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外科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外科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外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课程负责人:夏凡林、高仁甫)

一、课程设置

《外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于二年级第二学期。在临床护理岗位群中,外科护理岗位主要面向外科病房、手术室等,要求护生能依据整体护理模式按照护理程序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等。本课程与《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一起构成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外科临床和课堂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让学生在培养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能的同时,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培养学生“医德高尚、爱岗敬业、慎独自律、团队协作、友善关爱”的职业素养,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二、教学目标

《外科护理》课程是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工作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在学习《外科护理技术》的过程中,还要求护生热爱病人、敬畏生命;在评估患者时,护生应展示与患者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对每项护理技术操作动作应轻、稳、准和连贯,并能通过动作传递情感,表现出优美、关切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原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推动“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家国情怀、国际教育、工匠精神、护理伦理、职业素养等有效渗透,基于“与护理工作结合,培养外科护理学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

三、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根据护士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调查及外科护理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护理工作发展需要和完成成人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入国家执业护士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临床外科护理工作流程为线索来进行设计,包括外科常见病症护理、围手术期患者护理、颅脑疾病患者护理、颈部疾病患者护理、乳房疾病患者护理、胸部疾病患者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泌尿系统

患者疾病护理、运动系统患者疾病护理9个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充分寻找外科护理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表1 课程内容、要求及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表2 教学活动设计参考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条件

1.师资条件

理论课以自然班为授课单位,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两名教师均为讲师职称,均有医学、护理专业背景;实践课采用模拟教学+实训室团队带教方式进行。团队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高尚的职业道德,近三年均具备不低于3个月的临床实践、进修经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教师言传身教,强化外科护理理论教学,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

2.校内实训基地条件

配套模拟实训室,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模拟操作时,将诚信、严谨,友善关爱的职业道德精神隐性渗透给学生;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认真掌握基本技能。

3.校外实训基地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临床课程,分为理论学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在学好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还通过顶岗实习,在临床优秀带教的指导与身教下,将爱岗敬业、平等待人、团队协作,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精神内化给学生。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强调外科护理学的应用,在联系病例中学活知识,突出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

1.重视启发式教学,充分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讲授艺术,注重逻辑性、条理性、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课堂讨论,通过案例讨论、医学相关思政热点问题讨论、学生自拍医疗相关视频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思政教育。通过病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外科护理学有关问题,学习外科护理学相关知识。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评。

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扩大教学的知识的容量,增强趣味性。

4.对接职业岗位,实施学期中医院专题见习,根据课程需要,全面实施学期中医院专题见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观察临床护理工作,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资源

1.教学多媒体课件不断完善

从原来的以教材上的黑白图片文字为主的幻灯片,发展到目前的立体彩色图片以及交互式习题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可视

性强、趣味性大,注意搜集整理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3.注重开发辅助教学资源

视听光盘、教学仪器、多媒体仿真软件、模型、标本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联合开发手机交互网络课堂

与附属中专护理教学团队联合开发《外科护理学》手机交互课堂,基于外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优质网络课程,最终形成基于外科护理岗位工作能力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实训指导、教学活动设计、电子课件、综合习题库以及案例展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参考资源等教学资源,为护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考核和评价

通过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课程考核围绕核心价值素养、职业能力、知识理论等三位一体;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学生表现、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等,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护理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1.基于信息化,通过手机APP记录学生学习的心路历程

结合医护时事热点、案例情景,要求学生每周进行心得体会记录,通过手机APP记录并上传,生成主题讨论词云,课堂中进行“关键词教”反馈交流。

2.“德融课堂”,完善和修订《外科护理实训指导》

围绕外科护理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实训项目考核中并逐年修订和完善,加入人文关怀、爱伤观念、沟通交流等评分点,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做到专业技能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

3.立足课程思政内涵,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

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原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发挥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

六、课程建设成效

1.积极打造“三全育人”的外科护理教学团队

外科护理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专题开展专业课程思政讨论,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使每一位团队教师都承担一定的育人责任,推动“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组建了一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外科护理教学团队。

2.丰富、完善了以“课程思政元素”特点的立体化外科教学体系

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充分寻找外科护理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整理汇编《南丁格尔获得者的故事集锦》故事集,搜集、完善视频资源库、图片库等,为下一步更好开展课程思政2.0改革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临床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生物医学发展趋势,完善以“课程思政元素”特点的立体化外科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体验,完善职业精神评价

