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课稿:九味羌活汤
方剂学15讲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方剂学15讲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桂枝汤上次谈到了桂枝汤主治证候分析,和桂枝汤的功用以及方解。
也谈到了桂枝汤证产生的病汗和服桂枝汤以后,通过药汗,祛邪调正,这个机理和病汗药汗的临床区别。
下面我们再讨论桂枝汤,我们谈到它典型意义的时候曾经谈到过,它是一种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本结构的代表方剂。
所以徐冰他曾经讲过,外证得之,它能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能够化气调阴阳。
这个体现在哪些方面?因为理解了这一方面,才能理解它群方之冠,它调正,双向调节这些道理。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个方面,从张仲景对桂枝汤治疗这种自汗的不同应用来体会。
我们说桂枝汤是一种伤寒中风,就是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是以伤风邪为主,风寒当中以伤风为主的。
外感病兼有营卫不和的这种自汗。
这种自汗用桂枝汤来治。
张仲景应用它治疗发热,自汗,在内科杂病中间出现的,它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营卫不和也。
”卫气不和。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段话,仲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病人脏无他病,没有其他方面的病,就是出汗和发热。
时发热,自汗出,它是定时,每天在一定时间一阵子热,又出汗。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不愈者说明可以有好几天,形成一种规律性。
他说原因是卫气不和,卫气不和营气相和,不能固护营阴,这样子。
他说,先其时发汗则愈,先其时就是说,本来这个时候,每天在这个时间有一阵热出汗,那提前一个时辰,我们现在说两个小时左右,提前时辰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可以用桂枝汤。
这个过去我们在临床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我们教研室有个年轻老师,现在本人也在北京了,他一个舅舅得了胃肠炎。
一般西医治疗,年龄六十左右要补液了。
补液以后,胃肠炎改善,逐渐在好,住了几天医院,结果产生了一个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每天下午四点钟前后一阵子出汗,发烧并不高,燥热,出汗。
第二天又来了,由于出汗量还比较多,那又要给他补液,又要给他补液呢,他第二天下午还出汗,连续到第三天,加上前面胃肠炎快要一周了。
【解表剂: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二

【解表剂: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二(一)九味羌活汤1、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
2、用法上九味,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3、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4、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5、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
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
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6、加减应用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7、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二)银翘散1、组成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苦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2、用法上杵为散。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PPT课件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须发汗解表, 不宜本方。
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咽红口渴、舌 红苔黄、脉数者,不宜本方。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
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
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桂枝汤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肺气失宣
发 汗 解 表 , 宣 肺 平 喘
君 臣 佐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 之宣降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
证要点。
麻黄汤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 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 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 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 实证者。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干呕 —肺气不宣,胃气不和
君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 解 肌 发 表 , 调 和 营 卫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散中有收,汗中 寓补,使表邪得 解,营卫调和
方剂学16(医科教学专辑)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

方剂学16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
这个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呢,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
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
这张方呢,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分清热药。
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
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呢,当然也能清内热了。
同时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
这两个有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内,是分工。
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药相配呢,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这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是明确提出来了,也是最早的直接提出来了。
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
这不头身酸楚疼痛嘛,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
但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映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
应该承认是个进步,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那这类呢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呢,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
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一个进步。
所以它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
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以羹粥投之。
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呢,你可以用调节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
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
吃了以后也不用,“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喝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了。
这根据证情的不同,剂型来讲呢,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PPT课件

剂 疟疾、
痢疾初起
.
4
分 类
辛温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辛凉解表: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 常用药物:银花、桑叶、菊花、薄荷等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
5
扶正解表: 主治:体质素虚复感外邪的表证
第一章 解表剂
.
1
1、定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 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统称解表剂。
解表剂
.
