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练习题

合集下载

1《老子》四章 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 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磬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经典。

以下是针对《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1. 《老子》四章的主旨是什么?《老子》四章主要讨论了“道”的概念,强调“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它既无所不在又难以捉摸。

同时,这一章节也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干预自然的发展,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生长。

2. 老子如何描述“道”的特性?老子描述“道”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表明“道”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它既无形又无名,但又是一切有形有象事物的来源。

3. “无为而治”在《老子》四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无为而治”在《老子》四章中体现为一种治理哲学,即通过不强制干预,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老子认为,最好的治理是让人民几乎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因为统治者以“道”的原则来引导和管理国家。

4. 《老子》四章中提到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意味着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欲无求,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奥妙;而当内心充满欲望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和局限。

老子提倡通过内省和自我克制来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

5. 《老子》四章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指的是“道”和万物的关系。

虽然“道”和万物在名字上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来源于同一个本质。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6. 《老子》四章中“同谓之玄”的“玄”是什么意思?“玄”在这里指的是深奥、难以理解的意思。

老子认为“道”的深奥之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它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理解。

7. 《老子》四章如何启发我们对待生活和治理国家?《老子》四章启发我们在生活和治理国家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在个人生活中,这意味着要减少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在治理国家时,这意味着要采取更加温和和灵活的政策,让社会自然发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后习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后习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后习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后训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

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

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一坐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

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

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

《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

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

从老子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

《老子》四章+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明:明察B.物或恶.之恶:凶恶C.其未兆易谋.谋:解决D.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补救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曰余食赘行B.其脆易泮C.生于毫末D.起于累土二、名著阅读3.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请你总结一下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相同之处。

4.下列思想主张的提出与老子无关的是()A.无为B.仁政C.道D.性善论E.性恶论5.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

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四章被认为是其核心内容。

这四章涵盖了老子对道、德、无为、自然等重要概念的阐述,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老子四章相关的思考练习题,并试图给出一些答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以及其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特性。

对于这一章的思考练习题,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老子认为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道?是否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去感知道的存在?答:老子认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无法通过言语来准确描述。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沉思和冥想等方式来感知道的存在,但这种感知是非理性的,是一种直观的体验。

2. 老子提到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这与我们平时的理解相悖。

我们如何理解“无为”?答: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求,顺其自然。

它强调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即在不干涉自然的前提下,事物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展。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立概念的存在与相互依存。

以下是一些思考练习题:1.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答:我同意这种观点。

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

没有丑就无法定义美,没有恶就无法定义善。

这种对立关系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事物的不同特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2. 老子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这句话强调了事物本质的无形和无声。

在宇宙中,有些事物的存在和作用是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但它们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大音希声指的是音乐中的间隔和静默,而大象无形则指的是事物中的潜在力量和无形的本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老子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和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思考练习题:1.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不尚贤,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答:我同意这种观点。

8年级语文专题07 《老子》四章挖空训练+文化常识练习+作文素材积累

8年级语文专题07  《老子》四章挖空训练+文化常识练习+作文素材积累

《老子》四章一、挖空训练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二、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

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

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

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

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

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

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

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

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

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

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

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

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材料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练习题一、读懂文意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

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2.企.(踮起脚)者不立..(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第二十四章)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

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

(第三十三章)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二、语言理解与积累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

(要点:未有、未乱)三、重点理解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车”“器”“室”都有空的那一面,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它们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还有什么功用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车”“器”“室”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

毕竟是有了“车”“器”“室”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车”“器”“室”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2.《老子》一书,专讲“对待”之理,第二十四章与第三十三章谈到了如何“对待”别人与自己的问题。

请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对待“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的关系上,作者更看重“自知”“自胜”,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胜。

②在如何对待“自己”上,作者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坚持“自知”“自胜”,也就是说,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可急躁冒进、自我炫耀。

3.第六十四章中,“为”字出现频率较高。

这些“为”包含着哪两种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种:做,做好。

如“为之未有”。

第二种:强力地去做,即不顺应自然规律而硬做。

如“为者败之”“是以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

(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

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附:助读资源1.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存世。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作者延读易中天谈老子(节选)《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

因为《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

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

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

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

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

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

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一再说: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

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

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

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

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

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

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

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

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

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

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

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牢。

怎么样了呢?防不胜防嘛!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

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

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

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的。

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

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

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

怎么用?装。

《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

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

除了“装”,还有“忍”。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敢冲上去的就死,不敢冲上去的就活。

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

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

敢不,是很难的。

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附:积累卡片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多义实词明自见者不明.动词,明察,看得清楚自知者明.形容词,聪明、圣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者,动词,彰明;后者,形容词,美好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之当其无,有车之.用助词,的物或恶之.代词,这些东西民之.从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复众人之.所过助词,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欲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寿死而不亡者寿.名词作形容词,长寿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死而不亡者寿无标志的判断句状语后置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正常语序为“于毫末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宾语前置句自胜者强正常语序为“胜自”自知者明正常语序为“知自”第5课五石之瓠一、读懂文意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宽大空廓的样子)..(把……做成)瓢,则瓠落无所容..(容得下它的东西)。

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 (同“纩”,丝绵絮)为事.(职业)。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带兵)。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割地)而封.(封赏)之。

能不龟手一.(相同,一样)也,或.(有人)以.(凭借)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而浮乎.(于,在)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也夫!”二、语言理解与积累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生的确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