 隐 藏在 文字 背后 的 深意 , “ 知人 论世 ”能让 学生 走 进诗 人 的 内心 ,较为 客 观 的理解 作 者 寄
山” 的 关 心 国家命 运 、 忧 国忧 民 的辛 弃疾 ; 有 了“ 落 日楼头 , 断 鸿声 里 , 江 南游子 , 把吴勾看 了, 栏 干拍 遍 , 无 人 会 ,登 临意 ” 的感 伤 自己生 不 逢
仕 的愿望 , 但 整首 诗 不露 干 乞之 痕 , 写作 技巧 确是 超人 一等 。 如果 不 注 重 “ 知人论世” , 妄 论 古人 之 文 ,文学 史上 也 闹 出不 少笑 话 。唐代 诗 人杜 牧 曾写 下咏 史 名作 《 赤壁》 : “ 折 戟 沉沙 铁未 销 , 自将 磨 洗认 前朝 。 东风不 与周 郎便 , 铜 雀春 深锁 二乔 。 ” 诗人 通过 二乔 的命 运喻 示 国家 安危 、 社 稷存 亡 , 表现 赤 壁之 战 的意 义 , 宋 人 许彦 周却 不 问这 些 , 在其 所 著诗 话 中讥讽 杜 牧 : “ 社 稷存 亡 ,生 灵涂 炭 却不 问 ,只恐 捉 了 二
读 、鉴 赏诗 歌 是 中学生 必备 的语 文 素质 , 也 是 提高 学生 审 美水 平 、 提升 学生语 文素养 的重 要环 节 。 那 么 ,如何 穿越 历 史 时空 理解 古 诗词 呢 ?两 千多 年前 孟 子 提 出的
知 人 论 世 就 是一 种 重 要 的 的方 法 。 “ 知 人 论世 ”最 早 出 自 《 孟子 ・ 万 章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本文概述“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深入理解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引入“知人论世”法,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知人论世”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分析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接着,探讨如何将“知人论世”法应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总结“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知人论世”法的理论框架“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或词,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认为,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会深深地烙印在其作品中,因此,鉴赏者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了解,包括其生平、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

例如,了解杜甫的生平,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何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作者:吴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

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

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

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

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
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
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
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
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
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
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
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

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

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
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

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

前者长在语言,
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譬如王教授解读冯延巳时: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

经常有些词话里都提冯正中,广陵人,南唐
著名词人,深得李璟信任,曾经两度做宰相。

我们看这首词: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有人说,很多书
上也都讲,冯延巳贵为宰相,即使有时候有人诋毁他或者攻击他,有一段时间
罢官,当不上宰相,也仍然居高位,还担任节度使之位。

大家知道,唐朝和五
代时期的节度使是极有权利的,唐朝时节度使的工资是宰相的两倍,加上他还
有兵权,管理几个州,这几个州官员的任命以及军队都是他管。

所以到中晚唐
时期,很多节度使可以形成藩镇割据,在这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他是王,就是
皇帝,甚至还有子孙相袭。

节度使死了,儿子宣布自己留后,这就是等着皇帝
重新任命,你不任命我就自己任命。

所以按道理,冯延巳的词里不应该有这么
多哀伤。

有很多人不解。

其实很好解。

南唐只是一个割据的小朝廷,赵匡胤篡
位之前北周一直大兵压境,一直等打到扬州、泰州这里,跟南京隔江相望,这
时候你做皇帝也罢,做宰相也罢,你能够安安稳稳吗?夜里睡觉能安乐和美吗?
一旦醒过来,你能不战战兢兢吗?北周、北汉,或者后来的北宋,什么时候一打过长江来,你马上皇帝都做不成了。

这个时候李璟、冯延巳在位的期间,政治情势已经非常严峻。

所以这首词里叙述的是一个大兵压境、朝不保夕的小朝廷领导人的这种战战兢兢的心理。

于此基础上解析,冯词的微言大义自然豁然开朗。

知人论世重点在知人,即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和社会经历,了解了他的社会经历也就大体了解了他活动的环境。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要求作家,而只能从作家经历的生活去理解他的作品。

问题是,任何人都是有局限的,都要受到时代-阶级和自身个性的制约,因而看问题总是有一定倾向的。

认识到局限的存在,知人论世就既要有现实感,又要有历史感。

对待古人要有现实感,对待今人则要有历史感。

对待古人要有历史感,就不能将我们的观点强加于古人。

比如有人指责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连结有志之士和人民大众一道抗敌,却向南逃跑,说这是万万不能使人谅解的。

这就是把他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就是缺乏历史感。

反过来,我们不能无原则的接受古人的观点,否则就是缺乏现实感。

因为时过境迁,许多在当时社会里天经地义的事,现在看来却有些不可理喻了。

对待今人贵在历史感。

比如所谓新诗,曾一度主张打破传统格律,形式上自由化。

孰不知诗词本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之于诗词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成就。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格律就没有诗,所谓自由诗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妄想罢了。

现在大多中学的诗词教学中,于词句主题上用力较多,而在知人论世上用力较少,不论是作为教学条件还是作为教学目的。

个人以为,这种做法于诗词教学而言是事倍功半的。

附带说明一点,诗词教学中,用典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知晓诗文典故也属知人论世的范畴。

川大王红教授认为:
典故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美感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能使诗歌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使诗歌显得典雅,富于书卷气,精致含蓄,意味深远。

中国古代诗人,只有用典多寡精粗的不同,而罕有全然不用典者。

典故不是外在于诗意的辞藻与学问,而是负载着诗意的具有多重美感内涵
的符号。

如使用得好,能够产生丰富的审美效果。

如李商隐《锦瑟》诗向称难解,“难”并非难在用典用事,而是难在典故负载了太多的内涵,给联想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不知典故的读者可以体味到诗之形象、意境、语言的美感,而不觉隔膜;了解典故的读者则可能通过联想更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

作家王蒙说得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回忆之中产生了类似庄生化蝶不知己身何物的迷惑,回忆之中又萌发了类似化为杜鹃的望帝的春心。

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感与困惑感,更是一种幻化感:庄生化蝶,望帝化鸟,幻化不已。

失什么惑什么化什么?诗人没有说,一般读者亦不必强为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