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第六章-人物透视-张岩

合集下载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件-人美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件-人美版
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利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 视觉冲击力
03
透视原理
近大远小的原理
近大远小的原理
平行透视与成角 透视
视平线与消失点
透视在绘画中的 应用
近实远虚的原理
近处的物体色彩鲜艳,远处 的物体色彩暗淡
近处的物体清晰可见,细节 丰富;远处的物体模糊不清, 细节缺失
近处的物体大小适中,远处 的物体大小变小
近处的物体立体感强,远处 的物体立体感弱
近高远低的原理
近高远低的原 理
近实远虚的原 理
近大远小的原 理
近色彩鲜艳 远色彩灰暗
的原理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
04

线性透视的应用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物体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二点透视,物体有两个消失点 斜角透视:三点透视,物体有三个消失点 透视图与绘画的关系:如何运用透视图来表现绘画中的空间感
色彩透视的应用பைடு நூலகம்
色彩透视的概念和原理 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技巧 不同绘画风格中的色彩透视表现 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艺术效果和意义
05
透视的规律与技巧
透视的规律
近大远小:物体离观察者越近,看起来越大;离观察者越远,看起来越小
近实远虚:离观察者越近的物体,细节和颜色越清晰;离观察者越远的物体,细节和颜 色越模糊
YOUR LOGO
20XX.XX.XX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件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 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透 视 现 象 概 述 03 透 视 原 理 04 透 视 在 绘 画 中 的 应 用 05 透 视 的 规 律 与 技 巧 06 透 视 在 绘 画 中 的 重 要 性

透视学-第二章-平行透视-张岩详解

透视学-第二章-平行透视-张岩详解
• 缺点: • 如果视点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
• 风景物象的基本透视规律——平行透视 • 要点:(室内) • 1、物象压视平线,平视视角,一个灭点,并偏于
画面左侧或右侧,不居中,左右两边物象不对称。
• 2、在规则物体中,所有的横线可以画成完全平行 的。同时,所有的竖线则应互相平行,又必须完全 垂直于底面,所谓,横平竖直。
(三)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书、桌子直角边,不 能因为位置高低,而心点也分上下。
(四)同深度的建筑侧面,不能因深度相同, 无论在任何角度,宽度都处理成一样。同深 度的直角面,距离心点远则宽,近则窄,恰 在心点时会压缩成一条直线。
• (五)立方体 水平面对角线 应消失到距点, 距点不能离心 点太近。在 60°视域圈内, 太近,视距太 近。正常视域 圈小,立方体 透视一旦超过 60°,这会变 异超长。
• 透视的种类:
• 所谓透视关系,主要指的是视点月物体的方 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画面与物体之间的 基本状态,即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 视。
• 为了研究透视关系中的物体形态变化规律, 透视学中常以正方体为理论分析——具有三 向空间的分析意义。
一、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60°视域中,视点对立方体进行平视运动的观 察,立方体无论在什么位置,只要一个可视平 面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就和观点、画面构成平 行关系。
• 从内部观察:最多可以看到五个面(室内 平行透视)
(一)视点在中间位置——心点恰在中间,左右两 侧的墙面变化相当。
(二)视点 离开中间位 置——心点 靠近一侧, 这一侧离心 点近,消失 加快,墙面 缩窄。
反之,另一 侧,消失缓 长,墙面增 宽。
• 二、平行透视 的特点:
• (一)立方体 的边棱呈现三 种状态:

透视学第六章人物透视张岩PPT课件

透视学第六章人物透视张岩PPT课件

《狼牙山五壮士》
鲁本斯.佛兰德斯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高于视位的部位弧度向上弓,越高弧度越显著 低于视位的部位弧度向下弓,越低弧度越显著。
高于视位的部 位弧度向上弓, 越高弧度越显 著
低于视位的部 位弧度向下弓, 越低弧度越显 著
--
20
成年男子总身高约为7至7个 半头长
15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6 个左右头长
重 心 在
重 心 在