为配合“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外科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学中引入“高龄体验”等职业体验模块,让学生扮演、感受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岗位认知;同时在实践考核标准中融入了职业态度评价,,注重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爱伤观念、护理程序等的运用,强化学生整体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 计划学时:(理论课学时数:,实践课时数:)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 《思修与法基》(全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三门课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它们分工不同,但又相互衔接和配合,共同完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严谨的理论性、鲜明的实践性、具体的针对性的特点,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以“素质本位,服务专业”为理念,依据公共课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课程设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具体通过两个结合来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准备。 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同时,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上岗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 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修养和素质、落实高校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当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培养的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起主导地位。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为3学分,每周4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六、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2、课外自学。 3、课堂讨论。 4、课外作业。 5、实践活动。 6、期末考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绪论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重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含义和历史机遇 难点:教育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正确的人生观 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学习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正确的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1.《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3.0 计划学时:48(理论课学时数: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2015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高职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对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doc

《传感器技术》作业(3) 一、填空题 1.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力线,导体两端会出现感应电动势E,闭合导体回路中感应电动势e=-N;当线圈垂直于磁场方向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e=-NBlv;若线圈以角速度ω转动,、则感应电动势e=-NBSω。 2.只要线圈磁通量发生变化,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其实现的主要方法有线圈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磁路中磁阻变化,恒定磁场中线圈面积变化。当传感器结构参数确定后,感应电动势e与线圈相对磁场的运动速度v或ω成正比。所以,可用磁电式传感器测量线速度和角速度,对测得的速度进行积分或微分就可求出位移和加速度。 3.磁电式传感器直接从被测物体吸收机械能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且输出功率大,性能稳定,它的工作不需要电源,调理电路非常简单,由于磁电式传感器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所以一般不需要高增益放大器,适用于振动、转速、扭矩的测量。 4.电磁流量传感器的结构如图6-8所示,传感器安装在工艺管道中,当导电流体沿测量管在磁场中与磁力线成垂直方向运动时,导电流体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E=BD,其中B是磁感应强度,是平均流速,D是距离,常与测量管内径相等。流经测量管流体的瞬时流量Q与流速的关系为Q=а=。 5.在如图6-9所示的金属或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I,在与薄片垂直方向上施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薄片的另两侧会产生大小正比于控制电流I和磁感应强度B的现象,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的传感元件称霍尔传感器。在薄片两侧之间建立的电场E,称为霍尔电场,相应的电势U称为霍尔电势。霍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电荷受磁场中洛仑磁力作用的结果。 6.霍尔电势U==KHIB,其中R是霍尔系数(m3/c)、I是控制电流(A)、B是磁感应强度(T)、d是半导体薄片厚度(M)、KH是灵敏度系数,R=,其中为载流体的电阻率,为载流子的迁移率,半导体材料(尤其是N型半导体)电阻率较大,载流子迁移率很高,因而可以获得很大的霍尔系数,适于制造霍尔传感器。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

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5315237.html,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作者:潘乐雷冬玉金鹿景伟文 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17期 【摘要】从“专人教”到“人人教”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重要特点,专业教师需要对以上转化中所面临诸多实践性问题进行思考和明确,并采取一定对策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本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过程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更充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为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教师;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175-002 DOI:10.19694/https://www.360docs.net/doc/5815315237.html,ki.issn2095-2457.2018.17.088 【Abstract】Full participation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full courses.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and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s,which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face and solve.In this article,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nally,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y,some tactic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which will provide good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it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ll courses. 【Key words】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ll courses;Professional teacher;Challenges and tactics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时间和效果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在战略上实现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但是,在从思政课 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涉及到教育主体变为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方法均发生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几个方面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使课程思政作为补充,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是高校专业教师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2]。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 1 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 1.1 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与独立特征

《思修》的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00002 课程性质考查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48(42/6) 开课学期大一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14级所有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编写人员李妮制定日期2014年9月 审核人员李国昌审核日期2014年9月 修订人员修订日期 审核人员审核日期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通过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一)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1)认识大学生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与法律;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2)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懂得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长目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熟悉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 2、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2)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2)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3)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 与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 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9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修养和素质、落实高校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当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培养的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起主导地位。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为3学分,每周4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3.0 计划学时:48(理论课学时数: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思修与法基》(全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2015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三门课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它们分工不同,但又相互衔接和配合,共同完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设计思路 1.2.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严谨的理论性、鲜明的实践性、具体的针对性的特点,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以“素质本位,服务专业”为理念,依据公共课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课程设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具体通过两个结合来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2.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准备。 1.2.2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05方案”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docx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 3.0 计划学时: 48(理论课学时数: 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 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思修与法基》(全称《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是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 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意见 >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 05 方案 ) 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 2015 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 试行 ) 》的规定 , 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 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 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 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

