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家

合集下载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生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生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生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国着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的领袖和主要代表。

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弗里德曼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犹太人的后裔。

家境贫寒,15岁时父亲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但一切都没有影响他的学习。

他16岁前完成高中学业,凭奖学金入读拉哲斯大学。

原打算成为精算师的弗里德曼最初修读数学,但成绩平平,后被经济学所吸引,这不仅是因为30年代大萧条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决心研究经济问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得到两名青年教师的直接指导。

一位是A.F.伯恩斯这位后来曾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总统顾问、联储董事会主席的着名保守派经济学家,当时在拉哲斯大学讲授经济统计学,使弗里德曼从中学到了对经济周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也领悟到了如何把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

另一位领路人是霍默?琼斯,后来曾任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副总裁,他常向弗里德曼灌输芝加哥之梦,并鼓励和帮助弗里德曼申请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奖学金。

1932年弗里德曼同时以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主修课程的优异成绩从拉哲斯大学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这是跨入经济学研究的大门。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许多着名学者对弗里德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了名师的熏陶这一幸运之外,还在上第一堂经济课时遇到了一生的知己,终生不渝的爱人罗斯?迪莱克特(Ross Director)。

1933年由于芝加哥大学的奖学金低,生活艰难,经由舒尔茨推荐,弗里德曼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年薪1500美元的研究员职位。

1934年,弗里德曼受聘为舒尔茨的助手回到芝加哥大学从事需求分析的研究。

并结交了有非凡才干的同学斯蒂格勒(GeorgeJ.Stigler)和沃利斯(W.Allen.Wallis)这两位终身好友。

金融天才乔治·索罗斯

金融天才乔治·索罗斯

从交易员做起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个中上等级的犹太人家庭,出生时的匈牙利名字叫吉奇·索拉什,后英语化为乔治,索罗斯。乔治·索罗斯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性格坚强,极其精明,他对幼时的索罗斯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不仅教会了索罗斯要自尊自重、坚强自信,而且向索罗斯灌输了财富太多对人是一种负担的观点。索罗斯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太重视积累财富,而是将亿万家财投入慈善事业,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其父亲的影响。
索罗斯和罗杰斯不愿总为他人做嫁衣,他们渴望成为独立的基金经理。1973年,他们离开了Arilhod&S.Bleichrocder公司,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刚开始运作时只有三个人:索罗斯是交易员,罗杰斯是研究员,还有一人是秘书。索罗斯基金的规模虽然并不大,但由于是他们自己的公司,索罗斯和罗杰斯很投入。他们订了30种商业刊物,收集了1500多家美国和外国公司的金融财务记录。罗杰斯每天都要仔细地分析研究20份至30份年度财务报告,以期寻找最佳投资机会。他们也善于抓住每一次赚钱机会。例如1972年,索罗斯瞄准了银行,当时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后,投资者很少有人光顾银行股票。然而,索罗斯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赢利还在逐步上升,此时,银行股票的价值显然被市场大大低估了,于是索罗斯果断地大量介入银行股票。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
索罗斯除了正常的低价购买、高价卖出的投资招数以外,他还特别善于卖空。其中的经典案例就是索罗斯与雅芳化妆品公司的交易。为了达到卖空的目的,索罗斯以市价每股120美元借了雅芳化妆品公司1万股股份,~段时间后,该股票开始狂跌。两年以后,索罗斯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买回了雅芳化妆品公司的1万股股份。从这笔交易中,索罗斯以每股100美元的利润为基金赚了100万美元,几乎是5倍于投入的赢利。

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家(连载)】

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家(连载)】

【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家(连载)】作者:裴明宪注:本文是随手写成,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或历史事实,并未特意检查。

如果需要援引文中的某些精确资料,请查找原始数据,以免为作者之疏漏所害。

序言金融家这个名词,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这个时代很少有人想成为真正的金融家。

我们都说:我想成为投资银行家。

我想成为证券分析师。

我想成为商业银行家。

或者我想成为基金经理人。

但是,我们并没有把金融作为一项终身的职业来考虑。

每一百个投身金融界的年轻人当中,恐怕只有不到十个愿意在金融界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毕竟,金融是一项枯燥、复杂、工作压力极大的职业。