意大利.卡拉瓦乔《 丘比特之 箭》
与 画 面人 成物 角的 度手 运腿 动
与 画人 面物 做腿 水部 平和 运右 动手
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着人民》
当身体各部位都发生连贯的 系列性轴动时,就会形成全身运动, 各部位的关系、整个身体的形状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可以坐、可旋 转、可仰俯,这时我们既应认真分析 每个部位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方向、 透视变化,又注意各部位在整体透视 上的协调、平衡关系。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的透视
人体属于不规则的曲线,研究并掌握 人体的透视规律,对于一个美术工作者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人体大致分为躯干和四肢两 大 部分。躯干由头、颈、胸、腹组成,四肢有 上肢、下肢组成。各个部分均可概括为立方 体、长方体、圆锥体等。由于人体的运动的 与画者角度的不同,透视形在发生着各种复 杂的变化。
《在牛群中闲游的小姐们》俄.列宾
二、视高是衡量人体比例变化的关键 人体各个部位的高度是有一定的比例关
系的,解剖学可以分析的很细致,而透视学 是对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则从整体上考虑 它在视觉中变化的协调关系。为了便于分析, 可以把个部分概括为简单的形体,单纯从人 体的高度讲,在平视视域中,各部位虽然衔 接、遮掩各异,高度保持原比例。一旦人物 超出平视视域,出现俯仰角度,人物各部位 高度则要体现近长远短的变化。

(绘画)透视学分类与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与基础知识
一、中西艺术家和科学家对透视学的贡献
西方: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发 展
• 乔托 用透视和明暗来表现人物和景物 • 阿尔伯蒂 《绘画论》 • 弗朗西斯卡 《绘画透视学》 • 达·芬奇 《画论》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中国透视学的发展:
• 南北朝画家宗炳 《画山水叙》 • 北宋画家郭熙 《林泉高致》 •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的《山水论》
(绘画)透视学分类 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概述 透视学基础知识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倾斜透视 曲线透视 人物透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第一章 透视学概述
第一节 透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透视、透视学、透视图 1、何谓“透视” “透视” 就是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并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
1.多视点(多个视点观看景物,以表现宽大 的场景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定位转向、定向平移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法
2.高视高(观察点在高处微俯视和多视点的 方法表现前后景物,以表现不同时间的景物 和宽深的场面) 3.远视距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第四节 中西透视学的异同
一、中西透视学的相同点
①视觉规律都是一致的 ②绘画空间的表现方式是相同的 ③在造型上符合透视法则
(绘画)透视学分类和基础知识
二、中西透视学的不同点 西方透视学称焦点透视(一点透视)
用静止科学而又理性的眼光分析透视现象:单一 化、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 视域空间是受限制的。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具体性。 透视图或作品以再现现实为主,追求形似。

透视学-第六章-人物透视

透视学-第六章-人物透视

德加 法国印象派画家 《舞女》
王宏剑 布面油画《阳光三叠》
莎翁 十四行诗
罗家伦《五四运动》
在水平基面上的人物,高于视位的,一定高于 视平线;低于视位的,一定低于视平线。
如果水平基面上有几个等高的人物,眼若低于 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近,视平线一定要穿过人 物的同一部位。眼若高于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 近,他们的头顶至视平线的间距比例相等。
10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5 个左右头长
5岁儿童的身高相当于成人 的½至四个头长
2岁幼儿低于成人高度一半
第二节:人体透视的变化因素 一、 人体的对称因素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人体各部位都有平衡的对称因素,正面
直立的人,双肩、双胯、双膝连线,都构成 了水平线。因此画平行透视的正面直立人物, 左右对称的呼应点连线应保持水平原线状态, 身体各对称部位的连线关系,将随同整个人 体的消失方向发生变化,身体越侧,连线缩 的越短。当人物继续转向,则背部的对称变 化代替了正面透视关系。
有侧重时,原来身体各部位对称因素的 连线,就失去水平状态,变为斜线关系。 当一个人物局部形体运动时,比如臂与 腿的轴动、与画面作平行运动,仍保持 原长,轨迹似正面圆的弧线。而当与画 面作一定角度的运动时,就要产生前后
轴动关系,臂和腿都要短于原长,越正 缩的越短,垂直时最短。
重心在左腿
重心在右腿
人物的手腿 与画面成角度运动
人体的头部、躯干和四肢,可用圆柱体的 透视来分析。直立的人,犹如一段直立圆柱体 组合而成。
人的形体结构是比较复杂的,综合着 立方体与曲线体的综合特征。在视觉中,体现 人体基本结构和结构变化因素都需要与透视发 生联系,诸如人的高度与视位的关系,比例与 透视的关系,基本形与透视关系,对称因素与 透视关系。