新学期教师思修教学工作计划精编

新学期教师思修教学工作计划精编 以下是关于新学期教师思修教学工作计划的文章!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依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学习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以“先练后讲”为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落实自主学习方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但是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我大致列出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

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教材分析: 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本单元分为两课内容,分别是《爱在屋檐下》和《我与父母交朋友》,其中的知识点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现代家庭的主要类型,懂得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单元的设立主要教育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应该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客服逆反心理,与父母做朋友,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内容有:《同侪携手共进》和《老师伴我成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其身体正在急剧发育,他们需要大量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学习上的任务重,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面的社会有的了解,人际关系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也纷至沓来。这就需要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可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立足学生的主要交往领域------学校的人际交往,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中学

思修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适用专业:学时: 62学时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2010年7月10日 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 2010年9月10日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同时还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道德、法律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依据高职学生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学生加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该门课为××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起到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军训》、《入学教育》,同修课程是《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及《就业指导》、《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军事理论》、《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等。 1.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以我院“优秀员工的摇篮,职业经理的基地”办学理念为根本,突出了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以及课程设置要求,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借鉴专业课模块化教学经验进行设计,把理论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践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目标。 设计中贯彻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立德树人导向的育人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二,终身学习导向的教育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掌握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中,是为了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选择适合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实践教学项目, 切实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初步掌握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在校内外实践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依法进行。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1.注重知行统一。避免学生脱离学习生活实际而空谈,使其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知”的层面和环节上,力争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与“行”的一致。 2.发挥人文教育功能。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 3.大力培养学生能力。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推动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帮助学生作好走向社会的思想认识上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3.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一、【课程标准】: 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教学】: 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上述道德冲突的? 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探究提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有的同学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制造黑客程序,破坏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有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有的人身上存在着拜金主义倾向;等等。 从上面的课堂探究中,我们认识到: 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 生活变化很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新型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众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新的择业问题;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会交行的新天地;

等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牛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下的“两难选择”。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课堂练习: 道德冲突 ①是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反映②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③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④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产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道德是对生活的反映,①④说法都是对生活的概括,②③说法有误。 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 .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 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思修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系(院):基础部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各专业 课程类别:基本素质与能力 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本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爱国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认识国家、社会及自身,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爱国信念及科学的规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 本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为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法律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为后续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培养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兴趣。 1.2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目标定位如下: 1. 政治性目标。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2. 思想性目标。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3. 实践性目标。课程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实施“1126”课程教学体系,推行“三结合”教学模式 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条主线:吴健雄精神及其核心价值观;二种途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六大模块:适应转变健康成长、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掌握本领成就人生、学法懂法依法办事。 推行“三结合”教学模式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彻底改变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理论知识教学”的现状,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促进了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真正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2019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130900103 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 44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 16 号文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由过去“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而 来,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成长。 b5E2RGbCAP 二、课程目标 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新时期的民族 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 规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规范与法律程序,掌握劳动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民法等与生活 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p1EanqFDPw 2、能力目标: 在了解高职生活的特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 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 理调节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自身 习惯、自主行动,提高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守法护法的自觉意 识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DXDiTa9E3d 3、素质目标: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沟通,学会与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50001 课程代码: 课程说明1. 课程简介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年版)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等)的任务,在课程体系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b5E2RGbCAP 1.2 适用对象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一年级学生。 1.3 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28 实践学时:28)学分:3 1.4 课程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6 人组成。从知识结构来看,课程团队中每位教师都经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和培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 5 人。从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搭配比较合理,形成了稳定的年龄梯队。从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来看,副教授职称 2 人,占33.3%;讲师职称 3 人,占50% ;助教 1 人,占16.7% ,结构合理。p1EanqFDPw 制定依据2. 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3.3.1 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山西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为指导,为学校培养金融应用型人才奠定人文基础,是学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为此,本课程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教育,着重解决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较完善的职业纪律素质,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 学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DXDiTa9E3d 教材使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 / 12 课程目标4.4.1 能力目标 4.1.1. 能适应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活规划。 4.1.2. 能确立科学的学业理想和职业理想,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化理想为现实。 4.1.3. 能科学分析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爱国情感。 4.1.4. 能选择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处理好与人生环境的关系。 4.1. 5. 能按基本道德规范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尤其是职业道德行为。 4.1.6. 能按照法律的思维方式,评判周围事物,约束自己行为,遵纪守法。 4.2 知识目标 4.2.1. 了解大学生活特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4.2.2. 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4.2.3. 了解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 4.2.4. 了解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4.2. 5. 了解道德的本质与功能,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4.2.6. 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4.2.7. 了解基本法律制度。 4.3 情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