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冷漠与心理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温暖和冷漠有着特殊反应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温暖和冷漠有着特殊反应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温暖和冷漠有着特殊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他人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常常能够引起我们特殊的反应。

有时候,我们对温暖和友善的人会感到亲近和安心,而对于冷漠和冷淡的人则会感到疏远和不快。

这种差异性的反应是由心理学中的一些因素所解释的。

本文将揭秘为何我们对于温暖和冷漠有着特殊的反应,并尝试分析背后的心理机制。

首先,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对于他人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常常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因此,当遇到一个温暖和友善的人时,我们会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安慰。

这是因为他们的温暖和友善传递给我们一种被接纳和关怀的感觉。

相反,当我们面对冷漠和冷淡的人时,我们容易受到一种被拒绝和排挤的情绪影响,导致我们感到疏远和不快。

其次,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也会影响我们对于他人态度的反应。

人们往往试图获得和保持他人的认同和接纳,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一个温暖和友好的人时,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我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并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

相反,冷漠和冷淡的人可能破坏我们的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使我们感到孤立和排外。

此外,我们对于温暖和冷漠的反应还受到一些认知和神经机制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不同情绪表达的脸部表情有着快速和自动的处理能力。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温暖和友善的表情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自动解读这个表情为积极的情绪,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相反,当我们面对一个冷漠和冷淡的表情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解读为消极的情绪,例如冷漠、不满或拒绝。

这种快速的认知和情绪处理机制使我们对于温暖和冷漠有着不同的反应。

最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过去经验也会对我们对于温暖和冷漠的反应产生影响。

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等心理特征与他人态度的反应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较高自尊的个体对温暖和冷漠可能有更强烈的反应,因为他对自己的价值和被接纳的需求更加敏感。

人心越来越冷漠的原因

人心越来越冷漠的原因

人心越来越冷漠的原因
人心越来越冷漠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疏远。

这些社会变迁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注减少,从而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2.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这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减少。

虚拟交流的增加可能使人们对身边的人产生冷漠的感觉。

3. 经济压力:经济问题和财富不均可能导致人们更加自私和冷漠。

当个人面临经济困难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需求。

4. 社会隔阂:社会的分化和隔阂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产生冷漠的感觉。

例如,种族、阶级、地域等因素可能导致人们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

5. 媒体影响:现代媒体普遍存在负面新闻的报道和渲染,这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问题变得麻木不仁。

长期暴力、灾难和不幸的报道可能使人们对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变得冷漠。

6. 心理压力:现代生活中的高压工作、家庭问题和社交压力可能导致人们心理负担过重,使得他们无法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人心是否冷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具体情况可能因个人和社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什么是冷漠心理

什么是冷漠心理

什么是冷漠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冷漠不是一个道德缺陷,而是一种心理的“疾病”。

冷漠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症状是丧失了自己正常的能力:爱他人的能力,关心他人的能力,设身处地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

失去这种能力的后果没有盲人失去视力那么明显,但其危害不亚于失明。

瞎子看不见光,冷漠看不见爱,爱是灵魂之光。

有了爱,这个世界才真的美好,才值得活下去。

冷漠的产生主要源于两种情绪:一是愤怒,当人有很多愤怒却压抑了下去之后,就会转变为冷漠。

例子之一是,夫妻在吵架久了之后,有时会转为冷漠:“我已经懒得吵了”。

二是恐惧,当人受到伤害,而又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时,就会产生冷漠,就像多次挨打的孩子一样,麻木了。

我们的社会冷漠也是这两种情绪的后果:人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愤怒的事情,但是也害怕“多管闲事”反而会危害自己,所以变得麻木、冷漠。

听到有的人救了人,结果被讹诈,人们不仅愤怒,而且害怕自己惹上麻烦。

这类事情多了,人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于是,变成像那个出租车司机,说被烧死的人“味儿跟烤羊腿味儿差不多”。

这个司机见死不救,倒不是他当时想了多少,而是他已经失去了体会别人感受的能力,所以他体会不到被烧的人的痛苦。

这就是鲁迅说的“麻木的看客”。

上面所说的冷漠的原因,有一些是外在的。

是的,在社会生活中肯定会有不合理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自己治疗自己的“冷漠病”的。