除了较高的薪酬,金融界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年轻人的优点。

对于想在商业界施展拳脚的人们来说,金融只是一块敲门砖,等到积累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和人际资源,这块砖头就可以扔掉。

这种想法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50年前,甚至30年前,金融界并不像现在这样浮躁。

那时候,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想用金融做自己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在那个时代,投资银行家和证券分析师的工资远远没有今天这样高,商业银行家完全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基金经理人则经常被人忽视。

但是,那个时代才是金融界真正的黄金时代。

CNBC的王牌财经记者戴维-法柏曾经不止一次对观众说,他非常怀念1980年以前的金融界(虽然他自己是在1980年以后才接触金融界的),那时大家的心好象都是透明的,每个人都把金融当做一项事业。

那个时代的证券分析师在偏远郊区的平房里办公,投资银行家和平民百姓一起坐经济舱环游世界,商业银行家非常和蔼可亲,基金经理人则谦虚谨慎。

总之,那个时代的金融界属于金融家。

那个时代的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都想把整个职业生涯贡献给金融。

1986年,高盛公司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二流投资银行,但它的合伙人绝大多数都在这家公司连续工作了20年,甚至30年。

同样是在这一年,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连美国前20名商业银行的名单都排不进,但它的大部分中高层职员都在这里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

世界著名金融学家个人主资源概览

世界著名金融学家个人主资源概览

世界著名金融学家个人主资源概览世界著名金融学家个人主资源概览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的学问,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自从现代金融学的强势崛起,许多著名的金融学家已经崭露头角并成为业内的大咖。

在这些大咖中,有许多人凭借其个人资源和经验成为行业巨头。

以下是世界著名金融学家个人主资源的概览。

1. 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

他获得了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成果包括货币数量论、人类资本的作用、拉斯特利法规、货币计量学和消费者理论。

弗里德曼的个人主资源主要是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不仅在经济和金融学界享有盛名,而且在政策圈和大众市场上都很受欢迎。

他的著作比较独立,比较出名的是《自由选择》和《货币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此外,他还有许多精彩的演讲、访谈和文章,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格哈德·滕纳格哈德·滕纳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主要研究资产定价、金融风险和衍生品市场。

他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学之父,早在1952 年就提出了资产定价模型。

他的贡献还包括针对衍生品市场的有关概念和方法。

滕纳的个人主资源主要是他的理论贡献和思想方法。

他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和详尽的数学证明系统地解决了许多金融问题。

此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无套利”原则和“风险中性”定价原则,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

3. 罗伯特·蒙代尔罗伯特·蒙代尔是一名美国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主要研究资本市场、金融风险和期权定价。

他获得了199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资本结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期权定价理论、金融套利和期货市场理论。

蒙代尔的个人主资源主要是他对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深刻见解和独特创新。

他提出了“盯住股票”(CAPM) 来评估股票的风险,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被认为是当今金融市场上的最流行的期权定价模型。

金融学名人故事

金融学名人故事

金融学名人故事1.杰出投资家巴菲特的故事: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投资,并在贵族股票公司工作了几年。

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价值投资策略,即购买被低估的股票并长期持有。

他的投资哲学被广泛传达,他的演讲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

2. “股票之神”巴比奥尼的故事:尽管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发现了股票市场交易的规律,但他在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时失去了所有的钱。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研究股票市场并开发了自己的股票交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他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他的股票交易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代的股票交易。

3. 贝尔纳·马多夫的故事:马多夫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投资家和金融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开发了一种名为杠杆收购的交易模式。

这种模式允许公司通过借入资金购买自己的股票,从而抬高自己的股票价格。

然而,这种交易模式也导致了一些公司的破产和财务危机。

4. 约翰·波格尔的故事:波格尔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

他的投资哲学是找到被低估的公司并进行长期投资。

他的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但也因为一些投资亏损而陷入了争议。

5. 乔治·索罗斯的故事:索罗斯是一位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和慈善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开发了一种名为“量子基金”的交易模式。

他的投资哲学是利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进行交易。

他的成功使他成为了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也因为一些政治活动和金融交易而引起了争议。