2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表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适用范围:六淫病邪侵袭肌表、 肺卫所致的表证
解 表
外感风寒或感受风 热病邪
见
恶寒发热、头 痛、身痛、苔
等表证
麻疹、疮疡、水肿、 白或黄,脉浮
现代运用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使用注意使用注意组成功效主治组成功效主治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71解表剂解表剂72散散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扶正解表扶正解表73本方原治伤寒瘟疫风湿之证古本方原治伤寒瘟疫风湿之证古人认为是由于感受疫疠时气或湿毒流人认为是由于感受疫疠时气或湿毒流住所致而本方有发散邪毒的作用住所致而本方有发散邪毒的作用故称作为败毒散
寒湿袭于经络
邪 ,
肢体酸楚疼痛 气血运行不畅
方剂学之九味羌活汤(图文)

兼清里热
黄芩
佐
生地
甘草 使
用方 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为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 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现代 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 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使用 注意
风儿表证,禁用。 阴虚内热,禁用。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
无汗
病 风寒湿袭表 因 里有蕴热
恶寒
口渴
口苦Βιβλιοθήκη 风寒湿袭表,里有蕴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发病机理 风寒湿
表
郁遏卫阳
恶寒发热,无汗
闭塞腠理
苔白或微黄,脉浮
阻滞经络
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气血运行不畅
里热
口苦微渴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功效:发汗祛湿
(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药 物 组 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香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九味,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粥羮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九味羌活汤,号称「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

九味羌活汤,号称「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本期导读张元素方九味羌活汤被誉为「四时感冒良方」,药店里也能买到「九味羌活丸」中成药。
经常被用来治疗感冒、湿气重、落枕等症。
九味羌活汤是张元素的方子,出自《此事难知》,这本书是王好古写的,王好古是张元素的学生。
处方如右:羌活1两半,防风1两半,苍术1两半,细辛5分,川芎1两,香白芷1两,生地黄1两,黄芩1两,甘草1两。
功能及主治是:解利伤寒。
主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肢体骨节酸痛,口中苦而微渴,苔薄白,脉象浮或浮紧者;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四时时疫,脉浮紧,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烦疼之表证;水病,腰以上肿者;痘出不快。
后面还有相应的加减变化说明: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
《医方考》就说九味羌活汤这个方子,是「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成时气病,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方。
」具体是怎么说呢?「羌、防、苍、细、芎、芷皆辛物也,分经而治: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大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而防风者,又诸药之卒徒也。
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热,而甘草者,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中之热也。
」这个说法就跟我当时在学校学的类似,按照药物归经的理论,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白芷入足阳明胃经,黄芩、防风入足少阳胆经,苍术入足太阴脾经,细辛入足少阴肾经,川芎入足厥阴肝经。
生地、甘草清气分、血分的实热。
羌活可以散表寒、驱风湿、除痹痛,羌活主一身之上,和它相对的是独活,主一身之下。
加上白芷、防风、苍术、细辛、川芎,可以散诸经之风寒湿。
方歌也有: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那么张元素自己是怎么说九味羌活汤的呢,他说:「此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
7.九味羌活汤药方详解研讨

7.九味羌活汤药方详解研讨7.九味羌活汤药方详解研讨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九味羌活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加减;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主治;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荨麻疹等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1.伤寒误遏2.肌纤维织炎3.荨麻疹4.落枕1.感冒2.急性荨麻疹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肌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紧。
(外有寒湿,内有蕴热)大羌活汤;较上方重.发散风寒,祛湿清热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头痛身重,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舌苔白腻,脉浮数。