我们自疗的第一步,就是自己担负起一份责任,让自己尽量在行为上不冷漠。

在我们看到歹徒行凶时,至少去打一个报警电话;在我们看到有人落水时,至少去找一根竹竿;在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至少伸一下手。

也许你所做的,对改变这种冷漠的社会风气所能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就像故事里小孩只能救几条鱼,而对成千上万的鱼的死很无奈一样,但是“这条鱼在乎”当你帮助别人时,你知道你在帮助谁吗?你在帮助你自己。

当你在救人的时候,你知道你在救谁吗?你在拯救你自己的灵魂。

冷漠的“冷”字,代表没有温暖、关怀,“漠”字代表心灵如荒漠,没有水的滋养。

心理学帮你处理冷漠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帮你处理冷漠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帮你处理冷漠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冷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和痛苦。

当我们遇到冷漠的人,往往感到无措和受伤。

然而,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一些处理冷漠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并介绍如何处理冷漠的人际关系。

一、建立连接与共鸣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于建立连接与共鸣。

当面对冷漠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尝试建立联系和共鸣。

1. 倾听和关注冷漠的人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或自身的性格特点而对他人保持距离和冷淡。

而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对方的言谈举止,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之沟通,并尝试建立心理连接。

2. 表达共鸣和理解当冷漠的人表达自己的困扰或者情绪时,我们可以尝试表达理解和共鸣。

告诉他们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亲身分享类似的经历,以此来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3. 积极主动地寻求共同兴趣通过主动关注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我们能够更容易地与冷漠的人建立起来联系。

寻找共同的爱好或兴趣,参加一些有共鸣的活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互动。

二、培养积极的心态处理冷漠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下面是几种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培养。

1. 不要将冷漠归咎于自己在处理冷漠人际关系时,我们往往容易将对方的冷漠归咎于自己的原因,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身不够好。

然而,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合理的。

冷漠的人可能是因为自身的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对待他人冷淡,而与我们的行为无关。

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不要过度自责。

2. 建立自我价值感培养一种强大的自我价值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冷漠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且明白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我们能够快速从他人的冷漠中恢复,并且更好地面对相似的情况。

3. 保持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冷漠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交冷漠指的是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的冷漠、疏离和不关心的态度。

而社会排斥则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排挤、孤立和忽视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社交冷漠与社会排斥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社交冷漠的原因社交冷漠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竞争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保护,导致社交冷漠的态度逐渐增加。

其次,技术的发展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虚拟社交平台,而忽视了真实的社交互动,进一步加剧了社交冷漠的现象。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经历也会对社交冷漠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如内向、自卑等因素。

二、社交冷漠的影响社交冷漠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于个体而言,社交冷漠可能导致孤独感、抑郁情绪和自卑心理的增加。

此外,社交冷漠还可能削弱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无助和孤立。

对于社会而言,社交冷漠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增加社会的不和谐和冲突。

三、社会排斥的原因社会排斥是社交冷漠的一种极端表现,其形成原因与社交冷漠有一定的关联。

首先,社会排斥可能源于社会群体对于个体的偏见和歧视,如种族、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排斥。

其次,个体的外貌、行为和社会地位等也可能成为社会排斥的原因。

最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社交技巧和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他们被排斥。

四、社会排斥的影响社会排斥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对于个体而言,社会排斥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和自尊心的受损,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同时,社会排斥还可能导致个体在学业和工作上的困难,限制其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对于社会而言,社会排斥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五、应对策略针对社交冷漠和社会排斥的问题,个体和社会都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个体可以主动培养积极的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增加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

社会心理第八章_冷漠行为[1]

社会心理第八章_冷漠行为[1]