世界上最伟大的70位金融投资家

世界上最伟大的70位金融投资家

世界上最伟大的70位金融投资家1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股神,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2 彼得·林奇(Peter Lynch):股圣、投资界的超级巨星、被誉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的投资大师3 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全球投资之父、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4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院长”5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金融杀手6 约翰·内夫(John Neff):市盈率鼻祖、价值发现者、伟大的低本益型基金经理人7 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指数基金教父8 麦克尔·普里斯(Michael Price):价值型基金传奇人物9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避险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10 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新兴市场投资教父11 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投机大师,投资鬼才12 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和“最大的空头”13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传奇投资家14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Andre Kostolany):德国的沃伦·巴菲特、德国证券界教父美誉15 菲利普·费雪(Philip A. Fisher):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16 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英国巴菲特”,“欧洲的彼得·林奇”,欧洲股神17 罗伊·纽伯格(Roy R.Neuberger):美国共同基金之父,合股基金的开路先锋。

18 是川银藏(Korekawa Ginzo):日本股神,杰出股票大师19 邱永汉:股票神仙、赚钱之神20 威廉·江恩(William Delbert Gann):美国证券、期货业最著名的投资家, 最具神奇色彩的技术分析大师, 二十年代初期的传奇金融预测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21 胡立阳:华尔街股市神童,华尔街顶级大师,亚洲股市教父,最受全球华人欢迎的投资理财专家。

20世纪影响中国最牛的25位大咖

20世纪影响中国最牛的25位大咖

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大咖1、马云他最早预言经济冬天,他搬出“150亿援冬计划”,他要建立取代沃尔玛的新商业文明。

而且他还非常谦虚,他至今都没有说过要把阿里巴巴的生意做到火星上去2、马蔚华他大手笔地在国内银行业创下了最昂贵收购案,构建横跨内地、香港、美国三地的新版图,他甚至被美国新财长盖特纳比作“和巴菲特一样重要的人”,他是年度金融家3、杨元庆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对“全球化”的理解,在美国拼设计,在印度、俄罗斯打市场,在波兰设工厂,在奥运会上树品牌4、王传福他是中国汽车业的新领军者,充电电池领域全球领先者,一位代表未来的中国技术派领袖5、王建宙电信重组的大风暴下,他证明了大象也一样能够跳出漂亮的舞步,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移动向海外新兴市场发起谨慎的进攻6、马化腾他是最稳健的进攻者,经济危机中腾讯仍保持中国互联网最赚钱公司的名号,甚至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市值王,7、李宁他在2008年8月8日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他甚至成为一个国家转型的象征符号。

8、张近东2008注定是他的赛点之年,他构建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在内的更为健全的竞争战略,其行业标杆价值已经显现9、俞敏洪从一名书生到一名企业家,他以“东方的精神,西方的规矩”在华尔街和中关村之间寻找平衡10、刘长乐他带领凤凰卫视进一步夺取了世界范围的华语媒体话语权,他积极发力网络新媒体,他用媒体公器塑造大国的软实力11、傅成玉他实施了中国石油企业涉及交易额最大的海外要约收购,他善于学习、敢于走向世界,他向海外释放中国的主流商业力量12、宁高宁擅长并购整合的他,2008年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功修炼上,屡次强调“专注主业”,重塑新国企竞争力13、姜建清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这一年,工商银行不但成功出击非洲、美国等海外市场,还由于中间业务的强劲增长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14、郭广昌他很早就准备“过冬棉袄”,当冬天真的到来时已经手握上百亿现金,大声呼吁“恐惧的时候勇敢一点”15、李彦宏百度的多元化、国际化布局在这一年露出端倪,业绩持续飙升的背后,他正面对完善商业模式的新考题16、袁隆平他的发明创造的经济效益达5200多亿元,每年养活7000多万人口,他足可以成为第二个洛克菲勒,他是个创造社会财富的科学家。

摩根家族:遥感国家经济命脉的“金元帝国”(上)

摩根家族:遥感国家经济命脉的“金元帝国”(上)

摩根家族:遥感国家经济命脉的“金元帝国”(上)摩根家族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族之一,他们以其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巨大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而在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中,摩根家族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誉为“金元帝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摩根家族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由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创立。