(较上方强)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卷上)[异名] 大羌活汤(《经验秘方》,录自《医方类聚》卷62)、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卷2)、冲和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神解散(《寿世保元》卷2)、羌活散(《嵩崖尊生全书》卷15)。
[组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川芎一两(6g) 白芷一两(6g) 生地黄一两(6g) 黄芩一两(6g) 甘草一两(6g)[用法] 上九味,哎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讲课稿:九味羌活汤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
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
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这张方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份清热药,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也能清内热,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所以两个有一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要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个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明确提出来了,也最早的,直接提出来,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痛吗,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
但是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应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应该承认是个进步。
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这一类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剂型选择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进步。
所以他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所以羹粥投之。
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解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
那就用温一点。
不要热服,而是温服。
吃了以后呢,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吃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
这根据病情的不同。
剂型来讲,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
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
这也是在这个方边里的所出的,这个看作原著,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提出来的这个用法,剂型选择。
因为过去剂型选择这个问题没有在教材里提出,我觉得这个方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痹证,毕竟是两个病,而证候侧重的有区别,所以反应了一种不同剂型,对于主证,主病主证功效的一种影响。
那对于引经问题,这个方里用的六经的引经,也符合我们后世一般公认的引经,前面讲到引经药已经谈到过一些,举过一些引经药的大家较公认的例子.那些例子当中多数在这个方里就已经出现,就已经把它固定了.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朮,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
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这是在宋、金,这个时代,在北方,张元素生活在金代这个地区,这个认识,后世一般都比较遵从和公认这种认识,这样使用。
所以这个配伍特点,是学习这个方里面的一个重点。
因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证的要点这个方在运用当中辨证的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这个是外感风寒的最基本表现,加上肢体酸楚疼痛,才反映出外感风寒挟湿,外感风寒挟湿这一段,是个基本依据,口苦微渴,是原方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兼有内热的一个基本表现。
口苦微渴是反映了以这样一个基本表现。
所以完整用这个方应该说是有这样一个辨证要点使用基本依据。
当然我们前面讲了,虽然分析是生地、黄芩,主要针对兼有内热,没有内热也能用,量减少,它起到佐治药的作用,这也是一般现在运用当中的共识。
使用注意当然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
这个是因为整方以温燥为主。
随证加减它不是风寒挟湿吗?也可以用于痹证,又兼内热,那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用药。
所以这加减的项目,都围绕它的辨证要点,病机的几个方面展开。
既然风寒挟湿,挟湿轻的那当然像苍朮这些太燥的,苍朮细辛这些发散药,适当减少。
如果治痹证,痹证疼痛比较剧烈的,根据不同部位,上下,四肢,独活、灵仙、姜黄这些选用,增加去风寒湿,或者活血,总的来讲,除痹止痛,蠲痹止痛,如果外来有风寒湿,又有内湿,湿重胸满说明内在有实邪阻滞气机,湿这个病邪,它有个特点,表湿很容易引动内湿,内湿又容易招致表湿。
水湿都有这种特点,所以说,又见内湿的情况下,表现出胸闷,实邪阻滞气机,那应该把滋腻的黄芩这类由于恋湿,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加一些行气药,像厚朴、枳壳这些都是行气药,气行则湿化。
像厚朴这些带有芳香可以化湿的,如果兼里热,这有重和不重两个情况。
里热不明显,生地、黄芩减量,没有里热,可以不用。
当然我们说用一点,减量用一点,可以制约温燥。
里热如果重,加石膏、知母,这通常的一个,在气分的一个里热还在气分的一种加减法,所以这随证加减,我一直为了强调围绕这个病机的几个方面,程度这些来展开的。
