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合集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x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x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张中丞传 >后叙》教案新授共三课时课题:《 <张中丞传 >后叙》教案编号:主备:李建文审核:李仲秋上课时间:X020205教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目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标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诵读法;讲授法。

教具电脑, PPT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3、背景简介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 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翻译重点句子。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3 •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
的人格。

活动一:了解相关知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简介(温故而知新)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
2.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
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
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
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
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 的赞扬传
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
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1):
第二段(2,3,4):
第三段(5):
活动二:研习文本,思考问题。

(一)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读第2 —4段,说说这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文章第5段写了哪几件事?体会作者选材的用心。

(四)借助注释,翻译第6段。

这一段文字写于嵩,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如何?
活动三:概括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