透视学-第三章-成角透视-张岩

透视学-第三章-成角透视-张岩

• (二)成角透视 立方体的形态 • 从外部观察有两 种形态: • (1)立方体在视 平线上时,可以 见到左右两个成 角面 • (2)立方体在视 平线以外时,可 以见到三个面— —两个成角面加 上一个成角水平 面。
• (二)成角透视立 方体的形态 • 从内部观察有两 种形态: • 1、一般可以见到4 个面——顶面、地 面、两个侧面 • 2、一种成角面与 画面成角很小,接 近平行透视关系的 正面状态时,可见 到3个面——两个 成角面加上一个成 角水平面
• • • • • •
第二节 成角透视的特点和易出现的问题 (一)成角透视的特点: 特点一: 立方体边棱呈现两种状态: (1)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 (2)与画面成水平90°以外角度的(左右)成 角边
• 特点二: • (1)两组成角变 线,水平消失方 向不一,形成两 个灭点,属于二 点透视。 • (2)两个灭点都 在视平线上,视 平线以上的成角 边线向下消失, 视平线以下的成 角边线向上消失。
• 问题七: • 如果桌子是平行 透视,视线消失 于心点。桌上放 一个立方体,呈 成角透视状态。 • 立方体的两个余 点不能放在心点 同一侧,而应在 心点两侧的视平 线上。
• 问题八: • 建筑物的两组 成角边只要互 为垂直,它们 所形成的两个 余点,就本能 同时在距点之 内,使透视反 常。相反,两 个余点也不能 同时在距点之 外。
• 特点三: • 在同一视域中,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形成的 角度不同,决定了成角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 上的位置是可移的。
• 特点四: • 同一立方体左右 两组成角边线, 形成的两个灭点 处在心点两侧 • 状态一:当立方 体成角边与画面 成45°角时,两 个灭点即左右距 点。(9个立方 体)
• 状态二:当立方体成角边与画面成非 45°角与90°角度时,一个余点处在同 侧的距点之内,另一个余点则在同侧的 距点之外。两个余点到心点的距离互为 反比。

透视学(全)ppt课件

透视学(全)ppt课件
.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 狭义透视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
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 焦点透视
.
纵透视
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 面
.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 小。
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 而挡远部的表现。
.
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 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1、近处的景物较暗,远处的景物亮,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 天空浑为一体,甚至消失;
2、距离近的景物反差较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较小;。 3、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