羌防剂与麻桂剂的比较怎么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这是两个时代,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因为开始过去教方剂学,讨论方剂时候也考虑过这一问题,同学也要问,麻桂剂、羌防剂,这个区别。
为什么有些医生擅长麻桂剂,荆防派,也有些号称经方派的老师,习惯开头第一个药总是不外开桂枝,姜桂附这些,很喜欢用。
他有这方面一个体会经验,但是同学们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老师羌防又用得多。
在这两个运用当中究竟有什么差别?当然我们从一般这个象麻黄汤、桂枝汤和九味羌活汤、或者荆防败毒散这类羌防剂,这个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说一个风寒湿,一个是风寒。
就此而已吗?为什么会仲景时代出现麻桂剂?麻桂剂现在临床也常用,不挺好吗?为什么逐渐到宋以后,羌防剂也出来了。
而且还引发了当时的一些争鸣,这些流派的争鸣。
所以我们经常把宋元时代,看作是从宋到元那段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历史上中医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个全面发展,各个方面。
和这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各个流派崛起,这个很有关系。
在医学角度上来讲,又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这后来的发展很迅速,很快。
这两个羌防剂,麻桂剂的这种产生有时代背景。
这里也反映一点,就我自己的研究体会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到一点,应当有的一种研究方法,看待古代医学的进步,和某个时代出现哪方面特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包括当时的病种,当时的诸多因素,包括气候,综合考虑。
原来根本考虑不到这个,因为读书时老师也没告诉我,汉朝什么气候?也没想到那个方面。
虽然念书,念到风气,汉初风气尚厚,风寒比较重,所以像仲景用《伤寒论》,因为寒很突出。
可能跟这有一定关系。
但是怎么样有这种历史资料呢?怎么样用旁证或直接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呢?不容易。
开始引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觉得不是学医的,是病人。
所以我觉得这个跟病人学很重要。
所以我们跟进修医师讨论,麻桂剂、羌防剂,提到这个,他们也都说现在老师们用于解表的,好像70%都是羌防剂,用得很多。
但有的又是光是麻桂剂为主。
这种时代好像一个跳跃式的,一到这个时候,突然这个就多了。
那怎么回事?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有些他听听很感兴趣,当时有两个朋友,一个地质学院的,一个气象学院的,对我帮助很大,气象学院一个老师听了回去,后来他告诉我,它那个时代气候很冷,全球性的,国外的书上都有这个描述。
而且有流行病。
这个性质应该说是偏寒的,很冷。
但由这个启发,就是说要去收集证据呀,收集汉代比较冷的证据,收集流行病的证据。
后来地质学院的老师给我提供了,从地质发掘里头不同时代,虽然就一两千年当中的不同时代,判断它气候特点,因为他们由于搞地质,搞气像研究的人,关注到一些古代文献,关注到很多现象,他们说汉朝当兵打仗都穿黑衣衫,后来的很多朝代都不是黑衣衫,黑衣衫吸收热量,当然那时候解释,我看古书里解释,说秦始皇的兵是穿红衣衫的。
所以汉朝建立了,推翻秦王朝,其实政权它是从项羽手上夺过来的。
他的兵穿黑衣衫,所以人们判断它这个时期很冷。
还有呢,就从《伤寒杂病论》来讲,提到伤寒十居其七,提到汉初的风气伤后,这些证据都在说明这地方寒冷。
再后来呢,地质学院的老师说,从植物来看那个时代都是很冷的,通过中国历史上记载,唐朝是很温暖、湿润的。
开始温暖湿润,所以那个时候的黄河流域,不是现在的黄土高原。
那个时候你看,山西出人参,郁郁葱葱的,不像现在很多地方七沟八梁一面波,那时候的长安,说长安本是牡丹乡,唐代那时候,虽然是传说,武则天一夜叫百花开,这是传说,没有那个地方能够花多这种现实的话,传说也不会出来。
它都有些基础的。
所以从黄河流域那个时候,唐代已经是温暖,湿润了,从世界医学史,那个当时我没有看到,直到前年看到了,他们告诉我,不但东汉,那场流行病非常厉害,家家有僵尸之痛,很多都合门之疫,一家一家死掉,这里的伤寒十居其七,你从张仲景《伤寒论》原序,和曹植的《说疫》,那篇很多同学都读过了,对吧?医古文里有,曹植的《说疫》,曹植也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小儿子。
有谈到了这场灾难性的流行病。
而这场流行病是怎么产生?当时只知道东罗马帝国,跟我们汉代是基本同时代,西方最大的政权就是东罗马帝国,那时候罗马它的一个发达程度,不亚于我们。
罗马城和周围地区,达到两百万人口以上,这我是在一本美国书,台湾翻译了以后,我讲到九味羌活汤,说到跟他们看到的相似,我当时没看到这个书,根据前头说的这些资料推论,那给我一看,那个也很清楚。
全球性产生一场流行病,来源于罗马,西方。
由西方传到印度,由印度传到中国。
这是西方医学史里写的过程。
从现代考证,属于这个鼠疫、伤寒、霍乱。
这些那个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
这个里边也谈到,那本书叫“细菌与人类的战争”。
我们国内没有翻译,台湾翻译了。
所以前年拿到这个书看了,很有意思,那场流行病,使得东罗马帝国亡了国,政权丢失,也就是说人口大量减少,跑了。
那个地方流行病来了,就跑掉,散了。
很长时间,经济一蹶不振。
从上面记载,东汉时期,当时达到五千万人口,东汉那个之前,从秦王朝结束到西汉开始,出现一个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汉高祖以后,儿孙辈文帝、景帝,和当时的窦太后,都崇尚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给老百姓比较轻的赋税,比较缓和的政策,国家发展很快,所以才到了西汉偏后期一点,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人口发展,疆土也扩展,他开始才有穷兵黩武的资本。
他需要加强统一,所以排斥黄老,独重儒术,用董仲舒,这个时候阴阳五行学说,很多这些开始规范,就和过去中医用的已经不一样了。
后来到东汉,进入这场流行病的中国人口,从五千万,降到两千万。
去掉百分之六十。
但是政权还保持着,这个国外人家研究这场流行病,给我们中国的影响。
罗马的影响是政权丢失了,东罗马帝国。
而且整个地方都荒芜了。
政治中心后来就转移了。
中国由于有了当时在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医学,而张仲景能够总结出这个《伤寒杂病论》,也和他和他同时代前后那个东汉期间,大家和疾病斗争当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方和法,和辩证规律形成,不是一个时代产品,时势造英雄,不是他一个人突然天上掉下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什么东西,是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