其父亲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曾是一名纽约银行家,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金融基础。

后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1871年创建了J.P.摩根公司,成为摩根家族的起点。

J.P.摩根公司在当时以其在金融业的强大实力而著称,其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私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更重要的是在证券发行和承销业务方面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在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领导下,J.P.摩根公司参与了大量的重大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成为了美国经济的“金元帝国”。

摩根家族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依靠其庞大的家族资本和卓越的业务能力,使得J.P.摩根公司成为了美国甚至全球金融界的权威。

在20世纪初,摩根家族借助美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机遇,以其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深厚的财力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帝国,控制着铁路、钢铁、石油、电力等基础产业,实现了资本与实业的双重布局,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力量。

J.P.摩根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其能够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融资活动,向各行各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推动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J.P.摩根公司通过大规模的公司并购和重组活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实力范围,促进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在当时的美国经济中,摩根家族更是通过其在银行业的强大实力,成为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J.P.摩根利用其控制的大量银行为工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扮演着美国经济运行的“中央银行”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家这个名词,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

准确的说,这个时代很少有人想成为真正的金融家。

我们都说:“我想成为投资银行家。

”“我想成为证券分析师。

”“我想成为商业银行家。

”或者“我想成为基金经理人。

”但是,我们并没有把金融作为一项终身的职业来考虑。

每一百个投身金融界的年轻人当中,恐怕只有不到十个愿意在金融界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毕竟,金融是一项枯燥、复杂、工作压力极大的职业。

除了较高的薪酬,金融界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年轻人的优点。

对于想在商业界施展拳脚的人们来说,金融只是一块敲门砖,等到积累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和人际资源,这块砖头就可以扔掉。

这种想法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五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金融界并不像现在这样浮躁。

那时候,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想用金融做自己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在那个时代,投资银行家和证券分析师的工资远远没有今天这样高,商业银行家完全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基金经理人则经常被人忽视。

但是,那个时代才是金融界真正的黄金时代。

CNBC的王牌财经记者戴维-法柏曾经不止一次对观众说,他非常怀念1980年以前的金融界(虽然他自己是在1980年以后才接触金融界的),那时大家的心好象都是透明的,每个人都把金融当做一项事业。

那个时代的证券分析师在偏远郊区的平房里办公,投资银行家和平民百姓一起坐经济舱环游世界,商业银行家非常和蔼可亲,基金经理人则谦虚谨慎。

总之,那个时代的金融界属于金融家。

那个时代的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都想把整个职业生涯贡献给金融。

1986年,高盛公司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二流投资银行,但它的合伙人绝大多数都在这家公司连续工作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同样是在这一年,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连美国前20名商业银行的名单都排不进,但它的大部分中高层职员都在这里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金融家的理想。

今天,高盛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到了200名以内,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已经兼并了美洲银行。

但是今天,想在这些公司里找到一个愿意连续工作三十年的专业人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可了金融是一块敲门砖的说法。

金融本身的美已经被忽略了。

为缺乏资金的人有效地募集资金,为拥有资金的人有效地管理资金,这两项伟大的工作比政治家或军事家的工作美妙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金融从业人员实际上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工作有多么美妙。

金融家与金融从业人员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把金融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后者则把金融作为扬名立万的台阶。

尽管如此,金融界仍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

因为商业世界的其他领域的价值,都赶不上金融界的价值。

在这个时代,所有行业都存在严重的浮躁情绪。

不仅是没有金融家,事实上也没有企业家。

每一件事情都是另一件事情的敲门砖,没有一件事情被严肃认真地对待。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如果那个时代的金融家生在今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根本不会投身金融界。

但是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任何时代都能成为伟大的银行家,伟大的分析师或者伟大的基金经理人。

不为别的,只为他们心胸中对金融事业的无限热爱与眷恋。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任何事业中取得持续成功的动力,没有别的,只有一条——对事业的爱。

爱无止境。

历史可能永远无法教我们学会任何东西,但是历史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我们这个乏味的时代和过去的伟大时代相比,究竟堕落了多少。