08美术学透视学教案解析

08美术学透视学教案解析

2008 _2009 学年第二学期
__透视学_______课程
教案
课程类型:必修专业课
总学时/周学时:36 / 2
开课时间:09 年 3 月2日至09年7月 3 日使用教材:《美术技法理论》
授课对象:专业:美术学年级:08级1班
专业:美术学年级:08级2班
专业:美术学年级:08级3班
专业:美术学年级:08级4班授课教师:姓名:刘志职称:助教
黑河学院教务处制
教学日历(学期授课计划)
第 1 教学周/第1—2 节(第 1 次课)第 1 页
第 2 教学周/第3—4 节(第 2 次课)第 2 页
第3 教学周/第5—6 节(第 3 次课)第 3 页
第9、10 教学周/第17—20 节(第9、10 次课)第9 页
第11、12 教学周/第21—24 节(第11、12 次课)第11 页
第15 教学周/第29—30 节(第15 次课)第15 页
第17 教学周/第33—34 节(第17 次课)第17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牛群中闲游的小姐们》俄.列宾
二、视高是衡量人体比例变化的关键 人体各个部位的高度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的,解剖学可以分析的很细致,而透视学是 对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则从整体上考虑它 在视觉中变化的协调关系。为了便于分析, 可以把个部分概括为简单的形体,单纯从人 体的高度讲,在平视视域中,各部位虽然衔 接、遮掩各异,高度保持原比例。一旦人物 超出平视视域,出现俯仰角度,人物各部位 高度则要体现近长远短的变化。
二、五官的间距与透视变化
五官的透视形随着面部的透视变化 而变化,在同一面部,五官外形的 透视变化必须统一,仰视时各条弧 线向下弯曲;俯视时,各条弧线向 上弯曲。
二、五官的间距与透视变化 俯视或仰视的头,五官距离应该
缩短,但若都缩短了,看起来就不舒 服。原因是俯视时鼻子不能缩短,仰 视时眼眉与眼睛之间的距离不能缩短。 因为两者在平常时候(不仰视,不俯 视),鼻子是近低远高,线、眼眉与 眼睛之间是近高远低的斜面。当仰视 或俯视时,它二者便于画面平行,应 是本来最长度,所以缩短是不对的。
二、人体动作变化与透视关系 人体可分解为许多的体块,诸如头、
胸、骨盆、大腿、小腿、上臂、下臂 等,都有一定的基本形,并由连动轴 (关节、脊柱)加以连接,这些轴是 活动的因素,体块在肌肉的作用下, 通过轴的扭转错动,可以改变彼此的 方位关系,影响整个人体的透视变化。
当一个直立的人物重心在双足间稍
《掷铁饼者》米隆
安格尔的油画《大宫女》法国
正、侧、背面人体的透视变化 正面直立的人坐与画面相平行,人物的
两肩连线、衣袋、衣服下摆等都可以看作是 相互平行的水平线。被画人物面向画面时, 这些线是水平状的原线;被画人物侧向画面 时,它就与画面有了角度,这些线成了相互 平行的变线,它们的透视方向往地平线的一 个灭点集中,在地平线下方是近低远高,在 地平线上方是近高远低。背面的透视变化与 正面的相同。
德加 法国印象派画家 《舞女》
王宏剑 布面画《阳光三叠》
莎翁 十四行诗
罗家伦《五四运动》
在水平基面上的人物,高于视位的,一定高于 视平线;低于视位的,一定低于视平线。
如果水平基面上有几个等高的人物,眼若低于 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近,视平线一定要穿过人 物的同一部位。眼若高于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 近,他们的头顶至视平线的间距比例相等。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的透视
人体属于不规则的曲线,研究并掌握 人体的透视规律,对于一个美术工作者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人体大致分为躯干和四肢两 大 部分。躯干由头、颈、胸、腹组成,四肢有 上肢、下肢组成。各个部分均可概括为立方 体、长方体、圆锥体等。由于人体的运动的 与画者角度的不同,透视形在发生着各种复 杂的变化。
沉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意大利]
意大利.卡拉瓦乔《 丘比特之箭》
《芭蕾舞演员》
第三节 头部的透视变化
一、头部的方位与透视变化 人物的头部略似卵圆形,分脑颅和颜面两 部分,它通过颈部的运动前后俯仰,左右 转动。面部的透视形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 化,正面脸的人物五官位置没有什么变化, 按“三庭五眼”画即可。由于所扭动六面 体与画面成角度,面部的中线就成弧线倾 斜,有了远近大小,近长远短、近宽远窄 的透视变化。
鲁本斯 佛兰德斯 《三美神》
波提切利 《春》
人体的四肢透视变化 人体四肢的透视变化就依它与画面所成
的角度而定。与画面平行时最长,与画面 垂直时最短。左右踢腿,腿的长度不变, 前后踢腿,腿的长度就有了缩狭变化。当 人正面抬腿时,大腿缩短,下肢也缩短; 当人侧面抬腿时,大、小腿都不缩短,因 为它与画面平行,上肢部分的透视变化原 理基本上和腿的透视变化一样。
《狼牙山五壮士》
鲁本斯.佛兰德斯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高于视位的部位弧度向上弓,越高弧度越显著 低于视位的部位弧度向下弓,越低弧度越显著。
高于视位的部 位弧度向上弓, 越高弧度越显 著
低于视位的部 位弧度向下弓, 越低弧度越显 著
成年男子总身高约为7至7个 半头长
15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6 个左右头长
有侧重时,原来身体各部位对称因素的 连线,就失去水平状态,变为斜线关系。 当一个人物局部形体运动时,比如臂与 腿的轴动、与画面作平行运动,仍保持 原长,轨迹似正面圆的弧线。而当与画 面作一定角度的运动时,就要产生前后
轴动关系,臂和腿都要短于原长,越正 缩的越短,垂直时最短。
重 心 在
重 心 在


