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文化底蕴_高考作文的新追求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摘要:只要有效的建立起人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一定基础,进而在教育方面实现新型理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改革1灌输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增强自身素养、提升道德观念、完善心灵净化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宗旨。

所以,发扬人文精神、以及灌输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中需得以体现,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教研人员需快速解决的现象。

1.1人文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现阶段的重点现如今,我国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稳定进步,中国伟大繁华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也得以体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现代先进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高中语文教学以指导学生领悟突出的作品,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写作精华文学作品为重点。

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结合,使语文教学在发扬人文精神,促进文化繁荣上成为重要方式。

1.2响应国家方针对人文精神的重要培养20xx年,国务院印发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优先、看重能力、鼓励发展全面。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灌输人文精神的目的是,解放学生思想,不拘束于应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稳步发展。

灌输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完善自身素养。

所以,学校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提升素质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灌输人文精神。

1.3人文精神教育在新课改中内容增多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力度在我国高中新课改中加强。

在课改内容上注重来源于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发挥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性、人文性及重要性。

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

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

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关于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

优秀的议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底蕴优秀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

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

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

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

《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

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我很费解,一个连中文都说得不利索的小孩学的哪门子外国话呢?在高中,很多中学生不重视语文,仅仅当作任务来学习,完成书本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上课也是敷衍了事。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1200字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1200字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西方文化好处很多但也有许多弊
病,中国文化亦是如此,但是我们
答案 非得连通弊病一起学么?

显然。
国 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家需要发展,时代需要进步,如
果不想像几百年前那样被人轰开国门
就需要接受世界的潮流,国家
就需要与世界接轨。
关键词:文化,弊病,答案,国家,时
代,世界,潮流,学么,需要,想像,接受,接 轨,连通。 词语:文化 拼音:wénhuà 解释: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指 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 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 悠。”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 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 武威而平九有。”元耶律楚材《太 阳十六题》诗之七:“...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但是我认为学习外国是以不失去本
民族特色为前提的,诗
书礼仪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族
魂!外国人的思想开放,敢
政治 想敢做以及开放的
管理都是
榜样 我们的
。老夫子固然不好,
但是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了解
先辈们的思想,毕竟那是经过五
千年洗刷所提炼出来的。
关键词:民族特色,前提,诗书,礼仪,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弊端 既然接轨,一些
也就会从中
产生,能不能使熊掌和鱼得兼,
不是一味的依靠政府部门过滤,
而是建立起属于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部门,各行各业的老板
们,各个孩子的家长等等我们
这些人必须树立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价
文化 值观,接受外国优良
的同时,
代人 也要开始重视那被我们这

遗忘在角落里的中国国学。
高三话题作文《文化底蕴》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讨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刻影响高中写作教学,在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是高中写作教学中老师常用的方法。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理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写作练习与文化知识不同,它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做到的,因此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老师的主角地位相应地被淡化。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仍然比较单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能发挥出来,阻碍学生写作思维的发散,最终导致其写作思维僵化,写作时难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再者,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对老师产生影响,对教育之下的学生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习惯老师一言堂、布置写作任务,习惯老师主动和自身被动。

但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学生写作优势没有被调动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心理都会出现问题,导致学生不会积极写作,从而降低写作效率,制约写作能力,不利于写作质量的提高。

引导学生自主命题在新课标背景下,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主角,而是真正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传统文化,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命题,为写作奠定基础。

比如,给学生这样一个作文命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在发言的过程中思考重要的真实意义,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有的认为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学生的思路。

加强课堂互动交流传统的教育课堂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人文底蕴高考范文

人文底蕴高考范文

人文底蕴高考范文
人文底蕴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积累的人文智慧、优秀传统和精神
氛围,它是一种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识的集合。

在高考作文中,涉及人文底蕴的话题是常见的。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
伦理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展示人文底蕴在高考作文中的重
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这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举个例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它包含了许多经典
的典故、神话故事和名言警句。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引用这些传
统文化的元素来丰富文章的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成语和典故来
突出作文的主题和观点,让文章显得更加深入。

另一方面,在高考作文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展示人
文底蕴。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引用或分析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高考作文中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经典小说中的片段来支持观点,或是运用诗
词歌赋中的美丽抒情语句来增加作文的艺术性。