冷漠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人的人格特点。
这个是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些人私心 杂念严重,他们在公众场所里,明明看到危害社会 治安额坏人坏事却不敢挺身而出。有些人对于他人 助人的高贵与高尚行为还有泼冷水,讽刺挖苦。 例如:陈飞燕在怀孕的情况下抢救投河自尽的 妇女,当时很多人都在场,可谁都不愿意下河救人, 还有人冷潮热讽地说什么“:又一个女英雄出来 了。”社会生活和的许多实例充分 ,一个人是否 产生冷漠行为取决于本身的道德水平和信念。 冷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的自身利益。具有 冷漠行为的人并不是与世无争,当其个人自身的利 益受到损害时,就不表现为冷漠。
3.他人的示范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观察到,个人的冷漠行为是受到 他人冷漠行为的影响。如果一个受到者倒在地上, 前面的过路人袖手旁观,后面来的过路人也照样如 此;一旦有人去相助,其他许多人也会跟上去帮助。 这说明冷漠行为也是模仿或受暗示的结果。
八、如何增加利他行为,减少紧急状态 下的冷漠行为的出现?
(二)让对方产生负疚感 感到内疚的人会以行动来减轻内疚感。
技巧: 1、留面子技术。
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相对 小得多的要求。
2、请求极微小的帮助,以至于让对方不能 拒绝,除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吝啬鬼。 心理学家:恰尔迪尼
“哪怕是一美分也是帮助啊”
(三)将利他主义社会化 1、通过社会教育 2、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美国:
一青年男子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 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 轻人因流血过多而致死。 2000年6月,在纽约中央公园,一群酗酒的年轻人 对60名单独出行的妇女进行了性侵犯,旁边数万名 游客、包括警察对此无动于衷。 戴安娜王妃的车祸
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心理学与人际冷漠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漠不关心

心理学与人际冷漠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漠不关心

心理学与人际冷漠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漠不关心人际冷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情感和需求漠不关心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冷漠的出现有多种原因,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变迁与人际冷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经济压力、人口过剩、竞争激烈等。

这些问题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身的利益和生活需求上。

同时,社会结构的改变也使得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小,缺乏亲密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因此,人们出现了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现象。

二、社会媒体与人际冷漠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开始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社交关系。

虽然社交媒体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圈子,但很多人却对这些关系缺乏真正的情感投入。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地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导致了人际冷漠的加剧。

三、个体主义与人际冷漠个体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

在个体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人际冷漠加剧的原因之一。

四、心理防御机制与人际冷漠人际冷漠还与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有些人可能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采取了对他人冷漠的态度。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减轻情绪上的伤害和责任感,但同时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化。

针对人际冷漠的问题,心理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干预策略。

首先,重视社会互助和共情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强人际交往、提高情绪智力和共情能力,可以减少人际冷漠的出现。

此外,社会也应该加强与个体主义的平衡,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营造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

总之,人际冷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与社会变迁、社会媒体、个体主义和心理防御机制等多个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问题,减少人际冷漠的出现,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进步。

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2008/277 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唐 涛摘 要: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

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

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

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情绪体验;大众人格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2-077-03作 者: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南京,210097当不幸降临的时候,身边的人投以漠视,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通常的解释是:社风冷肃,或者现代人道德堕落。

听上去这两种观点似乎各执一词,然究其根本,前者直接将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后者虽然试图从抽象的现代人格上寻找症结,而最终又简单地将人格特质的腐败归咎于对社会现实的消极适应,最终也回到了单向决定论。

如果我们对这种消极社会现象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势必会埋下这样的隐患:由于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剖析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而只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外环境的一面,使得个体与环境之间本来互动的关系变成单向化,将会从内部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造就更多的冷漠旁观者。

本文基于对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的认识,试图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一 道德冷漠现象及其研究视角“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疏远和隔膜,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上的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

直接表现是人们在他人需要救助时的一种无动于衷的漠然。

美国纽约大学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称这种“冷漠”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为感情冷淡、温情匮乏所引起的“低社会行为”(under -social be 2havior )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冷漠与心理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有关社会冷漠的新闻不断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新闻折射出种种负面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问题。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机制、法律、道德等多角度观察社会中的冷漠现象,解释社会冷漠的生成原因,并找出解决社会冷漠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冷漠;道德滑坡;社会公平;双面人效应;危害;对策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一些极不文明、不道德的音符,部分公民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种极不协调的的社会冷漠现象,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冷漠现象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下面让我们再现这一幕幕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

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费!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站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

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

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5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竟无一名乘客伸出援手。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三)社会冷漠产生的可能原因
1、冷漠源于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可是说是人类的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估计这种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

虽然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但是如果预计自己的付出将会给自己带来较大损失或者招惹较大麻烦的时侯(如彭宇案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善意就会变得很犹豫,甚至是漠不关心,但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愿意付出的。

一旦有了冷漠,在人们心目中就会形成“要是我遇到了麻烦会不会有人帮助我”的疑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冷漠循环”。

所以,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只好把自己的善良藏在心底,任凭良心的折磨。

2、当下大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空洞,而且还应试化了,学生能把课本上的道德规范背得滚瓜烂热,但不一定去践行。