因此视平线可以作为确立画面上人物高度的基 准线,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最近的人物作为 标准高度,由其顶、足两点向视平线上灭点连线, 形成一个同高度人物远近变化的消失比例尺,地面 上任何一个位置上的人物高低程度都能由比例尺推 出。
有了这个比例尺,还可以测定不同高度水平面上 的人物确切的透视高度。
米勒《 晚钟》
人体的头部、躯干和四肢,可用圆柱体的 透视来分析。直立的人,犹如一段直立圆柱体 组合而成。
人的形体结构是比较复杂的,综合着 立方体与曲线体的综合特征。在视觉中,体现 人体基本结构和结构变化因素都需要与透视发 生联系,诸如人的高度与视位的关系,比例与 透视的关系,基本形与透视关系,对称因素与 透视关系。
第一节: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 一、视高是测定人物高低变化的基准
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也是测定人物 高低变化的基准。
从整体上讲人的形体在视觉中,如同 其他形体一样,第一感觉是近大远小、高低 变化的问题。这里有几种因素,一是观者的视 位高低与人物高度关系,二是距离的远近。 视点平视时,代表视位高低变化的地平线, 是水平面的灭线,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因此,画面上视平线可作为基面上人物高度 及水平面的衡量标准。
与画面平行 长 与画面垂直 短
腿 的 透 视
人物动作变化与透视关系
人的形体复杂,动作多变,对复杂的形体,不
能只看见一些细小的体面起伏,应该整体观察,把 人体看作是由几件简单的圆柱体所组成,任何细小 的体面起伏,都随着大的圆柱体的透视变化而变化。 动作的变化,从人体解剖上分析,固有其运动规律, 但从透视上分析,无非是组成人体的一段段圆柱体 的各种锥体状态的组合。因此,掌握圆柱体的透视 变化规律,对画动作的人是很有必要的。全身运动 的透视,是圆柱体不同透视状态的组合。除了臂和 腿外,更应该注意头部、轮廓、骨盆这三段主要圆 柱体的圆面宽窄,柱身缩短的透视现象。


意大利.卡拉瓦乔《 丘比特之箭》
与 画人 面物 成的 角手 度腿 运 动
与 画 面 做 水 平 运 动
人 物 腿 部 和 右 手
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着人民》
当身体各部位都发生连贯的系列
性轴动时,就会形成全身运动,各部 位的关系、整个身体的形状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人物可以坐、可旋转、 可仰俯,这时我们既应认真分析每个 部位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方向、透 视变化,又注意各部位在整体透视上 的协调、平衡关系。
10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5 个左右头长
5岁儿童的身高相当于成人 的½至四个头长
2岁幼儿低于成人高度一半
第二节:人体透视的变化因素 一、 人体的对称因素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人体各部位都有平衡的对称因素,正面
直立的人,双肩、双胯、双膝连线,都构成 了水平线。因此画平行透视的正面直立人物, 左右对称的呼应点连线应保持水平原线状态, 身体各对称部位的连线关系,将随同整个人 体的消失方向发生变化,身体越侧,连线缩 的越短。当人物继续转向,则背部的对称变 化代替了正面透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