此外,社会伦理和思想道德也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伦
理和道德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文化内涵之谈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文化内涵之谈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之谈内容摘要:语文教育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还是一个文化过程,是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渗透着文化的精髓,包容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633.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文以其特有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始终保持着“天真浪漫”,充满着生命活力。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母语教育课程,则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人体成长的摇篮。

所以有人说,语文是文化的厚重沉淀,是生活的多次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

归根结底,语文“是一种文化中的意义载体,它有助于再现这个文化想要信仰的那些事物,并假定这些经验带有所需求的那类经验”①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充分领悟文化价值内涵,散发特有的人文之美。

一、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文本内容中的文化资源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唤醒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将语文教育理解成为一个文化过程,将学生视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对文化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权利。

如此,他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审视自身的文化素质,意识到哪些是自己所欠缺的,更主动地追求文化,积极地调整自身。

如此,当他面对文化时就不会束手无策,或只是将其当作单纯的文化知识来接受,而是能够放出眼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己来拿对自己发展最为有利的部分。

经过这样反复的文化接触、文化体验历练,他对于自身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日渐深刻,不再耽于肤浅,会形成一种日渐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在对文化的选择、把握、理解、创新中能够做到能够做到清醒自知。

如此循环,文化眼光的犀利、文化品味的提高又使文化意识进一步明确、强烈起来。

给作文增加文化底蕴

给作文增加文化底蕴

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的写作方法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遥远的琵琶语》,深深地打动了评委。

全文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王昭君)的诗意,巧妙地借用王昭君的“琵琶”来弹奏自己的乡音乡曲,表达自己对“乡音”的独特感悟,非常艺术地诠释了“乡音”这个大赛规定的作文话题,充分显示出文章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横溢的文学才华,从而倾倒读者,打动评委。

请看文章的三个小标题:“千载琵琶作胡语”、“抚琴萧歌梦回乡”、“弦断有谁听”。

第一个直接用杜诗原句,第二个是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另一种表述,第三个则是杜诗“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深化。

文中“作者紧扣‘琵琶’运思,‘作胡语’、‘梦回乡’、‘断琴弦’三幅画面在读者面前有序流动,传递了囿于异域,琵琶传声,梦里故乡,听不得乡音的遥远的思念。

”(大赛评委语)整篇文章流淌着凝重厚实的爱乡情思,显得遥远而又逼近,古老而又鲜活,把自己对“乡音”的感悟阐释得酣畅淋漓。

其构思之巧妙,意境之凄美,意蕴之深邃,实在使人无法不叹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人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方法:“意境再现”。

聪明的小作者巧妙地把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借用”到写作中来,紧紧围绕“乡音”这个话题,扣住“琵琶”运思,把杜诗中的意境艺术地再现,使之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三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所构成的三幅“有序流动”的画面,其实也都是从杜甫诗中“截取”而来,再用“蒙太奇”手法把它们组合到一起。

但作者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简单地克隆复制,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

或者说是借古人之“东风”,来催开自己园中之花。

这是一种在前人成就基础之上的创新,是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取巧”,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可贵的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就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作文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作文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作文你有没有想过,文化底蕴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呢?先说说咱个人吧。

有文化底蕴的人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你看那些在各种场合都能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人,他们一张嘴,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就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

就好比是在一场聚会上,有人只能干巴巴地说今天天气不错,而有文化底蕴的人却能说“今日天公作美,恰似‘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之景”。

瞬间,格调就不一样了。

这文化底蕴就像是给我们的个人魅力加了一层厚厚的滤镜,让我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而且,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烦恼的时候,那些从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就像小天使一样来帮忙。

比如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能让我们在倒霉的时候不那么沮丧,因为知道福祸是相互转化的。

再看看文化底蕴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那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柱啊!就像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不管我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一提起春节、端午这些传统节日,一说起孔子、李白这些文化名人,那种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而且,文化底蕴还是民族创新的源泉。

你想啊,我们站在这么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可以从古老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无数既现代又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东西。

像现在流行的国风歌曲,把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好听得不得了;还有那些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时尚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文化底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就好比在一个大家都尊崇儒家“仁爱”思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友善、包容。