此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注重正而引导,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涉及较少。

中小学生很难通过对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提高分析社会道德现状、辨别不道德行为的能力。

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会发现,社会道德生话不但与教科书中讲的有差别,而且很多人也没按照书上说的那样去做。

这反过来会让他们对所学的道德知识产生质疑,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3、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繁荣活跃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的恶性竞争,让人生产生落后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迫使人变得“自私”起来,自私得连善意都不愿意付出。

竞争固然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即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不平等(教育、出身等),竞争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社会分层就会变得明显。

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各层也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各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不是直观的,很容易被人忽略,很少有歌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观众的功劳,而都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大。

正因为人对于他人价值的错误估计,导致竞争愈演愈烈,也带来社会的冷漠。

(四)旁观者效应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极大的受到当时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即人们在遇到危难情况或者特殊情境时,一般会先参考他人的做法,再决定自己如何去做。

人们在难以作决定的时候习惯观察别人怎么做,这即为社会冷漠现象出现的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旁观者效应使然。

这是由个体的模仿与自我保护倾向决定的。

所谓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

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如果在场的他人都不采取举动,个体可能会觉得别人在场,别人可以帮助受害者,如果自己强行提供帮助的话,可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评价、甚至是嘲讽。

从而盲目从众效应下由此产生群体性冷漠
(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道德观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道德观为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确立思想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是由该社会的主体生产方式特别是其基本经济制度、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就我国当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体现的基本利益关系,应当是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

与它相适应的道德也应当是兼顾三者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都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造成人们冷漠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道德控制体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公私兼顾”的道德,但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优良道德传统,使人们在公私兼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来对这种社会冷漠非正常现象进行引导和控制。

其次,大力加强英雄主义教育,为见义勇为树立精神榜样。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雄,见义勇为者是和平时期的英雄。

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为见义勇为树立光辉的榜样。

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见义不为的行为在增加,但在人们内心深处都还渴求着英雄的产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敢挺身而出,这说明在人们的内心良知尚存,只不过它需要一种鼓励,一种推动,一种引导。

所以我们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要途径,通过所有个体的认识水平的自我提高,从而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大力宣扬英雄主义,在人们意识中不断强化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

当人们心中充满了一种浩然正气,就会对恶势力无所畏惧,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这种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广大社会成员中生长、壮大之时,也就是社会颓风得到抑制、见义勇为蔚然成风之时,则能从根本上杜绝社会冷漠现象的发生。

(六)解决社会冷漠的重要性
社会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与人之问彼此心存芥蒂,难以做到互相信任。

怎么缓解这个问题呢?答案是树立人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

这个答案听起来很宽泛和简单,在杂念纷呈的经济社会里做到人人保持道德观的正确和一致,其实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已内心的道德建设,构建自已的道德标尺,有一套合乎自已实际的原则,那么在你严格按道德标尺行事时你也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这是需要从每个人做起的,假设人部分人都愿意建立自已的道德标尺,那么之后人们就会开始尝试着信任彼此,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就会树立起来,像彭宇案这样荒唐的案例就会人人减少。

可是日前的社会情况似乎并不能提供这种滋养道德的环境,如小悦悦事件中人们的明哲保身,这种观念是社会环境给予的,但并不适合我们的社会。

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社会道德观念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是化解社会冷漠的一剂良药。

(七)结语
其实,社会冷漠它既不触犯刑律,也不违反纪律,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算不上违犯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一个看不起眼的缺点,一个不足挂齿的不足之处。

然而,当冷漠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时,它就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团结,乃至关系到整个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

如果说腐败是恶性肿瘤,那么,冷漠就是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本身不会致人于死,它只是败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任何一种疾病,都足于置人于死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

聚集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人员以及各普通社会成员的冷漠,其能量之大,足可以毁灭一个党,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个社会。

所以,从你我做起,多点爱心,多点温暖,一起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汪文娟,孔庆为当今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对策研究[J].传承2009(12)
[2]张志坚,吴飞良浅析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及德育滞后的原因[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3]赵文国对“小悦悦”事件报道的反思[J].习传媒观察,2011(12)
[4]舒泰峰.社会冷漠症是“回旋镖”[N]新京报
[5]熊传东.为社会“冷漠症”开处方
[6]崔冰.社会冷漠症,法律并非灵丹妙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