J·皮尔庞特·摩根
J·皮尔庞特·摩根的名字的缩写是J.P.Morgan。

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家伟大的商业银行(JPMorgan),他的父亲的名字命名了一家伟大的商人银行(MorganGrenfeld),他的儿子的名字则命名了一家伟大的投资银行(MorganStanley)。

如果没有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J.P.摩根的名字本来应该一统金融界。

那时,摩根本人已经逝世很久了。

现在,连他的子孙后代都已经从金融界销声匿迹了。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得,摩根在美国内战时期不过是一个倒卖棉花和军火的投机商。

当时,戈德曼(Goldman)、所罗门兄弟(SalomonBrothers)和亨利·雷曼(Lehman)都在做类似的小生意。

年轻时的摩根是一位渺小的人物,但更多的人只记得他年老的时候,在他去世前5年,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挽救美国经济时的场面。

1907年,他坐在华尔街风暴中心的会议桌前,用残存无几的精力下达一道又一道命令。

没有
联储的时代,他就是联储;总统去度假的时候,他主动代行总统的职责;纽约股票交易所陷入灭顶之灾的时候,如果没有他,就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我很想知道,在1907年秋天的那几天(准确地说是那几十个小时),当摩根独自一人掌握美国金融命脉的时候,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所有的银行家都诚惶诚恐地站在他周围,等待他发号施令,然而他跟他们一样,事实上只是一个普通的银行家。

他手中既没有无穷的国家资源,又没有神奇的点金术。

如果他的意志稍有松懈,这个国家或许会灭亡。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数以万计的丧失了一生积蓄的投资者在街头痛哭失声,成群的银行家正在考虑应该以什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投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关上大门,所有的援助都远在几千几万里之外。

更要命的是,这个国家居然连中央银行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站在风暴的中心,已经足以令人精神崩溃。

而摩根不仅站着,而且站的很稳。

由于风暴一直无法摧毁摩根的钢铁意志,所以风暴就这样结束了。

大家都得救了。

5年以后,这位伟大的摩根却因为金融垄断罪名,遭到美国联邦政府特派员的讯问。

这个场景应该被永远地铭记下来。

联邦政府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事实上,摩根的确有操纵金融市场牟取私利的行为,这种事情在华尔街几乎人人皆知。

但是,摩根本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既然他曾经拯救整个美国,政府总不可能对这些小事斤斤计较。

不过,联邦政
府的想法并不一样。

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我们只知道联邦政府准备拿摩根开刀。

政府特派员一再想从摩根口中撬出操纵市场和金融欺诈的罪证。

这种罪证或许的确存在,但是摩根一直守口如瓶。

最后,政府特派员问了一个非常幼稚地问题——他们问摩根,当他决定把钱借出去的时候,是什么在促使他做出决定?或者说,在贷款的过程中,他最看重的是什么?摩根回答:“我决不会把钱借给一个我不信任的人。

要知道,归根结底,我投资的不是产业,而是人。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耗尽了一切精力。

摩根究竟对金融市场施加过多大的操纵或欺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国政府事实上杀死了摩根。

这个油尽灯枯的老人很快离开了祖国,并死在了意大利。

在这里,必须纠正世俗对摩根的一个长期存在的偏见——他们都认为摩根是金融界的皇帝,也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但是,摩根死的时候,只留下了8000万美元的遗产。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留下的财富价值10亿美元,而钢铁大王卡内基在捐献大部分家产之后,仍然保留了大约1亿美元。

怪不得卡内基要感叹,这位金融天才不是一位特别富有的人。

8000万美元是远远不足以衡量摩根对金融界的贡献的。

后来,摩根留下的天才的象征——J.P.摩根银行被美国政府强行拆散了,只因为政府必须寻找一个替罪羊,为1929年的大股灾负责。

既然整个国家的投资者都丧失了终身的积蓄,那么J.P.摩根当然没有理由逍遥法外。

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如果摩根还活着,大股灾可能根本就不
会发生,或者将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发生,不至于酿成蔓延数十年的惨剧。

政府把一切责任都推在金融家头上,但它并不明白,金融灾难的原因不是因为金融家太多了,而是因为合格的金融家太少了。

钜丰金业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