而且,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也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就像小树苗扎根在肥沃的土壤里,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要是没有文化底蕴,那可就像做菜没放盐,淡而无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底蕴:高考作文的新追求
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因为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能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浙江省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栖息江南》有这么一段。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

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

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

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是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

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文章通过对传奇女子三毛,江南巨贾沈万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文化古镇周庄的描写,就有了沉甸甸的文化感。

有了这样的文化感怎能不让在文化大省中生活的阅卷老师心动呢?
这里先解释一下“文化”和“底蕴”两个概念。

所谓“文化”,按《现代汉语词典》,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之意;所谓“底蕴”,按《现代汉语词典》,有“详细的内容”之意。

因此,有“文化底蕴”的作文,一来自文章的内容,二来自文章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有。

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
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以此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我们说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是一种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面对大海》,再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灵魂的膜拜》。

2006高考优秀作文《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有这样一段的描写:
“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这是老舍的文学,这是北京的文化,也是考生的文化。

新解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翻出新意
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个人的独特见解。

也就是说,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赤兔之死》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

高考作文《题乌江亭》也是。

2006年江苏省优秀作文《人与路》的“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

《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就是一个经典的著作新解。

专家是这样评点这篇文章的:此文观点新颖独到,论说分合自如,是一篇情、理、趣、彩天然融合的优秀议论文。

作者把悟空、八戒、沙僧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令人抚卷沉吟。

即使放置到《西游记》研究领域,此文也颇具个性。

全文逻辑谨严,一气呵成,时有闪光妙句。

(骆冬青语)
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生用“浑厚的阅读功底和心思奇巧的想象”实现了一种对文本阅读颠覆式的“创新”。

故事新编,借古讽今
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这一点与上一点所不同的是:上一点侧重在对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就事论事;这一点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褒扬好人好事,鞭打恶人恶事。

因此要学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

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

如2003年高考作文《孙悟空下岗记》、《韩非子的悲哀》,再如《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

2006河北高考满分作文《祭乌鸦文》讽刺了当今东施效颦的可笑。

弟不幸闻其遭际,念之不胜悲恸。

鸦兄尝学歌于桂枝,如何又闹出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况君英明一世,奈何糊涂至此?而今落入人手,弟不悉尔生死沉浮,故聊作文一篇,生则驱邪,死则谢后世。

吾尝闻兄偶遇鹰抓羊,便有此念头。

鸦兄好不糊涂!先者,鹰本天生食地游者,利爪钢嘴君有之乎?其器不备,此君遭患第一原因也。

再者那鹰自鹫峰如天降陨石,君有如此之势乎,所谓力不足而强为之,不败则已矣,即败悔之晚矣。

君当思己之利,虑己之能,不可 妄自揣摩他人,做好分内之事亦足矣。

从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语言)看,主要有:
巧选句式,善用修辞
行文中,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

同时,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它
可以百川汇海,激清澎湃;也可以轻风拂琴,嘤嘤成韵。

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

写人状物,可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

巧选句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随处可见。

《斜风细雨不须归》(2006浙江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06福建省)、《草色遥看近却无》(山东省)都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古诗句,给文章增色不少。

妙语连珠,凸现睿智
作文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

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深刻,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

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写哲理句。

哲理句,内涵丰厚,点题明旨,精辟蕴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令人遐思迩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怎样写哲理句呢?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以此来反映考生对事物的某种态度、体验和情感,充满辩证法和人文精神。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月圆是画月缺是诗》题目本身就是哲理之句,韵味无穷。

2006山东高考作文《美,距离的忧伤》有精彩的一段: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摹拟文言,借用古体
如2003年高考作文《吊屈原赋》,从文体看采用“祭文”的形式,又符合“赋”这一文体要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而且,全篇采用文言的写法,几乎无错,令人耳目一新。

全文巧妙地借用或者化用课本中的故事、名言,作为自己文章的内容,而且,标题借用古文题目,颇具匠心。

纵观全文,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失为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

2006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的语言颇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2006河北高考满分作文《祭乌鸦文》更是由人及鸟,极尽比拟之能事。

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使用,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神似”与“形像”。

无独有偶,同样是河北考生写出了《刘备诫子书》这样的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